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贫为何物

养蚊斋主人

<h3> 问世间贫为何物</h3><div>&nbsp;&nbsp;&nbsp; </div><div>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没有经历过贫穷就很难知道贫穷的滋味。即便是善良的人们看到贫苦百姓,那份同情也取代不了感同身受。而那些隔岸观火般的冷漠者就更难知道真正贫穷的窘迫。</div><div> 当今的年轻人可能无法体会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少平因为五块钱的争执,也无法想象在那满是泥水的操场上心急如焚的找寻。五块钱,对于那个黄土高原上破败的家庭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了那五块钱就有继续的学业,也会给那个家庭带来一丝的希望,而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五块钱可能仅仅是一瓶饮料而已。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没有见过“大团结”,那种十元的钞票简直就是一笔巨款。偶尔家长会给些零碎到一分、两分、五分的硬币,怀揣着一枚五分钱就会成为小小的“土豪”,那足以可以买到十根米杆啊。所以,穷一直伴随着我儿时的记忆,我家、邻居家、同学家,几乎都是一个字——穷。</div> <h3>  可能是穷在我内心铭刻的足够深,所以到方湾来驻村,我就希望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村,这里的群众,到底穷不穷、有多穷。不到三周的时间,三十一户贫困户全部见面,在进村入户的走访中,贫、穷、苦让我感受到心情的沉重和肩上的压力。我也在想,若不是党的好政策,这些农民兄弟的日子何以为继?</h3> <h3>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依旧是农村贫困发生率高发的重要原因。早几年我写在《河南日报》上的《把医院建到老百姓家门口》中就有“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而更现实的是老百姓得了一场大病,不仅仅是猪白养的问题,用最农村的语言就是“这一家给水洗过一样”。驻村前我帮扶的一户贫困户是今年经过民主评议新识别的,他患的是肝癌,前后花掉二十多万元,经过“五道保障线”的报销,报销比例达到了近90%,这个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报销的实际比例,但是自己支出的几万元依然是这个家庭沉重的负担,到村之后,我首先到他家去看看,两个月没见,他已经基本进入昏迷状态,在那被子里蜷缩着的被病痛折磨的消瘦到无法半躺着的身体,还有那土黄色的脸,病入膏肓之时,还是远嫁贵州的女儿来暂时照顾,他的两个儿子还在外地打工,他们还有两个需要维系的家庭。这就是最真实的因病致贫。病,尤其是大病,就意味着丧失劳动能力,同时还需要陪护,如何加强大病家庭的综合救助应该成为新的救助政策发展的方向。</h3> <h3><font color="#010101">  “痴呆傻残”是这个社会最令人心痛、最让人同情的群体,在我写下《植根方湾》之后,我和教政治课的爱人有过一番争吵。她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痴呆傻这个群体就不能让其自然繁衍,一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二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三是对社会不负责任。但是在农村,这类群体的老百姓不知道法律、不明白政策,甚至不清楚道德,他们尚存的一点点还算正常的意识中,需要有个老婆、需要生个孩子,很少也很难有人去阻挡,之后的必然结果就是“痴呆傻残”的代际传递,而这种传递才令人更加痛心。看着那五六岁的痴痴的、傻傻的孩子,看着他们目光呆滞的傻母亲,你仿佛看见了二十年后另一个相似的场景。而这种贫困即便是政府兜底,他们的生活又何其能够算得上幸福?也许,他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活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辈子,我不做你的红颜,不做你的知己,我只做你的联系帮扶贫困户,这样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见到你,有什么需求你都可以满足我”,这是前段时间网络上热传的《炫贫》中的一段话。虽然多少有些过激,但是农村中攀比当贫困户的情况还是一定程度存在。“扶贫先扶志”,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是在农村,尤其是相对贫困的农民群体中却是异常艰难。就在我们相邻的村里,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既让人愤恨又啼笑皆非的事情。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常年游手好闲,家里房屋没法住了,这次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对他实施了易地搬迁,在安置区分到一套房子。住进新房,老婆劝他去打工,把家过的更像一个家,结果他给老婆狠狠打了一顿,还得意洋洋说“这些年老子就是不干活,混个快房倒屋塌政府才给我盖套房子,咱村里那些拼命干活的咋没有啊?说我好吃懒做,指不定以后政府还给我啥好政策呢”。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也是一种极端的真实,“懒就懒到底,政府来兜底”、“到懒不懒,政府不管”这才是农村中“贫中之贫”。当贫困成为一种不知羞耻的文化怪异,原本儿女应尽的孝道,却在扶贫政策面前,昧着良心,把孝老的责任想方设法交给政府、交给帮扶责任人。如同一位乡干部坦言“没有对贫困户的有效管理、激励、惩罚等机制,对于个别群众来说,奋斗精神丧失了,扶贫恰恰成为了他们的毒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有人在感叹贫困户“给的越多,矛盾越多”的时候不禁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叹息。我们作为扶贫的干部,可能也会有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但是我们又如何能够用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标准去要求这个曾经长期在贫困和辛劳中浸泡的群体呢。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先改变他的物质,然后再改造他的精神。我也坚定的相信,国家如此健康快速的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一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更加完备,到那时,贫将不会再是一种物质形态,仅仅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作为当下,我们只能继续吞下怨言、学会理解、躬耕前行。</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