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认为,七届美展也是有不少优秀作品的,像《地球的红飘带》就是<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前无古人的连环画巨作。</u></b></p><h5> 李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h5><p><br></p><p> 用任何褒奖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您给我们乃至文艺创作树立了一条红色的飘带—榜样。<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是空前绝后的伟大作品</u></b>,一点无恭维的意思,我们无须任何炒作和捧场。在您以前的绘画史上没有谁画出过如此宏伟的作品,今后亦恐难有谁再能胜此重任了。<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绝后己成当然了</u></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p> 戴敦邦(著名画家)</p><p> </p><p>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出版,和长征史诗一样,都<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一个人画了6年</u></b>,需要非凡的毅力,画得不仅形似,而且达到神似,完全没有投机取巧…… </p><p> 丁聪(全国政协委员、漫画家)</p><p><br></p><p> 1932年10月,鲁迅先生曾预言:连环图画,可以出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那样的画手。<b><u> </u></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六十年后的今天,这伟大的预言实现了!</u></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 </p><p> 高焰(美朮理论家)</p><p><br></p><p> 这五册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应该说<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是有中国连环画以来的巨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一流水平。 </u></b></p><p> 华君武(原中国美协副主席)</p><p> </p><p> …我认为,中国连环画若可分出正剧风格、喜剧风格,<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正剧之杰出代表作当属《地球的红飘带》</u></b>;喜剧呢,应为《山乡巨变》了。</p><p> 刘蒙天(原西安美院院长)</p><p><br></p><p> …刚才开幕式上贺友直说这部作品是<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前无古人,后无来者</u></b>,我想,说它前无古人完全可以,说它后无来者未免有点悲观了吧。当步入展厅看了原作,只看了几幅,立时就深感震撼了,说 "后无来者" 是有道理的了。这部作品从付出的巨大劳动量到艺术表现的效果来说,实在令人惊叹,尤其手法上的平易自然,熟练自如,以至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能达到这样高度,非常罕见。</p><p> 黎鲁(原上海新美术副社长、人美副总编)</p><p> .</p><p> .</p><p> .</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的鸿篇巨制和扛鼎力作 —《地球的红飘带》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连环画 金奖</p><p class="ql-block"> 1991年获庆祝建党7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金奖</p><p class="ql-block"> 1991年获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评奖 金奖 </p><p class="ql-block"> 1991年获全国第四届(1986-1990)绘画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连环画创作评奖 脚本二等奖 </p><p class="ql-block">1991年少儿读物"日月花杯" 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1992年第五届全国图书博览"金钥匙" 优秀奖 </p><p class="ql-block">1989年《中国连环画》 十佳奖</p><p class="ql-block">1993年 第一届国家图书大奖 提名奖</p><p class="ql-block"> 第四届全国图书评奖 二等奖</p><p class="ql-block">1994年第二届新闻出版署出版社优秀选题 一等奖</p><p class="ql-block">1991年北京市庆祝建党70周年美术作品展 荣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报纸、杂志、电视台也争相进行采访报道。然而这些并不是沈尧伊感到最满意的,当听到当年的老红军、老将军看了作品后激动地说 “当年就是这样的”,他觉得这句评语比什么奖项都重要。</p> <h3> 从学术层面上看,《地球的红飘带》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了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是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高峰】</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里程碑】</span>,也是20世纪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谢幕礼】</span>。</h3><h3> </h3><h3> 小编作为专业科班出身的连友,从专业角度来看,非常认同上述观点,并始终认为,相对之前的老版、文革时期,连环画的绘画技巧及表现手法,真正的高峰期是在八十年代,至《地球的红飘带》为最后巅峰,达到空前并且绝后。 </h3> <h3>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表现红军长征的革命业绩。 宣传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自觉奋斗。 有理想才能自觉,自觉就能不怕任何艰难困苦。长征精神是中国人民应当世代永存的精神支柱。</h3> <h3> 1988年出版的魏巍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是公认的表现长征题材第一部有较高水准的史诗性和纪实性的文学佳作。但是在视觉艺术方面,包括影视和绘画,还缺少表现长征的力作。</h3><h3> 沈老<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一个人用了6年时间</b></span>,两次重走长征路,通过视觉艺术的历史纪实—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弥补了这一空白。</h3> <h3> 不能否认,《地球的红飘带》的成功首先得益于选材。长征,这个史诗性题材,的确是它成功的先天条件,然而伟大题材与伟大作品之间并不总是划等号。决定的因素是驾驭题材的人——艺术家,是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才能。</h3><h3> </h3><h3> 沈尧伊从1975年开始画长征题材至今,已经5次独自走访长征路线,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结缘《红飘带》,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h3> <h3> 当《地球的红飘带》问世后,人们看到了926幅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无不为之惊叹。这之中有<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六年如一日</b></span>的巨大的工作量,这之中有人们难以想象的呕心沥血,这之中有值得品味的精心与智慧,这之中更有令人折服的精神与气度。</h3> <h3> 《地球的红飘带》作为20世纪革命历史主题创作的绝唱,<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研究其中的每一个过程,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b></span></h3> <h3> 【收集资料】 研究长征历史,解读历史资料。解读历史照片作为整个创作过程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作者对照片从造型的角度进行研究,对特征、形式感、样式以及细节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文字记载推断长征时期的具体形象。</h3><h3><br /></h3><h3> 在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中出现的真实人物有77名,大都是中共领袖和红军高级将领,还有国民党的上层人物。对于沈老来说,画像并不难,难的是将这些形象画得符合历史的真实。因此,参考照片是必须的。为准确把握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形象特征,需要通过对多幅不同时期照片的研究,对人物特征、表情、气质、服饰和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一个基本真实的形象。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个最主要的领袖形象塑造为例,看看沈老是如何确立形象与形象关系的。</h3> <h3> 斯诺1936年所拍的照片,应当说形象感觉最接近历史真实。但长征中毛泽东大病初愈,环境艰苦,负担又重,故较之后来要消瘦许多。因此,在苏区照片中的那种瘦高的感觉应当作为长征时期的主要形象依据。</h3> <h3> 朱德总司令在长征中三次过雪山草地,历尽磨难,1936年底到陕北时己相当消瘦,眼窝深陷,形象质朴敦实,坚毅刚强。见下图原作人物列表中的头像与照片的对比。</h3> <h3> 在塑造周恩来副主席的形象时,最为困难。因为周副主席最令人崇敬,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从一般意义上讲,越是大家熟悉的就越难表现。形象稍有不像或神情稍有不对,大家就能看出来。</h3><h3> 在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他参考了周恩来长征结束后在陕北的一张照片,这是己为公众所熟悉的形象。但是,参考绝不是照搬,作者吸取了原照片基本的感觉、形象气质和形式感,而在其他方面全部重新塑造。这样既有强烈的历史感,又给读者新的形象感受。</h3> <h3> 总体而言,这三个主要人物,经过照片和资料的综合分析,其时代特征所反映出来的形象与历史的关系,造型与气质的关系,都基本符合了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人物的真实风貌。</h3> <h3> 而在人物群像方面,作者也下过一番苦功。上图是描绘在哈达铺陕甘支队所有团以上干部在长征结束后开会合影的画面。为了表现这幅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他亲自去博物馆一一查出参与者的姓名和照片,并访问他们的子女。作品展览时,健在的老红军们竟能辨认出其中的60人。 </h3> <h3> 沈尧伊认为细节对于表现作品的历史真实性至关重要。所以他关注许多细节,其中有许多是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细节。包括红军帽、衣纹、枪支、大炮,以及类似开会、打仗等特定的地点和环境,都反复深入研究。</h3> <h3> 在画遵义会议这一具体画面时,为了毛泽东手中的一支烟🚬,他翻阅了许多资料,最后查到当时红军正好缴获一批白玉龙香烟,于是,几经周折找到了这种烟作为形象参考的依据。</h3> <h3> 【体验生活,实地写生】 除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之外,沈尧伊还认为"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艺术创作需要素材,写生是积累素材的基本步骤之一。</h3> <h3> 在创作《地球的红飘带》过程中,他曾两次到长征路上体验生活,与编辑、脚本作者一起多次访问当年的老红军。1988年第一次重走长征路,主要考察的是长征的前半部分。第二次在1990年,主要考察自泸定铁索桥经夹金山、两河口、草地到甘南哈达铺、腊子口一带。在长征路上,作了大量的风景色彩写生、速写、釆访图记等等。</h3> <h3> 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写生过程的回忆,了解重走长征路对于《地球的红飘带》创作的意义,认识实地的写生与直接的体验对于具体创作的影响和作用。</h3> <h3>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的船只,是根据当地老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描述而描絵出来的。船头高昂,犹如龙舟,它的独特形状是大渡河汹涌急流造就的,正因为适应了自然规律,才产生了具有个性的造型美。如果没有实地考察,作者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h3> <h3> 速写作为创作的素材,作为形象的参考,通常要经过再加工。作者根据具体的画面以及具体的要求,直接将速写得来的画面用于创作之中,因此,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真情实感。</h3> <h3>下面的图很明显都是经过现场的写生提炼而来的。</h3> <h3> 【苦心创作】 为了《地球的红飘带》,在1988至1993年这6年的时间里,沈尧伊仿佛从美术界消失了,很多人猜测他出国了。其实,他除了在中国戏曲学院教书,每天都窝在西便门的一座小三居内安安静静地作画。</h3><h3> 经过搜集资料、整理素材和实地写生这几个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沈老开始了他的创作。</h3><h3> 从制作画纸开始,到设计草图、研究技法、落笔成图,开始了一部绘画史诗创作的历程。</h3> <h3> 画纸📄的制作是独一无二的。</h3><h3>1.制作工具:医用磁盘、化学胶水、立德粉、油墨滚、 铲刀等。</h3><h3>2.制作过程:第一步:立德粉加胶水、加水混合,用铲刀在医用磁盘里拌匀待用。第二步:将拌好的立德粉糊状液体用油墨滚轻轻地滚在卡纸或板纸上,先薄薄地上一遍。由于条件的艰苦,作品当时釆用的是印刷厂废弃的印刷纸和广告纸。第三步:等第一遍干透后,再上第二和第三遍。三遍是必须的。</h3> <h3> 经过上述的程序后,画纸上用油墨滚滚出的效果呈颗粒状,有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而如果用刷子刷,则呈条状的肌理,影响画面效果。</h3> <h3> 由于这部连环画原作使用白板纸(其实当时买不起很好的卡纸,沈老买了一批工厂印废的"蜂王浆"包装盒,用背面画),用立德粉自制三层底子,因此每幅重约一斤,整套共约一千斤。创作完后,分装在十二个铝合金箱子中。</h3> <h3><br></h3><h3> 要想创作出好作品,设计草图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红飘带的草图基本是用单色水粉画的,主要考虑的是构图和大的气氛。开始阶段许多作品都是先设计好草图,再画正稿。</h3> <h5>[草图与第3幅原图的对比]</h5> <h5>[草图与第4幅原图的对比]</h5> <h5>[草图与第5幅原图的对比]</h5> <h5>[草图与第7幅原图的对比]</h5> <h5>[草图与第11幅原图的对比]</h5> <h5>[草图与第12幅原图的对比]</h5> <h3> 刚开始还画草图,后来进入到创作的情境之中,对人物造型及场景环境的刻画也越来越越熟悉,就直接在画纸上画正稿。以平均一天多的时间画一张向前推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图稿与日俱增。</h3> <h3> 沈尧伊于6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先后接触过许多画种,从版画出发而延伸到油画、水粉画、丙烯画等其他领域,各有所成。在创作中,融合多种技法,发挥各自所长,徜徉在各个画种之间,滞留在它们的边缘地带,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个人风格—版画中有着较强的绘画性,而绘画中又有着浓烈的版画味道—这就是多种技法相互交融的结果,是绘画中的一朵奇葩。</h3> <h3> 小编以前常说,一部作品当它选对了适合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试想一下,如果这部作品以线描的手法来表现,是很难达到目前的震撼效果的。</h3> <h3> 作者从一开始创作就确立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画法。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特定内容,决定了作品的技法倾向以木刻式的线为骨干造型为主,综合木刻的黑白对比和石版素描的黑白,灰面处理,形成类似历史黑白照片效果,这样在技法上所表现出的形式风格更有力度和个性。</h3><h3> 在创作《红飘带》时,他不仅选择了这种方法,而且把这种技法运用到了极致,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h3> <h3> 具体来说,是先用油画笔或毛笔蘸墨画出粗稿或人和物的基本形状,然后用刀刮刻出人和物的具体形状。这一独特的技法,显然得力于他所自制的画纸,如果用一般的画纸是难以实现的。沈老的画纸表面上的立德粉层面,适宜刮和刻,这也是他在制作画纸时为什么一定要滚三层立德粉的原因—没有一定的厚度,就没有办法刮和刻。那么,画与乱刻的结合,比起单纯的画,或者单纯的乱刻,都会显得丰富而有变化。特别是这种结合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肌理方面的效果,也就是灰面,从而避免了版面效果的过于强烈以及粗简。</h3> <h3> 沈尧伊还善于把典型人物与特定历史下的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如硝烟弥漫的战地拼杀,波涛汹涌的江河飞渡,崇山峻岭的天险奇袭,雪山草地的风云变幻……都使我们有着切身的真实感。这些对大自然的描绘,与人物战斗情怀相烘托,使我们领略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诗意。</h3> <h3> 对马匹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在此之前己经创作了《白马》,对画马早己驾轻就熟。在《地球的红飘带》中这种多技法综合(木刻、石版、素描)的版画效果的结合下,马匹更加传神。</h3> <h3> 多么精彩人物的刻划,手上的书本的透视是那么准确和舒服。彰显作者过硬的基本功。</h3><h3> 而在2017年武汉连交会上新推出的一本新的连环画的首页,画庭台楼阁的透视错得一塌糊涂,东歪西倒,不得不说是连环画今天的悲哀。对此,我们只能仰望历史,仰望《地球的红飘带》。 </h3> <h3> 《地球的红飘带》以独特的构思立意,以精心的人物塑造,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当代视觉的长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之作,影响深远,意义非凡。</h3> <h3> 长征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共926幅原作,前163幅为58cm x 60cm,第164–926幅为39cm x 60cm,其中近一半为双联画,即39cm x 120cm。</h3><h3> 在2006年11月23日北京华辰秋拍会上,以800万起拍,竞买价一路飙升,最终被拍卖师一锤定音定格在1400万元。加上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为1540万元,创造了中国国内连环画拍卖新的纪录。</h3> <h3> </h3><h3> </h3><h3> 这套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出版方面自然是一版再版 。<br /></h3> <h3> 《地球的红飘带》最初版本是1989年第一册问世,到1993年第五册收官!1994年为了参加新的一轮评奖,汇总出版精装大部头,便水到渠成。 94年版金色精装是第一次的大开版本。 </h3> <h3> 6开版本是迄今为止出版过的最大开本的红飘带,但也是效果最差的一本。非常光滑的铜板纸,翻阅起来竟然像房地产的售楼书,没有一点违和感。收到书后立即找各种理由退书!</h3> <p> 这个版本没有2印。05版和06版都是尚艺印装印刷的,釆用的纸张非常的好(100克的新质纸),只是05比起06而言感觉上小了一点。</p><p> </p><p> 94版12开金色精装由于价格比较昂贵,市面上还偶尔能见到,但06版12开红色精装的一版一印,物美价廉的好书,却几乎没看到。</p> <p> 其实这么多个版本,就06年的版本翻阅起来是最爽的。100克新质纸,厚厚粗糙的纸质,摸起来手感超好,有点素描纸的感觉,再加上12开大开本,翻阅起来竟然有点原稿的味道。</p><p> 94版精装的纸张比06版的感觉上稍逊。</p> <h3>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06版12开版本,只有一版一印的效果好。06版的2印、3印、4印跟1印不是同一印刷厂家,用纸也不同,效果都不佳。</h3> <h3> 拍 摄 花 絮</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制作摄影:洪 笙 [高级工艺美术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