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弘扬民族智慧 守护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鲁山民间文化</p><p class="ql-block"> 袁占才 郭伟宁</p><p class="ql-block"> 民族民间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举凡自然界和宇宙中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都包括在内。草编编出了花样,石凿凿出了图案,栩栩如生,活龙活现,人们赞不绝口,于是就由工匠技术演绎成工艺技能,忝列为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不同于经史子集、皇家经典、宗教精华等中国文化的极致和阳春白雪,民间文化存在于人民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这些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一个民族、一方民众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总面积2432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555个行政村,人口98万,有汉、回、蒙古、苗、彝、壮、土家、白、藏、满、维吾尔、朝鲜、仫佬、侗等19个民族成份,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鲁山之魅力,魅在山水秀丽。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家,单体旅游景观多达2千余个,已初步形成了以“佛、山、汤”为核心,涵盖山水观光、礼佛朝觐、休闲度假、军事探秘、寻根问祖、漂流滑雪、农事体验等丰富内容的旅游体系。鲁山川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民俗独特。</p><p class="ql-block"> 鲁山古称鲁阳,汉置县,隋(开皇十八年)置鲁山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是世界刘姓的发祥地,是造字鼻祖仓颉、杰出思想家墨子的故里,是唐代文学家元结、抗金名将牛皋、近代诗人徐玉诺的故乡。得天时地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这里丰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鲁山地域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鲁山民间民俗文化繁多。这些地域文化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根源文化。它以其神圣强韧扎根于泥土中生生不息。这是鲁山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资源,这也正是鲁山有别于其他地域人文特色的集中体现,可谓独领风骚,蔚为大观,令我们忍不住讴歌吟咏,赞颂不已。</p><p class="ql-block">鲁山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墨子文化之乡,这两张文化名片都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考察论证后命名的。鲁山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原生地,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由鲁山发祥然后流布向全国。时至今天,围绕鲁峰山(又名鲁山坡)不但有大量的遗址遗存,而且有独特而又淳朴的民风民俗。基于鲁山牛郎织女文化根深蒂固的传承和原生态面貌,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认真考察论证,命名鲁山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鲁山的牛郎织女文化以其传说的丰富性、民俗的独特性、遗址遗存的典型性而受到推崇。十多年来,鲁山每年都举办七夕情缘大型民俗系列活动,例如山歌会、曲艺民歌会、庙会、婚庆博览会、万人相亲会、集体婚礼、爱情马拉松等,盛况空前,影响巨大。县委、县政府已把筹建牛郎织女文化产业园列为鲁山的十大民心工程之一,中国民协已把鲁山七夕节作为“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系列活动的重要载体。墨子是鲁山人,这里众多的文献记载、考古文物、文化遗迹,有口皆碑的民间传说故事,独特而又丰富的民风民俗,使鲁山的墨子文化成为鲁山县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瑰宝。2013年1月2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鲁山县为“中国墨子文化之乡”,并在鲁山建立“中国墨子文化研究中心”。墨子是河南名人文化重中之重,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以“墨子”号命名,鲁山在第一时间向中国科学院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致函表示祝贺,酒泉向鲁山县回函感谢。为宣传保护墨子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鲁山县先后召开了“墨子与和谐世界”“墨子与当代社会”“墨子文化发展论坛”“墨子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等十余次高层次的墨子文化学术研讨会,促成建设中国墨子文化数据库和中国墨子文化旅游区;中国墨子文化旅游区建设墨子古街和墨子文化体验园、墨子文化馆,实现墨子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现墨子文化旅游在鲁山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 何以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河,追溯起来,这块富有灵性的皇天后土居于宛洛许平间,历为战略咽喉,隶属关系复杂,激荡过无数的历史风云,镌刻下历史的印记,留下一串串美丽的传说和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因之成为群雄逐鹿之战略要地,成为多种文化交融之地,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充满着无限的神秘与神奇。加之鲁山民众善良勤劳,睿智聪明,万般磨砺,于是造就这一方独特而又淳朴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俯拾皆是,口承文学流传广泛,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民间艺人层出不穷,民间文化光彩夺目,民间艺术成就辉煌。这些由鲁山这一方水土所涵养出的独特的民间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的淬炼,终沉淀成为鲁邑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鲁山县的一张张文化名片,熠熠生辉,光耀中原。这也算是鲁山人民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p><p class="ql-block"> </p> <h3> 鲁山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枚不胜举。凡胜山名水典故、政治历史传说、风俗民情神话、神仙鬼怪奇异,应有尽有。无论荒诞演绎,还是奇幻情事,无不是先人们在特定时空里理想情思、智慧知识的寄托,映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地域特征很强。不必说优美壮丽的鲁山自然景观在民间故事中赋予了多少人文内涵和历史情趣,也不必说我们这个地方生长的名人先贤有多少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单说那刘累、墨子、刘邦、刘秀、元结、牛皋、郝经等,其人其事都是有史书记载,众人皆知的,作为鲁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山县文联历时数年之力,于2016年4月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鲁山卷》,凡405篇52万字,也算是我们对鲁山弥足珍贵的口承文学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保护工作吧。</h3><div> 鲁山的民间表演艺术更是丰富多彩。秧歌、腰鼓、花棍、龙灯舞、小车旱船、打铁舞、鹤蚌舞、高跷舞、狮子舞、高装故事等可谓异彩纷呈。鲁山的高装故事,又称“高桩故事”“高桩古饰”,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鲁山县的背孜、瓦屋,流传至宝丰、许昌、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周边区域。这一鲁山独有的民间表演形式,阵容强大、气势恢弘,统一指挥,相互联动,能够起到团结人心,催人奋进,鼓舞斗志的作用。自明清至今,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艺术创新,成为一种其他艺术不能代替的稀有的民间艺术奇葩。</div> 2010年9月,鲁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协会于2011年9月经县民政局注册登记成立分支机构鲁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奇石研究会。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团结带领全县民间文艺工作者、文艺家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弘扬主旋律,挖掘研究鲁山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使我县的民间文艺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民间文艺事业得到繁荣发展。鲁山的民间文艺家们以其卓越才华和辛勤耕耘,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获得了许多省级国家级大奖。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墨子文化之乡的申报成功,为鲁山印制了一张张生动而富含着巨大精神文化价值的名片;李新义的独创的民间舞蹈艺术更是充满了活力,不但获得了河南电视台“你最有才”全国总冠军,而且被誉为“草根文化’的典范;传统体育与杂技相糅合的“买壮图心意拳”传遍全国走向世界;民间曲艺河南坠子荣获全国群星奖;民间手工技艺大槽油制作被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新发现;鲁山花瓷荣获国际国内金银奖,被誉为“河南省十佳中原贡品”称号;鲁山丝绸美誉天下,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上述种种文化符号,都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涵盖之列;鲁山揽锅菜、买宝太烩羊杂被命名为河南老字号;民间美术王忠富泥塑工艺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受到冯骥才、韩美林等专家肯定;杨松山、李建等根艺制作,余子文根书,赵荷评水晶工艺皆独树一帜,堪称鲁山一绝,根艺、奇石、花瓷、剪纸、高桩故事等民间艺术瑰宝成为我县独具的名牌,光耀中原;鲁山戏曲百花争艳,文坛佳作更是雨后春笋。这些民间艺术瑰宝是鲁山这一方水土所涵养出的独特的产物,都是鲁山的文化名片。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对鲁山这片土地的一种 特别眷恋,是对鲁山这块沃土深情守望所结出的硕果。鲁山县墨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李福才卷》荣获河南省金鼎奖。这些都凝聚了我县民间艺术家们的辛勤的智慧和汗水。<div>一个县出了这么名人,拥有这么多文化资源,实在是奇迹。</div><div>鲁山之魅力,魅在民间文艺家们的卓绝才华和无私奉献。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席卷,社会现代化的冲击,农耕文明的削弱,人生价值观的嬗变,使我们的非遗文化遭遇严峻考验,口传心授的传承受到巨大影响。所幸,在鲁山这片热土上,在非遗这块精神高地上,有一种人,有一类人,不管是天生颖悟,亦遑论在生活的一个接点上受到启发触动,于是决然一生一世,抛弃浮华绚丽,不计得失,无怨无悔,苦行僧般,苦苦追寻,那怕清贫一生,坚强恒久的就作了鲁山民俗文化的守护之神。</div> <h3>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很多人离本土文化越来越远。那些曾经闪烁在历史天空中的零零星星的文明碎片与文明记忆如果不去捡拾,亦恐渐行渐远飘渺而逝,湮没在岁月云烟中了,夸大一点,亦可能会出现历史文化的断层。怎样在农耕文明土崩瓦解,传统生活方式趋于湮灭,人类文化个性逐渐消弥的今天,让鲁山这种文化精神的遗失少些落寞惆怅,使变幻虚拟的情感多些灵魂的依靠,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多些纯粹,使我们的大美鲁山多些凝聚与亲合之力,这就是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所要做的、也正在做的工作。近年来,中共鲁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提出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我们的目的就是充分挖掘鲁山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文化强县建设鼓呼呐喊服务。相信鲁山的明天会因为文化而更加灿烂辉煌;相信我们的精神家园会因为民族民间的这些文化品牌,成为浇灌人心向善、风俗醇美的甘泉!</h3><div> </div><div><br></div><div>摄影:鲁山县摄影家协会</div> 民间表演异彩纷呈<div> 传承民间瑰宝,弘扬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鲁山的民间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竹马、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抬花轿、狮子舞、龙灯舞、花棍舞、挑花旦、高桩故事等。其中高桩故事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山的民间表演队伍涉及二十五个乡镇、办事处,古庙会、春节各地自发组织表演,表现出喜庆和吉祥的场面,各种表演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农历九月初八墨子的生日,赵村镇尧山镇的群众组织民间表演活动纪念先贤墨子。每年的正月十五,各个乡镇的表演队伍齐聚县城欢度新春佳节,举行传统的民俗表演,欢快热烈的锣鼓、气势磅礴的舞龙,活灵活现的舞狮,趣味盎然的赶毛驴等节目给节日中的鲁山增添了无穷的欢乐气氛,震天的锣鼓,敲出盛世繁华!</div><div> </div><div><br></div> <h3>河南坠子</h3><div>河南坠子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曲艺形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约有一百多年历史。2006年,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乔双锁从艺多年来,形成了独具魅力乡土气息浓郁的表演风格。作品《中州自古美名传》荣获全国群星奖。乔双锁被省民协和省民间表演艺术家(大师)资格认证委员会授予“河南省民间表演艺术家”称号。2012年1月被批准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系鲁山县第一位加入中国曲协的农民艺人。</div><div> </div> <h3>心意拳</h3><div>买壮图(1828~1888),回族,清末著名武术家、心意拳大师。其轻功、硬功、气功造诣达于臻化程度。有拳可破石、指可钻木、轻功可飞檐走壁之术。在原心意六合拳谱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创新,创编了“买氏心意四把锤”、买氏“心意六合拳”等套路,充分发挥了心意拳在武术技击中以少胜多、以短敌长的功能。</div><div><br></div> <h3>鼓儿词</h3><div> 鲁山鼓儿词是曲艺的一种,与其他曲种最直观的不同是它的伴奏乐器,鲁山鼓儿词的乐器是一面鼓和两片月牙形的钢板。鲁山鼓儿词的表演者是一人,集敲鼓、打板和说唱于一身。鼓儿词是鲁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其传承人冯国在继承祖辈曲艺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鼓儿词这一具有鲁山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div><div> </div><div><br></div> <h3>丝绸文化 名誉天下</h3><div>鲁山地产,驰名天下者,当推中原贡品鲁山丝绸。山水鲁山,资源之县,地道物产良多,却没有哪一样像鲁山柞蚕丝织成的绸子一样,光彩照人,名声远大。其挺括程度,柔韧性能,立体效果,优于桑蚕丝绸;其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东北柞蚕丝绸不能相比。“货出地道”,冠以鲁山绸之名,那便是品牌,著一色而五彩斑斓。</div><div>这么绝世之珍本非人间所有,原是天上的云锦,由西王母之幼女巧手织成。织女在天宫把自织的彩锦漫空铺展,时而散为万道霞光,时而凝作片片白云,一日,寂寞难耐的她身着锦衣与众仙姊妹来鲁洗浴,不料被牛郎哥盗衣而结缘。织女也是从内心喜欢这四季分明,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的鲁山,于是决然携吐丝之“天虫”,在这儿扎根,教人养蚕制丝。鲁山绸有一个美丽的称谓曰“仙女织”或“织女织”,即缘于此。</div><div> 鲁山柞蚕丝绸在周代已为高贵衣料;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后,官府即把柞蚕种发给百姓,积极倡导发展柞蚕生产;到唐代,鲁山绸已为宫中珍品。县令元德秀尝以鲁山绸岁岁进贡。“织女织”鲁山绸代表我国参加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曾荣获金奖。</div><div> </div> 手工大槽油 香味纯正<div>鲁山传统手工大槽油采用楔式压榨法制油,制作为人力手工技艺,木榨过程注重工与艺的结合,力与技的结合,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不掺任何化学原料。木榨大槽油工序繁杂,从炒籽、用石碾碾末、称沫、用熘锅蒸沫、包饼、装榨等十多道工序,油匠在打油时还唱着古时流传下来的打油歌,打出来的油味道纯正,富含营养,食用安全,且香味浓、口感好。2010年6月,鲁山大槽油传统手工技艺被命名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张官营镇楝树村人刘心建为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品种传统大槽油第七代传人。</div><div><br></div> <h3>奇石根艺 魅力无限</h3><div>鲁山奇石储量惊人,种类繁多,独树一帜,在全国奇石界都有一定影响。大体有黄蜡石、日月石、梅花石、红牡丹石、类太湖石、上水石、响石、玛瑙石、钟乳石、千层石、黑珍珠石等石种。这些奇石造型独特,画面丰富,似物像人,初养在深闺,后被石友们发现,受到青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鲁山爱石人数千,2011年鲁山县民协成立县奇石研究会,会长魏建中。会员数百人,《中国奇石网》会员10余人,省观赏石协会会员2人。丁天恩、孙镱光、肖建国、赫连建国、王国民、范卫东等约30人办有家庭奇石馆,他们组织赴省市参展,屡获金银铜奖,作品并被收入《河南石谱》《石观》等书。梁鹏在我县五里堡建肉石收藏馆,在全国肉石界都有影响力。沙河桥南的“石宝斋”集奇石、老石器为一体,成为我县藏家的交流学习场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奇石产业发展,在城区三里河转盘东新建占地10余亩的奇石交易市场,设门店40多间,名“鲁山奇石文化苑”。</div><div>与奇石共生的还有鲁山根艺。鲁山山大树多,千年古木之根千奇百怪,稍一构思雕琢,化腐朽为神奇,即成艺术佳品,达到石破天惊的效果。林木中,以黄荆、黄栌、杜鹃等为根艺上材。我县现有高级根艺师、根艺大师10余人,在省历届根艺展中,李建、丁天恩、杨松山、王中和、周建正、李清杰等先后获金银铜奖近百次,作品收入《河南根艺奇石》一书百余件。杨松山举办家庭根艺展馆,接待县内外参观者数千人次。李清杰、余子文根书在河南独树一帜。</div><div> </div><div> </div> <h3>李福才剪纸</h3><div>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代剪纸大师李福才穷其一生执着于剪纸艺术,被誉为“神剪”。其虽大字不识、有眼疾,剪纸时却能够神随意行、意随神走,游刃有余。李福才的作品古朴纯粹,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div> <h3>陈子豪剪纸</h3><h3>陈子豪原名陈召,中国民间剪纸,撕纸艺术大师,被艺术界誉为“中原神剪”,“中华手撕纸一绝”。剪纸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百米奥运》、《老鼠娶亲》等。</h3> <h3>齐胜广麦秆画</h3><div>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始于隋唐,兴于宋明,精于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其景物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成为民间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散发出别样的光彩。堪称“中国手工艺术精品”,具有极高收藏价值。</div><div> </div><div>鲁山下汤镇齐胜广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制作艺术, 潜心研究,精心制作,花鸟人物,飞龙走凤,蜂飞蝶舞,房屋厅阁,草丛鳞介,构思巧妙,设计得当。已有百余种作品。在麦秆画原有艺术的基础上,融进国画、烙画、根雕、剪纸、书法等元素,使画面古朴典雅、栩栩如生,保存永久。</div> <h3>王忠富泥塑</h3><h3> 王忠富的作品风格鲜明、构思创意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不仅在创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其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符号系统,而且成功的将土地的载体与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题材完美结合,创作出来一个个朴实、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原民俗文化泥塑作品。他的代表作《夫妻》、《雨中情》、《挠痒》、《让你亲个够》等,都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完美体现,充满了浓郁的中原民俗生活气息,表现了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爱恨、思想的方方面面,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力、凝聚了坚实的力量,给人以无限的遐想。</h3><h3><br></h3> <h3> 花瓷文化 宋瓷鼻祖</h3><div>鲁山花瓷,特指唐时鲁山段店所产一种黑地乳白蓝斑花釉瓷器,被誉为宋钧鼻祖。其胎如坚石,釉质细润,器型丰满敦实,厚重恢弘,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智妙神奇窑变艺术,反映出盛唐磅礴豪迈之气,由此被玄宗青睐,成为中原贡品。史界称之“唐钧”“唐花钧”“黑唐钧”,为文博收藏界所推崇。鲁山花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地位重要,故宫博物院现存一件黑釉蓝斑腰鼓,乃鲁山花瓷珍品,稀世国宝,2006年5月鲁山段店花瓷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div><div>何以距今1400年历史的鲁山花瓷,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拥有这么崇高的地位和荣誉呢?首先在于成功的窑变技术、庄重大气的造型艺术和优良的“瓷”质。鲁山花瓷器物的釉面分为底釉(以黑为多)和面釉(乳白、蓝斑块),在釉色的搭配上,采用黑地、乳白、蓝斑三色加之型制,使整个器物表现出大气、庄重、坚定和鲜明的“厚重”特色。与其他瓷种相比,鲁山花瓷有以下几个特点:</div><div>其一,以釉层肥厚区别于当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以“厚”著称。</div><div>其二,造型大多以丰润、圆满、浑实、庄重的风格出现,拒绝小巧、灵动、秀丽、乖巧、轻盈等。</div><div>其三,釉感坚实、强硬,有一种力感和动感。</div><div>其四,艺术魅力表现着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矫饰,厚润中张扬着恢弘和庄严。</div><div>鲁山花瓷代表着当时中国北方瓷艺术的最高水平。正是由于其不同的色釉流动并相互浸染,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艺术,这种厚重奔放,浑然天成,反映出盛唐磅礴豪迈之气的花釉瓷,为宋钧奠定了创意和改新的基石,因此,陶瓷专家们都将“唐代花瓷”称作宋钧的前身,呼之为“唐钧”。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均收藏有鲁山花瓷器皿。</div> <h3>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h3><div>河南鲁山的牛郎织女文化,传承了几千年,鲁山是牛郎故里,时至今天,仍保留着其原生态的面貌。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地相传,牛郎姓孙名守义,出生、成长于鲁峰山南麓的孙义村,后与天宫下凡的九仙女织女喜结连理,居住在鲁峰山的牛郎洞,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牛郎织女定情的九女潭、曾经的栖息地牛郎洞遗迹尚存。孙义村孙氏族人所祀祖先为孙守义,他们称牛郎是他们的祖老爷,织女是他们的祖老奶奶。鲁山县民间一直传承着牛郎织女的文化,孙义村的孙氏后裔一代一代在传承着牛郎纯朴善良的美德,农历的传统节日,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当地民众仍保留着乞巧对山歌、葡萄架下听情话等相关的民风民俗。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她们的喁喁私语。鲁山民俗多在家庭院落里种植葡萄。于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人们把家庭种植延伸至大田规模种植。鲁峰山前十几个村子种植葡萄约万亩,被农业部授予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七夕节前后,全国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晶莹甜美的葡萄蕴含着一个回味数千年的故事。</div><div>鲁峰山的遗迹遗风、祠堂墓碑、经典传说、民间风俗,无不昭示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在当地有着浓厚的民间积淀。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传说,在富有童话般的鲁峰山上根深蒂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世代久居这里的村民心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积久成俗,牛郎织女文化是鲁山悠久文化中一块璀璨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命名鲁山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保护、弘扬牛郎织女民间文化艺术,定期举办山歌会、爱情马拉松、相亲大会、发行纪念邮票等包含美好圣洁爱情元素的各类活动。“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已然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对外宣传名片。</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 <h3>中国墨子文化之乡</h3><div>墨子是与孔子并列的中国文化巨擘。墨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div><div> 墨子是鲁山人,这里众多的文献记载、考古文物、文化遗迹,有口皆碑的民间传说故事,独特而又丰富的民风民俗,使鲁山的墨子文化成为鲁山县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瑰宝。墨子文化当之无愧成为鲁山和平顶山市最大的世界级文化品牌。2013年1月2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鲁山县为“中国墨子文化之乡”,并在鲁山建立“中国墨子文化研究中心”。</div><div> 鲁山墨子文化是鲁山人民在传承墨学文化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根源性、历史性、丰富性、传承性、民间性、创新性、深刻性、普遍性等众多特性。根源性在于鲁山是真正的墨子故里,奠定了鲁山墨子文化的基础。历史性在于它肇始春秋,2000多年文脉不绝,并体现在一系列的文化遗迹和传说中。丰富性在于鲁山墨子文化不仅包括世人熟知的墨学,还包括墨子生平、墨家组织、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可以全方位窥视这一世界级的文化遗产面貌。民间性在于墨子文化早已融入到鲁山社会中,在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们既是墨子文化传承者,又是墨子文化的保护者,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由此可以研究墨子文化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互相影响的渊源关系。创新性在于鲁山人民在传承墨子文化过程中融入时代理念,与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深刻性在于墨子文化已经融入到鲁山人民的血液中,成为一种侠义性格力量和文化影响,民风朴实无华。普遍性不仅在于墨子文化遗迹在鲁山分布广大,而且也在于它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鲁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墨子文化之乡。</div><div> </div><div> </div> 村落文化 乡愁记忆<div>中国传统村落,亦称古村落,指民国前建村,建筑环境风貌与村落格局仍保持传统特色,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这些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属于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我县历史悠久,建置复杂,很多偏远村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它是我们留住乡愁的标本。</div><div>目前,鲁山有中国传统村落(瓦屋镇李老庄村、梁洼镇鹁鸽吴村)2个,有省级传统村落(背孜乡背孜村、背孜乡东山村、张店乡扒头郭自然村、仓头乡仓头村、张店乡邢沟村、张官营镇楝树村、瓦屋镇土桥村)7个。</div><div> </div> <h3> 饮食文化 享誉中原</h3><div>鲁山为农耕文明核心区域,饮食文化特点是用料地道,色鲜味美,嗜辣嗜香,汤味纯正。县城西关为回民聚居区,经营清真饮食者居多。鲁山小吃很多,驰名的约略有揽锅菜、羊肉烩面、清炖羊肉、涮羊肉、火锅、拉面、饸饹面、羊杂汤、酱焖鸡、黄焖肉、卤猪肉、浆面条、甜鸡子、胡辣汤、水煎包等。</div><div>2015年11月,“平顶山市地方风味乡土美食”评选鲁山31个地方风味美食品类荣膺殊誉。这31个品类分别为:鼎顺揽锅菜、鼎顺卤肉、三宝炖锅餐饮店炖三宝、鲁山揽锅菜、清真买记黄焖羊肉、名优特产部馍饭香酱、西关老李胡辣汤、尧山炖锅、史记羊蹄、状元驴驴肉火锅、鲁山槲坠、袁记卤肉、下汤镇铁记三炖回族饭店(新店)“三炖”、義利興传统糕点、买孩炒鸡、交通黄焖羊肉、吴营熟食店熟食肉、鸿盛滋补甜鸡店、姚记胡辣汤、李记卤肉、史记羊蹄、郭记羊肉馆烩羊杂、宝太烩羊杂、瓦屋中心羊肉馆羊肉汤、天润楼特色炖锅、中天大酒店香饽饽熬炒鸡、王玻金沙羊排、李建业杠子馍小公鸡、张占军稻香肉、马俊超麻辣羊蹄、福泉大酒店真菌石斛煲老鸽。</div><div> </div> <h3>民间收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