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一吸间,凝眸几千年的沧桑

一诺

<h1><br>七十年代的中国,当人们都忙着大生产时,一位青年,却将深邃的眼光,聚焦在一片广阔的大地上。他利用了工闲时间,在广袤的田野里翻捡着,他将人们刨出的那些随意丢弃的坛坛罐罐,悄悄地收藏起来。<br>有谁知道,人们随意扔弃的,是6千年前,老祖宗的心血之作呀。而他,看着被损坏的,被丢弃的这些“破烂”,当金子般珍藏起来。当我们见到这些物品的时候,我们除了惊异,还是惊异。<br>这些黑魆魆的,带着微微轻尘的物件,正是龙山文化的代表作——蛋壳陶!而收藏他的,就是给我们讲解的刘德功老师。他,就是那个几十年前,在龙山的土地上,翻翻捡捡,将人们不屑一顾的稀世珍宝,悄悄保护起来的年轻人。</h1><div><br></div> <h1>现已六十多岁的刘老师,精神饱满,谈吐幽默。他细说着一件件作品的来源,细谈着自己制作过程中的构思和创意,看着陶器上一幅幅腾挪起伏的作品,慨叹刘老师的奇思妙想。<br>在他个人的古玩展厅里,我们和4600年前的文明相遇。古币、瓷器、蛋壳陶,还有制作钱币的鹿角等。我们叹服4600年前的文明,是我们想象不出的聪慧。先人们在全是手工操作的时代,竟然制作出这样精致物件。而其间的一件作品,形式科幻片里的飞碟。4600年前的天空,究竟出现过什么?难道说这件作品会是空穴来风的想像?</h1><div><br></div> <h1><font color="#010101">当我们跟随刘老进入他的私人作品博物馆时,被刘德功老师对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深深折服。这里是他几十年的心血制作和收藏。</font></h1> <h1>他打开玻璃展柜的门,拿出一件作品,当我接过那件鼓着大肚子的黑陶时,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是轻飘的了。我心里紧张着,我拿着的是一件珍贵作品,要用了万分的小心才可以。可是那件黑陶在我的手里,那么一个大家伙,却轻如鸿毛。它让我紧张到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感觉了。这样的体验,太奇妙了。我越想感知手里的分量,我越陷入了一种虚无,一种缥缈。我真正体会了什么是“薄如纸”,龙山黑陶的“黑如漆、亮如镜、”是眼睛一下子就看到的,而它的薄如纸,它的缥缈之感,只有亲自拿在手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失重。我在这个大肚子的黑陶里,品尝了失重带来的眩晕感,那样的感觉,犹如衣魅翩翩,舞在天地间。</h1><div><br></div> <h1>在黑陶的制作上,刘德功老师致力于创新,将传统艺术技法雕、镂、塑、阴阳刻等与石雕、木雕、剪纸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他的“手工描金”、“手工影雕刻陶”等工艺,开创了龙山黑陶艺术的创作先河,把龙山黑陶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br>刘德功的黑陶融雕刻、镂空、镶嵌、阴刻、阳刻等艺术手法于一体,图案形象、生动、逼真,回曲婉转,气韵流转,寓意吉祥。代表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其他省部级金奖更是枚不胜举。其中,《蛋壳杯》、《中国梦》分别荣获第44、50届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许多黑陶艺术精品分别被画院、藏馆珍藏。如2008年《高浮雕九龙罐》被中国陶瓷馆永久收藏;2010年《龙山古韵》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收藏;2012年《高歌》被中国现代黑桃艺术馆收藏……</h1><div><br></div> <h1>刘德功老师的作品,一如他的人品,在生动传神里,不失一份大气和纯真,不失温润和灵动。他的作品,是他书写人生的画卷,是他精神的延展。</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