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自驾游——基督城,纸板教堂

小河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12日,我们驱车二百多公里,穿越美丽的南阿尔卑斯山,从格雷茅斯来到基督城。</p> 自驾游的好处就是自由, 看见沿途的好风光, 可以随时停车, 驻足观赏。 <p class="ql-block">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英语直译是基督教堂的意思,如同华人把火奴鲁鲁称为檀香山,把圣弗兰西斯科称为旧金山等一样,华人把克赖斯特彻奇称为基督城。基督城是仅次于奥克兰和惠灵顿的新西兰第三大城市,是新西兰的“花园之城”。 基督城拥有浓厚的英国气息,以“英国之外,最像英国的城市”著称。基督城也是进入南极的门户,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南极探险都是从这里出发的。作为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基督城是几乎所有旅行者都要涉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国际南极中心是为管理新西兰、美国、意大利的南极研究项目而建立的,中心内设有南极信息和研究顼目、图书馆、机场和仓库等等。</p> <p class="ql-block">同时国际南极中心也是人们了解南极的科学馆、知识馆。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了解到关于南极的历史、地质,还能看到南极海洋鱼类、企鹅和南极生物,身临其境地感受那块冰雪大陆。</p> <p class="ql-block">坎特伯雷博物馆,是新西兰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的结合。博物馆共有三层,分为多个区域,收藏了一系列对新西兰独具意义的杰出藏品,从各种奇珍异兽、花草树木,到高山大海、矿物地质,从新西兰最早的人类、毛利人的发展史,到白人移民的开拓史、国家南极考察史,几乎涵盖了新西兰的一切知识。博物馆前竖立着第一任馆长威廉.罗尔斯顿的雕像。</p> 2011年,一场里氏6.3级的地震,袭击了新西兰南岛的最大城市基督城。位于市中心的历史悠久的圣公会教堂也成了一片废墟。作为基督城,怎能没有教堂,于是政府决定先建一座临时性教堂,纸板教堂因此而生。 这个教堂由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坂茂曾说:人不是死于地震,而是死于倒塌的建筑物。这个纸板大教堂可抗十二级的地震,能容纳700人同时祷告,预计能维持五十年,直到这里有一个更永久的教堂出现为止。 <h3>从外面看,这个教堂並不起眼。</h3> <h3>走进去,光与影的效果让人震撼。</h3> <h3>建成以后,深受当地居民喜爱。</h3> <h3>在国际上也得到很高的赞誉。</h3> <h3>我们去参观时,教堂内有一个合唱团,正在练习。</h3> <h3>现在流行的无伴奏合唱,其实起源于教堂的唱诗班。</h3> <h3>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在唱什么,但能感受到他们正虔诚地与上帝交流。</h3> <h3>纸板教堂的架构简单,它采用的是A型结构,再加上98个同样大小的纸板管,构成了最安全的抗震建筑。除了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抗震性,每个纸板管都涂上了防水材料聚氨酯和阻燃剂,以此来增强建筑的安全性能。</h3> <h3>直径60公分,长度23.8米的98根纸板卷成的长管构成了教堂的主体。</h3> <h3>上面覆盖了高强度的聚酯薄膜,</h3> <h3>看上去轻盈而又通透。</h3> <h3>大教堂呈A型结构,</h3> <h3>窗户上的彩色玻璃据说来自损毁的圣公会大教堂。</h3> <h3>绕到教堂后面,</h3> <h3>换个角度看看这个纸板教堂。</h3> <h3>在这个纸板教堂后面的一片空地上,</h3> <h3>摆放着185张白色的椅子。</h3> <h3>椅子的大小形状不一,都被漆成了白色。</h3> <h3>用来纪念在那次地震中遇难的185个人。</h3> <h3>这些椅子已摆放了六年之久,</h3> <h3>站在这里,能深切地感受到当地人对生命的尊重。</h3> <h3>逝者如斯。据说遇难者中有24位中国人。</h3> <h3>我默默地坐在了一把椅子上,感叹生命的无常,感恩上苍的赐予,感谢生活中遇见的每个人,每件事,直至永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