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幕布」遇上「麦肯锡」工作方法论

木白

<h3>你听说过成功人士趋之若鹜的麦肯锡吗?</h3><div><br></div><div>工作中你是否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思考一个问题,接着思考随之而来的、更多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乱。你的情绪开始烦躁,你的大脑像个无头苍蝇,工作毫无效率可言。</div><div><br></div><div>也许,你应该开始用<b>幕布来学习麦肯锡</b>了。</div><div><br></div><div>今天和大家分享前麦肯锡员工肖璟(公众号:解题者)的一篇好文,介绍了麦肯锡内部的工作方法——<b>逻辑树和 MECE 原则</b>。</div><div><br></div><div>读完你会发现,用幕布来践行这套方法论再合适不过了。</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br></div><div>我身边有不少特别聪明的人,创造力、联想力源源不断,擅长跳出框架思考问题。我特别喜欢和他们聊天、头脑风暴,因为他们可以对同一问题提出多个角度,可以很好地拓展我的思路。</div><div><br></div><div>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b>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b>,是创意的衡量标准之一。</div><div><br></div><div>不过我却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痛点——容易让问题变得<b>不聚焦、不结构化</b>。</div><div><br></div><div>举个例子,当讨论到「北京又开始雾霾天了怎么办」时,他们会开始发散:</div><div>「因为冬天到了又要烧煤了吧?」</div><div>「打算买空气净化器,不知道挑啥牌子好?」</div><div>「饮用水也会被污染吗?要不要买个滤水器?」</div><div>「又要花好多钱,这个月信用卡还不还得上啊?」</div><div>……</div><div><br></div><div>哎呀,忽然间冒出了好多新问题,脑子里头乱成一团毛线。</div> <h3>那么,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让我们可以更系统化、结构化地解决问题呢?</h3><div><br></div><div>麦肯锡内部还真有一个帮助结构化思考(Structured thinking)的工具——<b>逻辑树(Logical tree)。</b></div> <h3>简单来说,逻辑树就是一个把问题「<b>大事化小」</b>的结构化工具。</h3><div><br></div><div>大问题可以分解成中问题,中问题可以分解成小问题,小问题可以再继续分解成小小问题。</div><div><br></div><div>一次只集中解决一个小小问题,把所有的小小问题都解决后,大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举个例子,</font></b>「我怎样才能在这个月月底剩下更多的钱?」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分解——</div> <h3><font color="#010101">有人可能会问:「<b>逻辑树</b>长得跟<b>思维导图</b>这么像,它们有啥区别啊?」</font></h3> <h3>思维导图是用于发散的工具,基于它产生的解决方案跟上面的那团毛线没啥本质区别——会有很多有趣的产出,但还是不够结构化。</h3><div><br></div><h3>而<b><font color="#167efb">逻辑树则因为它的「MECE」特性(读作「me see」),可以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结构化。</font></b></h3><div><br></div><div>上过中学数学或集合论的你可能会知道 <b>MECE 的全称,即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数学上译作「互斥且周延」,我喜欢的翻译是「不重(chong2)不漏</b>」。</div><div><br></div><div>看下面的例子你就明白了:</div> <h3>MECE可以说是麦肯锡人最喜欢的概念了(没有「之一」),我搜了一下麦府校友群的聊天记录,最常见的措辞是「这样不MECE」(这也是我前老板Autumn的口头禅之一哈哈)。</h3> <h3>所以每次分解完问题,记得回头看一下你的分解动作是否足够MECE。</h3><div><br></div><div>那么,做到了MECE的逻辑树,究竟有什么好处呢?</div> 除了可以规避思维过于发散,逻辑树还有3大好处。<div><br></div><div><b>一是便于团队分工</b>。</div><div><br></div><div>当一个问题复杂到需要分解时,往往需要团队配合才可以完成。</div><div><br></div><div><b>「不重不漏」</b>原则指导下的逻辑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管理问题,在团队内有效分工、有效追责。</div><div><br></div><div><b>「不重」</b>可以让团队不做重复性工作,节省资源之余,如果中间环节出错,也可以明确是谁的责任。</div><div><br></div><div><b>「不漏」</b>可以在确保问题完整性下进行团队分工,因为下层问题解决了,上层问题自然也解决了。</div><div><br></div><div><b>二是降低启动门槛。</b></div><div><br></div><div>很多人一碰到问题就萎,往往是因为问题太大,不知如何下手。</div><div><br></div><div>比如我大学毕业时,在面对「如何准备咨询公司面试」这个问题,刚开始着手时,脑海里会一下子涌出无数问题——我要去看面经,我要问问面试过的学长学姐,我要准备一下自我介绍,我要准备几个案例面试……</div><div><br></div><div>哎呀好多活要干放过我吧让我去打一盘游戏再说。</div><div><br></div><div>但如果把问题分解——</div> 逻辑树好用是好用,但用起来也有些要注意的点,接下来我会细说3点。<div><br></div><div><b>第一,100%的MECE对初学者而言是不可能任务。</b></div><div><br></div><div>要做到<b>「不重」</b>还算简单,但要做到<b>「不漏」</b>真的很难。这是因为要证明「没有遗漏」真的很难。</div><div><br></div><div>就像在数学上,要证明一种东西存在,你只要举一个例子就OK了;但要你证明一个东西不存在,就会很困难。</div><div><br></div><div>用Autumn的话来说就是,初学MECE,「差不多就得了」。</div><div><br></div><div>有些耍小聪明的人会给自己留一个「其他」(Rest of others)选项,我在刚加入麦肯锡时也曾这么做过。后来被项目经理狠狠吐槽了一顿——麦肯锡不准用「其他」选项,因为这个选项没法分析,自然没有存在的必要。</div><div><br></div><div><b>第二,MECE地分解问题,也要分解得有意义。</b></div><div><br></div><div>同一个问题有多种分解方式,比如「营业收入」,既可以是「单价 x 数量」,也可以是「市场规模 x 市场占有率」,亦或是「业务 A + 业务 B」。但我们不要为了分解问题而分解,需要综合考量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获知的信息有哪些。</div><div><br></div><div>比如我要分析水煮蛋不同部位的营养成份。我既可以把水煮蛋分为蛋黄和蛋白,也可以把水煮蛋对半切开。对半切开的分解方式也符合MECE原则,但完全无助于解决问题。</div><div><br></div><div><b>第三,我们可以借鉴框架,但不要拘泥于框架。</b></div><div><br></div><div>把问题硬套到已有的框架、理论里头,容易忽视问题本身,反而会本末倒置,限制自己的思考。</div><div><br></div><div>一旦这么做了,你会很容易陷入「如果你手上有锤子,那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的情形。所以麦肯锡很少直接使用管理学课本里头的框架,最多只是参考。</div><div><br></div><div>因而,针对同一个问题,如果你有现成框架,我也建议你多尝试不同方法构建不同的逻辑树,再挑一个最适合的。</div><div><br></div><div>最后提醒一下:「逻辑树」只是一个工具,光说不练也没用。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可以提高你的结构化思考能力。</div><div><br></div><div><br></div><div>参考资料/推荐阅读</div><div>[1] 铃木锐智, &lt;最低限度思考:全世界最单纯的问题解决法则&gt;, 远足文化, 2017</div><div>[2] Autumn QT, &lt;麦肯锡方法不神秘 | 这招化繁为简,谁都学得会&gt;, 2017</div><div>[3] 安宅和人, &lt;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gt;,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div><div>[4] Marc P. Cosentino, &lt;Case in point: Complete Case Interview Preparation&gt;, Burgee Press, 201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