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意境的诠释一一《大千神韵》舞美创作谈

孔瑞春

<h3>张大千先生</h3> <h3><br></h3><div> </div><div> 1999年5月,世界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诞辰一百周年,大千先生的故乡——四川内江市举行了盛大的系列纪念活动,其中的重头戏是一台全新创作的歌舞晚会《大千神韵》。该晚会大获成功,《四川日报》和四川电视台都予以报道和展播,领导、专家和观众都给予较高评价,由台本撰写、作曲、编舞、舞美的主创人员组成的晚会策划组获得内江市文艺发展基金奖特别奖。</div> <h3>  我担任晚会舞美设计和绘景。接到任务,压力很大。一方面是因为设备简陋、经费短缺、人手少,这是基层文艺团体舞美工作者普遍感到苦恼的事情。另一方面,感到要在舞台上表现张大千——这位“五百年来第一人”(徐悲鸿语)的艺术大师神韵,难度很大。</h3> <h3><font color="#010101">  晚会由歌曲、舞蹈、川剧等节目组成,舞美的重点放在新创作的舞蹈节目上。在听取编舞对舞蹈的构思和观看舞蹈的初排后,我觉得舞蹈表现大千国画的意境毕竟比较抽象,因为舞蹈语言只能意会、不是言传,而观众的文化层面较宽,雅俗必须共赏兼顾。从美学的原理上讲,美的创造必须和美的接受相结合才能产生美的价值。如何让观众接受所看到的舞蹈就是特定的大千先生的画意,是我在进行舞美设计时需要认真寻找的着力点,抓这个着力点还必须以简胜繁,以适应物资条件的可行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千先生一生喜爱画梅,因而晚会安排有新创作舞蹈《梅颂》。舞蹈编排为一个红衣裙少女象征梅花领舞,一群白衣少女象征雪花伴舞,在舞蹈中表现红梅不畏严寒报春而开。舞蹈编排很美,场面调度颇费匠心,但观众的视觉直感容易只是在欣赏一群少女的舞蹈优美,不一定与编舞思维同步渐入红梅傲雪的佳境。张大千有《题红梅》的诗曰:“却笑诗翁浪费才,认桃辨李漫相猜。一生不解群芳意,雪地冰天我犹开。”我玩笑地改了几个字,戏曰:“莫让编导浪费才,认梅辨雪实难猜。观众不解舞蹈意,领悟茅塞我来开。”因此我决定设计一个对观众联想导向的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舞台上二三十人的群舞比较饱满,场景不宜繁杂,我就设计并绘制了一支国画写意的积满白雪的红梅梢枝软景,傲俏地由舞台右上方向左下方伸出,占舞台五分之二,色彩上强调梅花的红与积雪的白,天幕蓝光冲底衬托,画面清新、简洁。绘景的色彩与舞者的服装色彩统一,梅枝的悄丽与舞姿的啊娜相映,力求舞美与舞蹈溶为一体。演出后,一些观众夸我这场景设计得“美、巧”。四川电视台《文化多棱镜》栏目在播放该舞蹈时,屏幕下沿打出字幕:“舞蹈《梅颂》的舞台布景是一枝压着大雪而盛开花朵的梅枝,......加上表演者展示出一系列整洁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舞姿,全面体现出大千先生不畏艰险、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挑战的个性魅力,给人以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召,引人积极进取。”</font></h3> <h3>张大千《钩金红莲》</h3> <h3>  大千先生酷爱荷花,画荷精品甚多。一位编舞与我在研究晚会结构时,不约而同对大千先生的一幅彩墨写意画《钩金红莲》极为赞赏,编舞表示将根据这幅画创作一个《出水红莲》舞蹈,我则表示将把这幅画搬上舞台展示,两人当即约定携手合作。舞蹈编排很好,吸收了《丝路花雨》和西班牙舞的舞姿,穿插了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女舞者着红裙寓意红莲,男舞者着绿色宽大长裙寓意荷叶。如何让观众认定那台上红红绿绿、蹦蹦跳跳的就是红莲荷叶?又如何把大千先生的精品佳作展示在舞台上呢?我设计制作了一把巨大的打开的折扇,悬挂舞台中央,占舞台三分之二,扇面、吊穗都很考究,扇面上我临摹了以大千先生特有的泼墨泼彩技法画的《钩金红莲》,只是把原画的横方形构图改为弧形构图而已。扇面即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与大千先生有多幅扇面画传世的艺术史实相符。</h3> <h3>  对这一设计,开始时有人怀疑是否多余,但我坚持认为:如果是象经典名作《荷花舞》那样在服饰道具上已使观众一目了然是荷花,再在舞台上展示荷花画,那是“画蛇添足”,但《出水红莲》舞服饰似又不似,《钩金红莲》画用在此处却是“画龙点睛”。扇面与舞蹈,一静一动,交辉相映,舞蹈演员们就是那画上的荷叶、红莲“活”了的体现,那欢快的舞姿仿佛是“风吹荷叶十八翩”(张大千诗句)。后来在一些摄影展览中多次看到在扇面《钩金红莲》下面群荷拥莲的舞蹈造型照,四川电视台《文化多棱镜》栏目主持人在介绍这台晚会时也以此画为背景。</h3> <h3><font color="#010101">  为了表现张大千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创新探索的精神,创作了舞蹈《攀》,编排为一大群小伙子光着脊梁以舞姿表现在山路上努力攀登。这个很有阳刚雄气、又有巴蜀特色的群舞,如果背景一般化,放在其他晚会上也可以演,也许观众还以为是表现四川过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舞蹈伴唱的歌词中唱道:“山山水水真意趣,上下求索苦登攀,会当绝顶天地广......苍茫大地任点染。”显然,把舞蹈仅仅理解为表现登山就太狭义了。如何引导观众理解为大千先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超越、探索进取呢,我决定在舞台上展示大千先生盛誉天下的山水画。</font></h3> <h3>  在黑底幕前舞台两侧各设一组彩纱造型,上小下大,呈向上感觉,音乐起后,随着舞蹈的展开,两组纱条之间一幅巨大的我临摹的张大千先生名画《华岳高秋》缓缓地平稳地升起,顶天立地后定格,把一幅有天干地支轴的完整的巨幅山水画呈现在舞台上。画面上险峻的山势令人惊叹,那陡峭的山梁上一条路径蜿蜒而上直达山顶,即贴切了晚会缅怀张大千先生坎坷而辉煌的艺术生涯这个主题,又给舞者们在舞蹈中表演中途小憩观望山景提供了具象的画面。演出效果很好,许多同志观看后都对以画为景予以肯定,一致认为:作为画坛泰斗的张大千,画就是他生命的亮点,不展示画不成其为纪念张大千。</h3> <h3>  张大千与敦煌,过去功罪评说甚多,现在“破坏、盗窃国宝”的冤案已雪,大千先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功不可没;还有大千先生长年身居海外,思祖国、念故乡,这都是晚会不能不表现的题材。晚会选用了川剧《张大千》“思乡”片段,该川剧舞美设计是我的老同学,其设计满堂实景颇为成功,但晚会选演的只是片段,我则从晚会风格统一和换景不闭幕的特点去重新考虑、化繁为简。当大千先生(演员饰)思故乡吟唱时,我只在兰色底光的天幕上制作了一轮晶莹透亮的大圆月,舞台表演区灯暗,只以白色追光盯住大千先生,其他景全无,突出孤寂悲凉之感,以契合大千先生家书上所言:“老年手足,天各一方,无团聚机会,苦痛不可言。”当大千先生手翻莫高窟壁画画册,深情地呼喊:“啊,我的敦煌!”此时切光暗转,黑平绒底幕落下,时空转换了,舞蹈《梦回敦煌》徐起,一群身着飞天服饰的少女在喷雾中翩翩起舞。黑平绒底幕的深邃把少女们绚丽的古典服装衬托得格外艳丽,回光灯色彩频频变换,在飘然优美的舞姿和幽雅美妙的梵乐声中任观众神思飞扬。整个晚会如同一幅国画长卷,而这一场舞台上什么景也没有,如同写意画的留白。四川电视台在播放时评价道:“场景布局,虚实相得益彰”。</h3> <h3>  以上是《大千神韵》晚会中几个主要节目的舞美设计构想和实践。我体会到:舞美设计不应该仅仅是对舞台画面的装饰或简单地为表演提供实在的场景,舞美设计对特定的表演意境能够起到诠释、升华的作用,对观众可以起到欣赏联想导向、加深理解内涵的作用。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