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br> 铁人三项运动于我曾是一片深邃辽远的心理戈壁和沙漠,是自我现实世界之外的一片森然禁区,从没想过踏入其中一探究竟,更不相信自己会穿越这片神秘遥远的地域。它距我太远,是另一个世界的话题,2017年春节前,我却鬼使神差与之产生了交集。其时的背景是全程马拉松完赛的个人目标业已完成,正在搜寻运动健身的下一个训练比赛目标。近几年国内大众体育比赛渐成风潮,不太知名的城市马拉松赛动辄数万人参赛,这不大契合本人“不爱往人多的地方钻”的个性,兼之自己日常以游泳、跑步、固定骑行交叉训练为常态,铁人三项遂成当然之选。铁三比赛,参赛者少约300-500人,多则一两千人,与山呼海啸的马拉松相比,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小众运动,这一点尤其让我倾心。<br> 尽管手握“会”游泳、“会”骑车的“优势”,但距离比赛标准,无论硬件装备还是自身条件都相去万里。像许多初识铁三比赛的“菜鸟”一样,我的铁三同样始发于一个荒芜的起点,动身于不太清亮的黎明。<br> 跑步可以沿用现成的装备,骑行装备方面,去迪卡侬购买了最便宜那种后轮不可拆卸的运动自行车,以及头盔、手套、头巾等配套用品。五月的成都比赛迫在眉睫时,才应急性地将单车升级成ARGON18铁三专用赛车。游泳装备方面,购买了适合公开水域(如大海、江河、水库等)比赛的ARENA防紫外线泳镜、防寒胶衣、“跟屁虫”浮球,另外在成都比赛前匆匆网购了铁三比赛专用衣服。<br> 在个人条件和运动技能方面,结合铁三比赛的特点和需求自我评估,结论是泳姿要由蛙泳转换为自由泳,骑行训练亟需强化,重中之重要加强高速运动状态下的长距离耐力训练。由于自由泳在仰、蛙、蝶、自四种泳姿里速度最快,且主要依靠上肢行进,有利于选手保存下肢体能应付后两项骑、跑比赛,自由泳遂成铁三比赛中的首选泳姿。本人自2014年学会蛙泳后,差不多保持着夏季每周1-2次泳池游泳、其余季每周1次的训练节奏,无论泳姿还是训练强度远远达不到铁三比赛的要求。自2017年春节起,我通过反复收看孙杨等自由泳冠军的教学比赛视频,通过阅读专业铁三高手微信公众号上介绍游泳技术的文章,并结合水中实训,逐渐领悟和掌握了自由泳的高肘划水、打腿、换气等基本动作。记得春节前后初学自由泳那会,换气是当时最主要的障碍,最开始在泳池仅游了100米,一张脸便被呛成紫茄子。对于自由泳的鞭状打腿(俗称鞭腿),仅见诸于文字,在实训中揣摩再三却不得要领,直到一次在游泳馆训练完遇到一位热心的救生员,他伸开双臂作出上下摆动的鞭状曲线动作我才恍然醒悟。为了参加2017年4月1日在柳州举办的IRONMAN70.3接力赛,我在三月份整整一个月进</h3> <h3>行了自由泳集训,每周训练三次,快速游、间歇游相结合,确保了自由泳的核心技术动作基本到位并固化下来。不过这种应急训练模式也潜藏着弊端,例如铁三比赛在公开水域(水库、江、河、湖、海等)游泳,不需要像泳池游那样频繁转身掉头,因此自由泳的泳池转身动作我就没有一并学会,以致于现在在泳池游自由泳时还套用蛙泳的掉头模式(蛙泳多采用触壁式转身,自由泳主要采用前翻滚转身),看上去有几分不伦不类。<br> 自行车是铁人三项中距离最长的项目,居于三项的中间,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战绩对总成绩影响极大。我的自行车路训起始于2017年1月中旬年三十前两天,在深圳湾公园火炬塔一带骑行了20余公里,细细算来,距上次与单车频繁接触,中间横亘着25年,心底狠吼了一句“久违了,单车!”。骑上火炬台往南一个高高的山岗,拍照留念这轮铁三训练的处女骑行。不远处的海湾云水苍茫,鹭鸥翔集,从高处望去,25年前中学骑车的片段如飞鸿云影,若隐若现。<br> 综合这一年来的路训经历,我对铁三自行车项目的总体评价是:这是一门“害人”的玩意。何出此言?以IRONMAN70.3为例,自行车比赛需骑行90公里,平时训练动辄在百公里三四个钟以上,2017年夏天最热的月份,八九点一过空中地下便火气腾腾,有几次从早六点骑到十一点,后半段几乎被极度的渴、饿、累三座大山挤压变形。耗时长,此其“有害性”之一;日常训练追求速度得上机动车道,但风险不小,我因为不敢像有些胆大的上滨海北环这样的快速路狂奔,成绩多少受些影响。在绿道或深圳湾等区域骑行速度上不去影响训练效果,并且有的路段节假日限行。理想的训练场地难寻,此其“有害性”之二;铁三赛车为了求取速度把车胎做的扁窄,轮胎上花纹细微近无(俗称“光头胎”),看上去异常“拉风”的华表之下其实风险潜藏,很容易摔跤,不像摩拜和OFO轮胎宽阔,花纹凸显,提点速急死人但也不会摔跟头。高速行驶时摔跟头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轻者负伤,重者残亡,类似的例子在国内外赛场屡见发生,网上一搜一大片。我本人由于骑行经验不足又片面追求速度,开始阶段也摔过几次,最严重的一次右侧腰椎被撞伤,左膝韧带拉伤,右膝盖肌肉被揭开一元硬币大小的创面,红红白白的肌肉组织历历可见,疗养了大半月方才痊愈。与游泳和跑步相比易受伤,此其“有害性”之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害处”主要集中在起始阶段,骑行距离叠加以及骑行经验累积将是降低损害的有效法宝,看官切不可据此对这个项目偏见过度。 <br> 跑步是铁人三项比赛中的收官项,由于在前两项中体能消耗已七七八八,最后一项参赛者往往要遭受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和煎熬,在长距离比赛中说是</h3> <h3>双重炼狱一点不过分。所以有经验的铁三“老鸟”常常告诫新“司机”:别猴急,铁三比赛从跑步才开始……。我2015年参加过全程马拉松,日常训练也以跑步为“主菜”,照理说参加铁三有一定的项目优势,但2016年以来的寻常训练以健身跑为主,训练强度满足不了铁三比赛的要求。铁三赛离不开速度和爆发力,但充沛的耐力和体能才是支撑完赛最起码的要求和最基础的保障,为此针对不同的比赛距离需要匹配专项体能训练。我的应对办法是借助每1-2周一次的长距离跑储备体能,为了备战五月份成都的51.5公里铁三世锦赛,我从2017年春节开始强化跑步训练,在配速分周期提升的同时,长距离跑也从日常训练的十二三公里逐步扩展到24公里。<br> 如果说成都比赛的训练方案勉强能打上“合格”的标签,那么厦门比赛的前期训练方案则是成分为“过度自信”的“次品”,令人喜忧参半。假如成都比赛仅仅被视为日常训练基础上体能量的有限增加,那么厦门IRONMAN70.3则是成都比赛基础上体能量级的飞跃和质的提升,而我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栽进了过度自信过度乐观的深坑。厦门比赛全程113公里,相对成都的51.5公里,我想当然地认为长距离跑步训练仅仅从24公里扩大到28公里左右便足以应付,故而前期的长距离训练便一直滞留在这个极点,直到八月底搞过一次全程模拟训练,骑车下来跑步时双腿酸软,在绝望笼罩的瞬间方才意识到此前训练量与比赛要求差之千里,此前的训练安排是多么的“想当然”。所喜在于,五月底针对厦门比赛报了一个跑步训练班,跟从一位从某省队退役的马拉松选手学会了身体基础训练方法。基础训练的这套动作我以每周2-3次的频率从七月一直演习到十一月厦门赛前,对于提高大小腿以及腰背耐力颇具功效。例证之一在于,2015年初次训练32公里跑完就像得了一场重病,窝在沙发上如一具死尸,小腿下楼梯酸痛,痛感两三天阴魂不散。2017年10月以差不多的速度跑完36公里,同一部位以及身体其他地方几乎没任何异样反应,仿佛刚跑完3.6公里一样。另外,半马成绩由1小时45分涨到1小时35分,长距离配速突破常年难以突破的5分钟达到4分30,至今我仍然难以评定是受惠于基础训练抑或是跑量叠加的自然质变。<br> 跑步培训班可供谈论的话题不多,教练传的较懒散,我学的也不太投入。训练的两个月恰值深圳的三伏天,下午4:30-5:00开训时地上空中余火犹存,最闷热的时候跑两步似乎胸口就要炸开,每次约两个钟训练完浑身水洗过一样,这时候挑家小店,给干涸的身体补充一两瓶冻啤外加可口的小食,不啻那些夏夜里对自己最惬意的慰劳。现在回想起来,训练时那些叫人骂娘的夜晚,身体陷入极限状态时所显现的纷乱“症状”,训罢回家路上那些懒洋洋的步履,那些渗出水珠的啤酒瓶漾着清凉的啤酒花,似乎比训练的斩获更令人回味。</h3> <h3> 由于“疗效”看得见,我将基础训练的动作示范传授给跑团的其他成员,从2017年十月起我们十余“信众”每周开展两次基础训练。最开始一两课做完争相吆喝痛,后来有些人渐渐尝到甜头,动作也越来越规范。2017年十月中旬南山半马结束后,几位团友创造了PB(个人最好成绩),庆贺宴上我干完一大杯冰冻的敬酒,胃腹间竟泛起几许温意。<br> 八月的仿真训练发挥了清醒剂的效果,此后我利用厦门赛前的两个月突出了长距离训练,包括一次36公里跑和两次三项混合模拟训练。<br> 说完一年来的训练情况,该说说2017年本人参与的几项铁三赛事了。<br> 铁人三项比赛依距离可分为51.5公里(标铁)、113公里(或称大标铁、半大铁)及226公里(大铁)三个级别,2017年我参加的铁三赛事合计有柳州IRONMAN70.3(大标铁)、成都铁三世锦赛(标铁)、厦门IRONMAN70.3(大标铁)以及东莞标铁。下面我重点交待成都和厦门两场比赛。<br> 其实早在2017年4月,我便参加了平生第一场铁三比赛,即柳州IRONMAN70.3。那是一场接力比赛,我只参加了游泳项目的赛事,赛后在更衣棚悠闲更衣时看着旁边的全程选手火烧火燎地往下扒游泳胶衣,心里不禁好笑,熟料半年后自己也变成被暗笑的对象,可见生活中不会有永远的旁观者,今日冷眼目睹他人的悲与喜,笑与泪,洒脱与挣扎,幸运或不幸,羞辱或荣耀,或许展眼就会成为自己的切身遭遇。<br> 严格意义上讲,成都比赛才算得上本人参加的第一场完整的铁人三项赛事。尽管这场比赛承办仓促,组织粗糙,我辈参与无外乎“打酱油,开眼界”(有人问我参加成都比赛的感受,我如是戏言),但本人凭借它首次收获了“铁人”体验,在我的铁三征程乃至运动生涯中居于“破天荒”式的地位,可堪敝帚自珍。比赛在成都近郊三江汇流的金堂县举办,时值五月初,春发草木,柳弱蒲新,江碧鸟白,天府平原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比赛成绩2小时48分,三项正常发挥,既没爆冷也未失常。比赛进程中的具体细节已不大记得清,只记得第一圈游泳刚下水时泳镜进了水,慌乱得差点弃赛,在视野朦胧中勉力撑上岸,到第二圈下水前拉紧泳镜带才没有再进水。倒是与比赛无直接关联的几件事倒使我印象犹新。<br> 我外甥“耗子”在比赛前后随我起居作息,到现场观赛,听他不止一次念叨比赛“好耍”,并扬言日后“也要参加”,这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和羡慕。在运动健身方面我在他这个年纪无人指点,在黑暗中兜兜转转数十年才摸索到一丝光亮,我不希望他重走自己的老路。2017年下半年他恢复骑车,开始跑步,计划尽快学会游泳,以他刚大学毕业的年龄,加上高中大学体育专业的底子,冀望他会取得不俗的成绩。</h3> <h3> 赛前一天,三位老友专程从老远的地方赶来陪我酒饭。其中一位周末有懒睡的习惯,居然被另一位从热被窝里硬拽起来。知情人推荐了一家江边鱼餐馆,一锅吃完,大呼过瘾,又煮两锅。吃完一行人在江岸散步,喝茶消食,闲说东西,熏着温软的江风,深埋在老藤椅上,我几乎快忘却此行的初衷。 <br> 完赛当晚,与几位居家本地以及从老家驱车4个钟专程赶来一见的初中同学们畅聚。其中大多数毕业后二十余年未见,不是在这种场合断不敢辨认。昔年青青年少,现今大都老了,胖了,成熟了,也沧桑了。那一晚,比赛后竟无疲态,也不知究竟说了多少话,叙了多少情,干了多少杯,依稀记得一位女同学开始因“身体不适”没敢沾杯,后来也禁不住放开豪饮。<br> 厦门比赛为什么要单挑出来隆重说道?<br>一则厦门比赛距离不短,相较于本人此前参加的比赛如全马、标铁等在距离上属于量级的跃升,刺激性挑战性够味。二则厦门IRONMAN70.3被公认为2017年国内约40场铁三赛中的顶级赛事。包括阿迪达斯、玛莎拉蒂在内的国内外一线品牌是赛事的合作伙伴或赞助商,2016 IRONMAN 70.3厦门站获得了全球媒体和选手的高度评价,荣登全球十大‘最美赛道’之一,2017年比赛为参赛者提供30个2018年IRONMAN科纳世锦赛的参赛名额和50个2018 IRONMAN 70.3世锦赛参赛名额,吸引了全球顶尖高手云集。除此之外,参赛选手还有机会获得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WMM)中四项大满贯赛2018年参赛名额,包括2018芝加哥马拉松、2018柏林马拉松、2018伦敦马拉松与跑马圣地2018波士顿马拉松。三、本人为备战厦门比赛训练持续半年,个中颇多唏嘘坎坷。先说睡。凌晨5:00-5:30成为默认的起床时点,有几次拉长距离4点多起,最早一次4点起。早起走在训练场地的路上,有时耳畔会突然飘起篮球巨星科比反问记者的话“你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吗?”,然后在心里开慰自己:嗯,我总算看过凌晨四点深圳的样子……。早起意味着远离晚睡,有人只睡5、6个钟第二天照常活蹦乱跳,我则要睡够7个钟左右第二天的正常生活才能照旧,如此多数时间在9:30前后就得入睡,最早不到9点便把身体放平作好入睡的预备动作。不知是不是近墨者黑,八岁的小女和我一样睡得早起得早,节假日也没有怎么享受过同龄小孩懒睡的香甜。当然,早起不是没有副作用。比如为了不干扰训练计划安享睡前阅读时光,我一般晚饭前后便关闭手机,狐朋狗友事急辗转找来劈头便一句“你还活着呀……”;再比如对小女功课辅导有时难免匆忙潦草,为此常感抱愧。再说伤。如前述及,骑车时因为经验不足等缘故摔伤过几次,跑步升高强度时引发了轻微的足底筋膜炎。通过切身</h3> <h3>经历才逐渐认知运动伤病是门专业学问,仅凭常识祛痛疗伤远远不够。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受伤与身体疼痛可以划等号,但运动训练中遭遇伤病,其危害远不止肢体损害这么简单。既定的训练计划被打乱或中断,阶段性训练目标要延迟或调整,更致命在于,此前血汗累积的训练成果会以加速度崩塌贬损。不知情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训练成果在累积和减损两个方向速度相近,亲身经历过的人却懂得,训练水平的提升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而其减损滑落却在相反方向呈现出完全不对等的加速度,说得通俗点,一个月伤病便有可能把半年辛苦训练增加的成绩和状态清零。不过对于业余运动爱好者,伤病并非像有的人误解的那样“不可避免”。常见的情形是,业余选手的伤病往往出现在运动习惯形成初期以及陡然扩充强度阶段,随着长期习惯的固化以及运动经验的丰富,伤病反而越来越少甚或消失。<br> 厦门IRONMAN 70.3被评为全球十大‘最美赛道’,赛后有人问我对厦门赛的印象,我的回答是:我也许忽略了“最美”的景致,但是近身嗅到死亡的气息。这一幕发生在游泳入水后约200-400米区域。那时候心肺功能还没完全打开,身体处于适应状态,我采用左侧换气,杠杠的东北风推送海浪从换气一侧一波波袭来,吞下几口又苦又涩的海水,呼吸变得极不顺畅,每吸一口气都觉得似乎只吸到一半便被海浪推搡着做下一次呼气。约莫在400米区域,摄氧量从不足累积至严重短缺,生理和心里很快抵达极限,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憋一口气游到尽可能远时所呈现的那种眩晕状态,突然觉得大海如此辽阔自己如此微渺,身下乌泱泱的海水如此恐怖。脑际扑闪起各种声音:自责,恐惧,绝望,退缩……其余的声音很快退潮,只剩一个声音越来越强烈和清晰:不行了!要死了!快起来!当时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物品,最近的一个可以援手休息的红色大“粽子”(比赛指引方向的浮球)距离也有数十米,只好硬着头皮朝“粽子”浑游,仿佛那是通往天堂的入口。到鬼门关不知又走了几遭,终于抵达“圣物”,双手捏住“粽子皮”休息了三四十秒,气息渐渐平稳顺畅,指向起水点的云天间幻化出表示游泳时一切安好的“OK”手势。<br> 厦门成绩5小时53分,在同龄组160人中排56位,在八百多男子选手中排三百多位,中不溜秋,成绩对比事前预估的5:40-6:00偏软,在自行车和跑步后半程明显掉速,暴露出在高速运动状态下耐力不足,平时训练用时有保障但强度欠缺。不过这不能成为过度遗憾和自责的由头——人生很长,113(公里)很短,只要你继续置身山间,置身路上,未竞之憾就会永远如影随形。</h3> <h3> IRONMAN以5岁为单位分组排名,75-79年龄段夺冠的仍然是一位日本人,并且参赛选手仅此一人,重复了柳州赛该分龄组日本人夺魁一幕。如果仅看媒体统计缺乏切身参与,我们很难真正领教日本民族在长距离极限运动方面的硬实力。其实国力的对比除了导弹、舰艇、GDP,是否也包括国民体质的较量?我们民族在大龄极限项目上参与不足或对抗落败,是否也能折射出中日两国在综合实力上的某些落差?相信要不了多少年,大龄段比赛的日本健将将不再形只影单,因为包括我们这茬人在内的一代代中国人势必逐步成势崛起,在IRONMAN70.3以及其他极限赛场对他们发起全方位全年龄段的冲击,可以断言,届时中日两国的差距绝不会像当下这么令人愕然。<br> 美剧《穹顶之下》描述了一张半球状的硕大透明穹顶突然降落,将小镇与外界隔离,人们想尽各种办法难以突破。其实我们不都是生活在穹顶之下的“可怜虫”?由“不相信、没想到”这种特殊材料筑成的穹顶雄据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层又一层,铜墙铁壁,斧炮难摧,使我们毕生一次又一次陷入面壁图破的困境和漩涡,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基于前面的叙述,说IRONMAN70.3是我生活中又一道穹顶似乎并不言过,而2017年下午1点20分赫然耸立在我眼前的那道厦门赛的完赛拱门,仿若穿越穹顶的一道豁亮出口。<br> 仅就个人偏好而言,我对铁三运动远不及有些运动狂人那样迷恋,在秉持着某种程度兴趣的同时犹有保留。许多人对轮番参赛、争破PB乐此不疲,而我仅有“到此一游”的兴致,游完便移步不同的胜景。具体而言,机械设施向来是我的兴趣盲点,且忌惮骑车引起颈椎、腰椎病,故我对骑车兴味寡淡,此外对游泳、跑步也不像有些人那样痴狂。如果要在三项中逐项做减法,我会先砍掉自行车保留游跑,再砍掉游泳仅存跑步。这样一种兴趣状况,兼之在自我挑战方面“喜新厌旧”的个性,我想自己势必不会在此项目上流连太久,下一个着力的焦点将转移到别的运动项目或运动以外的领域。也许往后还会参加更高难的境内外铁三比赛,但那已属另一种意义上的“熟人”再会,与初逢形同云泥。<br> 穿过完赛拱门的那一刻,我恍若伫立在穹顶之上,却也到告别的时刻——告别初识这个项目的神秘与敬畏,告别含血带汗的漫长训练周期,告别那些生理心理遭受双重煎熬的时刻,告别与死亡亲密接触的独特滋味。埋骨何须折腰地,人生无处不“铁三”,极目四望,拱门之外,穹隆隐隐,而我,稍息片刻后将再次进发。<br> <br> 老蒙于2017年11月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