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如镜

猪婆婆

<h3>  因为工作关系,无意间结识了一座小城。它就是出山海关东北行百公里、扼辽西走廊咽喉、坐落在辽东湾西海岸边的辽宁兴城(后来又曾多次和朋友一起来此旅游)。</h3><h3>  记得当时同事说,此城虽然不大,但却是一座颇具特色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但有巍峨壮美的首山、风光旖旎的海滨、令人神往的菊花岛和颇具休闲度假气氛的温泉群,而且还有一座建于570多年前的古老城池——宁远城。问我想去哪里,自己选。听完同事的介绍后,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更想看的还是那座充满传奇故事的古城。我知道,宁远古城曾是明朝边关的一座军事重镇,这里曾经有过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一代枭雄吴三桂曾从这里起步,民族英雄袁崇焕曾在这里守城抗清……</h3> <h3></h3> <h3>  开车到古城,不过十多分钟的路程。穿过道路两旁摆满小摊的瓮城,在隐约可见写有“宁远城”三个大字的城门下匆忙看了几眼,我们便从北门进入了这座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唯一一座明代的方形卫城。</h3> <h3></h3> <h3>  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古城正中心、高17.6米的标志性建筑物钟鼓楼前。当我几乎是手脚并用地爬过那又窄又陡的楼梯后,终于登上了全城的制高点、也就是袁崇焕将军当年观敌瞭阵、调兵遣将的指挥所——钟鼓楼。居高临下,俯视全城,青砖青瓦的古城池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抗清名将袁崇焕重修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史称宁远卫城。古城池呈正方形,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四门之上又各有箭楼一座,与钟鼓楼遥相呼应。四门内辟有两条十字相交的街道,相交处就是我们所在的位置,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的瓮城,与城门上的箭楼相通。城墙四角都筑有炮台,三面突出于城墙之外。据说这样的布局,不但可以使炮台上的炮火形成交叉火力,而且还可以远近不同、全方位地射向来犯之敌。好一座易守难攻的宁远城!无怪乎此城建成后,当时的关外形势顿为改观,不仅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还保住了山海关免受攻击。在此后的二十年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始终都没能打破这道“关宁”防线。</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瓮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炮台</h5> <h3>  斜阳中,凭栏眺望,远处楼群顶上的那些被寒风摇曳着的杂草,已经变的灰白;耳旁响着的,是古城楼上那被寒风刮的猎猎作响的旌旗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仿佛又把我送进了历史的隧道中。</h3><h3>  那是在400多年前,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女真族后裔,为报外祖父、祖父、父亲、姑父、姑母等被明朝军队杀害的七重大仇,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叛乱攻明。在统一了东北各部的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后,于公元一千六百二十六年,亲率十三万大军,兵临宁远城下,要和大明朝的守将袁崇焕决一雌雄。然而,由于袁将军抱定了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带领着守城的万余官兵,凭城与敌人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激战,最后终于击败了进犯的金兵。此战不但给了金兵以致命的打击,而且努尔哈赤本人也身负重伤,并于8个月后郁愤而死。据说这是努尔哈赤起兵40多年来唯一的一次败仗。第二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为报父仇,又亲率主力前来攻打宁远城,结果又被重创,无功而返。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下,皇太极于1629年亲率大军避开“宁远”和袁崇焕,绕道蒙古,于大安口攻入长城,并拿下了明朝京东军事重镇遵化,直指京师。袁崇焕知悉后,又率军星夜急驰,赶在清军之前抵达北京。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终于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捍卫了京师的安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披肝沥胆,忠心耿耿的功臣,却被昏庸的崇祯皇帝以“私通后金”的罪名打入了死牢,并于8个月后的1630年处于了残忍的磔刑,从此结束了他那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据说,将军在临行前面不改色,并口占一绝:“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一个临终都不忘国事,有如此豪言壮语的忠魂,怎么会成为叛国投敌的汉奸呢?</h3> <h3></h3> <h3>  我伸出双手,抚摸着钟鼓楼上那年代久远、漆皮剥落的廊柱,不由得从心里发出呼喊:天理何在?!天理难容!古城啊,你应该知道英雄那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你应该记得英雄那名垂青史的不朽业绩,你更应该清楚英雄那百年后方真相大白的千古奇冤啊!我仿佛听到了古城的每一块青砖都在回应:我们记得!我们见证!!</h3> <h3></h3> <h3>  确实,袁崇焕将军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永远都将会受到人们的敬重。</h3><h3>  而且它已经超越了民族与政治。就连身为异族的乾隆皇帝,也都在为这位曾经打败过清太祖、太宗皇帝的袁崇焕将军鸣不平:“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一百多年后,乾隆终于公开了皇太极的“档案”。当年所谓的袁崇焕“私通后金”,只不过是他的老祖宗皇太极为了折断大明朝江山社稷的“擎天一柱”而用的离间计。真相终于大白,历史疑案最终有了定论。</h3><h3> 它也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早在袁将军被处死的1630年,就有跟随袁将军多年的佘义士,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大罪,深夜把将军的头颅盗回,埋在了自家的后院。并与家人发誓,世代埋名为袁将军守墓。从而,就有了一个为袁将军守墓370多年的感天动地的故事,也才使佘家的第17代传人佘幼芝,成为了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其实,佘家之所以感动中国,就是因为他们守的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特殊遗产,守的是可以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无怪乎1952年北京市决定将城内所有的墓地迁出城外、以规划整齐市容时,著名的柳亚子等四位老先生联名上书毛泽东主席,请求保护设在北京市内的袁崇焕墓。两天后,毛主席即做出批示,要求若无大碍,袁崇焕墓祠应予保护。</h3><h3> 历史虽然曲折,然而,历史也很公正。</h3> <h3></h3> <h3>  如今的古城,早已不是昔日的边关,也没有了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它幸福地置身在祖国的怀抱中,祥和、宁静。老人们在古老的建筑前闲坐聊天,放学后的孩子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穿着时髦的青年男女们来去匆匆。难道历史一点也不曾在古城人的身上留下踪影?然而,当我在兴城火车站广场上看到那尊高11米、重240吨的袁崇焕将军身披战袍、手握利剑的花岗岩雕像时,似乎一切都找到了答案,是非功过自在人民心中。</h3><h3>  古城如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