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和旗袍来一场邂逅

一河蓝意·闲云居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三年前,应李秀芬老师之邀,参加了位于渤公岛的醉乐堂旗袍沙龙,去新书签售。茶室常去,但是,如醉乐堂这么清新、雅致的地方,倒是不多见。到场一看,但见旗袍美女济济一堂,平常的裙子在这里反倒显得突兀了,于是,不禁后悔自己没有听李老师的话,去做一件旗袍。沙龙一结束,立即奔赴旗袍店,一口气做了五件旗袍。此后,便与旗袍有了不解之缘。</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附讲稿如下:<br>各位来宾:下午好!<br>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一起。<br>承蒙醉乐堂李老师的抬爱,邀我为嘉宾,还要让我说说我和旗袍的故事。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况且,我从没穿过旗袍。不过,我想,每个中国女人心里都有一个旗袍梦,就如同每个女人心里有一件婚纱梦一样。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是最能代表女性特质的东西,她们总是和幸福、优雅、婉约、美丽这些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旗袍华丽而不骄奢,独特而不孤立,老成而不落后,青春而不苍白,她的一针一线都透着东方的传统美。我总认为那是上苍赐与女子最美的霓裳。<br>对于旗袍,我一直有一种敬畏感,喜欢,但是不敢尝试。<br>旗袍于我而言,有的只是远远的欣赏:小时候,欣赏穿着旗袍的妈妈,盼着自己快快长大,有一天也能像妈妈那样穿上心仪的旗袍;学生时代,欣赏小说《青春之歌》里描述的穿着蓝色凡士林布旗袍的林道静,为她的清丽雅致而心醉;前几年,电影《花样年华》上映后,里面那些摇曳多姿的旗袍更是看得我心生羡慕,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要拥有一件。也曾匆匆赶到商场里去试穿过,但是,不知怎么搞的,就是觉得自己穿不出旗袍那特有的韵味儿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旗袍与我而言,更是这样的一幅水墨画卷: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一位妙曼女子,手撑一把油纸伞,身着一袭亦浓亦淡的旗袍随风舒卷,在青藤雨巷中款款而行,那盈盈的秋波,那回眸一笑,该是一幅多么美丽、雅致又浪漫的画面。<br>我总觉得,穿旗袍的女人,一举手,一投足,都很讲究,都要很淑女的,因为她代表着从容,优雅,含蓄,得体……<br>说实话,我走路不淑女,风风火火的,平时又喜欢甩开手脚做事,所以,我不敢穿旗袍,老觉得自己没有那个底蕴,驾驭不了这风情万种的旗袍。</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我脑海里一直存着这样一些着旗袍的女子影像,虽然模糊,甚至,不曾谋面,但是那样熟悉清丽的感觉是真真切切的,比如,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她们都是内敛而精致,端庄而大气,满腹柔情与才情的女子。<br>把旗袍穿出风采的还有和整个中国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宋氏姐妹——宋庆龄和宋美龄,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她们总是身穿旗袍,不仅体现出了东方女性的美,更是将旗袍升华成了中国的国服。她们总喜欢着一袭的黑,却曼妙生姿,穿出无比的神韵,在政治舞台上划下一道又一道美丽的黑弧,让整个世界记住了她们,记住了她们温婉卓约的东方魅力。所有这些着旗袍的女子,宛如古典的花,盛开在时光的深处,典雅而高贵,她们让我魂牵梦绕,让我心生羡慕,让我仰视。可以这么说,能让悠久的旗袍文化传承至今的,不是哪个能工巧匠,而是这些穿旗袍的美丽女性。</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对于旗袍,我了解的并不多。所以,当李老师邀请我讲讲我和旗袍的故事的时候,我说,我还真的没有什么故事呢,但是,我想,旗袍的故事,实质是关于中国化、女性化、生活化、审美化的故事,讲述的是传统与现代,理性与知性,生活与情调的契合和融洽。从这一维度思考,写作和旗袍的追求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代女性如何追求生活之美,品质之美,表达之美。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尝试着穿一穿旗袍,感受一下穿着旗袍写作的味道。</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