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军路 踏访漫川关

河马HIPPOCHIN(谢绝送花)🙏🙏

<h3>  1932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任“剿匪”总司令,调集26个师另6个旅共30余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在两个多月的反围剿作战中,因敌众我寡,红四方面军连经恶战却未能打退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已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10月10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最后决定留下部分部队及地方武装坚持苏区斗争,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与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10、11、12、73师及少共国际团跳出鄂豫皖苏区,向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作战略转移。</h3><h3>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穿越平汉铁路向西突围。蒋介石得到情报后,立即调动大批部队向红军进行平行追击和迎面堵击。经枣阳新集和土桥铺两次战斗,红军以英勇无畏的精神歼敌3000余人,突出重围。但自身也伤亡1000余人。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一路西行,沿豫鄂地域入新野,过邓县,向淅川前进。国民党军前后堵截追击,在鲍鱼岭及南化塘又是一场恶战。</h3><h3>漫川关位于湖北和陕南的交界处,周围山高谷深,道路狭窄,交通闭塞。过了漫川关,红四方面军就能进入汉中地区,就有了北上陕南与南下川北的回旋余地。但此时敌军5个师已分别赶至漫川关东、北、东南和东北侧,将红军部队逼入任岭康家坪一带七里峡。这是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红军处境之险恶,战斗之激烈、残酷,是前所未有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红军将士牺牲2000余人,最终实现胜利突围。</h3><h3>今年100岁的父亲多次讲起当年的漫川关突围战斗。当年父亲是红四方面军少共国际团的通信班长,新集和土桥铺之战后,被编为红10师29团。云岭之战令他至今记忆犹新,云岭、七里峡、北山垭口等一系列地名和情景令他不能忘怀。</h3><h3>2017年11月17日,我们四位红军后代重走红军之路,踏访当年漫川关的战斗遗址。在郧西县上津镇的云岭(史称任岭),郧西县史志办李仁喜主任介绍了云岭战斗(史称漫川关突围战)并亲自陪同,在上津镇干部和孙家湾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踏入了当年红军行进路线,找到了当年红军陷入困境的七里峡。</h3><h3>踏访战斗遗址,在崇山峻岭中,与当年同一个季节,徒涉冰冷的溪水,攀越陡峭的山崖,感同身受到当年红军行军作战的艰辛与险恶。找到极其隐秘的沟壑,眺望险峻的垭口,似乎耳边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仿佛闻到了浓烈的战斗硝烟味。暗夜中机枪喷射的火光,手榴弹爆炸时的团团火球。刀枪拼杀的铿锵,撕心裂肺的呼叫。突出漫川关!这是胜利的呐喊。</h3><h3><br></h3> <h3>1932年10月11日——12月12日,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经过要图。西行三千里,徒涉丹江、汉江,两次翻越秦岭,翻越大巴山,历经大的战斗10次,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h3> <h3>这是漫川关突围战斗要图。</h3> <h3>我们红军后代一行四人,重走红军路,踏访漫川关,受到郧西县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右三:郧西县史志办李仁喜主任;右一:郧西县人社局熊局长。</h3> <h3>湖北郧西上津镇与陕西山阳漫川关镇交界的云岭,时称为任岭。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斗史称“云岭战斗”,战斗在湖北境内打响,因突围方向在陕西境内,所以通称“漫川关战斗”。</h3> <h3>听当地群众讲述云岭战斗概况和战斗遗址。</h3> <h3>  郧西东河口七里峡,当年敌军重兵封锁了峡口,将红四方面军19000余人堵在了十里深壑峡谷里。</h3> <h3>进入峡口还觉开阔,往峡谷深处走,越走越窄。</h3> <h3>在七里峡峡口留下我们的印迹。</h3> <h3>峡谷里乱石嶙峋,没有道路。</h3> <h3>此次我们进峡谷的时间与85年前的红军是同一个季节,山里的朔风呼啸,寒气逼人。</h3> <h3>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驱车翻越陡峭的山岭,经过山阳县的板庙村,到达湖北上津镇的孙家湾村。这里是七里峡的另一个峡口。当年就在这里,国民党军重兵堵截,封锁住峡口。红军被围困在深壑峡谷之中。</h3> <h3>为踏访当年的战斗遗址,我们沿着山崖进入峡谷。</h3> <h3>沿河床边行走。</h3> <h3>峡口的河床不深,尚能踏着石块跃行。</h3> <h3>路越来越难走,只能在崖石上挪步。</h3> <h3>搬石造路。当年的红军可没有这工夫。</h3> <h3>无路可走,脱鞋下水。</h3> <h3>山间寒风拂面,溪水冰冷浸骨。85年前的冬天可能要比现在冷得多。</h3> <h3>进入峡谷大约走了2公里,峡谷两旁峭壁耸立,无法攀爬。孙家湾岑村长告诉我们,直行右转是七里峡峡谷,左边就是当年红军找到一条隐秘小道。</h3> <h3>岑村长介绍,当年这条沟没有名字,后来取名叫大柳沟。</h3><h3>当年红军被围困在七里峡,面临全军覆没,危在旦夕。据陈昌浩回忆,当时在山林中抓到3名敌军便衣侦探,其中一位供称,七里峡有一条通向外面的小道,尚未来得及布防。据侦查,该情况属实。总部认为北边敌人兵力较小这条沟可直通,从北边两股敌军结合部冲出去,从那里突围。</h3><h3>我站的地方就是大柳沟的沟口。</h3> <h3>大柳沟沟口灌木丛生,遮挡住了视线,非常隐秘,不易发现。拨开灌木和杂草,才发现这是一条洪水冲刷的石沟,宽仅一米左右,十分狭窄。</h3> <h3>进入几十米,石沟更加狭窄,两边的石壁高约20多米,石沟仅容一人通过。</h3> <h3>溯溪流上行,又进入了石壁深沟。这石壁非常狭窄,一人通过还要侧身弯腰。</h3> <h3>将照片放大了,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条石壁深沟。想想当年19000名红军将士是怎样挤过这条隐秘的小道。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h3> <h3>岑村长介绍,这条沟上行大约几里路,就可直通北山垭口。当年许世友的34团,韩亮臣的219团冲上北山垭口,为大部队突围与敌决死一战。这里是父辈们踏过的地方,我们将永远铭记。</h3> <h3>在七里峡峡口的漆树扒村,村民告诉我们,就在峡口不远处有两处无名红军墓。85年过去了,烈士们可知道,他们的热血奠基了他们与之奋斗的新中国。</h3> <h3>漫川关,雄姿依然。红军精神,浩气永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