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立冬刚过,武汉的雪花历来是在冬季迟暮时才姗姗来临。现在虽然寒风拂面,在阳光下行走依然感觉暖洋洋的。<br> 11月23日感恩节与小学宣传队的同班闺蜜们相邀漫步《昙华林》。</h1><h1> 撞到这个日子或许真是天意,我们这群儿时的好伙伴、好闺蜜之间有过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想当年只要是毛主席发布一条“最高指示”全国人民都会激动万分。</h1> <h1> 而我们这些闺蜜和全体小学宣传队的同学即便是夜半三更,也会自觉地到学校集合排练新节目。然后在宣传队老师的带领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大街上,围个圈就是大舞台,用舞蹈、歌曲或者快板、三句半的形式宣传“最高指示”。<br> </h1> <h1> 豆蔻年华的生活色彩斑斓,相同的爱好将我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跳舞、唱歌、爬葡萄架,玩面团。女孩子天生早熟,我们偷偷的看小说,读诗歌。话题可以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到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从拜伦、雪莱到普希金的诗歌。这些当时的禁书,在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就悄悄地给了我们人生的启迪。</h1> <h1> 经过半个多世纪,我们依然能有幸聚在一起,真的是必须感恩命运对我们的眷顾。昔日的花季少女走过了如花似玉的季节,增添了丰富的阅历和风情世故。<br> 我们经历了阳光明媚,也经历了阴霾黑暗,更见识了那风霜雪雨、电闪雷鸣。<br> 虽然失去了当年的青春靓丽,却增添了少女所没有的成熟风韵,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呢?</h1> <h1> 漫步《昙华林》这是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位于武昌城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昙华”二字:传乃印度梵文译音,“林”即“居士林”简称。郭沫若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过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h1> <h1> 有关《昙华林》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在历史上,能够冠名“大”的,只有“大武汉”和“大上海”,可见历史地位的显赫。武汉的胡同多分布在昙华林和汉口老租界。</h1> <h1> 历史上,《昙华林》街区有“一湖三山”之说,即北临沙湖,西靠凤凰山,怀抱花园山和螃蟹岬。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人的氛围。</h1> <h1> 这里有不少古建筑及旧址:仁济医院、圣诞堂、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文华大学)、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花园山、育婴堂万婴墓、翁守谦故居1912年、瑞典教区旧址1890、石瑛故居、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钱基博先生(钱钟书之父)的故居朴园、徐源泉别墅、瑞典教区、天主教教区等等。</h1> <h1> 我喜欢这里的景致和氛围,曾有两次游览《昙华林》的经历,这是第三次,因为它可以看作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体现的是武汉三镇的个性魅力之一。</h1> <h1> 《昙华林》的许多西洋建筑、名人别墅,还有古老的街巷,具有难以名状的美。它让人思念历史,缅怀先辈,感受传统民俗与民情的温馨。在这里漫步如同踏着石板路触摸着武汉历史变迁的脉搏。</h1> <h1> 现在《昙华林》这条幽静的长街,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慢节奏的生活方式适合文化创意的脑力劳动者的需要。</h1> <h1> 其中类别繁多的小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装修,上午十点多钟我们游览时,许多店还没有开门营业。</h1> <h1> 最难忘第一次游览时,一家名为“孔·设计师”的家居用品小店让我惊艳其幽默,营业时间写到:早:睡到自然醒,晚:看老板娘心情。那种享受慢生活的悠闲情趣跃然眼帘。</h1><h1> </h1> <h1> 《昙华林》现象是武汉城市多元发展的体现,是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经阶段。这里也变成中外游客的游览圣地,特别是在双休日就会有许多大学生在此写生。</h1> <h1> 漫步在《昙华林》仿佛行走在民族风情街,精致小店的门面装饰就够我们不停拍照的,根本无闲暇进店观赏。</h1><h1> 古老的街道像我们一样,随着年轮的增加,更显得韵味无穷,散发着一脉墨香……</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