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这是公路上瑞典与挪威的分界线标志。</h1> <h1>挪威王国面积386958平方千米,公元9世纪形成统一王国,1397年与丹麦,瑞典成立卡尔马联盟,1814年改属瑞典组成瑞挪联盟,1905年独立,二战初期被德国占领,1945年解放。1954年与我国建交。挪威属海洋性气候,海岸线长约21000千米,岸线曲折,是世界上峽湾最多的国家。</h1> <h1>我们乘车前往挪威首都奥斯陆。</h1> <h1>奥斯陆意为"北方的山谷",是挪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面朝大海,背靠山峦,既有海滨城市的旖旎风光,又有依托高山密林的雄浑气势。</h1> <h1>挪威皇宫。1825年由国王卡尔约翰奠基,1849年奥斯卡一世正式启用。现在既是王室的住所,也是国王办公地点,经常在此召开国务会议,举办国宴等。</h1> <h1>奥斯陆市政厅。双塔红砖建筑,1950年为纪念奥斯陆建城900周年而建。外墙面上有欧洲最大的时钟。</h1> <h1>一楼大厅墙面上绘有历史意义的大幅壁画。</h1> <h1>厅内高阔,分别展示了挪威323位艺术家的作品。</h1> <h1>演讲台。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典礼在此举行。</h1> <h1>我禁不住走上讲台振臂高呼:"中华民族是最爱好和平的民族"!</h1> <h1>二楼大厅。左侧可以透过窗户观看海景,右侧是精美的挂毯。</h1> <h1>二楼宴会大厅。</h1> <h1>议会厅。</h1> <h1>各国赠奥斯陆的礼品展示。</h1> <h1>仔细看还有北京的西厢记精美玉雕。(红娘,张生,崔莺莺)</h1> <h1>一楼右侧门厅照片墙上的图片。</h1> <h1>国王与王后接见贵宾。</h1> <h1>反映母爱的磁板画。</h1> <h1>市政厅大楼旁边有许多雕像。她头上面站着的鸟儿可是真的!</h1> <h1>喷水池旁边的鸟</h1> <h1>挪威国家剧院</h1> <h1>我们还遇到一群人在市政厅大楼前聚会请愿,据说是争取某项社会福利。</h1> <h1><font color="#010101">骑警们在保护现场。</font></h1> <h1>海港码头。</h1> <h1>维格兰雕塑公园位于奥斯陆西北部,占地50公顷,以绿地湖泊为自然背景,由著名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用近40年时间以人生为主题,用铸铁,铜,花岗岩三种材料雕成192座雕像,650个人物,十分壮观。</h1> <h1>古斯塔夫.维格兰(1869一1948)出生于木匠之家,深受罗丹艺术思想影响,曾说"给我一片绿地,我要让它闻名世界",他用毕生的心血,实现了自己的誓言。</h1> <h1>园内有一条长达850米的中轴线,依次为正门,石桥,喷泉,园台阶和生死柱,生命之环。</h1> <h1>石桥为生命之桥,两边护栏上对称排列着58座青铜雕像,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强调父亲对家庭的责任。</h1> <h1>青春飞扬的少女。</h1> <h1>快乐的男孩。</h1> <h1>愤怒的小孩。这是最著名的雕像,小孩跺着双脚,挥动胳膊,维妙维肖。他左侧的小手都让游客们握红了。哈哈!</h1> <h1>母爱</h1> <h1>可爱的孩子。</h1> <h1>爷孙俩</h1> <h1>好姐妹。</h1> <h1>父与子。</h1> <h1>父亲</h1> <h1>母亲和女儿</h1> <h1>情侣嬉戏</h1> <h1>喷泉为生命之泉。中央是6个健硕的男人托起巨大的铜盘。</h1> <h1>四角分别有5座树丛雕。</h1> <h1>树丛雕的内容分别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情思奔放的青年,劳累艰苦的壮年,垂暮临终的老年。</h1> <h1>喷泉下四壁的浮雕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死亡,反映人生全过程。</h1> <h1>圆台阶周围是36座石雕,中央高耸着生死柱。</h1> <h1>从婴儿开始</h1> <h1>孩子们相互玩耍</h1> <h1>母亲呵护孩子</h1> <h1>情侣约会</h1> <h1>老人熬度暮年</h1> <h1>苍老无奈的妇人</h1> <h1>生死柱。是作者在艺术技巧及思想内容上的代表性杰作。高达17米,直径3.5米,刻满了121个裸体男女浮雕,有夭折的婴儿、不幸的青年、披头散发的妇女、骨瘦如柴的老人,描绘了世人向天堂攀登时相互倾轧和相互扶掖的情景。沉迷、警醒、挣扎、绝望,组成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旋律,令人惊叹!</h1> <h1>生死门。</h1> <h1>通过生死门,视野陡然开阔,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座落着最后一座雕塑。</h1> <h1>生命之环。由两对男女和三个孩子构成一个圆环,内径1.5米,告诉人们柱与环的结合方能孕育生命,繁衍后代,生命不息,不断轮回。</h1> <h1>园内的景色可以与雕塑竞相媲美,请随我看……</h1> <h1>我们要去丹麦了。到了那儿就要和从芬兰开始一直陪伴我们的大巴司机告别了。导游叫他阿辽师,芬兰人。我们却喜欢叫他阿廖沙,团里一位东北大姐说他的驾驶技术高超,一连几天行驶在逶迤的山谷中有惊无险。他个头不高,极少讲话,天冷时戴一顶皮质的瓜皮帽。我们全车人大大小小的行李都由他每天认真的装上卸下,很是辛苦。</h1> <h1>阿廖沙在吃西餐。这一路除早上在宾馆吃西餐外,大都在中餐馆吃六菜一汤。中餐的水平我真不敢恭维,笑说我都可以在这儿当大厨了。(可能材料与调料不对)北欧商店和超市与国内相比,品种与数量要少得多。但愿阿廖沙能有机会来中国,尝一尝正宗的中国菜。</h1> <h1>谢谢观看,不要打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