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背馍

一米阳光

<h3>近期背馍的话题火热,虽然我不算一位资深的背馍人,但对有一年背馍经历的我,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回想那段青葱岁月,结束了背馍的时光,也就此结束了我的学生时代。</h3> <h3>那年高考落榜,因种种原因,加之父亲对陕西教育的信任(或许是故乡情怀),在父亲的提议和姑父的积极奔走下,我从生活10多年的六盘山下的小城,来到礼泉县阡东高中,这是一所座落于小镇的中学,距离县城还有40里路,校园破败不堪,教室全是土木结构的架子房,唯一像样的也就是校领导们和资深教师居住办公的两层小楼,对于一直生活在城里的我来说,这里只能用破败不堪形容了。不见了昔日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反观教室里后墙上的背馍口袋和上课时上窜下跳肆意而行的老鼠,我的心里有了被父母放逐的感觉。但不管心里怎么想,我知道父母的不得已,而且也想通过卧薪尝胆可以来年有金榜题名的荣光,于是怀揣父亲"夹着尾巴做人"的警言,我来到了这所学校,开始了我长达一年的背馍生活。</h3> <h3>父亲有两个妹妹,这一年里,我晚上住在小姑家,而我的生活由大姑负责,当时的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不同,这里的学生大多借宿在亲戚家或学校宿舍,吃饭基本靠背馍,因此学校除星期天放假外,星期三下午也会放假半天,方便学生回家背馍,因为天热,如果一星期背一次馍,时间太长就会坏掉。有自行车的还好,没自行车的全凭两条腿走路,背馍就十分辛苦。特别是星期三,背馍就像打仗,路远的学生回家时间十分仓促,家里人都是把饭做好,等拿馍回来的娃,学生吃了不停就装馍走人(因为还得赶回学校上晚自习)。相对于路远的学生我算幸运的了,大姑家住的不算太远,途中会经过一片片果园、麦地,一路上一个人轻哼歌谣,看看风景或心里跑马,时间过得快,路也像变短了,不一会儿就回家了。</h3> <h3>大姑对我背馍很尽心,家里的表嫂也很贤惠,一周取馍两次,婆媳两人都没怨言,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因第一次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孤独心情很快平复,看见大姑乐呵呵的笑容,我心里一直暖暖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城里相比差别很大,物质相对缺乏,大姑知道我不习惯农村生活,她总是很细心的帮我打理一切,那时冬天农村没有条件生火炉,教室、家里都冷彻心扉,呼呼的北风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的痛,没经过寒冷洗礼的我,手脚都生了冻疮,大姑看在眼里,急赶慢赶为我赶制出棉鞋和筒袖(一种类似手套的东西),每次回家她都监督我用热水泡脚,千方百计为我改善伙食,那年我胖了好多。</h3> <h3>大姑家有片菜地,因为村里有机井,这里家家都种菜,逢集就会赶集去卖菜,这在当时就是村里人的钱串子了,周围人都特别羡慕,这也是我的菜篮子,每次放学,都不先回家,而要先进菜地,西红柿、黄瓜······各种时令鲜蔬乱吃一通,返校时大姑除馍外还会给我装一瓶油汪汪的各种炒菜。冬天里没鲜菜吃,每次背馍时我会在街上买块咸菜,回家后大姑把咸菜切切,用热油泼的油汪汪的,装进瓶子里可以吃好几天。有时也拿些大姑自己做的酸菜,最爱吃绿西红柿炒辣椒,但此菜不耐放,容易坏,咸菜就成了主菜,每次吃饭时,一大群学生你推我搡,挤着排队打开水,大家在教室里热水就冷馒头下咸菜就算一顿饭了。</h3> <h3>其实当时学校里也有食堂,但我从来没有吃过,因为大姑不让,说没家里的好,我也很喜欢背馍的感觉,而且背馍花钱少,父母给的生活费我可以省下不少,除买资料,我还买了许多小说,也就是在那段时光里我认识了琼瑶,认识了她笔下的陆依萍、何书桓、刘灵珊、章含烟、孟忆眉·····懵懂的懂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凄美和执着,让我对人生美好更多了些期许,也许我内心浪漫和追求完美就源于那时对琼瑶小说的崇拜吧。</h3><h3>背馍还有个好处,就是一个人走在背馍和回校的路上,思想是自由的,人可以真正和当时的生活暂时告别,你可以信马由缰让思绪自由飘散,一路上,春季的芽,嫩绿的苗;夏季的花,茁壮的草;秋季的金黄,压枝的果;冬季的没落,肆意的风;一年轮回,看尽的是整个生命的前生后世。</h3> <h3>一年是短暂的,也是清苦的,更是快乐的,就在我刚刚融入并安于这种生活时,我就此结束了我短暂的背馍人生,也就此告别了我的学生时代。但我从来不曾忘记背馍路上的自由,背馍生活的温暖,从来不曾忘记背馍时光留给我的美好,随着时光老去,青春尽逝,背馍的路却时常出现在梦里,那条路,那年的人,那片情,那份爱,久久温暖着我的心。昨日之日不可追,但记忆却在时光的消磨中历久弥新,无法忘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