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已经第三次来了,在此之前,民族风情浓厚的黔东南已经去了二次了 。虽然这次行程也是从黔东南首府凯里开始,但我决定本次旅行的重点在黔南。
因为通了高铁,现在从浙江去贵州还是蛮方便的 。到贵州后,我一向的风格是从神州租车租一辆车自己开。因为贵州高速公路发达,而且车少,一般不会堵车,至于下高速以后的路况,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出发的时候做了功课,所以重点是荔波县的小七孔风景区。而三月份是贵州最美最醉人的时节,油菜花、桃花、梨花、杜鹃花……争相绽放,香飘人间。
去荔波的路上,首站我选择的是贵定县的盘江镇音寨村,从贵阳出发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按官方介绍,这里“每年三月,贵定音寨的万亩梨花开得银灿灿,仿佛漫山飞雪;满坝油菜花齐放,犹如一片金海,构成一幅“金海雪山”奇景,形成全国仅有的独特景观”。但到了这里,却是非常的失望,油菜花田规模不小,但可拍度不高,我甚至都没下车,就在车里匆匆拍了几张。最坑爹的是“金海雪山”景区,里面的花全部是人工种植在花盆里,临时摆放而成,连景区观光车计算,要收78元的费用,非常不值。
离开音寨,从高速再开车两个多小时,到了平塘县,下高速以后,沿途看到的油菜花说起来不少,六硐却是最不能错过的赏花地。这里公路沿山盘旋,弯弯拐拐,小河围绕青山哗哗流淌。到了春天,六洞坝子就成了花的海洋,金黄色的一大片,好不扎眼。六洞坝子的油菜花,动人心魄。 到了荔波县城,已是晚上六点多了,宾馆住下后,打听到县城有条美食街,赶紧开车过去,找了一家吃饭的人较多的饭店,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价廉物美。值得推荐的是瑶山烤猪,绝味豆花烤鱼。 第二天起了大早,开车40多分钟,到达了小七孔景区西大门。小七孔景区是国家级AAAAA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位于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景区北首有一座建于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桥,景区之名由是得之。 卧龙潭景区,由于不是丰水期,所以很遗憾没看到卧龙潭瀑布。 由于鸳鸯湖在整修,所以我们直接去了翠谷瀑布。 拉雅瀑布 。落差30米,逼近仰视,但见瀑首悬蓝天,旁缀白云,几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势如山倒,吼声状雷,颇为壮观。瀑布腾空喷泻,横向坠落,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瀑在路侧,人在瀑下,倍觉畅酣和亲切。瀑布溅喷的水雾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给游客以扑面凉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尘的暑热和劳乏,顿觉轻松和振奋。 水上森林——亦名瑶池。长约600米,分上下两段。河谷里丛生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涮,河床已没有了一粒泥沙,连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而变得“圆滑”起来,但树木却象多情的汉子,死死扎根在河床妻子的怀抱里,纹丝不动。美丽的爱情之树四季常青。这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人见人叹。水上森林中,石上盘根错节,枝间古藤缠绕。游人手攀曳藤、足踏盘根,沿河穿行,踩瀑践浪,有惊无险而趣味无穷。 小七孔古桥——位于景区之首,景区之名由桥而得。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桥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15(1836)年,昔为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古色古香的桥下是绿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着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
小七孔,也是当地传说中的“忠贞之桥”,曾经有一对情侣相恋于此,但迫于外界的压力,她们不能朝夕相依的执手偕老,为了爱情,他们最终决定逃离这里,携手天涯。
可当逃离到七孔桥,汹涌的大河却阻挡了他们的去路,正在他们准备跳河殉情时,被他们真爱所感动的七名仙女幻化出了七孔桥帮助他们,但同时,仙女告诉他们,这座桥凝聚着时间和命运的力量,他们每走一步,便会衰老一分,代表着他们走过一年,当走过七孔,他们苍颜老矣,但也代表着他们共度了一生。最终,在七孔桥上这对情侣牵手而过,虽然只有短短百步,但他们却如愿的执手偕老,无怨无悔。 有推荐荔波古城的,我们早上开车过去绕了一下,结果非常失望。大都是新造的房子,我甚至连停车用手机拍它的欲望都没有。
七孔桥游完已快下午一点,决定去修文县的折溪村的梨花湖畔,官网推荐的理由是“阳春三月,万亩梨花与百亩油菜交相辉映”。
从荔波出发,开了四个多小时,原来决定当晚住在修文县城,第二天去梨花,但到达修文才五点,所以还是定下来先去梨花湖,晚上回贵阳休息。
导航已经告知到了折溪村,但没有看到一棵梨花树,问了老乡,老乡说梨花起码还有一个礼拜以后才会开。大家非常失望,但觉得已经到了这里,梨花湖畔还是应该去看看的。由于开错道路,我只能在窄而陡的乡间路上开着车,所幸车技还行,没出什么事,而梨花湖还是让我们非常失望,什么东西都没有,只能对几颗李子树按下了快门。
回到贵阳市区,晚饭吃好已快九点了,趁着酒兴,我们到了甲秀楼,这是我们这次贵州之行的最后一个景点了。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