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3> 车轮滚滚谱新篇,</h3><h3> 六九铁军忆当年。</h3><h3> 四十八载纪念日,</h3><h3> 件件往事涌笔尖。</h3><h3> </h3><h3> 我为祖国修铁路,</h3><h3> 开山铺路把桥建。</h3><h3> 三局感情深似海,</h3><h3> 今对战友来倾谈。</h3><h3><br></h3><h1>第一章 序言</h1><h3><br></h3><h3> 今天是11月24日,是我们到陕西参加工作的纪念日。回想起四十八年前的今天,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我们走出了校门,进入了社会的这扇大门。我们在铁三局的这个大熔炉里,锤炼自己、改变自己。使年仅十七八岁的我们,逐渐的成熟了起来,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成为了铁三局的桥、隧、线生力军。 </h3><h3> 回忆起48年来走过的路,思绪万千,感慨万分。是铁三局培养了我们锻炼了我们。给了我们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使我们能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在工作中,我们加入了团组织,有的入了党。还有一些人走进了领导岗位。这一切都是在铁三局的培养下取得的。我们以此为荣,以此为傲。 </h3><h3> 虽然经过机构改革,我们三处划给了中铁十局,但我们对三局有着相当深刻的印象和留恋。因为三局是我们的成长地,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三局的指引,我们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离不开三局的培养。</h3><h3> 铁三局接纳了我们,培养了我们,使我们在三局范围内成为有用之人,也有了用武之地。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在铁三局成长壮大的路程中,也留下了我们自己的足迹。这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在全国各地的铁路建设中,都有我们留下的汗水和热血。我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最使我们骄傲的是:祖国的强大,有我们的付出。祖国的繁荣,有我们的努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有我们的担当。我们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是脚踏实地的贡献!</h3> <h1><font color="#010101">第二章 走向社会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七 律</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9月</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少小离家意志坚,</span></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书生之气君不见。</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平凡经历吾自言,</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青春年华做贡献。</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谁人知我报国志,</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祖国建设冲向前。</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壮志未酬青春逝,</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四十八载留余篇。</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6年9月是各地中小学开学的日子</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跨进了抗大附中的校园成为一名中学生。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学校的教室内外走廊到处都挂满了大字报。只有‘革命’热情,没有学习气氛。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没有学到什么,在我的记忆中只上了两节俄语课,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党中央的决定下,复课闹革命开始了,我们正式的上课了,但是所谓的上课,只是班里组织了起来,到农村、到工厂去参加劳动。那个时候男女同学间很少交往,直到初中毕业连班里的同学们都没有认识几位。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了三年。</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到了69年的9月,又稀里糊涂的走进了高中班的课堂。在高中的两个半月里,我们学到了一些很浮浅的文化知识。要学习文化知识,要学工学农,还经常去农村参加劳动。</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两个半月过去了,到了11月的中旬。铁三局三处的招工人员来到了我校。要招收一批在校生补充三局三处的自然减员。经过与父母商量之后我报名了,一起报名的还有王焕存、陈焕文、肖兰军、李观春、贾永恒、赵殿才、孙英才,王成树、关树杰等47人。顺利的通过了目测体检,我们被录取了。开始准备行李物品。</span></div> <h3> </h3><h3> 11月24日清晨,我们踏着洁白的积雪冒着凛冽的寒风,告别了父母、兄弟、姐妹、告别了母校、告别了老师、同学、告别了养育我们的双城,来到了十字街。这里是我们待发人员的集结地点。我们同二中三中育新中学,兆麟中学共118名同学分乘四辆卡车,向哈尔滨三棵树车站驶去。随车同往的有我们尊敬的刘伟老师和同学王芳琴、石强、韩凤霞、王伟、李丽兰、王秀荣、崔淑珍、刘淑华等,到达三棵树之后,老师和同学跟我们一起上了18次特快。列车开到哈尔滨,老师和送我们的同学下了车。我们隔着车窗和老师同学们谈了一会儿。列车开动了,刘伟老师掉下了眼泪,我们的心里也有些酸楚,和老师、同学们挥手告别,列车很快加速了,我们也很快离开了家乡向南方驶来。</h3> <h3> </h3><h3> 11月25日清晨,我们到达了北京,我们这一批学生很少一部分在大串联的时候来过北京,大多数人还都没有来过。高兴之余,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纷纷留影纪念。之后,又到东单王府井百货大楼看看,我们在东单游玩了一会儿,就回到了北京站。又乘坐了北京开往西安的79次快车继续南下,深夜到达郑州,郑州开车之后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于26日清晨到达了孟塬车站。</h3> <h3> 同学王焕存</h3> <h3> </h3><h3> 孟塬,是陕西省华阴县的一个小镇。地处华山脚下(现已改名为华山车站)。这里住着几千位淳朴、善良的陕西人。孟塬位于黄土高原上,在干旱的季节里,到处都是没脚踝的黄土。 我们打量了周围的地形,远远望去,耸入云霄的华山映入眼帘,在东峰上有一清晰掌印,传说是宋朝太祖皇帝与陈抟老祖在下棋亭下棋的时候留下的。</h3><div> 我们在站前广场集合了。负责接收的同志宣布了分配在各单位的人员名单,除了被材料厂接走40人之外,其他78人全部被分配到了二段二队。我们这些人当时就被送到了上城子(后改名公庄车站),要在那里接受短期培训。在培训期间,我们主要是学习安全操作规程,教材就是一本【铁路安全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学习了几天【技规】,前方的莫沟大桥开始架设了,老师傅带我们参观了架桥机架桥全过程。</div> <h3> </h3><h3> 老师傅带着我们到了架桥现场。那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庞大的架桥机在桥头停放,旁边有一组装着桥梁的平车和马达轰鸣的发电机组。工人们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现场彩旗招展,绣带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好一番热闹的景象!向山的对面看去,260米以外的山上,一样的插满了彩旗,在对面山的桥台【港台】 与我方【孟台】之间矗立着七座桥墩,老师傅向我们介绍这七座桥墩高度是47米。</h3><h3> 附近的老乡也都来观看架桥。他们远远的站立,昂首向天,看着那七座47米高的桥墩,桥墩之上也是插满了彩旗。</h3> <h3> 同学贾永恒</h3><h3><br></h3><h3> 华山山高耸入云,</h3><div> 我们施工为人民。</div><div> 不怕工作苦和累,</div><div> 甘洒热血献青春。</div> <h3> 同学彭兴才</h3> <div> 架桥开始了,随着一声响亮的哨音响起,工地上偃旗息鼓,喧闹之声嘎然而止,这是为了保证机车长能够清楚的听到指挥人员的哨音和看清旗语。随着架桥机长的指挥,长33米重108吨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缓缓地升了起来。 <div> 牵引机车将拖梁用的平板车拖出之后,又回头推着架桥机向桥头驶来。因为那时候的架桥机本身无动力输出。都是由机车牵引才能进退,架桥机上的大型卷扬机,也是由发电车供电才能工作的。指挥机车进退的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调车手(田××),他半悬挂在桥梁的最前端,手持信号旗不时地发出各种指令,架桥机被机车推着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缓缓的前进,桥梁的前端到达了一号桥墩上空,调车手压了三下绿旗,随即红旗展开。机车司机撂了一把【非常】,全车制动,架桥机的引导轮刚刚接触到止轮器,精准之极令人叹服!在指挥人员的指挥下,桥梁开始缓缓下降。最后终于落实了。墩、台上的工作人员立即将预埋螺栓拧好,将混凝土灌入桥梁支坐予埋锣栓孔里。</div><div> 架桥机收起钢缆,退回原位,准备起吊第二片桥梁,如此的重复工作,第二片桥梁也架好了,电焊工立刻进入了两片梁的腹腔之内。把两片梁的预埋件用一块钢板连接起来焊在一起, 桥梁的上部工人们忙着上石渣摆枕木、钉钢轨。 这些工作做完了, 检查无误之后,准备架第二孔梁,如此循环作业直到八孔梁全部架完(并非一天)。</div><div> 长260米,高50米的勾壕再不是天堑。是三局人在较短的时间以忘我不知疲倦的夜以继日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如此高端的高架桥架设工程,可谓是中国铁路架桥史上的一大创举。由此结束了太行老区人民咫尺遥望了千百余年织女牛郎的历史,正是:‘一桥飞架太行,天堑变通途’。</div></div> <h3> 同学王成树、陈延和、毕红岐</h3> <h3> </h3><h3> 短期培训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孟塬,领导给我们分了班组,我和王焕存、周祥毅、关树杰、贾永恒、景国海、陈延和、常国志、王成树、于耀军、杨占生等10余人分到了9班,李同山是我们这一届的姣姣者,分到了电工班。晚饭后,我们与班里的老同志见面了。各自谈了一下情况就休息了。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各自的工班上班了。9班当时的生产任务,是为前方制做轨排,前方铺轨架桥需要的轨排数量相当大,(25米的轨排,每公里需要40架)经过几天与老师傅们在一起作业,我们熟悉了工作流程,轨排的生产量也大了,速度也快了。</h3><div> 过了一段时间轨节场的任务完成了我们经过了短暂的休息之后,又参与了港口站内人工钉道的工作,开始我们不熟悉工作流程,有些手忙脚乱,后来渐渐明白了需要干什么,就很自然的作着各项准备工作。工程速度也加快了。一天之内,我们创造了日钉道1.5公里的记录。</div><div> 在港口站内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工人见我们这么愿意学,也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做着各种讲解,并示范给我们。我们学会了扛枕木、抓钢轨、抬钢轨。老师傅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给我们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也是启蒙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div><div> 队里的木工班扩编,我们进行了小规模的调整。王焕存、陈焕文、樊云库、王才、杨文志、单振清等人被调到了木工班。虽然和战友分开了,但还没有出一个工程队。我们每天都能见面。都能在一起聊家常,谈论一下各自工作方面的情况。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战友关系。</div> <h3> 同学肖兰军</h3> <h1><br></h1><h1>第三章 初试锋芒 </h1><h3> </h3><h3> 南同浦联络线交工了,通车那天,为我们剪彩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同志,在祝捷大会上,陈永贵同志作了重要发言。</h3><div> </div><div> 南同浦联络线南起陕西孟塬北至山西的风凌渡,是山西省出省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港口建有一座黄河大桥,正处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的水还没有变黄,只是流速相当快,正可谓一泻千里。过了港口之后,黄河水由清变黄。因为港口处在黄土高原之上。而风陵渡山石林立没有黄土,故河水还是清的。</div><div> 1970年4月,我们又回到了上城子。是为西安局养路两个月,这是在交工文件上达成的协议。如果不执行这个协议,我们就要向甲方支付五万元,在新的任务到来之前,我们的工人无所事事,单位还要給工人支付工资,五万元够全队两个月的工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抽调两个班组参加养路。</div><div> 在通车的线路上进行作业是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我们在施工现场的两端,都安排了防护员(秦孝和伊传胜)。只要听到防护员的笛声,我们立即下道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div> <h3> 同学关树杰</h3> <h3> </h3><h3>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发射成功,我们大家在一起收听了广播,并于第二日到了附近农村举行了庆祝活动。</h3><h3> 五•一劳动节到了,我们休息两天,5月1日,我们去了西安,到大雁塔上面看了看,在上面饱揽了西安市(当时的)全貌,当天晚上上的华山。晚10点钟进入华山山口的,行动之前,我们在食堂买的馒头和咸菜。每人都有行军水壶各带了一壶水。进入山口之后,道路崎岖难行。两位老工人一前一后,我们走在中间。连夜向华山进军。由于道路不熟,我们在青柯坪迷路了,往返30公里,耗费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上山的路。 </h3><h3> 在上山的途中我们过了千尺幢和百尺峡,看到了惊心石。上到北峰已经快亮天了。我们环顾了四周的情况,看到了云雾缭绕,一片片浮云如万马奔腾,又似大海咆哮,好一幅壮观的景象。东方已呈现鱼肚白,在云海之中,隐隐的出现了一道红纶正跳跃般地向上升起,红纶完全跳出云海的时候渐渐的由红变白,灿烂的光辉冲开了云雾照亮了大地。</h3><h3> 在阳光的照耀下,我们看清了一块巨石,犹如鱼头状,又似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故学名称鱼头峰又叫老虎口,我们在北峰上吃了点馒头咸菜。喝了两口水,就开始攀登苍龙岭,有说法苍龙岭登天云梯比登天还难,我们这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不管这些只管一个劲儿地往上攀登。</h3><h3> 苍龙岭上的形势确实很严俊,既无台阶又无扶手,就是一道光秃秃的山梁,到了苍龙岭,我们观赏了一会儿,顺着崎岖的山路走了一阵,到达了东峰,在那里有一些险要的地形,有鹞子翻身和长空栈道,长空栈道的地势太险要了我们没有过去。鹞子翻身,我们都下去了,听说在下棋亭那里有一个围棋盘,是石刻的,传说是陈抟老祖和宋太祖的棋盘。不过棋盘已经不复存在,据说是被当年的红卫兵扔到了山下。</h3> <h3> 同学李观春</h3> <h3> </h3><h3> 离开了鹞子翻身,我们来到了南峰,从东峰到南峰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山间松林迤俪数里,杂以桧柏,浓阴匝地。这里有一座被毁掉的大庙,我们捡到了几块印制经文的模板,看到了几位小道童。 离开了南峰,我们向西峰攀登。在西峰上有一座气象站,是国家的气象观测点。我们在那里又补充了一些水,就寻找上北峰的路,准备下山了。一路上景点太多,有中峰又叫玉女峰,我们也顺便的看了看,峰上有个引凤亭、玉女池,洗头池等景点。这些地方,我们都是大致地看了一下,因为我们要在太阳落山之前,下到山底。</h3><h3> 有道是华山自古一条路。从哪儿上山还要从哪儿下山,我们赶到了北峰,找到来时的路开始下山,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陡峭的山路,我们无法收住脚,几乎是一路小跑儿下到山底,很快走出山口向华山车站走去。到了华山站,正巧有一列客车,是开往孟塬的,我们上了车,10分钟后到达了孟塬。</h3><h3> 第二天早上坐工程车来到了公庄,工长不让我们休息,都把我们撵到了工地上。我们也不敢吭声,拖着肿胀的双腿到工地参加工作。后来才知道,工长是为我们的健康考虑。(因为只要一歇下来,就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之后又干了一个半月,6月19日,我们装车了,准备转移工地,下一个工地是在北京市的丰台到河北省的沙城,简称丰沙线,是一条复线工程,这是铁道兵留下的残余工程。</h3> <h3> 同学刘学新</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第四章 激战丰沙线</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同蒲铁路初显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丰沙线上</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战鼓擂。</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何人能打攻坚战?</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六九铁军振臂挥!</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初生牛犊不怕虎,</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干起工作头不回。</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谁说我们功底浅,</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打眼放炮惧过谁?</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开山架桥往前冲,</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艰苦奋斗不怕难。</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全心全意为人民,</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再苦再累不掉队。</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三线建设再加快,</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甘洒热血和汗水!</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战罢三一战三八,</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敢打敢拼突击连。</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丰沙线位于北京西北。是北京的丰台到河北省的沙城,全长150多公里。原来的施工单位是铁道兵。由于有战备任务,铁道兵撤出了,由我们来接着施工。整条铁路贯穿燕山山脉,地势险峻,施工条件非常艰苦。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6月21日晚,我们到了永定门车站(现在的北京南站),因为时间太晚了,我们没有找旅店,就在永定门车站的候车室里休息了一个晚上。22日早上6点钟,我们上了开往沙城的列车。上午8点半钟,我们到达了幽州车站。下车后,我们在寻找自己的驻地,是第一批建点的同志,给我们做着引导。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的驻地,建在了永定河的对面。要到驻地去,必须经过一座钢索桥,这座桥就像十八勇士渡过的泸定桥一样是由4根较粗的钢缆,在两面山上固定好中间铺上了木板形成的。我们通过了钢索桥来到了队上。投入了建点工作。开始是搭建活动房屋,6月下旬的幽州山坳里天气已经很热了。虽然旁边就是永定河,但我们不敢去洗澡。三中的同学马占毅就是因为下永定河洗澡而溺水身亡。闲暇时间,我们到31号隧道进口和出口都看了一下,隧道全长365米,采用双向开挖,下导洞已开挖二百米还有160多米没有开挖。我们就是来做剩余的全部工程。在我们的驻地对面,有一座高山,陡峭的山峰高达数十丈,无岩可攀,山下就是永定河,永定河的上游便是官厅水库,每日不定时的向北京供水。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那时候实行军管,军管会要求的很紧,要我们赶快开工。但是开挖隧道的工具和机械,还都没有到。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不能再等,决定用我们的双手、大锤、钢钎,来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分了组,两人一组,一柄大锤、几根钢钎,我们开工了,首先是在洞内大块的石头上打出炮眼。我们一人扶着钢钎,另一人抡着大锤开始在岩石上打炮眼,由于我们人小力薄也没有打锤的经验。脱锤打手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是我们无所畏惧。打到手上揉一揉,接着还干,终于可以放第一茬炮了,我们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填装炸药。我们将炸药、雷管、导火线放入炮眼中,用木棍捣实再将炮眼用黄泥封好,就要开始点炮了。现场留下点炮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全部撤出,都在洞外躲避起来。</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点炮的人员也撤出来了,这说明炮已经全部点燃。过了一会儿炮响了,大家都默默数着炮数。炮响过后,我们核对了炮数,确认无误,等了20分钟。大家谨慎地向洞内走去,因为这是施工方面的操作规程,20分钟的等待时间一方面是排除洞内的炮烟,另一方面是等一些险石自然脱落。首先进入隧道的是班里的安全员,他处理了没有自然脱落的险石之后,我们才能进洞作业。处理险石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一位老工长焦全海同志,就是在排险石的工作中,被下落的险石砸中当场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遗体葬在了31号(现在的38号)隧道的进口。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做工程的什么事情都能发生,什么事故也都能发生。老工人刘普凯在卸钢轨的工作中,被钢轨弹到了左腿的小腿。送到北京铁道部中心医院,因为是粉碎性骨折,到了那儿就被截肢了。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老工人的死亡,受伤并没有吓倒我们,也没有使工程停滞。我们反而更加努力的工作了。8小时内拼命干,8小时外做贡献,【宁可筋骨断绝不误工期】这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口号,我们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在下班之后主动的到隧道内贡献出两个小时‘忠字班’时间。有的同志贡献出的时间,甚至更多更长。</span></h3> <h1> 同学刘宝山</h1> <h3> </h3><h3> 我们的隧道机械到了,有沈阳出的风钻(凿岩机),还有沈阳出的风动出渣机(装岩机),单位上组织了人员专门到三家店二处去学习了风钻和装渣机的使用方法和维修保养。我和同学于耀军分在了一台风钻上作业。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就掌握了风钻的使用要领。尽管沈阳钻的力量不大,很容易卡钻,但是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完成了班长交给的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成绩。</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70年国庆,我们在丰沙线施工的单位都派了代表到北京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我们队里的朱绍华、章国楚、胡宝军、张国发、李同山等5名同志代表我们全队到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受阅的代表回来以后,给我们做了报告,很鼓舞人心。全体参战人员的干劲倍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工程有了眉目,我们的内心无比激动,因为</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这个工程上有我们留下的鲜血和汗水,我们为丰沙线铁路工程拼上了我们的青春和热血乃至生命。 </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不但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到38号隧道打了增援。在那里,我有幸的使用了一次芬兰产的风钻,芬兰钻确实好用力量很大,还不卡钻。</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们在38号隧道连续干了48个小时没有走出隧道,连吃饭都是炊事员将包子和鸡蛋汤送到洞内。我们吃完饭, 接着就干活儿。</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两个昼夜过去了。我们的预期任务已经完成了。人困马乏的回到队里吃了点早饭,洗了个热水澡,倒头便睡。一觉睡到晚上,食堂还给我们准备了饭菜。我们吃了晚饭之后,继续睡觉。第二天早上又参加了31号隧道的施工。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31号隧道主体工程完成了,紧接着全线各个单位都传来了捷报。1971 年9月上旬,丰沙线通车了。队里的全体职工都到了31号隧道进口在路基的两边排队迎接压道车到来。上午10点钟,压道车开过来了。压道车刚开出30号隧道出口就上了十号桥,我们的工人都活跃起来了。苦干了一年多,今天终于盼来了通车的好日子。压道车开过去之后10分钟,开通后的第一列旅客列车也开过来了。(当然,车内的乘客都是部、局级的领导),车厢的顶部和车门处都插了彩旗,列车以30公里的速度通过我们的管段,向沙城方向开去。随着第一列客车开过去,我们的工程就宣告完工了。我们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交上了令他老人家满意的答卷。我们做好了竣工后的一切工作,接下来我们又要准备转移工地了。</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丰沙线的隧道群;这一带出了隧道就上桥,过了桥就是隧道,桥隧相接是最大的特点(桥、隧之间最多也就是一个车皮的长度。),这就不难想象当时施工的难度了。桥、隧的密度很大,一公里之内能有五座小桥和五座隧道,所以称之为隧道群。</font></h3> <div><br></div><h1>第五章 奋战太焦线 </h1><div> 三线建设紧又忙,</div><div> 战罢丰沙转太行。</div><div> 太焦铁路又上马。</div><div> 艰难险阻无阻挡。</div><div> </div><div> 学习英雄好榜样, </div><div> 刀山火海也敢闯。</div><div> 胸中怀有凌云志,</div><div> 天大困难脚下踩。</div><div> </div><div> 争分夺秒保建设, </div><div> 国家利益胸中装。</div><div> 我为铁路做贡献,</div><div> 留下美名永相传。</div><div> </div><div> 随着丰沙铁路复线的交付运营,我们的抢建工程宣告结束。开始为下一工程作准备工作。1971年9月下旬,我们陆续加入了转移工地的行列。离开了燕山山脉,向太行山腹地进发。我们九班是首批建点的工班,当转移的列车行驶在我们用血汗铺成的铁路上向北京进发之际,我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div><div> 别了幽州,别了燕山,别了丰沙线。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否故地重游,已在脑海里形成问号 ? </div><div> </div><div> (2016年9月12日,同学贾永恒童心未泯重走了丰沙线,并且悼念了当年因公牺牲的老工长焦全海烈士。还写下了名为【青春万岁】的诗篇。并于7个月后的2017年4月13日,再走丰沙线,答谢前次给予提供食宿、 帮助的幽州村老乡,看似小事,却彰显了三局人的风格---有恩必报)。 </div><div> </div><div> 我们离开了丰沙线,经过两次转乘来到了山西省太谷县。在太谷县的第三旅社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汽车队派车把我们送到了岳家庄的寨底村 。 </div><div> 太谷:这个地处晋中平原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具有古老的建筑风格和浓烈的文化气息。在境内有山西农学院,科工委的508厂(搞卫星监控的)。有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府邸。 </div><div> 我们的处机关、机械厂、汽车队、材料厂、处医院都设在了县城里。一线施工单位都建在了深山里。一段在牛晶坪,二段、三段在岳家庄,四段在彭温庄。二、三段的机关相距500米,我们二段二队驻地建在寨底一号隧道进口,是在半山坡上建造的。推土机将山坡推成几层梯田,再经过平整碾压之后,在其上面搭建活动板房,这就是我们的集体宿舍。共建造11栋活动板房,还有用方木和葦帘搭建的其他用途的房屋。后续部队陆续到来,驻地也热闹起来了。我们把食堂、澡堂、卫生所、茶炉房也都建立起来了。只等施工图纸到来就可以开工了。 </div><div> 施工图纸到了,工程技术人员带着经纬仪、水平仪、花杆山上山下的忙于复测,打(中心)桩,工班的人员开始准备施工工具。我是班里的工具保管员,负责每天的工具发放和回收。还要每天利用工余时间对损坏的工具进行修复。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义务的,但我毫无怨言,因为我时刻记得,我是69铁军的一员。 </div><div> 我们九班的任务是从寨底中桥到寨底1号隧道进口之间作一条600米长的路基。我们每天都在无遮蔽的现场做土石方工程,虽然已是中秋,但在无风的旷野上施工仍然是干热难耐。班长专门派人每天向工地送开水,尽管如此,我们的工作服每天都要被汗水湿透。施工的艰难度可想而知……。 </div><div>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路基成型了,达到了设计标准。我们又接受了新任务。就在此时,段里的修配所扩编,我和同学周祥毅被班里推荐,调到修配所钳工班工作。 </div><div> 我在小学时就喜欢动脑,无论什么事情总是要弄个明白。所以学起技术来我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很快的我掌握了基本操作和现场施工机械原理。被派到现场驻勤,负责牛晶坪隧道出口现场施工机械的维修。</div><div> 在一次夜里9点钟,工地搅拌机出料口的传动轴发生了滚键现象,控制不了斗门,我采取了临时措施。然后拆下传动装置,并用工地的值班电话接通了修配所,( 那时候的电话交换机都是磁石的,是由人工接转的。)说明了情况,并要求派一名钳工和一名车工待命。放下电话,我带了残件下山了,从工地到修配所是3.5公里的山路,我用了20分钟赶到了修配所。待命的同志立即接过残件进行加工制作,一切做完之后已是次日凌晨1点钟了。 </div><div> 我带上加工好的部件徒步返回工地,将其安装在搅拌机上,并调整好行程,搅拌机恢复了正常。这时已是凌晨3点钟了。我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工地的值班帐篷里在一张空床上倒头便睡。</div> <h3> 同学鲍亚双</h3> <h3> 同学付金坤</h3> <h3> </h3><h3> 早晨6.30分,睡的正香的我被工地上的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清晨序曲吵醒,序曲过后,传来了女播音员的声音,仔细一听,是正在宣读军代表亲自写的表扬稿。稿子的内容正是我修复搅拌机的经过,并且还号召全体施工人员向我学习,学习我想现场之所想,急现场之所急的精神。我受到了感动,自己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领导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今后更应努力工作,尽职尽责,想现场之所想,急现场之所急。</h3><h3> 第二天早上,【想现场之所想,急现场之所急】的标语在工地上展示了出来。就连炊事班的全体同志,也都行动了起来。粗粮细作,细粮精作就是他们提出的口号。</h3><div> 在隧道内有一台电动装岩机,(是从别的工程调过来的)由于设备有些陈旧刹车带很容易断裂,每次都是现做现用。做刹车带要回到修配所去,往返一次需要挺长时间,每次更换刹车带,都要影响工程进度。我便让修配所多做一些刹车带,给我带到工地来。有情况立即更换,缩短了维修时间。</div><div> 在全体施工人员的努力拼搏下,牛晶坪隧道终于打通了,进出口的一,三队的参战人员在峒内会师了,工人们相互拥抱悲喜交加都流下了热泪,悲的是一位63年参加工作的职工王国安因公殉职,喜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通了隧道,现场的气氛连在场的军代表也都为之动容。悲喜过后,同志们平复了一下心情,又投入到清理现场的工作。</div><div>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主体工程完成了。施工机械相继退出现场运回修配所。</div><div> 我的驻勤工作结束了,回到修配所参加施工机械的战后整修(以利再战)。在设备整修过程中,我又仔细的研究了机械构造和工作原理。加深了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这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div><div>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的学会了看机械图。当时,三处机械厂正在制造铺轨机,因电焊条紧张,各段都向机械厂援助电焊条。我接受了送电焊条的任务,来到了太谷,交货之后,我就到书店,在机械专柜买了机械制图等书集和绘图工具,开始自学机械制图。 </div> <h1><br></h1><h1>第六章 月晋段</h1><h3> </h3><h3> 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我明白了什么是平行六面体投影,什么是左视,右视,仰视,俯视,主视,后视,剖视和局部剖视图。后来,又参加了修配所组织的技术讲座学习班,增加了自己的知识,我 曾经试着画了几张零件图和装配图,向老工程师请教过。从中学会了很多技巧。</h3><div> 1973年11月,我们接受了新任务,向太(原)焦(作)铁路月晋段进发。</div><div> 月晋段是太焦铁路的南端。地处晋东南与豫东北的两省交界处,位于太行山东部。晋城位于山西省,月山位于河南省,以孔庄站南部出站信号机为交界处。月晋段是连接太焦线与京广线的重要路段,也是晋东南地区的出省通道。</div><div> 我们的驻地距离孔庄车站300米,同样是在半山坡上建造的车间和宿舍,所不同的是我们这次住进了军用的棉帐篷,还有一部分工人住进了254厂(总后的备战油库)的宿舍。建点初期,我负责押运搬家物资,从太谷到孔庄近600公里的路我连续跑了三个半往返。除了吃饭,每天都是在驾驶室里,在押运的过程中,结识了张双友等同学,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经常打交道。汽车五分队把张双友派到二段来驻勤,我便每天跟着双友的车往返晋城到月山之间,有时到晋城的河边拉河沙,有时拉砖或煤。还为食堂拉过冬菜。</div> <h3> 同学孙英才</h3> <h3> </h3><h3> 随着开山的炮声响起,各工地相继开工了,我们的施工机械也都各就各位了,我又开始了驻勤的工作。这次是配合三,四队施工,两个小隧道相距30米,施工机械比较集中,数量也很多。领导派了同学周祥毅和我一起工作。我们互相配合,完成了很多机械的现场抢修。有些故障被我们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为工程顺利进展作出了努力。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我们大多都是利用工人吃饭的时间进行现场维修。受到修配所领导和现场领导的好评。</h3><div> 1974年9月,我们的驻勤工作结束了,回到了修配所参加设备整修工作。这次重点对1吨(另类卷扬机)调度絞车和征山牌装岩机进行大修。在大修过程中我认真记录了设备各部位的轴承型号,这对今后的维修工作非常重要。</div><div> 1974年9月以后,我们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设备大修在进行。到了1975年春节过后,我们的设备整修结束了,通过领导的检验完全符合标准,并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认可。我们顺利地交工了。又开始做转移工地的准备工作。</div> <h3> 同学王成树</h3> <h1><br></h1><h1>第七章 邯长铁路 </h1><h3> </h3><h3> 1975年4月24日,我们离开了孔庄向北进发,经过7个小时的行驶,搬家车停在了山西省黎城县东阳关公社的火巷道村,我们的段部,修配所的所在地。</h3><div> 这个工程的名称就是邯(郸)长(治北)铁路,东部连接京广铁路,西部连接太焦铁路。是山西省的又一出省通道。我段承担的是4.7公里的皇后岭隧道的开挖工程,因隧道太长,故设了两个斜井,以增加工作面,提高工程进度。</div><div> 在皇后岭隧道进口施工的是一,二队的职工,两个斜井由三队担当,四队负责出口工程。因为修配所的驻地离三,四队都很近,故没有派驻勤人员。我就在车间做我的工作。现场有事可临时派员前去处理。</div><div> 在一次处理进口一队的装岩机皮带输送机不工作的故障时,我凭经验判断是电机出了问题。一开始工地的电工不相信,我还是一直坚持我的看法,并且用手转动传动轴很灵活,电工带来了摇表,拆开电机的六根连接线随便找到两相绕组测了一下,结果证实内部击穿。马上从修配所调来一台电机,我协助电工安装好后,装岩机正常工作了。由于我的判断正确,为工地赢得了时间。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div> <h3> 同学孙思江</h3> <h3> 一吨调度绞车</h3><h3> </h3><h3> 1976年修配所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我是小组成员,参与了好多项目的革新改造工作。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经验。</h3><div> 1976年是个不平凡的历史年代,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中,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十年动乱以粉碎四人帮而结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的工作开始走向正轨,我们修配所的工作更忙了。工程已接近尾声,施工机械陆续返回,又一轮的战后整修开始了,这次的重点是5吨卷扬机和800公升搅拌机大修,外加两台20米的皮带输送机整修。</div><div> 时间到了1977年的年底,我们顺利的完成了设备整修工作。各工种开始进行各自的包装工作。准备向新工地搬迁。</div> <h1><br></h1><h1>第八章 奋战东陇海</h1><h3> </h3><h3> 1978年5月上旬,我们第三批转移的人员在河北省渉县坐上火车,一路向东到了邯郸,又转乘向南,下午三点多钟到达郑州,又乘坐郑州开往徐州的车一路往东于下午六点多到达民权车站,我们草草的吃了晚饭,就在民权的旅舍住了下来。</h3><div>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饭店吃了早饭后来到了驻地。</div><div> 民权,地处豫东平原的商丘地区,是红,白葡萄酒的产地,这里的葡萄酒销往全国各地,具有葡萄家园的美称。</div><div> 我们在此处的工程是新建东陇海复线,是从开封到徐州段。《复线》是指在暨有线旁边再增加一股铁路,也就是双线工程。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豫东平原,驻地坐落在县城东面1公里处。我是第三批到达的,家属房以盖好了,是红砖墙石棉瓦盖顶的房屋。当天中午,我们的家具到了,班里的同志们帮忙把家具摆放好就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div><div> 第二天,我就到班里上班了,那一段时间,我们就是为搬家的同志们服务,有车就卸,每天都很忙。</div><div> 5月28日我接到修配所领导的通知,要我准备一下去太谷学习。是三局教育处举办的第一届电子技术学习班。让我去接受培训。这次是真的满足了我多年的心愿,我高高兴兴的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带上简单的行李物品来到了太谷电子班报道。</div><div> 6月1日,电子班开课了。为我们讲晶体管电路的老师是山西省农学院的郭章信教授,讲脉冲电路的是508厂的李金长工程师。讲数学的是机械厂的刘工程师,因为我从小学起就喜欢无线电,有一点实践基础,没有任何理论知识。这次主要是充实理论知识,所以听起课来非常认真。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对我的回答非常满意。</div><div> 整个学习班里50多人,只有我和孟塬大修厂的两名学员,邯郸大修厂的一名学员我们四人家住的远,其余都是太原、榆次的。每到星期六下午他(她)们都回家了,整个学习班就剩我们四个人。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天半的时间在实验室作各种实验,我们设计了一些小电路,通过搭接后用仪器进行了测试,再用设计的理论数据进行对比。从中找出设计缺陷,及时更正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我们认真的学习和总结,总想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div><div>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见到了成效。四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的学习班结束了。</div> <h3> </h3><h3> 回到修配所我向领导提出转班的申请,开始领导不同意。经过我的再三要求,领导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并于12月28日来到电钳班上班了。在电钳班的第一天,班长就让我检修一台队里送来的50瓦扩音机,我接上假负载,通上电源,用万用表进行测试判断为功放级损坏,换了两只功放管之后,扩音机恢复正常。班长很高兴。后来,又经过几次考察,班长这才放心的让我做其他工作。</h3><div> 春节过后,我与班长签定了师徒合同。合同里注明了师徒的责任;师傅传授我学习电机技术和汽车电路,在电子技术方面,我们师徒互相切磋。</div><div> (我的师傅李文贤,河南郑州人,53年参加志愿军,在坦克部队作无线电兵,专修无线电台,那时的电台都是电子管的,所以,师傅在电子管产品上造诣很深,在晶体管方面完全是自学的,所以我们互相切磋。)</div><div> 师傅传授我电机维修技术,我认真的学习,第一台电机是师傅手把手教我的,从第二台开始,我就完全是自己干了。从做模板开始,绕线,下线,接线,整形,浸漆烘干,组装,试车。每一道工序我都认真仔细的完成。汽车电路也是如此,师傅给我讲了一次,我就能自己干了。</div><div> 我与师傅在一起磨合了三年,经过考试,我出徒了。后来与师傅一起制作了汽车电器简易试验台,自动控制烘干箱,水位自动控制器等设备。都得到了段里的好评。</div> <h1><br></h1><h1>第九章 抢通新菏线 </h1><h3> </h3><h3> 1982年11月22日,我们开始向新(乡)菏(泽)线转移了。我是第一批上去建点的。下午3点钟,我们在民权坐上公共汽车,5点钟到了菏泽,在市委招待所找好房间,在楼下吃了晚饭之后就在附近转了转。</h3><div> 菏泽,位于鲁西南,是一个干净,繁华的城市,市内建筑整齐,街道清洁。贯穿南北的牡丹路以宽阔闻名。牡丹路北通省城济南,南达河南商丘与东陇海公路相连。出北关2公里就是著名的菏泽牡丹园,每年4月20日开园展出,内有200多个牡丹花品种,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牡丹花园。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称。(曹州即现在的菏泽)。</div><div> 第二天,我们吃过早饭,徒步来到我们的工点,是在菏泽南关的菏(泽)民(权)公路东侧。段部在西侧。我们首先平整了土地,准备搭建活动板房,10点多钟,第一车活动板房到了,随车来的简单的炊具和我们这些人必备用品。我们卸了车就抓紧时间搭建活动板房,一下午的努力,房屋建好了,当天晚上我们就住了进来。到这时才想起没吃晚饭,因只有七个人,派了一人到街上买些酒菜和主食。我趁这个机会到隔墙的市政仓库接了两条电线将临时电源接通,房屋里有电了,灯也亮了,买饭菜的同志也回来了。我们就在有电灯的房屋里热热闹闹吃喝起来。当夜无话,第二天我们到段部院内拉了几百块砖,大家一起动手搭起炉灶,架起大锅,烧了一锅开水,同志们能喝上开水了。</div><div> 第二天上午,运货的车到了,我们抓紧卸车,这一次,车上竟然装了米,面,油,煤等日常必备品。中午,我们吃的是烙饼炒菜外加鸡蛋汤。同志们吃饱喝足休息了一会,准备好卸下一车货物。在建点的那些天里,同志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春节期间,我们的驻地建成了,工地也已经开工了。</div><div> 由于是在平原地区施工,工程进展十分顺利,进入六月份,已到达铺轨程度。沿线所用的桥梁已陆续到达,都停放在菏泽南站的站台上。两台10吨龙门吊横跨在5股钢轨上空,我们的轨节厂开始制作轨排,铺轨机将生产的轨排送到前方铺设,一天能铺6公里。我们过去人工铺轨的最高纪录是1.5公里,还是木枕的,而这一台由三处机械厂制造的铺轨机竟能在一天之内铺设6公里。速度之快是人工作业所不能及的。</div><div> 我们这次使用的铺轨机和架桥机,都是自带动力输出。铺轨机是我们三处机械厂生产的,架桥机是武汉桥梁厂生产的,都装有功率足够大的发动机。不但能够完成铺轨架桥的任务,还可在轨道上高速行驶。工作起来非常方便。</div> <h3> </h3><h3> 铺轨机将轨排铺设到桥头,便返回了站内,架桥机组紧跟着进入了角色,一片片桥梁陆续的运往现场。紧张而有秩序的架桥工作展开了。在机长的指挥下,机组人员认真的操纵着这个庞然大物,将长24米,重80吨的钢筋混凝土梁准确的落在墩,台之上,辅助人员将准备好的水泥倒入予埋螺栓孔里以固定桥梁支座,架桥机原地准备架设第二片梁。如前所述,第二片梁架好后,电焊工进入桥梁腑腔进行予埋件焊接。桥梁上部开始放置木枕的轨排……。直至全部桥梁架设完毕(共24孔)。随着最后一架轨排落地后,我们段的最后一项计划工程结束了。</h3> <h1><br></h1><h1>第十章 建功广深线</h1><h3> </h3><h3> 1984年12月20日,我们一行9人,三辆汽车满载搬家物资驶离了菏泽一路向南行驶,于28日来到了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这里就是我们在广(州)深(圳)复线驻地。</h3><div> 常平镇,地处粤东南,距深圳40公里。向西北90公里就是广州(羊城)。</div><div> 常平,这是一个全国最富有的乡镇,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与香港人有亲属关系。</div><div> 这里的人性格豪放,处事大方,与其交往从不让别人吃亏。除了语言不通之外,别无挑剔之处。是个好客的群体。我曾经多次到供电公司联系业务,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div><div> 这一年,我师傅退休了,我接替了班长的职务,带了两个徒弟,还有班里的八名同事。首先,我和班里的同志们搞好关系,生活上关心同志们的冷暖,工作上照顾他们的身体健康,搞好了同志关系。工作方面一顺百顺,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很多工作,没有发生过任何质量事故和人身事故,得到了领导的认可。</div><div> 我们在常平一住就二十年,期间我们新建了广深铁路复线,广茂(名)铁路,广梅(州)汕(头)铁路,深圳黄田机场跑道,珠江水泥厂土石剥离工程,京九铁路龙(川)南(康)段。这些工程我都到过现场修理过机械。</div><div> 1998年春节过后,工地上的物资开始向常平集中,一台搬家车由于货物装的过高,将我们的电力线刮断了一相,使正在运转的水泵电机烧毁了,为了不影响供水,我采用了替换的方法,从其他闲置的设备上拆下一台相同的电机换上,保证了供水,再将烧毁的电机运回车间重新下线修好。同时,脑子里产生了一种想法;能否使运转的电机在缺相后自动脱离电源,以保证电机不被烧毁呢?</div><div>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经过一番思考,一张电子电路图很清悉的在脑海里形成了,我很快的将其画在纸上,反复计算各元件参数,并重新画了一张正规的图纸经过与同行反复论证,认为可行,我就动手制作。经过制版,腐蚀,打孔,打磨安装几部程序,一块电路板制作完成了。将其接入电路中,进行连动试车。并人为的断开任一相电源,都可使电机断电。从而保护了电机,使单位免受更多损失。我的这套装置一直用到2004年我离开时还在正常工作。</div><div><br></div><div> 汽笛声声震长空, </div><div> 中铁三局刻心中。</div><div> 列车飞奔我心悦,</div><div> 成就之感油然生。</div><div><br></div><div> 征战一生为国家,</div><div> 千辛万苦为民众。</div><div> 祖国强大圆我梦,</div><div> 世世代代留英名!</div>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尾声 </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02年10月1日,我离开了单位到广州珠江水泥厂去打工。在那里干了一年半,中途我回到了常平几次。都看一看我亲手制作的那一套缺相保护装置,工作一直正常。到了2004年5月1号,我离开了珠江水泥厂。在常平整理了自己的东西,还没有忘记到水泵房去看一看我的【作品】</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之后就离开了常平回到九江,在家里呆了三个月,后来回到双城,在开发区的瑞鑫玻璃厂打工。当时的想法是自己是双城人,多年在外,不曾为双城做过任何事,这次理应为双城做点贡献,为家乡出点力。 </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入厂时,设备正在安装,一些关键部位我参与了,平常的地方我没有理会。有两名专门负责安装的电工进行作业,我又不好直接参与。结果,投产后问题出来了,煤气进气道的门上有一个接近开关和一个限位开关,由于安装位置过低,离热源很近,一天就要换一套(共两个进气道)。浪费很大,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用工程下来的边角料做两个支架再用8毫米钢筋做顶杆,一起安装在进气道的最上方,远离了热源。以后再没有坏过。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忆往昔,</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峥嵘岁月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四十八年过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弹指一挥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05年8月下旬,我辞退了瑞鑫玻璃厂的工作回到九江。2008年办理了退休手续。彻底离开了我为之奋斗大半生的</font><font color="#010101">工作单位。</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此开个小超市至今,每日三餐毕就习惯地泡上一壶茶、点上一只香烟,眯着昏花的老眼、看着袅袅升腾的烟气,我的思绪总在当年铁三局那段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南征北战、开山峒、架桥樑、炮声隆隆、日复一日地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场景中縈绕,一路走来现在已步入耆年的我,每每忆起在铁路拼搏奋斗的那些年,真的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一路走来!有欢笑、有泪水、有汗水、有流血、有牺牲、有付出、有收获就叫做痛并快乐着、获益匪浅吧!在风华正茂、血气方刚、书生气十足的时段是铁三局的培养、锤炼、造就了我,我要永远感恩铁三局,她是我人生的起点丰碑,是给我知识、本领、力量、智慧的摇蓝!</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三局的精神不朽!三局人为中国铁路建设所付出的青春、汗水、流血和牺牲将永载中国铁路的光辉史册!上苍若有回天力,再赐给我青春和力量,我将再回中铁不惜献尽我余生的光和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长風破浪会有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直挂云帆济沧海!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壮志豪情冲云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敢叫日月换新颜!</font></h3> <h3> </h3><h3> 2017年11月24日于九江</h3> <h1>九江长江大桥</h1><h1> </h1><h1> 个人履历:</h1><div>1969年11月24日至1970年6月20日,铁三局三处二段二队九班。服务地点孟塬,《南同浦联络线》。</div><div><br></div><div>1970年6月22日至1972年4月,铁三局三处二段二队九班,服务地点幽州、太谷;《丰沙线》、《太焦线》。</div><div><br></div><div>1972年5月至1973年11月,铁三局三处二段修配所,服务地点太谷;《太焦线》</div><div><br></div><div>1973年11月至1975年4月,铁三局三处二段修配所,服务地点太焦铁路《月晋段》;</div><div><br></div><div>1975年5月至1978年5月,铁三局三处二段修配所,服务地点东阳关《邯长线》;</div><div><br></div><div>1978年5月至1982年11月,铁三局三处二段修配所,服务地点民权;《东陇海》</div><div><br></div><div>1982年11月至1984年12月,铁三局三处二段修配所,服务地点菏泽;《新菏线》。</div><div><br></div><div>1984年12月至2002年9月,铁三局三处广东分处,服务地点常平;《广深复线、广茂线、广梅汕线、107国道、深圳黄田机场跑道》;</div><div><br></div><div>2002年10月至2005年8月,在外打工,地点;《广州珠江水泥厂、双城瑞鑫玻璃厂》。</div> <h3> 各位同学、各位战友:本文是在王焕存、贾永恒、刘宝山的提示下,得以完成。在此谢过以上战友同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