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陈介白与陈家大院

春春

<h5>  <b>每一个城市都埋藏着无数记忆,时间久了,有些不为人知的记忆,就会慢慢变成这个城市的秘密。可是,从记忆变成秘密的那些往事,它们并不会真的消失,它们会永远呆在原地,在疯长的野草堆里,向上,或者向下,固执地生长,永不停息…… 。<br></b></h5><h5><b>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过整座城市,在上个世纪的慢时光幻觉里,走进一座老宅,走近它背后前世今生的珍贵秘密。 <br></b><b> 这座老宅就是我的祖屋,我幼年时曾经生活过七年的永远不能忘怀的老家__重庆北碚蔡家陈家大院(举人楼)。</b></h5><h5><b> 从清朝到民国,从贵州到重庆,又从穿斗式到歇山式,北碚蔡家岗镇的举人楼不仅见证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史上西学东渐的演变潮流,更是见证了陈家以及同时期中国几代人的命运沉浮。而贯穿于整个故事始终的,正是陈家人所奉行的“上进”、“慷慨”、“正义”以及“宽容”的四大美德。</b></h5> <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07年2月6日,陈家大院(蔡家举人楼)被列为重庆北碚区文物保护单位。</b></h5><p class="ql-block"><br></p> <h5>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09年12月15日,举人楼被市政府审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该建筑也被列入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042号)。</b></h5><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举人楼被作为文物保护这一决定为对这一大院及其神秘特殊建筑的命运终于划上一句号。该文物见证了陈氏家族的一段历史变迁,记录了家族历史一段岁月里的故事,不仅延续了陈氏家族史及陈介白举人如何为官作人的记载,而且也为整个陈氏家族的后人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财富。该建筑对反咉重庆城市发展历史、研究近现代特色建筑及地方民风民俗也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b></h5><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167efb"><b>  从北环上渝武高速,在蔡家匝道下道,走中环快速路,穿过蔡家隧道到蔡家岗立交桥上,这个路口再往前,在公路右手边就能看到隐蔽绿树丛中的陈家大院。</b></font><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 举人楼所在的地方叫酢房沟,因开办烤酒、制糖等作坊而得名。</b></font></h5><h3><br></h3> <h5><font color="#167efb"><b>  随着城市的扩张,目前陈家大院已处于城市副中心北碚蔡家组团的中心地段,周围道路宽广,高楼林立,大院很快会被淹没在钢筋水泥森林中。</b></font></h5> <h5><b>  远眺陈家大院(2015年)。</b></h5> <h5><font color="#167efb"><b>  晚清举人陈介白的英容已不可見,但其为官为人的真绩已载入历史長卷中,不时为世人传颂。<br></b></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 从下面一曾見过举人真容的百岁老人路谈可見一斑。</b></font></h5> <h5><b><font color="#167efb">  在涉及举人陈介白及陈家大院之际,不能不提及刘家湾大院。<br></font></b></h5><h5><b><font color="#167efb"> 大多世人不知,举人家庭的真正族宅也就是陈家大院之前的居所是相距不远的刘家湾大院。<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蔡家地方志的记载中,“地方大院”仅载两处, 一处为刘家湾大院,另一处为陈举人大院。刘家湾大院是蔡家声名最著的一座大院,清代光绪年间修建,该院雕梁画栋,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该院本系江北大户戴家修建,戴家后把大院卖给陈介白,然后在陵江村高堰组修建诚心寨[又称戴家寨]。(诚心寨距刘家湾大院只五、六分钟的距离,而今此寨域墙破毁约三分之一,寨门只留下两个通道,大体旧貌依然存在,寨内现住有几家农户)。 <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1936年,陈介白随三儿陈庚虞迁移举人楼后,刘家湾留举人其他子女居住。随着政权的更迭,举人最老的居所刘家湾大院已于1989年冬被夷为平地,惜哉。下图为残存的刘家湾旧址一角。</font></b></h5> <h5>  <b><font color="#167efb">  2006年,重庆像所有急切成长的孩子一样,开始四处招兵买马,铺路修桥。当时,作为中环快速干道范围内的北碚蔡家岗镇并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有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从它们眼皮子底下复活。当时,按照事先的整体规划,干道会经过北碚蔡家岗镇莲花村酢房沟的一个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960平方米的大院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夜之间,干道施工队的掘进方向却毫无征兆地发生了变…… </font></b></h5> <h5><b>  陈家大院举人楼在城市的疯狂扩张下命悬一线,引起了民众及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终于下定决心作出决定不惜代价保护这一特殊的建筑。</b></h5> <h5></h5><h1><b>陈举人故里掇遗</b></h1><h5><b>廖泽文<br></b><b>一<br></b><b>蔡家岗镇陵江村有几座私宅大院,论名气及建筑规模,首推刘家湾的陈介白故居。<br></b><b>故居以山丘为障,翠竹为屏,周围果木繁茂,层田缀秀,蔚为壮观。宅院主体建筑为并列的长方形厅房和堂屋。前者是待客、宴炉之处;后者为供奉孔子牌位及祖宗神位之地。厅房前面是一大院坝,左右为两个对称的鱼池及硕大的桂树。高大的木结构朝门之上建造戏台一座,戏台两边有小耳楼成对称犄角。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请来的川剧班登台献艺,宽敞的院坝便成了家人及族亲聚集欣赏之地。左边除了客房、池塘、凉亭之外,尚有间专供子孙习读的私垫;右边设有客堂、碾米房、晒坝和养家禽家畜的圈舍等附属建筑。陈介白夫妇居室在堂屋右侧房中,与厨房相邻,堂屋之后是栽种花卉的花园。<br></b><b>整个大院为中式土木石结构,堝层基地均以条石为基础,宅院以土墙围护成四合大院。所有房屋居室,均有阶沿梯级。梁柱檩枋,门窗户格,由杉柏木做成,除戏台、凉亭及朝门有雕镌外其它建筑无彩饰细雕。墙内墙外,松柏、斑竹成荫,一年四季黄桷兰、茉莉、蔷薇送来一股沁脾的芬芳,薰人欲醉<br></b><b>这座位处僻隅,远腐市尘的清代农村乡绅大院于八十年代末<br></b><b>濯芝洞小学搬迂时拆毁了大部分,惜哉!<br></b><b>今天,虽故居迹残烟冷,然青山依旧,农舍栉比,倘能前往浏览,缅怀先贤,亦盛事也。</b></h5><h3></h3><h3></h3><h3></h3><h3><br></h3> <h5><b>二</b></h5><h5><b>陈介白,字香荪,清咸丰二年(1852年)出生于巴县蔡家乡【1951年2月22日划归北碚区管辖】刘家湾。祖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今为孝感市)。明末时期连年战乱,蜀人锐减。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插业祖陈兴国随大批移民迁徙巴蜀定居,并编制出20个字辈;“兴仁祖有佑,贡员汝介昌,秉以尚相问,孟其祥熙时”,作为自己及宗族后裔之名。继后,除两房居住蔡家乡外,另两房分别落户歇马场和璧山县澄江镇。从此,以农为业,辛勤耕耘,家境逐渐富裕起来。陈介白之父陈汝煜,日耕夜读,待人宽厚,鞠育二男一女,长子陈介白,次子陈介甫,独女王陈氏。</b></h5><h5><b>那时的风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优登仕,历来被民间士子视为“正途”。陈汝煜对子女劝学监读相当严格,陈介白发蒙时拜过孔子牌位及蒙师,陈汝煜给先生红封“贽敬”后,从此十分勤勉,学业日进。念完《幼学琼林》《三字经》、《于字文》、《百家姓》、《增广》,继而就是《龙文鞭影》、《四书》、《五经》了。</b></h5><h5><b>按科举制规定,考秀才、举人必须于原籍应试。同治六年(1867年),15岁的陈介白与父同行,取道川、鄂,去麻城应童子试,中生员。尔后入县学,成为秀才,被族亲誉为“才子”。未及弱冠之年,陈介白遵循“媒勺之言,父母之命”,与江北县悦来场富户戴家之女“红鸾照命”,结为百年之好。诞育三男四女,长子陈鹤年,次子陈屏周、三子陈赓虞。</b></h5><h5><b>随后,陈介白在贤妻的关照下,昕昕钻研,寒暑无间。37岁时,恰逢皇室庆典,科举加科,他满怀信心负笈千里迢迢赶赴湖北江夏参加乡试,“举业”(试卷)受到主考学政赏识,考中光绪十五年恩科举人,一时才名蜚声乡里。</b></h5><h5><b>不久,陈介白长途跋涉赴京会试,不第,以“大挑”(对会试不中之举人,由朝廷挑选其中一等者作地方官吏),先后在黔之清镇县、荔波县、修文县、赤水县、贵筑县、罗解厅以及川之开州任职,担任过乡试誊录官、知县、同知和朝议大夫等职。任职10余年,陈介白廉洁奉公,惩恶肃贪,体恤民情,政绩斐然,人所共钦。</b></h5><h5><b>清皇朝覆没,民国成立。陈介白自贵州赤水县罢官折返桑梓,被举荐为佐助巴县团练局的幕僚。并在家乡陈氏祠堂设馆教授子孙及乡里蒙童达20余年之久。家中加上祖业拥有田地干余石谷及宅院一座。</b></h5><h5><b>由于陈介白待人处世慷慨宽厚,使他在时人之中人缘关系不错,口碑甚好。</b></h5><p><br></p> <h5><b>三<br></b></h5><h5><b>民国元年(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在北京粉墨登场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巩固窃据的政权,为复辟封建帝制铺平道路,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的同时,各种御用的拥护帝制的请愿团纷纷出现,亲信爪牙举荐时贤作为“国民代表”,投票拥护袁世凯称帝。<br></b><b>德高望重的陈介白也被帝制喽罗推选为“国民代表”。消息传开,一群趋炎附势之徒接踵前往陈宅恭贺。殊知,陈介白却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袁世凯的阴谋诡计早有所闻,因此他面对如此“殊荣”,不为所动反而怒火中烧,断然拒绝会客如此惊世骇俗之举,招至好事之徒登门劝说。一同窗对陈介白讲:“当今袁世凯权势炙手可热,陈兄何不顺水推舟,说不定来日<br></b><b>会升官发财呢”。<br></b><b>陈介白听罢莞尔一笑,凛然难犯地言道:“吾意岂可强奸,老兄劳神无益!”弄得众人面面相觑,迷惘不解,便叹了口气悻倖而去。<br></b><b>46<br></b><b>一族亲长辈得知,认为陈介白此举“大逆不道",“不识时务”。不顾年迈体弱,特地坐滑竿专程来到刘家湾陈家。陈介白彬彬有礼相待,寒喧之后,长辈便开门见山:“老夫奉劝你不可如此愚蠢,还是冷静点好,免得日后悔恨!”<br></b><b>陈介白说了句,“请大人不必过虑,晚生自有主张”。之后,就<br></b><b>默默恭聆教诲。<br></b><b>长辈见自己无论如何“开导”,陈介白始终“执迷不悟”,只得连声说道:“迂腐,迁腐!孺子不可教也!”便垂头丧气地辞别了。陈介白送走长辈后,信步转入书房,挽起袖子,搦毫疾书“陈某一介乡民,岂可不重祖训,附和逆流,充当帮闲,强奸民意,屈服于权势之下,做出有负于辛亥革命烈士之事。无奈,时局逼人,介白无路,只得关门谢客,教书育人,落得个自由痛快!”<br></b><b>翌日晨,陈介白将写好的“告白”端端正正地贴在故居的朝门上。从此,在陈氏祠堂专心从事教书业。<br></b><b>袁世凯暴殁后,民间流传不少嘲骂袁世凯的对联。陈介白择<br></b><b>而楷书,以发泄心中积愤。其联云:<br></b><b>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十数年立地顶天,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苍海?<br></b><b>抗孙黄以作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鳖入紫泥?</b></h5><h3></h3><h3></h3><h3></h3><h3></h3><h3><br></h3> <h5><b>四<br></b></h5><h5><b> <br></b><b>壬申年(1932年),陈介白八秩大庆。寿辰之日,祝寿宾客盈门,“礼信”琳琅满目。其间本邑同窗好友,士绅名流,或徒步或坐滑竿,杂沓而至。加上乡邻至亲同族诸人,以及佃客农户,将偌大一个宅院挤得满满的。<br></b><b>宅院处处貼着金字“鹤寿”。厅房内四壁挂满了各方馈赠的寿匾、寿屏、贺幛、贺联,其中以国民政府奖的金匾最引人注目。匾为金色云龙浮雕框边、蓝色底衬,正中阳文“五世同堂”四个魏体楷书鎏金大字,从左向右,端庄凝重,左边题有两行“国民政府赠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从而为故居增添了荣誉、提高了陈介白的知名度。<br></b><b>庆贺中,除了预备丰盛的酒饭外,尚邀集梨园名伶献艺。开锣戏艺人特别上演《百寿图》,、《天官赐福》,将“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条幅逐次向台下展示,以示庆贺福寿。庆祝期间,大摆三天宴席。每顿200余桌,席桌不敷应用,多以簸盖为桌。对前往祝寿的贫苦乡民,饫后各送一二碗蒸菜,作为“扎包”。凡来宾不分贫富分别赠送青花瓷碗一个,上面印制着“陈太守戴恭人八十双寿”十个恭楷字,以资纪念。<br></b><b>寿庆之时,真是热闹而隆重,不但在乡村是破天荒第一次,就是全县恐怕也是绝无仅有。<br></b><b>陈介白罢官潜心从事教书以来,如此这般度过了20个春秋。1936年9月22日,无疾而终,逝世于三子陈赓虞之“虞庐”,享年84岁。<br></b><b>儿孙们为了把丧事办得庄严隆重,首先将报丧的“讣告”和附有死者像片、事略的“讣闻”迅速向外传递。<br></b><b>灵堂、灵帏设在正房楼下过厅。灵堂挂满白色和湖色的绸幛,绸幛上横书“福寿全归”。左右幛上分别为“老成凋谢”、“音容宛在”。宅院内外,所在建筑物上一律披素挂白,一眼望去,偌大的院落顿时变成白茫茫一片,充满着肃穆悲悼的气氛。<br></b><b>子孙们轮班在灵帏内守灵,灵前设“长寿灯”,灵枢下置“过桥灯”。祭祀桌案上供着祭品,处处香烛燃烧,烟雾迷漫,终日吹奏敲打声不绝于耳。<br></b><b>前往吊唁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有地方代表,社会贤达,同宗族亲以及左邻右舍,佃客租户,林林总总不下数千人。人们列队来到灵堂打拱作揖,焚烧纸锭、纸钱。哭声、乐声、火炮声、念经声,此起彼伏,使人身入其境,陷入哀恸之中。<br></b><b>在众多的挽联之中,唯有本邑陈家私塾先生胡子尊撰写的联语引人瞩目: <br></b><b>共窗描仿,一桌苦读。同考生员,同为秀才,同赴乡试,唯君中举。呜呼哀哉,如今安然归西;<br></b><b>清白为官,潜心育人。不当“代表”,不作帮闲村,不畏权势,名重遐迩。阿弥陀佛,无人不念香荪。<br></b><b>寥寥68字,寄托着胡子尊对陈介白的怀念之情,也写出了他对陈介白的评价。<br></b><b>饭桌设在厅房,院坝内,对吊丧者管待酒馔,每次近300桌。米饭用搭斗盛装,厨师分班作业,每天院外还派专人打发讨饭的乞丐。<br></b><b>“道场”之后,出殡这天因吊丧者头包白孝帕,浩浩荡荡的送灵队伍,宛如一条巨大的白龙,从酢房沟虞庐,经蔡家场绕场一圈后,折返大石坝向陈氏祠堂千坵垶游动。沿途鞭炮齐响,锣鼓喧天,漫天飞舞着纸钱,使寂静的山村顿时气氛悲壮。<br></b><b>手执旗幡、伞扇、纸人、纸马、纸车、纸房等各色冥器的人为先导,之后是鼓乐手、道士、和尚以及披麻带孝、擎着白孝幡的长子陈鹤年,引灵子孙,抬灵柩的杠夫早已抵达场上,而全身孝衣后拖着孝带的三亲六戚和乡民佃户,仍然在虞庐未移动一步,足见送灵人之众多。<br></b><b>时过境迁,陈介白墓荡然无存,而陈举人不畏权势,体恤民情之精神却永驻人间。</b></h5> <h5><b> 《重庆文史资料》第42期P144--149廖泽文撰文“陈举人故里掇遗”对陈举人及其故里有较为详尽的记载。</b></h5> <h5>据《重庆文史资料》《贵州辛亥之前之形势》等相关资料记述:陈介白(字香荪),1852年(清咸丰二年)生于巴县蔡家乡(今北碚蔡家岗镇)刘家湾,祖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今孝感市)。他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恩科中举,中举后先后被委派到贵州之清镇县、荔波县、修文县、赤水县、贵筑县、罗解厅、梓潼及川之开州等地,曾任乡试眷录官、知县、同知、朝议大夫等职。任职十余年间,他惩恶肃贪、体恤民情、人所共钦。辛亥革命后挂冠而去,隐居故里。</h5> <h3>  <b><font color="#167efb">明末时期连年战乱,蜀人锐减。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插业主陈兴国随大批移民迁徙巴蜀定居,并编制出30个字辈:</font><font color="#ed2308">“兴仁祖有佑,贡员汝介昌,秉以尚先问,孟其祥熙时,如能宗师训,万事一本知 ”</font><font color="#167efb">作为自己及宗族后裔之名。继后,除两房居住蔡家乡外,另两房分别落户歇马场和璧山县澄江镇。从此,一农为业辛勤耕耘,家境逐渐富裕起来。</font></b></h3> <h1><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h1><b><font color="#167efb"> </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font></b></h1> <h5>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陈介白,字香荪,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巴县蔡家乡(1951年2月22日划归北碚区管辖)刘家湾。祖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今为孝感市)。</b></h5><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陈介白之父陈汝煜,日耕夜读,待人宽厚,鞠育二男一女,长子陈介白,次子陈介甫,独女王陈氏。</b></h5><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同治六年(1867年),后,陈介白入县学,成为秀才,被族亲誉为‘才子“。未及弱冠之年,陈介白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与江北县悦来场富户戴家之女“红鸾照命”,结为百年之好。诞育三男四女,长子陈鹤年{昌龄),次子陈屏周(昌藩),三子陈赓虞(昌飏)。</b></h5><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图片为举人三子陈赓虞(昌飏)仅存的照片。</b></h5><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h5><p><br></p> <h5>  <b><font color="#167efb">  陈介白三儿陈庚虞后转而从武,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从武的陈庚虞很快就崭露头角,担任了当时的巴县团练局局长、参议员等要职。1933年,为了让父亲陈介白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三儿陈庚虞专门请了外国设计师亲自到北碚设计和修建了举人楼。历时三年,终于在1936年全部竣工,</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font color="#167efb">中举之后,以“大挑”知县试用贵州,曾赴清镇、荔波等地履职,后署四川开县,不久补授修文县。未及两年,为大吏所荐,调任黔中贵筑县。<br></font></b></h5><h5><font color="#167efb"><b>  所谓“大挑”,是清朝乾隆年间定下的,为已有举人身份但又无官职的人提供晋升机会的一种科考制度。<br></b></font><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font color="#167efb">不仅得到了这个机会,而且还被大吏推荐,可见</font><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font color="#167efb">为人不错,颇受器重。</font><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font color="#167efb">在贵州时,手下虽有承审官三四员,但遇到重大疑难案件,仍然是他亲自受理,坐堂审问,常常一日就能审结数案,在民间渐渐有了声望。第二年,</font><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font color="#167efb">升补为罗解厅同知,复调赤水。<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有关</font><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font color="#167efb">在贵州为官的历史,由赤水档案“辛亥革命时期的赤水”一文中的部分描述可见一斑:<br></font></b><b> 赤水与四川合江一衣带水,与川南重镇泸州仅百里之遥,乘舟楫之便一二日可达西南经济中心城市——重庆,其风俗民情与川属各地无异,长期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和熏陶。<br></b><b> 1911年(宣统三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8月又组建“同志军”,打响了武装反对清王朝的枪声。<br></b><b>以自治学社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1月3日夜发动贵州陆军小学堂和驻省城新军举行起义,比较顺利地夺取了政权。<br></b><b><font color="#167efb"> 当贵州反正成功和宣布独立的消息由泸州传到赤水厅时,赤水厅</font><font color="#ed2308">同知陈介白</font><font color="#167efb">立即召集各级官吏至厅署,宣读巡抚沈瑜庆通饬全省之令和贵州独立消息,拟请驻厅城新军管带张晋禄共商交出政权事宜。<br></font></b><b> </b><b><font color="#ed2308">同知陈介白</font></b><b>见新军管带张晋禄带兵离境返筑,只好派人将厅城士绅及头面人物一一请到厅署,表示愿意服从省的命令,立即交出印信,宣布下野。随后,厅城士绅萧汝励、段麟阁、梁伯英、王禹珍、胡楝斋、谢一梁、谢灵阶、陈玉生等人与</b><b><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b><b>等官吏举行商谈,决定响应贵州独立,宣布赤水反正,推举贤能智士组织大汉军政府,同时,招募军队一营,以维护地方秩序和承担厅域防务。随即又与陈介白商议了交政于民、建立军政府等等相关事宜。次日,厅城各界民众齐聚厅署,参加政权交接仪式。首先由同知</b><b><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b><b>宣读省抚的通令,然后宣布全体官吏下野为民,赤水厅交政于民,随即将印信等物捧交段麟阁、胡楝斋、王德照、吴蔚修等代表,宣布赤水大汉军政府正式成立。至此,赤水反正在“兵不血刃”之中完成。<br></b><b> 不久,贵州大汉军政府又通令全省,要求“所有全省司道、各州、厅、县,各路绿营文武官吏均照常任事”。赤水大汉军政府一干人接到命令,立即召集会议,决定执行省军政府通令,把原厅署官吏请回继续任事。次日便派人请回滞留厅城的前同知</b><b><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b><b>、赵忆臣等人,让其重新执掌厅事。</b><b><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b><b>等人立即走马上任,大汉赤水厅军政府又重新落入清朝官吏之手。<br></b><b> 民国元年(1912)2月,滇军入黔,改组后的贵州军政府正式委任</b><b><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b><b>为赤水厅负责人不久,按省军政府命令,</b><b><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b><b>开始在赤水境内剿办“土匪”。这时,合江同志军围攻县城失利,又遭入川滇军屠杀,姚成武等人逃回赤水,返乡隐居。有好事者将姚回乡之事告之陈介白,陈立即派人到葫市乡下,将姚成武抓回厅城,关押大牢。后以姚成聚众为匪,扰乱治安为名,将其斩首于厅城东门外的赤水河滩。此间,</b><b><font color="#ed2308">陈介白</font></b><b>在境内先后捉拿“土匪”百余人。均以斩首了之。<br></b><b> 赤水辛亥反正至此结束。</b><b><font color="#167efb"><br></font></b><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辞官职他不惧袁世凯淫威<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陈介白为何辞官?因为袁世凯要搞复辟称帝<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就在官运亨通之时,陈介白却突然罢官返乡、归隐乡野了,这让周围的人大惑不解。<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原来,此时正值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被推翻,袁世凯却企图称帝,檄文各县推选绅耆1人,“刻期往省城,共商国是,密授机宜”,并以淫威迫使下属支持君主制。檄文到后,县人都推陈介白。可陈介白坚决拒绝:“吾虽老无壮,不能为新莽陈颂功德。”<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据《巴县志》记述:“当是时袁氏声威倾天下,功名之士望风承旨,方且奔走攀附之不暇,而陈介白独毅然不屑,其度量相越,岂不远哉。”<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当时很多同僚纷纷劝说陈介白投靠袁世凯,可陈介白却嗤之以鼻。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还辞去官职,毅然回到故乡,由此可见陈介白的“铮铮铁骨”。</b></font></h5><h3><br></h3> <h5><font color="#010101">1912年,袁世凯欲为其称帝铺路,檄文各县推举绅耆一人为“国民代表”前往省城“共商国事,密授机宜”,以威力迫使支持其君主制,县人都推他前去,他却写出告白贴在故居的朝门上说:“陈某一介草民,岂可不重祖训,附和逆流,充当帮闲,强奸民意,屈服于权势之下,做出有负辛亥革命烈士之事。无奈,时局逼入,只得关门谢客,教书育人,落得个自由痛快。吾虽老无壮,不能为新莽陈颂功德。”坚拒不肯行。此后,便在家乡的陈家祠堂设馆教授子孙及乡里蒙童达20余年,直至1936年9月22日无疾而终,逝于“虞庐”,享年84岁。 从高祖同窗胡子尊先生所撰挽联中,可对其一生行谊管窥一二。 联曰: 共窗描仿,一桌苦读。同考生员,同为秀才,同赴乡试,唯君中举。呜呼哀哉,如今安然归西; 清白为官,潜心育人。不当代表,不作帮闲,不畏权势,名重遐迩。阿弥陀佛,无人不念香荪! 现时过境迁,高祖的墓早已荡然无存而回归大地。 愿高祖魂归极乐返太虚! 愿诸先人皆能离苦得乐! 此吾将永远馨香祝祷是也! 辛 ---- 陈尚书 卯年正月(公元)2011年2月12日凌晨</font></h5> <h5>  <b>  1936年,陈介白随三儿陈庚虞由刘家湾迁移举人楼。 随举人入居陈家大院的举人三子陈赓虞(昌飏)诞育三男四女,长子陈秉光(瑾怀),次子陈秉崧,三子陈秉纯(子静)。</b><b><br></b><b> 随着年代的流逝,在49年政权更迭之前,陈家大院由举人孙子陈秉光(瑾怀)及陈秉纯(子静)继居,大院由举人孙子陈秉光(瑾怀)当家。</b><b><br></b><b> 1950年,政权更迭之后,陈赓虞(昌飏)长子陈秉光(瑾怀)在蔡家办学,但被迫将举人楼捐给了当时的政府,陈家大院财产从此被共产收缴,陈家后人们被赶到了农家土墙草屋,作为一代民国时代精英家族从此成为被受歧视的“黑五类”一族,开始承受数不尽的压迫,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直到七十年代才成为正常公民。</b></h5> <h5>  <b>  <font color="#167efb">这座大院在解放初期,由陈介白三子陈庚虞的大儿陈谨怀(办教育的开明绅士)将举人楼捐给了政府。</font></b><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 此后,该楼不仅办过乐一中学(现重庆24中学),在1957年至1967年期间,还做了一段时间的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分院。之后,在1966年至1980年又被208地质队购用来搁置设备。更往后,便是是由国营845厂购买作为厂汽车队停车场。</b></font></h5> <h5><b><font color="#167efb">  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常听婆婆讲起高祖陈介白的事迹。特别是对他为官清正、半夜审案,伶贫悯孤,乐善好施的记忆尤深。据婆婆回忆,高祖八旬寿辰之际,大摆了三天宴席,前来祝寿的宾客盈门,每餐达200余席,桌子不够,就以簸盖为桌。其间不乏各界名流,尤其国民政府还专门送来“五世同堂”的匾额以示褒扬祝贺。高祖去世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者亦如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每顿席开几百桌,搭斗亦被作为盛饭之用,院外还派专人去打发讨饭之乞丐。出殡之日,远远望去,几座山尽被戴孝帕者染成了白色。</font></b><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5><h5><b><font color="#167efb"> ___陈尚书</font></b></h5> <p class="ql-block"><b> 陈介白举人長子陈昌龄(鹤年)、陈王氏陈戴氏家庭下育有一男陈秉鈺及唐大姐余二姐二女。 陈介白举人随三子陈昌飏(賡虞)迁居与人楼后、 陈介白举人長子陈昌龄(鹤年)、陈王氏陈戴氏家庭居住原家族所在地刘家大院。</b></p> <p class="ql-block"><b> 陈介白举人次子陈昌藩(屏周)、陈戴氏谭培根家庭下育有一男陈秉华(祝山)及一女陈秉琨(何三姑),陈秉琨后嫁予江津民族工业开创者何鹿蒿之子何思九。 图片为陈介白举人次子陈昌藩(屏周)之子陈秉华(祝山)家庭字辈排序。</b></p> <p class="ql-block"><b> 陈介白举人次子陈昌藩(屏周)、陈戴氏谭培根家庭下育有一男陈秉华(祝山)及一女陈秉琨(何三姑),陈秉琨后嫁予江津民族工业开创者何鹿蒿之子何思九。图片为陈介白举人次子陈昌藩(屏周)之女陈秉琨何思九家庭字辈排序。</b></p> <h3><b>  陈介白举人三子陈昌飏(賡虞)、陈任氏家庭育有三男陈秉光、陈秉崧及陈秉纯,四女陈秀君陈学英陈舫淑及陈若碧。</b><br></h3>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自此,举人孙子们按大排行的六个孙子排序为:</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陈秉钰(蕴山) ,配王光碧。</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陈秉华(祝山) ,配 段平瑜 。</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陈秉光(瑾怀) ,配 徐培芝 徐文彬。</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陈xx,幼年早逝。</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陈秉崧 ,配戴儒熙。</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陈秉纯(子静) ,配 徐子君。</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举人最小的孙子陈秉纯(子静)于1997年去世,享年76岁。</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至此,举人孙子们全都魂归故里,追随举人享天堂之乐去了!</b></p><p><br></p><p><br></p><p><br></p><p><br></p><p><br></p> <h5> <b>有关陈举人及举人楼的别样描述可见诸如下 文字: </b><br> <font color="#167efb"><b>从清朝到民国的风云际会 </b></font><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那么,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了什么,大兴土木修建了这栋楼呢?要破解这些谜团,还得从100多年前说起。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1852年初,当太平军正忙着从永安突围,而几个月后,又忙着水旱两路从岳州起程进军湖北的时候,在湖北孝感的一户人家中,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婴出生了。他的出生让家人暂时忘了门外的兵荒马乱和动荡时势。这天夜里,这个婴儿的父亲在沉思良久后,慎重地写下了“陈介白”三个字,这是他给儿子的命名,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清清白白做人。<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历史证明,这个叫陈介白的男孩并没有叫他的父亲失望,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时候,也就是英国出兵西藏,攻占我隆吐山、亚东等要隘后的这一年,陈介白得偿所愿,考取了当年的恩科举人。中举后,陈介白被委派到贵州梓潼做官,平静的度过了二十多年时光。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然而,气数已尽的清朝怎么阻止得了历史的车轮从自己身上碾过?很快,辛亥革命便像一把大火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迅速蔓延开去。那时候,群情高涨,各地民众都渐渐受到民主共和思潮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期间,陈介白的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清政府作为一个朝代,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中国从此进入了中华民国。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眼看着,曙光已经来了,然而,在清帝退位一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袁世凯又岂能安于既得的一切。经过精心的部署,1915的12月,袁世凯举行了重大的称帝仪式。而在这之前,袁世凯可谓是费尽心思,做足了场面功夫。他下令让各县推举一人前往省城“共商国事,密授机宜”,以威力迫使各地有识之士支持他的恢复帝制。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诏令下达到陈介白任职的贵州梓潼时,作为县里德高望重的代表人物,按理说,陈介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不二人选。于是,县人们都推他前去。而且,这时候,陈介白昔日的许多同僚也都纷纷劝说他投靠袁世凯,以求自保。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可是,陈介白又岂肯做唯唯诺诺的猥琐之辈?于是,在这风口浪尖的时刻,陈介白就像他父亲当年给他取名时所期望的那样,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说不。面对众人的推荐,陈介白没有怒不可遏,他只说了一句:“吾虽老无壮,不能为新莽陈颂功德。”然后扬长而去。接下来,不管县人如何上门游说,他都坚拒不肯行。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当游说的人群散去后,陈介白吩咐家人立即收拾行李,就这样,他毫不留恋地挂冠而去。而这一次,他所选择的隐居之地,不是别处,正是北碚的蔡家岗镇。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清为何当年陈介白会选择北碚作为自己余生的归属地。总之,他带着一家人,风尘仆仆,从贵州来到了重庆,并在重庆城北,一住就是20余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从贵州到重庆的家族大迁徙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来到蔡家后的陈介白,对于现实并没有袖手旁观,此时,他虽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但仍然日日不忘报国。只是迫于时局的动荡,烽火的不断,他选择了以文救国的道路。陈介白和他的三个儿子陈昌龄(鹤年)陈昌蒲(屏周)和陈昌飏(庚虞)在隐居蔡家岗镇后,很快就着手设馆教学,开始教书育人之业。他们在陈家祠堂兴办起了学堂,并亲自教授。平日里,陈介白不仅大力兴办教育,还十分乐善好施、同情百姓,经常与路过的乞丐聊天,并经常把一些米发放给乞丐,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不久,等到办学一事逐渐步入正轨,陈介白三儿陈庚虞便放心地重操旧业,转而从武。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从武的陈庚虞很快就崭露头角,担任了当时的巴县团练局局长、参议员等要职。1933年,为了让父亲陈介白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三儿陈庚虞专门请了外国设计师亲自到北碚设计和修建了举人楼。历时三年,终于在1936年全部竣工,使得83岁的陈介白至少在离世前一年亲眼看到了整个工程的完工,多多少少减轻了一点他心底的遗憾。<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这座大院在解放初期,由陈介白三子陈庚虞的大儿陈谨怀(办教育的开明绅士)将举人楼捐给了政府。</b></font><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此后,该楼不仅办过乐一中学(现重庆24中学),在1957年至1963年期间,还做了一段时间的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分院。之后,在1966年至1980年又被208地质队购用来搁置设备。更往后,便是是由国营845厂购买作为厂汽车队停车场。</b></font></h5> <h3><font color="#167efb"><b>  <i>陈家大院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石井村醡房沟,因大院建造者陈庚虞父亲陈介白在清末中过举人,故称“举人楼”,“举人楼”在文物部门登录名称为陈家大院,因楼房带有西式建筑风格,又被称为陈家洋房子。陈家大院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开始修建,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成。大院现存一栋西式风格的主楼、一座小四合院、一座大朝门,以及部分围墙、庭院和古树。</i></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i><br></i></b></font></h3><h5><font color="#167efb"><b> 主楼为典型中西合璧风格建筑,砖木结构、歇山顶,青砖外墙勾白色砖缝。主楼面宽五间29.6米,进深二间14.7米,共3层,两层正房加阁楼,总高度12米,总建筑面积1305平方米,主楼四面用回廊相通。底层室内空高4.1米,室内天花吊灯处用纹饰复杂的木雕花卉图案作装饰。二层空高3.63米,天花作灰塑图案。顶部阁楼被分隔成若干小间,作为堆放杂物的房间。屋盖为歇山顶,小青瓦屋面,顶部开4座老虎窗和两座壁炉烟囱,老虎窗窗框用青砖作成火焰顶形状。<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洋楼墙体、砖柱、砖拱、护栏、廊道、壁炉多用鹅卵石拼贴作装饰。主楼共有24根砖柱,四面均正中柱距大,两侧柱距小,砖柱从柱础开始,自下而上分为6段,距地面约2.5米处表面作瓜米石,上面镶嵌鹅卵石拼成的花卉、叶片等各式图案,柱头瓜米石雕塑为一种动物的头部。主楼底层石栏杆为宝瓶状,表面用鹅卵石图案镶嵌。房屋室内共有8座西式风格壁炉,至今基本完好,壁炉表面也用鹅卵石作装饰。<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主楼东面尚存一处小四合院,四合院通过一座风雨廊与主楼相连。风雨廊宽4米,长3.5米,两侧用整块石板作护栏,外廊一直通向大院后门。大院后门高出大院地坝约4米,有20多步石梯,石梯表面作水刷石。四合院面 宽12.3米、进深巧米,穿斗夹壁结构,青瓦坡屋顶,中间是一处宽4米、进深3.7米的天井,天井正中设一座2.7米见方的水池。天井四周房屋空高达6.2米,分两层,一层正房,一层阁楼。与四合院相连的还有一座面宽五间的坡屋顶瓦房,主要作厨房、仓库和下人、家丁居住等用途。<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陈家大院最为气派的是其八字形大朝门,朝门设在大院西侧,朝门砖墙高9.6米,面宽7米,进深4.3米,正面用青砖拼成凸凹有致的图案花形,两根砖柱分成三段,每段作有灰塑装饰。朝门两端用圆柱形砖柱收头,砖柱顶部各塑一座圆雕大白菜。砖墙顶部呈圆拱形,两侧依次跌落,构成优美的曲线。朝门入口为宽1.72米、高3.3米圆拱门,双扇木门厚10厘米,表面用铁皮包裹。朝门顶部匾额在“文革”时期被抹掉,已看不出题刻内容。朝门后面是一座进深1.8米,宽3.8米的门亭,用两根石柱支撑,石柱表面饰以水刷石,门亭顶部为歇山式,两端飞檐高翘。陈家大院朝门建造独特,宽阔大气,在重庆其他古建筑中亦有类似手法,但均不及陈家大院恢弘。<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大院残存有几段围墙,沿地形起伏变化,高度从3.1米到3.5米不等。围墙下部用1米高条石作墙基,之上是土墙。土墙表面用石灰抹面,上部绘装饰线条,顶部作压顶造型。围墙外有一颗树径一米多的银杏树,据当地老乡讲,银杏树过去有两棵,一公一母,公树被雷击后死去(公树可能是发了什么誓吧),现存银杏树是母树,每年秋季结果季节,树上银杏密集成串。<br></b></font><font color="#167efb"><b></b></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 <i> 重大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余卓群,在详细考察了陈 举人大院后,给出结论:举人大院是西学东渐符号。 </i></font></b></h3><h5><font color="#167efb"><b>  “你看这房子的柱头,是典型的西洋IONIC(爱奥尼克)风格。”余卓群刚走进举人大院,就被该建筑独具西洋风格的柱头所吸引。余教授解释,中国传统建筑的柱子没那么繁复,西洋风格的柱头则尽显IONIC风格。柱头线脚上嵌入的各式各样花纹,更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结晶。<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没想到这么个中西合璧的建筑,阁楼里还有重庆最土著的穿斗风格。”踏上虽历经风雨70年、但依旧坚固的木梯,余教授在三层阁楼上发现了重庆传统穿斗建筑风格。这种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木料不经加工,而是依其自身形式构建阁楼。<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余教授仔细勘察了举人楼主体建筑后发现,举人楼呈中轴对称结构,每侧有五个开间,这是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格,因为在西洋开间是双数,而在中国是单数;每个开间内的柱脚都是壁炉和廊道上拱形门,这又是典型的西洋风格。<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通过对这个举人大院的勘察,余教授发现它共有三部分组成:大院主体建筑、后花园和大院前平敞的院坝。余教授说,该大院依据自然形成的坡地,把最高处作为后花园,最低处的平坝作为院坝,大院建在坡地“腰”上,坐西北朝东南的方向,而园中又有茂盛的古树名木,这些都体现了房子主人浓厚的文化情节——追求天人合一。<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陈举人大院兼具了西洋、中式,和重庆土著建筑风格,这在重庆是很罕见的。这说明房子的主人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余教授说,自重庆开埠以来,不少外国人把西式建筑带到了重庆,如南滨路上的法国水师营;而中国人自己修的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恰恰是受到了当时“西学东渐”大背景的影响。因此,该建筑具有典型的时代“符号”意义。</b></font></h5> <h5><b><font color="#167efb">  整个举人楼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大院主体建筑、后花园和大院前平敞的院坝。从现存建筑来看,大院应该是依据自然形成的坡地,把最高处作为后花园,把最低处的平坝作为院坝,而把大院建在坡地“腰”上。除了坐西北朝东南的这座两楼一底的举人楼主体,还有一个连带的四合院。记者数了一下,院中的举人楼共有20间房,而四合院的房间数更是达到了40间之多。按照房屋的布局来推测,四合院当为仆人所住,由此可见当年陈家的人丁之兴旺了。而呈中轴对称结构,每侧有五个开间,每个开间内的柱脚都有1米多高的壁炉,廊道上又有拱形门的举人楼主楼,毫无疑问就应该是当年举人及家眷和客人的住房了。<br></font></b></h5><h5><b><font color="#167efb"> 记者仔细辨认了一下,这座占地约480平方米的阁楼是歇山式屋顶,它八字朝门,柱头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花纹,处处都显出典型的西洋IONIC(爱奥尼克)风格,屋内的天花板上也雕刻着多边形和圆形的标徽;而与此同时,阁楼里又有重庆最土著的穿斗风格,显然是中西混合的,典型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折中主义建筑形式。 </font></b></h5> <h5>  <b><font color="#167efb">  大门正面是八字朝门,高约9米,构筑精美、非常气派。而八字朝门背后别有洞天,一个像凉亭一样的建筑,翘檐如月,与八字朝门连为一体。</font></b></h5> <h5><b>  <font color="#167efb">  大院门前原有至少2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两棵,该树为雌雄异株,百年来傲然屹立于大院大朝门一侧,高大挺拔生机盎然绿荫浓密,雄姿英发的守护着大院,又宛如一对百年相知相守的老人,向世人展现着他们永不凋谢的爱情。</font></b><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 儿时常在树下嬉戏游玩,捡拾果实的情景至今还刻印在脑海里。<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可惜在五十年代大院异主后,该树也遭受大难,一场震天雷击,雄株为护雌株轰然倒下,雌株孤独屹立,数十年来披风載雨坚韧不拔的等待,期盼奇迹再现伴侣回归感天动地。<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该树被重庆市园材局列为一级保护树,标牌号码为0106。</b></font></h5> <h5>  <b><font color="#167efb">  目前,在重庆、四川乃至全国,举人及陈氏家族的后代们有上千人。近年来,他们到蔡家寻根谒故里的脚步从未间断。</font></b></h5> <h1>  </h1> <h1><font color="#167efb"><b>  春日寻根谒故里</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b><b> (2011-02-12 21:29:44)</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b><b> 谒高祖故里感怀二首 </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br></b><b> (一) </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br></b><b> 春日寻根谒故里<br></b><b> 一枝一叶倍含情<br></b><b> 高祖遗风传万里<br></b><b> 后世儿孙代代承</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b><b> (二)</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b><b> 庭前古木许作证<br></b><b> 屋里曾几易主人<br></b><b> 浮生如梦豁然醒 <br></b><b> 何惧再来觉有情</b></font></h1><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陈尚书</b></font></h3> <h5><b>  <font color="#167efb">  多年来,陈家大院的神秘面纱及建筑风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者、考古探险者、猎奇者及历史文人学者的关注。</font></b></h5> <h3><b>居中者为老人陈秉华,他左边是陈以聪,右边是大姐夫廖奇相,后排面对左起依次为陈以义,陈以却,陈以仁,阵敬必,陈连必,陈以明。小女孫是以却的女儿廖光玲(1956年留影)。</b><br></h3> <h1><b><font color="#167efb">  </font></b><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华(祝山)段平瑜家庭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华(祝山)段平瑜家庭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华(祝山)段平瑜家庭的后代们</font></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举人孙子陈秉华(祝山)段平瑜及孙女陈秉琨何思九家庭的后代们</b></h1> <h1><b>  <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华(祝山)段平瑜及孙女陈秉琨何思九家庭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华(祝山)段平瑜家庭的后代们</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举人孙子陈秉华(祝山)段平瑜家庭的后代们</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华(祝山)段平瑜家庭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崧戴儒熙家庭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纯(子静)孙媳徐子君与陈家后代们的聚会</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光(瑾怀)陈秉崧家庭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媳徐子君徐文彬及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后代们的聚会</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媳徐子君徐文彬及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媳戴儒熙与孙女陈舫淑胡斗南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光(瑾怀)家庭</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媳徐子君与孙子陈秉纯(子静)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女陈秉琨何思九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媳戴儒熙徐子君与曾孙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举人孙子陈秉光(瑾怀)孙子陈秉纯(子静)及孙女陈舫淑家庭</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光(瑾怀)家庭</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媳徐子君与孙子陈秉纯(子静)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媳徐子君与孙子陈秉纯(子静)的后代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举人孙子陈秉纯(子静)家庭</font></b></h1> <p class="ql-block"><b>举人孙子陈秉崧之女陈淑娟八十岁生日聚会</b></p> <h1><b>  本文作者,陈介白举人的曾孙陈以春在举人楼生活时的留影。</b></h1> <h1><b>2018年3月,“举人楼”修缮工程启动。</b></h1><h1><b>以下为媒体的部分报道</b></h1><h1><b><br></b></h1><h1><b>北碚“举人楼”修缮工程启动 艺术家作画前世今生芳华再现</b></h1><h5> 上游新闻 2018-04-10 17:46:06</h5><h5> <b> 今年内,重庆主城又将有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4月10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北碚区获悉,经历了八十余载岁月风雨的蔡家岗陈家大院(又名举人楼)已启动修缮工程,预计年内完工。届时,小伙伴们就能一睹这座历尽沧桑的古朴建筑。</b></h5> <h5>  <b>  据北碚区博物馆馆长莫骄介绍,举人楼为重庆市市级保护文物。从前年开始,北碚区将举人楼修复工作正式纳入轨道。此次举人楼修缮将投资600万元。</b><b> 而举人楼修复工程将与北碚区蔡家灯塔公园打造同期进行。据了解,灯塔公园占地200亩左右,为综合性公园。举人楼修复与灯塔公园打造预计于明年春节前完成。<br></b><b> 在修缮过程中,北碚区极其重视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北碚区文化委副主任吴兵称,举人楼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修缮。</b><b><br></b><b> “为保护举人楼本身的形态,修缮时将按照举人楼原有构造进行修复。而对举人楼内精美雕花等细节,将先分析保存较好的雕花形态,再模仿当年的工艺,对已破损的部分雕花进行修复。”吴兵说。</b><b><br></b><b> 据了解,未来举人楼将成为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中心区域。酒店民宿、文创集市、创意餐厅、生活超市以及各类地方特色小店等不同业态也将在此凝聚,充分满足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br></b><b>能体现北碚区文化底蕴的远不止举人楼。老舍的《四世同堂》在这里完成,林语堂、胡风等一大批文豪也曾聚居北碚。现今,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两江片区蔡家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也特色化打造文化产业,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也已在蔡家挂牌。<br></b><b>为将北碚文化优势继续放大,举人楼修缮完成后,还将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两江片区蔡家区域相结合发展,融入更多文化业态。</b></h5> <h3><b>△艺术家张韬创作的水彩作品</b></h3><h3><b><br></b></h3><h3><b><br></b></h3><h1><b>举人楼已有80多年历史</b></h1><h3><b><br></b></h3><h5><b> 陈家大院,又名举人楼,坐落于北碚区蔡家岗街道莲花村酢房沟,是清朝末期陈举人的儿子陈庚虞为纪念其父陈介白为官清廉而修建命名的。<br></b><b> 此楼始建于1933年,由外国设计师融合中西方文化精神历时三年建成,房屋系砖木结构庑殿式屋顶,回廊环绕,工匠独韵,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大院主体建筑、后花园、大院前平趟的院坝。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占地约10亩,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br></b><b> 追溯举人楼的前世今生,从清朝到民国,从穿斗式到歇山式,从学堂到医院再到被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八四五厂实业开发公司、重庆市地产集团先后购买作为私有权属,举人楼不仅见证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史上西学东渐的演变潮流,更是见证了陈家大院以及同时期中国几代人的命运沉浮。</b></h5><h3><b><br></b></h3><h3><b></b></h3><h1><b>将打造文化生态旅游景区</b></h1><h3><b><br></b></h3><h5><b> 2009年12月15日,陈家大院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重庆市文物局,北碚区人民政府多次就推动陈家大院保护修缮面临房屋产权等诸多问题进行专题研究。<br></b><b> 通过多方努力,陈家大院将以蔡家岗“灯塔公园”整体打造为契机,2018年内实现文物保护修缮及其周边环境的优化提升,其历史风貌有望重现。<br></b><b> 据北碚区博物馆馆长莫骄介绍,2006年,规划中的中环线拟穿举人楼而过,经过专家踏勘发现其非常有文物价值,2017年,市文物局、北碚区关于举人楼的保护方案确定。<br></b><b> 此次修缮将保护其原有建筑形态。此次修缮工期约为8个月,预计年底可完工。整个灯塔公园占地200亩,预计投资5000万,另外举人楼的修复投资预计600万元,增加屋顶的小青瓦,保留一棵上百年的银杏树和两株近百年的黄桷兰大树,“未来的举人楼将成为集文化、生态、休闲的中心区域,酒店民宿、文创集市、创意餐厅、生活超市以及各类地方特色小店等不同业态在此凝聚,充分满足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b></h5> <h3><b>△艺术家组团留下宝贵历史原影</b></h3><h3><b><br></b></h3><h3></h3><h1><b>艺术家组团为举人楼作画</b></h1><h3><br></h3><h5> <b>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上午,一场名为“陈家大院的前世今生芳华再现”大型艺术创作活动也在此启动。来自北碚区文联、美协、摄协,以及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齐聚一堂,用各种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视觉留下举人楼修缮前最后的岁月痕迹,也为世间留下宝贵的历史原影。<br></b><b> 不少艺术家向都表示,举人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本来就极具艺术价值,“墙面的清水砖装饰丰富多彩,伸出瓦面的老虎窗与烟囱给直硬的歇山屋顶增添了几分活跃,为整个立面轮廓带来了起伏错落。屋身的两层连续拱廊构成了立面主体,墙身都是清水砖砌筑,使建筑显得沉稳、厚重,装饰细腻的砖柱与砖拱券给建筑立面带来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光影变化。”</b></h5><h3><br></h3><h3>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淳</h3> <h1><b>北碚蔡家举人楼进行保护性修缮 预计明年初对外开放</b></h1><h3><b><br></b></h3><h5> <b>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 04-10 17:34浏览量 1.39万 <br>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4月10日17时讯(见习记者 谢佳洁)今(10)日,记者从重庆市北碚区获悉,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位于北碚区蔡家的举人楼将进行保护性修缮,预计明年初对外开放。</b></h5> <h5>  <b>  为纪念父亲陈介白为官清廉(详见华龙网4月10日报道《悠悠时光 镌刻百年举人楼》),曾任巴县团练局局长的陈庚虞请来外国设计师,设计和修建了举人楼。<br></b><b><br></b><b> 3年后,举人楼建成。该建筑中西合璧,大院内罗马柱、西式壁炉、四合天井等,处处诉说着抗战时期西学东渐的旧事。<br></b><b><br></b><b> 可惜1年后,陈介白去世。解放后,举人楼又用作乐一中学教学地、国营845厂汽车队停车场等。<br></b><b><br></b><b> 2006年,中环快速干道修建时,为保护举人楼,原本需经过楼院的中环快速干道为其改道,一个乡镇企业搬迁,整个蔡家组团的规划也进行了调整。<br></b><b><br></b><b> 此举让该项投资多花4000万元,但城市文脉因此被保留。</b></h5><h3><b><br></b></h3><h3><b> 举人楼全貌。首席记者 雷其霖摄</b></h3><h3><br></h3> <h3>  <b>  举人楼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修缮 明年初对外开放</b></h3><h3></h3><h5> <b> 十多年前中环快速干道为其让道,使举人楼这座陪伴人们走过百年风雨的历史文物可以在被保护性修缮后,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b></h5><h5><b><br></b><b> 据北碚区博物馆馆长莫骄介绍,举人楼为重庆市市级保护文物。从前年开始,北碚区将举人楼修复工作正式纳入轨道。此次举人楼修缮将投资600万元。</b></h5><h5><b><br></b><b> 而举人楼修复工程将与北碚区蔡家灯塔公园打造同期进行。据了解,灯塔公园占地200亩左右,为综合性公园。举人楼修复与灯塔公园打造预计于明年春节前完成。</b></h5><h5><br><b> 在修缮过程中,北碚区极其重视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北碚区文化委副主任吴兵告诉记者,举人楼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修缮。</b></h5><h5><br></h5><h5><b><br></b></h5><h3><b>举人楼小阁楼。华龙网资料图</b></h3><h3><br></h3> <h5><b>  “为保护举人楼本身的形态,修缮时将按照举人楼原有构造进行修复。而对举人楼内精美雕花等细节,将先分析保存较好的雕花形态,再模仿当年的工艺,对已破损的部分雕花进行修复。”吴兵说。<br></b><b> 据了解,未来举人楼将成为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中心区域。酒店民宿、文创集市、创意餐厅、生活超市以及各类地方特色小店等不同业态也将在此凝聚,充分满足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br></b><b> 能体现北碚区文化底蕴的远不止举人楼。老舍的《四世同堂》在这里完成,林语堂、胡风等一大批文豪也曾聚居北碚。现今,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两江片区蔡家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也特色化打造文化产业,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也已在蔡家挂牌。<br></b><b> 为将北碚文化优势继续放大,举人楼修缮完成后,还将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两江片区蔡家区域相结合发展,融入更多文化业态。<br></b><b><br></b><b>修缮后的举人楼效果图 北碚区文化委供图 华龙网发<br></b><b>责任编辑:马小菁</b></h5><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