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h3><div>安江农校大门上挂着隆平文化公园、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两块招牌。我怀疑这是一种错觉。</div><div>脑海里急遽搜寻公园、学校、纪念园等关键词。</div><div>这一刻,我迟疑着,恍惚着。</div><div>熟悉、模糊。</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2、 </h3><div>校园十分幽静。大门三十米开外的道路上种着两排猴樟树,年深日久,树冠在十几米高空连成荫,阳光下散发出特有的香气。安神、醒脑。 </div><div>穿过大门,沿着笔直的沥青大道往前走,只见一块云霞石,上面刻着袁隆平院士的题字:“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div> <h3><br></h3><div><br></div><div>3、 </div><div>再往前是一口水塘。云影浮动,阒寂无人。</div><div>听说这口塘有个极禅意的名字:印塘。是胜觉寺得道高僧择风水而掘,祈佑众生的意愿。胜觉寺是闻名遐迩的古刹,现在的安江农校建在古刹遗址上,占地310亩,建筑面积21605平方米。印塘四周有许多古老的侧柏,亦为僧人所栽,绿得夺目,不动声色。 </div><div><br></div><div><br></div><div>印塘旁边有棵银杏树,高达十余丈,树枝像女人秀发纷披,枝条上挂满果实,极像小青枣。银杏树别名白果树,又叫长寿树,叶子长得跟打开的折扇一般,只是每把扇子都让晴雯从中间撕破了一道口子,很是可笑。这棵树有270余岁,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树。 </div><div>银杏树西角有一道矮墙,墙上爬着凌霄。柔软的藤蔓和新发的嫩叶在阳光照耀下绿得发亮。那些金色花朵,像撅着嘴的小喇叭,三五一束,光彩熠熠地在枝头晃动,犹如古代女子轻迈莲步,钗凤微颤,格外妖娆。</div><div>园区内有一种别号“不知春”的黄檀树,每棵都有上百年历史。说它不知春,那是冤屈它。它是眼巴巴看着春天走近,走远,赶紧换一身新装追上春的脚步。除了这身新装,它还喜欢穿贴身小马褂,那是舶来品,寄居在它身上的槲蕨。这些干干扁扁的蕨类植物,春天闹得凶火,如今烈日当空,不得已偃旗息鼓,成了黄檀树干上不明不白的装饰物。</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4、 </h3><div><br></div><div><br></div><div>路侧一角有栋红房子,是园区内一道别致风景。美式鱼鳞板建筑,建于1939年,为当年抗日将士的营房。虽为平房,但檐高足有五米,门窗高过两米。七根廊柱撑起宽阔走廊,红漆涂层的夹板墙内夯实黏土,年长日久,板墙和黏土合为一体,具有防弹功能和隔音效果,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呼吸和结构。这种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更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及保护利用价值。</div><div>离红房子不远有一座不为人知的地下机要室,这也是战争年代的特殊需要。走过多媒体室、杂交水稻展览馆和新实验楼,便看到了两眼塘。两眼塘的来历出自于佛教的五眼六通。五眼者,一为肉眼,持戒清净。二为天眼,能分别小乘。肉眼是指一般的眼睛,所见非常有限,而且无法看穿一切有形物质,只能看到非常短的距离,可以说受到局限的“观看”工具。天眼是指天人拥有的视力。能够看得相当遥远,看穿有形物质,而且能随心所欲地观看自己想观看的任何人和事物。 </div><div>两眼塘呈方形。方形代表自然界一切物质所产生的力量。具有凝聚和增强磁场的作用。两眼塘风水甚好,蕴含强大的生命能量和宇宙本源。塘里锦鲤成群结队,在常人不经意之间结成队形,或向前、或转圈游动。而在异人眼中,也许为天罡三十六变,地煞七十二变,场面壮观,令人惊奇。锦鲤的成长与环境有关,有人做过实验,用鱼缸饲养,只能长到两三寸大小,放进大缸或池塘,能长到一尺左右,如果放进湖泊,让它不受限制地充分成长,可能会长达三尺。也就是说,生长环境决定它的成长大小。这种神奇经历和人非常相似,人的成长也取决于世界的大小。当然,限制人类成长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只有不断拓展内心世界,接触到更大精神、感情以及物质方面的机会,人类才能不断成长。</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走过办公楼、学生宿舍、教研楼、试验田和杂交水稻温室,最后来到袁隆平旧居。这里是袁隆平及其助手李必湖曾经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如今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这里经常人头攒动,迎接一批又一批游客拜访。屋子里的家具摆设几经风雨,仍旧安静地处于原地,让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和广大民众见证科学者的奋斗精神。墙壁上挂着陈旧镜框,镜框里是一帧帧袁隆平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的生活、学习、工作照片,照片所反映的时代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div><div><br></div><div><br></div><div>袁隆平旧居紧挨杂交水稻温室和试验田,房前有一块水泥坪,坪外是一片竹林,竹林边有两棵古老的桂花树,桂花树下有一座水泥乒乓球台,平常日子里,桂花树的浓阴遮盖着乒乓球台面,到了八九月份,桂花盛开,清香弥漫,落满球台,金灿灿像铺了厚厚一层软黄金。 </div><div> 我在桂花树下坐了很久。身不由己地被眼前景象所催眠,不知不觉进入到那个如火如荼的时代。我感觉到袁隆平、李必湖等人就在我周围,我们穿同样的服装,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我们真诚地流泪,真心地笑。我们有着同样的单纯和天真。我们有过同样不辩真假的苦闷和纠结。我们一觉醒来,这个时代换了新面孔,我们也立刻满血而活,像着了魔一样,焕发精神、焕发热情地为这个时代努力创造奇迹。</div><div>袁隆平、李必湖,他们就是追赶太阳的人,有他们引领我们紧追这个时代,我们的血液必然是沸腾的,我们的脚步必然是声势浩大的。</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其实,我并不纠结安江农校究竟叫公园、学校,还是纪念园好。历史尚未走远,我仍然习惯称它为安江农校。</div><div>说它是公园,那么它是一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于岁月中沉积,于岁月中静好的中国式公园。</div><div>说它是学校,那么它是我心中向往的安江农校,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发源地。</div><div>说它是纪念园,那么它是见证袁隆平及其团队,在这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伟大成果,并推动稻作文明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物证。</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