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论语》的圣火点亮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光辉未来

听弦明心

<h3>  我懂得孔子,还是孩提的时候,那还属全国刚经历“批林批孔”之后的岁月,我隐约记得那时的人们说到孔子就描述孔子是反动人物,其思想就是反动思想……</h3><div> 到八十年代初我上初中读书,在一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论语六则》的课文:</div><div>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iv><div>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iv><div>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iv><div>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div><div>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div><div>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iv><div> 彼时的中国社会已不再说孔子是反动人物,其思想也不再被定义为封建反动思想了。在学习那篇课文时从老师的介绍中知道孔子是万世师表,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人贤人。当时我们还把这篇《论语六则》背得滚瓜烂熟,也常口中念念有词:“有朋自远方来……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情景永生不忘。</div><h3> 这些年来,我在读过几种版本的《论语》、看过各种《论语》注解之后发现,虽有导读“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通鉴》定乾坤”的国学丛书。但也仍有评论《论语》中很多内容为封建糟粕的读本。一直以来,让不是潜心研究《论语》的广大读者都难以明了《论语》真正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智慧。</h3> <h3>  2017年6月,我们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参加培训班时,一位从事教育30余年,担任过中小学校长,在广州市、区教育部门任职,对教育有着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对当前教育的弊端深有感触的学者教育家柳恩铭博士受邀来给我们讲学。我们有幸聆听了他的《<论语>视域中儒家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专题讲座。从柳博士那里第一次接受到不与人同《论语》解读,也知道柳博士历时10年所著的《论语心读》。柳博士的讲座让全场参会者感到震撼!《论语心读》也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h3><h3> 柳恩铭博士对中国当前教育的弊端深有感触:“教育没有真正关注和有效培养人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心无价值,心无信仰,心无理想,甚至心无梦想,‘无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对教育进行深度的思考,驱动他寻找教育迷失的本真,推动他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鞭策他培育中国人的心灵的沃土。他为了改变教育弊端这种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考察过117所国外中小学,探索西方教育对中国的启发,也曾从宗教的角度寻找养护心灵的良方。 2002年8月,他独自前往佛教圣地,吃全斋修行5日,每天凌晨三点半起来,与众僧和信众一起做早课、念佛经。“我想换位思考,身体力行地体验佛教对人心的影响,寄望于用宗教净化人心。结果,我很失望。” “人心的本真在迷失,现如今宗教无法具备净化心灵的作用,我才转而研究传统文化。”这些是他的心声。</h3><h3> 最终他发现,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文化是土壤、是根本,养心养神,有着深远的智慧。在诸多经典当中,最让他推崇的就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h3><h3>他说,以儒学为例,他在10年的研究里没有发现先秦儒学有腐朽落后。包括对《论语》的解读,是用10年的工夫才知道《论语》没有糟粕,没有落后的东西,每一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思想、情感、智慧都没有过时。反过来,他体悟到《论语》的经典教育才真正是让教育回归本真、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智慧。</h3> <h3>《论语心读》唯真唯善唯美</h3> <h3>  提起孔子与儒家思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人说儒家根本之道在于中庸;也有人批判儒家文化迂腐等等。柳恩铭说,做人做事尤其是做教育绕不开孔子。他在花了十年的时间,反复研读了三十多个版本的《论语》后,有了自己独特而又颠覆性的解读,尤是潜心著作了一部《论语心读》。该著作是他十年来关于论语的解读和感悟的集合。试列举他探究感悟出来的几个观点——</h3><div> 先秦儒家:人本伦理哲学,为民之学,为人之学,儒家正宗;</div><div> 汉代儒学:神本伦理哲学,为帝之学,对原儒背叛和颠覆,且是愚忠愚孝之始作俑者,沦为帝王统治术;</div><div> 宋代儒学:理本伦理哲学,桎梏之学,对原儒背叛和颠覆,鲁迅先生反对的封建礼教就是程朱理学,而非反对孔孟儒学。</div><div> 柳恩铭探究和感悟得出的上述观点并非毫无根据的。而是他深入研究明代王阳明的《阳明心学》为依据,再结合自己10年间研读《论语》,经多方多次论证才得出的结果。</div><div> 阳明心学:心本伦理哲学,人本范畴,与原儒一脉相承。 尤其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对孔子儒家 “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有发展。 </div><h3>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失去了和老祖宗对话的资格之后,这个民族就出现问题了。在柳恩铭的眼里,他认为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话映射,在当今社会一样有不朽的生命力。</h3> <h3>  柳博士说:教育应该和必须关注和养护灵魂(仁),而不是知识和智力的堆积;如是,教育培养的人才,才会远离邪恶。中国教育反其道而行之久矣,教育之积弊也厚矣,国人深受其害也深矣!社会之乱象根源决不在体制,因为社会主义体制本身的设计比资本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根源在于教育,在于教育迷失了本质的追求,迷失了人之为人的“仁心”。一颗颗,一批批缺乏“仁心”的人才,才是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h3> <h3>  兹摘录柳博士《论语心读》一书中的《里仁4.15忠恕贯之》赏析:</h3><div>【原文】</div><div>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div><div> 【意】</div><div>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有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后,同学便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啊。”</div> <h3>【心读】</h3><div> “忠恕”二字拆开来讲,“忠”指的是“恪尽职守”;“恕”就是“包容尊重”。忠恕之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忠”是成功之道,总体上讲,个人的付出与收获成正相关,不必担心自己的付出和奉献没有相应的回报;“恕”是成仁之道,成仁并非专指杀身,也指成就仁心,成就仁德,因为“恕”而原谅他人,也解放了自己,修炼了一颗包容一切的仁心,生活会更轻松更愉快。</div> <h3>  公务员对事业,对岗位,对职责,应当“忠”;对下属,对同事,对民众,应当“恕”。教师对事业应当无限“忠”,因为教育承载着后生的梦想,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盼,承载着民族振兴的希望,承载着教育改变社会的理想;对学生却要“恕”,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恕”,对标新立异的学生要“恕”,对学生的人格差异要“恕”。</h3> <h3>  爱因斯坦小时候和小伙伴同时交上泥塑板凳的作业。小伙伴因为泥板凳精致,老师夸奖:“你真聪明。”老师接到爱因斯坦的泥板凳,见到实在不像板凳,批评说;“你真笨。”事实果真如此吗?爱因斯坦后来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之父;他的小伙伴则成为当地著名的建筑师。</h3> <h3>  一个是抽象思维型人才,一个是操作型人才,教育需要包容,需要对不同人才的尊重,切忌在尚未成年的阶段就做定性评价。而这恰恰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悲剧,一把尺子量尽天下人才,中考高考分数高的为优,分数低的为劣,如此评价,误尽苍生。</h3> <h3>  教师,需要“忠”,更需要“恕”!</h3> <h3>  从上面的“心读”择录,我们可以感受到柳博士著作《论语心读》从每篇“标题”(原文)到“注”(注解),再到“意”(古文翻译),最后是他著述的“心读”,整个脉络环环相扣。“心读”部分构思缜密,有理有据,紧扣主题,层层展开,论古谈今,句句精彩,引人入胜,发人深思。通读全书,每篇“心读”皆是金句妙语,而且给人讲解的都是积极向上的道理,充满了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社会现实的警示,堪称当世解读《论语》最具正能量的典籍。 </h3> <h3>《论语心读》养心养神养人</h3> <h3>  柳博士著作《论语心读》,并非是对《论语》标新立异,而是独辟蹊径,深入其中去挖掘别人没有触摸、体悟、认知的真实儒学,唯美儒学,永恒儒学。更为难得的是柳博士用心灵和生命去读去悟《论语》,除了寻找到别人尚未发现的思想光华,又能直视当今时事、时政、时局对社会现状进行理性客观分析。《论语心读》有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观点;《论语心读》打破以往常见的解说,形成现实与接地气的真知灼见;《论语心读》还发展出知行合一、养护心灵的新思想。柳博士是一位对教育事业有追求,对社会发展有担当,对民族前途有使命感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以十年磨一剑之天地心去著《论语心读》,是他坚信《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是传统文化最具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是中华民族文化养心护神、充满智慧的根本。也坚信《论语》对于守护精神家园、维护文化根基、养护国人灵魂、恢复教育本真,具有其他任何经典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他渴望,只要人拿起《论语心读》,此生就不愿再放下。当我捧着柳博士的这一充满了要和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对话的理想,充满了让《论语》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圣经》的信念,充满了让《论语》的教育智慧和核心价值回归的期待之杰作《论语心读》去研读,我也深感书中的深义和无上的价值。我过去读人物传记给我的体会是:阶段性的阅读有阶段性的收获,一辈子阅读就有一辈子的收获。我也愿把《论语心读》作为伴随我终生的经典文集,让它成为促使自己不断上进的文化宝典。</h3> <h3>《论语心读》拷问我们的灵魂</h3> <h3>  我们曾有一段历史主要吃亏在文化落后,搞学问的人太少。对先哲圣贤留下的文化遗产总是批判和否定,却热衷于给外国人脸上贴金,给中国人脸上抹黑。中国古人的发明创造非得外国人研究了,承认了,说是科学了,确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精华了,才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说是经典的文化,是自己祖国的荣耀,不是封建糟粕和唯心学说,然而,这在心理上很卑鄙。当中华的一门学说和一种现象被外国人证明是科学和瑰宝时,我们总有人发出感叹声: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是啊,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可作为我们祖先自己的子孙呢?做了什么表现?我们应当对我们的祖先和对我们的祖国充满神圣之情。</h3><h3> 现在,全球已经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476所孔子学院,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我深切企望国人对《论语》的研究能够为我们的现在和将来继续创造奇迹,不要再用“封建糟粕”,“落后思想”这些言辞否定我们先祖的伟大创造,不要一味批判人类文明之前先哲们发明、创造、确立的本与封建无缘的智慧结晶。《周易》、《论语》等古籍和学说是周朝和先秦时代的文化,成书的时候封建社会制度远远还没有萌芽,又怎么能把这些古籍跟封建迷信和封建思想挂靠呢?先人在创立《周易》、《论语》之时,谁知道封建社会在何时何处出现?这是最没有根据的定论。所幸的是:柳博士能打破这个怪像,走出这个怪圈,为寻求能与祖国两千年前的先贤圣人通话的链接心路,勇敢担当起激醒民族魂的责任。印证了华人与洋人的区别不是黄皮肤,而是《论语》。</h3> <h3>  如果要用现象比喻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工业还是农业?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应该是农业。工业是批量生产标准件,若是教育变成工业化,则落入一把“分数尺子”量学生,一把尺子量天下的局面。教育是农业,就是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让每个学生发展得都不一样,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教育回归本真,可以存在差异,人之为人,这才是教育最为理想的结果。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依据分数排名的方法评价学生,一直排到高三……十二年求同教育的结果和批量生产标准件的工业有何区别? “教育结果的不一样才精彩,精彩的才是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是农业模式,不应仅仅是“全民皆兵”、孤注一掷地生产考试分数。</h3> <h3>《论语心读》让《论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生力军</h3> <h3>  读了柳恩铭著的《论语心读》,让我犹如呼吸到《论语》飘逸着沁人心脾的新空气,又像品味着《论语》透出的蕴藏了两千五百年的甘醇美酒,更是看见了《论语》传来了中国先哲圣贤永不磨灭的智慧光芒。吾亦反问己身:我是否做到有教无类了?我是否遵循因材施教了?我是否体现以生为本了?我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否?由此,我时常“望于天,必虑己所为;望于人,则虑己所施”。</h3> <h3>  我想,《论语心读》是在新时代唤起民族文化觉醒的生命之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民族文化要复兴。但愿我们中国能出现更多的有识之士像柳恩铭博士那样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关注当下国家建设大业和教育改革,放眼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奋发勇为,坚定信念,开创新时代的事业,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h3><div> </div><div>*本文择录的《论语心读》内容乃柳恩铭博士微信所发的电子版文本。本文作者看过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和阅读微信电子版之后,比对出微信电子版“心读”部分比的纸质版书籍更为丰富、详尽,是已出版的《论语心读》解读的发展。</div><div> 2017年10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