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前人踏出来的,是工人们修筑的。什么样的的东西都能在路上行驶,小到宠物狗、人,大到公路列车、航天飞机,五花八门;什么样的路都有,窄则泥泞路、鹅卵石径,宽则柏油路、多层复合式机场跑道。但你脑袋里是否浮现过这样的画面:崭新、整齐的柏油路,在大吨级的集装箱卡车一次又一次地通过之后,被挤压得坑坑洼洼的年久失修马路,要是有了生命,他会怎样想?你有没有想过,看似有几丝冷酷的条条路给了人们带来难得的喜悦?</h3><h3> 在父辈的记忆中,家乡一条条曲曲折折的小路是由石子儿拼成的,是童年流连忘返的风景线。各色的石头,不同种类,却在劳动人民的手中不约而同站在了一起,同享欢乐、共担负重。中间镶嵌着小草,颇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h3> <h3> 家乡的小路,并非是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者所描绘的那样,尘土飞扬、乌烟瘴气,好像不允许生命生活于此似的。家乡的小路是富有情趣的。他们沿着林间小径,到山上去。他们的活动可多了,有打水、玩泥巴、爬树。那时汽车是很稀有,一辆北京吉普,堪比今天的劳斯莱斯幻影。两个爬树能手沿着树杈一寸一寸地向上爬,向伫立在树下的伙伴报告情况"有辆车来了!"这句话放在今天,多半是长辈焦急叮嘱晚辈的言语。但在那时不是落魂地跑开,而是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冲到马路边缘,一睹汽车的风采。即使被尾气呛得连连咳嗽,也兴趣不减、眼中闪闪发金光。</h3><h3> 路,记载了童年的脚印;路,让贫困生活的人有机会通过学习走向幸福。太阳迈着轻快的步伐,从山脚下哼着小调探出头来的时候,父亲同学那股好学劲儿就不住地向上蹿。在父母起床前,就约着几个挚友,飞也似地跑过门前那条窄窄的公路,拿着仅有的两三本并不很厚的书,到小路旁抑扬顿挫地朗诵课文。也有可能是咬牙切齿地对着无辜的石头大叫。但他们总是好学的。天大明时,小路便将父辈们送去上早学。</h3><h3> 每一个人只有不忘初心,步步有声,声声有印,才能走得更远。</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