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昌溪行

吉祥

<h3><br /></h3><h3>2017年11月21日,经过两次转车,下午3点多,我们来到歙县县城,准备在县城住一晚,第二天到昌溪(歙县所属地)。</h3><h3>歙县,古名歙州,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海拔高度在安徽省内仅次于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人口49万。徽州六县之一。 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2014年歙县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h3> <h3>在宾馆放下行李,我们来到街中心就餐。</h3> <h3>柴火鱼吸引了我们,进门找个桌子坐下,这家餐厅布置优雅,装饰精致。</h3> <h3>我们目睹大厨亲自用柴火烧鱼,柴火棍加工精巧,不到十分钟一条鱼做好了。</h3> <h3>看看锅里的美食,想吃吗,想吃一起品尝哦。</h3> <h3>吃过柴火鱼,我们回宾馆,</h3><h3>瞧!路过的烧饼看着就好吃,烧饼可是当地的特产。</h3> <h3>22日早,我们来到县城旅游景点集散中心</h3><h3>达上去深度的小客车。</h3> <h3>小客车行至昌溪境内,离我们目的地还有5华里,我们下了车,徒步向昌溪方向出发。</h3> <h3>空气清新</h3> <h3>路过山头中草药基地</h3> <h3>马路上只有我们,步履轻盈爽爽哒</h3> <h3>路边的养蜂人</h3> <h3>我们来到路边的小亭,右边有一块标志牌"大美昌溪欢迎你"。亭子右边有条叉路,估计这是景区了吧,顺着叉路往前走。</h3> <h3>忽然眼前一亮,出现一条大河</h3> <h3>河边景色优美,估计这就是有名昌源河。</h3> <h3>昌源河:发源于天目山西麓,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452.4平方公里,昌源河对岸为耿船顶、火焰山、观音岩。</h3> <h3>顺着河边走,田园的金丝菊己到了收获的季节,金丝菊是当地一大特产,可是菊花茶,也是老白姓收入,制干了菊花200元每斤。</h3> <h3>&quot;徽州贡菊&quot;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能。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quot;徽州贡菊&quot;可以泡茶、泡酒,常饮菊花茶或菊花酒,能&quot;清净五脏,排毒健身&quot;,起到延寿美容的作用。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徽州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h3> <h3>河边的路是由开发商打造,方便游客观光的通道。</h3> <h3>昌溪村是进入昌溪镇的第一个村民组</h3><h3>走过窄窄的木桥过河对岸,可以俯瞰整个村子全景。</h3> <h3>周邦头是唐代前吕、姚姓氏居住所形成的村落。</h3> <h3>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h3><h3><br /></h3> <h3>我们走进村子,正是老百姓秋季收获的季节。</h3> <h3>静静坐在河边的石阶上,吮吸着清新的空气,也是一种享受。</h3> <h3>河长制一为保护生态环境,昌源河由政府官员管理。</h3> <h3>看着河水发愣,河水太清了吧!</h3> <h3>周邦头一一古磨坊旧址</h3> <h3>像不像为我一人搭建的木桥</h3> <h3>四周群山环绕,深秋树木花草在阳光照射下金光耀眼,昌溪的百姓祖祖辈辈享用这清澈见底的河水。</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河边秋季野果</h3> <h3>我们从这里上公路进入昌溪镇的核心地区,也是该乡政府办公地点所在地的古村落。</h3> <h3>终于见到景区图啦!</h3> <h3>昌溪镇位于歙县东部略偏北歙南新安江上游源头水系的昌源河畔,,东经约118。 40',北纬约29。85'间。西邻深渡镇,东南与岔口镇、武阳乡相连,北与梓里、霞坑镇接壤,距县城30公里。全乡总面积20.33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共24个村民组,约2330户,7800余人口。新安江支流昌源河穿境而过,昌溪乡境内最高峰为龙王尖,海拔775.9米。昌溪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省环境优美乡镇,境内现存有元、明、清古建筑200余处,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全乡农业生产以茶叶、蚕桑、菊花为主。</h3> <h3>昌溪古镇被称为"古歙南乡第一村",村内分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古村,下村为周氏古村。</h3> <h3>昌溪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仅元、明、清三代进士、状元入朝为官者,正二品到七品就有百人之多,徽商中"吴茶"、"周漆"遍及全国。文化名人灿若繁星,有经学大师吴承仕;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有画家吴淑娟、吴清隐、吴寿仙、吴肖仙等。</h3> <h3>镇上的幼儿园至小学段</h3> <h3>两棵并蒂的龙凤樟</h3> <h3>相机能拍全景?</h3> <h3>大树下的我很渺小</h3> <h3>我们来到一条窄巷,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正扫地,为游客提供优美的环境。</h3> <h3>我们顺着木牌方向前行</h3> <h3>古遗址一员公支祠</h3> <h3>员公祠前面的古代走廊,老人们正晒着太阳。</h3> <h3>古三眼井</h3><h3>  相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昌溪的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选在村中一青山翠绿,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由于此处地下水充沛,水质优良,后来吸引了更多居民在此周围建房居住,为解决众多人口的饮水问题和方便取水,便在井口之上分别架构了直径为 2.4 尺、 2.3 尺、 2.2 尺的三个井围。由于底下是岩层,水量多而且流速快。用过的水易排出而不会再倒流井内,居民在井台上洗衣洗菜,热闹非凡。用过的水经暗道直通 " 员公支祠 " 前的月池,丰富了池内水量,池中种花、养鱼,点缀了景色、调节了环境,而且是周围一带消防应急的水源。</h3> <h3>乡谚拾萃</h3><h3>▲吴进贤 三眼古井</h3><h3>  三眼井,七眼塘,</h3><h3>  昌溪出的好姑娘。</h3><h3>  布针眼里飞彩凤,</h3><h3>  草耙柄上出白洋。</h3><h3>  十三知里又知外,</h3><h3>  十五嫁个生意郎,</h3><h3>  一世都风光。</h3><h3>三眼井,七眼塘,</h3><h3>  昌溪出的好儿郎。</h3><h3>  算盘子里藏富贵,</h3><h3>  羊毫尖上堆金山。</h3><h3>  十三识文又断字,</h3><h3>  十五跟人下苏杭,</h3><h3>  发财再回乡。</h3> <h3>下周村的周氏祠堂外观建筑更为精美,内部也保存较为完好。</h3> <h3>旧时演出搭建的戏台</h3> <h3>戏台右边是吴家祠堂</h3> <h3>朱元璋曾带兵休整临安经光坑岭达昌溪</h3><h3>上村的吴氏祠堂牌匾为朱元璋亲笔题字。</h3> <h3>紧挨着祠堂建造的是文革遗留的建筑,两种文化相互依偎,形成鲜明对比。</h3> <h3>60年代民兵大队部</h3> <h3>老式马头墙</h3><h3>近午餐时间,老人们端起饭碗在门槛上边聊边吃,拉着家常。</h3> <h3>小巷清静,只有我们俩。</h3> <h3>古代大柏园</h3> <h3>走进古代大柏园,里面是两种文化,看见了吧。</h3> <h3>出于好奇,进入看看哦</h3> <h3>墙头伸出成熟的柚子</h3> <h3>忠烈古庙</h3><h3>  如果说太湖祠、寿乐堂、周氏宗祠是"大家闺秀",那么,建于元代至正14年(1354年)的忠烈庙算的上是"小家碧玉"了。该建筑长17.2米,宽14.2米,共分三间。左间供了土地菩萨、社公、社母神,以保昌溪五谷丰登,烟火不断。右间供了关帝及关平、周仓神像,以保昌溪四季平安,德义永驻。正间供了汪公大帝(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以保昌溪人丁兴旺,百业昌盛。忠烈庙柱子上分别悬挂有楹联曰:"德被生民永享春秋祭,功封社稷丕昭今古隆"、"英雄千古山河壮,忠烈一心天地长"、"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h3> <h3>瞧!镇上孩子吃过中餐上学了。</h3> <h3>结束短暂的旅程。</h3><h3>感受身边的美景,如果昌溪引来八方游客,镇里环境有待整治。据说昌溪古镇被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承包开发,把整个村子围起来作为景区,虽然在景区建设上花了很多心血,但当地的居民并不接受,因为开发古镇的门票收入是不会分给村民的,实际游客看的东西都是村民家的资源,所以拍照什么的村民显示出很反感的情绪,如何利用旅游带动整个村子富裕起来才是乡镇府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不是简单把经营权承包出去了事。<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