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烟云 —— 忆•国家博物馆

美友26166692

<h3><font color="#010101">  10月的北京,庄严而肃穆,有幸赴京执行“十九大”安保任务。趁周日休息,游历国家博物馆,初衷有二:一是平顶山博物馆藏的“鹳鱼石斧图陶缸”系仿品,希望目睹国博里的真容,体会更多国宝文物的芳华;二是作为市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社会公益),讲解技艺自有坐井观天、视野尚窄之感,希望领略国家级讲解员的大家风范。</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经过严格、复杂的安检,进入偌大的展厅,瞬间被时光隧道抛向历史的星空。从远古时期(旧、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到夏商周的礼仪、等级制度的建立,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战火纷飞到秦汉安邦、一统天下的四海归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各种文化并存、并融到隋唐五代的开放包容、繁华鼎盛,从辽宋夏金元到明清朝代“泱泱帝国”的强大至衰败……游历了整个展厅,像穿越了一场浩瀚的历史烟云,心情敬畏而激动,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感叹,为华夏祖先世代的勤劳智慧赞叹……步履很轻、很轻,生怕惊扰了文物的宁静;心情很沉、很沉,每一个展柜前都驻足良久,思考着文物的前世今生,回味着一段段风雨飘摇的过往岁月。触摸着历史沿革的门栏,自己像一个嗫嚅又好奇的孩子,每每,眼里竟有些许潮湿。“走马观花”半天多时间就能看完的展厅,我竟驻足了近两天。 &nbsp;</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习总书记讲过:要建立民族自信,世界文明的长河,只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连续的、没有断流的文化。中国梦的实现,应该是民族自豪感由内而外的彰显吧。下面,选取几尊代表性的文物,采撷历史浩渺烟雨中的点滴——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 史英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上图为鹳鱼石斧图陶缸,出土于汝州纸坊乡阎村文化遗址。陶缸上的鹳、鱼和石斧图案,体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元素,是我国最早、最大的一幅彩陶画,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 </h3> <h3>  上图为彩绘雁鱼青铜釭灯。作大雁回首衔鱼站立状,由雁首及长颈、雁灯、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可拆卸。工作原理是,雁背驮有油灯,通过可转动的小板来调节灯的亮度。灯火冒出的烟尘,通过雁脖颈导入雁体内,溶于装有水的雁腹,科学环保,实用功能和形式艺术完美统一 </h3> <h3>  上图为针灸铜人。北宋时期,医官铸成带有经络穴位的铜人,凡太医院针灸科的学生考试,就在铜人全身涂上黄蜡,体内注水,进行实际操作的演练,如穴位找得准,则能扎进穴位,拔针后,有水冒出 </h3> <h3>  上图为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通体饰错金银云纹,犀牛体态雄健,肌肉发达,是古代苏门犀的形象。作为盛装酒水用,尽管它的整体很重,但利用平衡原理,不需整体搬起,只用稍微抬起后面的牛尾,酒水便从前面的牛鼻中流出 </h3> <h3>  上图为男装女陶俑(唐)。1958年陕西西安出土,女子形态丰腴柔美,高高盘起的发髻和眉眼里透出的平和,说明了生活的安康、富足,特别是她身着男装作为当时的穿衣时尚,更体现了盛世大唐对于女子的开放和包容。想起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儿时的太平公主穿着男装溜出宫外,迷路时邂逅了真命天子“薛绍”,摘掉“昆仑奴”面具的一刻:一张英俊的脸,驿动了少女心</h3> <h3>  上图为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乾隆年间(公元1793年),英国为了取得在中国商务特权,派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出访,送给乾隆皇帝这个腰刀作为礼物。但清政府闭关锁国,视西方为蛮夷,不屑与其商务开放,断然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马戛尔尼叹道,中国就像一艘破败的大船,落后陈腐,总有一天我们会攻上去。果然此话应验,列强的铁蹄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h3> <h3>  “看文物,说历史”,做一名鹰城文化的传播者,利用节假日的闲暇时间,带着女儿一起来博物馆作公益讲解,是我很享受的。文物的主人,或权倾一世或名闻天下,但身后终究是黄土一抔,很快被湮没在历史的红尘中,只留下这些文物,静静地在这里,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前世和今生。</h3><h3> 历史面前,个人渺小而微不足道。一位哲人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人来世上走一趟,过想要的生活吧,做精彩的自己,做一颗行走的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