学行西大 圆梦三晋 ――山西省2014级名师培养对象高校研修历程

芮城县诗词楹联学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成长路上&nbsp;&nbsp;&nbsp;&nbsp;最美的遇见</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4级山西省名师培养对象西南大学高校研修历程</div> <h1>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很高兴,也很幸运,我们二山班30名学员于2016年4月遇见了西大——我们生命中的梦想启航之地,精神成长的之园,问道求术之旅。<br>  2017年的11月,大西南的冬天,小雨细密湿冷,但却温暖着每一个归来的旅人。我们如期回到西南大学田家炳书院,这将是山西省2014级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最后一次大学研修。校园依旧葱郁,遇见依然美丽。我们沉淀升华,背负行囊蓄力远足,仰慕流连的内心随着研修的尾声日渐多了几分冷静与哲思。太多的追味,无限的不舍。庆幸这三年最美的遇见,让我们的人生收获了别样的精彩,心灵便有了春天般的希冀……</h1> <h1>一、遇上了大家与大师,心中便有了大爱<br>  没有爱就没有真教育。西大的每一位老师身上无不闪烁着博爱的光辉。他们治学先做人,以宽厚的仁爱之心与执着的教育情怀坚守与站立。每一场生动且富有哲思的讲座中,我们都能从教授或导师身上看到一种渊博、一种气场、一种自信、一种严谨、一种真知、一种从容、一种大家与大爱的风范。<br>  敬爱的邓翠菊班主任老师从宁登酒店的迎接与华瑞酒店的相送,从一开始的破冰活动到结束时的拓展训练,从教授讲座的安排到基层校的观摩参观,从视点教案的修改到研讨课的精彩点评,无不倾注着她无数的心血与汗水。</h1> <h1>  67岁的李达武教授神采奕奕,睿智优雅,妙语连珠,活力四射,穿越时空巧用诗词歌韵,将国学与师德师风诠释得淋漓尽致,典雅的风范、睿智的思维、饱满的情绪、能歌善舞的特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挥洒自如、信手拈来,充分地体现了一位学者传承国学经典独特的人文思想,生活哲理和治学之道。教书是职业,更是职责;上课是任务,更是使命;教育需要学习,更需要道德……朱福荣院长朴实无华,掷地有声的讲座《当名师更要做明师》,告诉我们做名师是民间需要,我们为谁而名,心怀学生,爱洒教坛。他们是这样做学问的,同时也是这样做人的,求得真知,学做真人,以情激情,以爱传递爱。他们是我们成长中的典范,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h1> <h1>二、系统的专业引领,提升了我们专业化的成长<br>  两年三期的培训,我们聆听了45场高屋建瓴、理念超前的讲座。教授、导师们深入浅出的系统性讲解如春风拂面,又恰似春雷贯耳。让我们仿佛品尝到了一桌桌鲜美的精神大餐,不禁体会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绝非仅仅是“专业”的发展,而当是一个作为人的终身的、全面的发展过程,教师的真正蝶化要从“狭窄”走向“宽泛”,从“技术”走向“生命”,从“身体学习”走向“精神学习”,在这个从蚕到茧,从茧到蝶,从蝶到蚕”的循环过程去体会心灵与精神的成长。真正地追求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李大圣院长诙谐幽默地讲解不时引发了我对现行中国教育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的学生“得到了不该得到的,错过了不该错过的”。过度的追求知识的多,深,难,而更多地忽视了基础教育“种子”与“根”的教育特性,去呵护“种子”的无限可能性,以及“根”的无限生长力,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是给学生多少多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找到终身发展的DNA,给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给他们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使其从脱离学校那一天起就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h1> <h1>  黄翔教授《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改革》的精彩讲座,全面、深入、细致地解读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及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让我们在思想上明晰了课改走到今天,改到实处是学校,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课堂,我们要将课改的着力点放在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要让素养的种子在学校教育行动中生根发芽。这就要在重新定位新时期学习与学习者内涵的基础上,改革学校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模式。聚焦课程,立足课堂,研究教学。</h1> <h1>三、鲜活的课例研讨,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br>  聚焦视点结构,深入教学研究。61岁的赵伶俐教授以“准确、有效、美感”的视点结构教学的理念不断冲击着大家对教学的再认识,以对教育的大爱情怀冲击着我们的脑洞。她典雅的教态、睿智的思维、饱满的情绪、博大的学问、极具美感的教学震撼着我们二山班的每位学员。“围巾思维”信手拈来,将高深的理论用生动可感的事例诠释得生动鲜活,跨界思维与跨界教学独特的研究与高妙的哲思。字字句句洋溢着智慧的光芒,阵阵爽朗的笑声让人回味无穷,脑洞大开。准确、生动、美感。要素、结构、跨界。将视点结构原理延伸到了万事万物皆关联,重新建构要跨界。学会“同素异构”“同分异构”。在赵老师对老师们视点结构设计的研讨课的精彩点评中们更加心领神会,教学一定要有清晰明朗的教学目标,知识点与能力点把握一定要精准,这样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h1> <h1><font color="#010101">  白智宏教授就“视点结构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深度讲解,适时点拨,他风趣中不断追问,缜密中激活思维,层层推进,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视点结构教学聚焦视点,强化变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点的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于宏老师的美育示范课《平凡中的美》,整堂课聚焦“平凡”这个视点,引导孩子们观察美,发现美,表达美,表现美。以美术学科教学为载体,渗透综合性素养,选取“树叶”这一平凡却又丰富的典型材料,由此及彼,由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到审美价值观的引领。邓老师用视点结构教学的五大标准精准的点评,更让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视点结构教学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的逻辑美和谐统一,形象、生动、清晰、简明、准确。点拨视角独特,处处洋溢着智慧的光芒。基于视点结构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教学研讨课与教学设计的一次次打磨与雕刻,我们都学会了如何提炼视点,架构基于视点结构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并申报基于视点结构理论支撑下的课题,展开系统性的研究,真正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font></h1> <h1>四、导师悉心的指导, 教育科研成果颇丰<br>  在培训中,范蔚等几位教授在第一二期的培训中给我们就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做了专业的引领。于泽元、张家军、伍叶琴等教授作为我们的导师,带领我们30位学员做课题,写论文,完成了教育生涯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导师们结合学员们教学研究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诊断,大到课题的研究路径与选题,小到课题题目的推敲与确定,严密的逻</h1><h1>辑推理,精准的指导与引领。既击中要害,思维严密,又导引精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深的专业理论,精彩的专业点评,如拨云见雾,又好似春雨润无声。从他们的身上再次领略到了一位学者严谨的治学风范,博大的教育情怀及专业研究的执着精神。</h1> <h1>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到目前为止,我们二山班的学员教育科研硕果累累,人人有主持、主研课题,个个有发表、获奖的论文。其中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39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出版专著及教辅书籍27部,立项市级课题65个,省级以上获奖论文14篇。赵雪雯老师已成立市级名师工作室,解萍、李桂莲、张俊燕、黄小平老师晋升为副高职称教师,张金芳老师被评为山西省第十届特级教师。我们的点滴成长无不倾注着每位老师的心血与汗水。由衷地庆幸在生命里又遇见了这些高人、贵人。</h1> <h1>  成长是一首诗,读懂了它将会谱写出更加精彩的诗篇。不知觉间,两年的研修之旅就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两年的专业提升在问道求术之路上重整旗鼓、重新出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恩西南大学两年来对我们的精心培养,让我们在这个最美的校园得到了最好的滋养。振兴教育,舍我其谁?相信这最美的遇见,将会在三晋大地广袤的教育土壤里生根发芽,遇见整个春天。</h1><h1> 身临其境感悟雾都四季欢笑,脚踏实地欣赏校园宁静之美。</h1><h1>忆惜时如金的高校研修之旅,品指点江山的专家学识之韵。<br>路在脚下,心在远方!恋生命中最美好的驿站,西南大学是永远的一座。<br>铭记成长路上 最美的遇见!!!<br> (执笔:李桂莲 解萍)</h1><h1><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不忘初心 学行西大</font></b></div></h1><h3><font color="#ed2308"><br> ――山西省2014级名师培养对象高校研修简报</font></h3> <h1>  两年来,在班主任邓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在班委会的组织安排下,在全体同学的通力合作下,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反思,用爱和智慧记录下了我们的研修之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第一期简报</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2016年4月,我们首次走进西南大学,开始了我们的高校研修之旅。</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第二期简报</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010101">2016年9月,我们再次踏上这块圣地,开始新的修行。</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第三期简报</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010101">2017年11月10日,载着省教育厅的殷切期冀,带着向名师成长的使命,我们再次满怀期待,踏上行程。初冬的清晨,走在通往田家炳教学楼的林荫路上,再次感受着熟悉的湿润的空气,望着满眼绿意的植被和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感动。西大,我们又一次走进了您的怀抱,又将向您汲取更多的养分,而您总是那么热情地向我们捧出一切!</font></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致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一封感谢信</b></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尊敬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br> 2016年4月,带着山西省教育厅的重托,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我们山西名师班一行30人,来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开启问道求学之旅。两年470个课时,我们始终得益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全面关怀,邓翠菊老师的严格引领以及各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两年470个课时之外,我们都在紧张忙碌的教学之余开展各自的专业研修:立项课题、发表论文、展示课例、开发课程、送教下乡……实现了自己教育生涯又一次质的飞跃。139篇省级以上期刊论文,其中核心期刊11篇,27部出版的专著及教辅书籍,14篇省级以上获奖论文,65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这些成绩都凝聚着教育学部领导的关心、导师的指导和邓翠菊老师的真诚帮助。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二山班全体学员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你们!敬爱的领导和老师!”<br> 首先我们要感谢西大教育学部,感谢学部领导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的研修环境和优质的研修资源。在西大学习两年,我们聆听了45节专题讲座、接受了27次专业指导、开展了 18次自主研修、参与了4次外出学习、走进4所本地知名学校、观摩了10节公开课、提交了30份视点结构教学设计、进行了2次公开课展示、30人次微课展示和6次研修进展与成果汇报。470个课时,西大给了我们做人做学问、当名师及明师的标杆,给了我们前瞻教育理念、开展行动研究的方向,给了我们掌握教育技术、提升教育实效的本领;给了我们认清教育乱象、回归教育真谛的眼光;给了我们深入教育本质、领会教育内涵的素质;给了我们放眼教育前沿、瞻望教育未来的能力!这些都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给予我们最珍贵的财富!<br> 我们要感谢讲课教授和各位敬爱的导师。感谢教授精心为我们量身定做学习内容,感谢导师繁忙之余抽出时间指导我们进行研究,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们开展好课题、课堂的研究、并细致地指导我们撰写专业论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你们的大爱情怀、渊博学养、专业气场、严谨宽容、孜孜不倦都是我们职业生涯中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我们虔诚地,也孜孜不倦地常学常研,并付诸实践。<br> 我们要感谢亲爱的班主任邓翠菊副教授。您与我们朝夕相伴,心手相牵,共同走过雾都的春夏秋冬。每次研修,您总是费心安排好每一个课程,尽心联络好每一位导师,精心设计好每一次活动,以自己严格、严谨、严实的作风,激励和鞭策着我们,在学习上、在专业成长上不敢也不能有任何懈怠和停滞!感谢您,邓老师,两年的班主任,终生难忘的导师、恩师!<br> 忆惜时如金的高校研修之旅,品指点江山的专家讲座之韵。两年的研修之旅,专家讲座滋润了理论的焦渴,成果交流促进了无间的协作,论文撰写激发了思想的成长。我们就像是一个个饥渴的行者,穿行在西大的座座楼宇,尽情地追寻心中的渴望;我们恰如一条条出征的小船,扬帆于西南大学的大海深处,自由地享受思想的启迪。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有的是智者的款款叮咛;这里没有不安的躁动,有的是大师的殷殷嘱托。<br>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转眼为期两年的西大研修之旅即将结束,但两年的专业提升在问道求术之路上重整旗鼓、重新出发。西南大学“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教育学部“德彰天下,学贯中西”的部训以及山西名师研修班 “学行西大,圆梦三晋” 的班训,都已深深烙印于我们的心田。<br>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请西大的各位领导和导师们放心,我们定会把在这里收获的知识、技艺和思想等播撒到三晋大地,直到它们生根发芽、蓬勃生长。<br> 因为,路在脚下,心在远方!</h1><h1></h1><h1> (执笔:解萍 高明霞)</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山班班委<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7年11月29日<br>&nbsp; <h1><font color="#167efb">本期责编:解萍 高明霞 张金芳 <br> 冯霄 和晋梅</font></h1>

我们

研修

教育

视点

教学

西大

名师

导师

遇见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