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摄影/制作:挚友qmj</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篇 知 青</b></h3><h3> 19世纪60、70年代,数以千万计(1600万)的中国年轻人投入一场上山下乡的运动中,走向农村,与国家一起蹉跎、奋进,将热血、激情和青春挥洒在大江南北。他们被称为" 知 青 "</h3><h3> " 知青 "— 他们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篇章。有人说,知青是理想的一代、是激情的一代;也有人说,知青是蹉跎的一代;也有人说知青是垮掉的一代,更有恶意地称为 " 没有热情、没有自尊、没有知识、没有信仰、没有青春的一代 "......难以忘却的经历刻骨铭心的记忆,国家领袖指示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整个中国被搅动了,一批又一批无书可读的年轻人,被自愿或不自愿,地裹进下乡的洪流,送到了穷乡僻壤 "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 为了毛泽东,我们何惧牺牲!";"上山下乡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 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他们青春的烙印,上山下乡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h3> <h3><b> </b>“ 青春 ”— 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走过贫困、忧伤、绝望但又..... 他们承受了磨难,付出了代价,才终于启发,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他们是一群比一般人更能吃苦耐劳,在困难面前更有韧劲、与人相处更亲切和谐的人。那段岁月的经历、塑造了他们特殊品格和道德观,有言道:" 受苦磨难其实就是生活给你的一笔财富!这财富何偿不是成就他们事业成功的动力 ",提起往事有着透不过气来的沉重,让人感受到无边的灰色,含泪地笑、吞声地哭..... 在广阔无垠的土地上,他们在同一块田地里耕耘,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在与大自然斗争和社会实践中,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劳动和汗水,他们走过比常人更为艰难的崎岖道路。所以,无论如何评价 “ 知青上山下乡 ” 这段历史,他们都会无怨无悔地说:“ 我们曾为理想拼搏过,我们曾用汗水浇灌过中国最贫瘠的土地 ”......。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磨练了知青们的精神和意志,如今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中国社会忠坚力量、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们成了商业精英,文化艺术界著名演员、书画收藏家等等....当然也有安于平静,操劳于家庭,瞻养老人,做儿孙们的勤务员默默无闻的老知青们;当年的知青现在大多都年过花甲,依然还有大部分人劳作在国家或自已的事业上,兢兢业业,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之感,虽然青春已逝,但傲气犹存!时光岁月的历练证明这一代人是有梦想、有追求、有坚持而功成名就。或许他们会坚定地说:“ 我们的青春无悔!这样悲壮的青春劫后辉煌 !”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篇 回 乡</b></h3><h3> <b> </b>华阳河农场 — 地处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境内,华阳河下辖4个分场分别设在复兴镇,复兴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南与彭泽、湖口两县隔江相望,西北与华阳河、九成两农场相毗连,复兴镇襟江带湖,沃野平畴,南临长江,北依华阳湖水系面积达103平方公里,是安徽省农垦规模最大的农场。复兴镇是宿松县重点产棉基地之一,素有“ 棉乡 ”美誉。拥有国家级3A风景名胜长江绝岛 — “ 小孤山 ”,是著名旅游胜地,传说南宋女将“梁红玉”在长江上击鼓打退金兵的英雄故事,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复兴镇现今农业种植多样化以油菜、吊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薯类等农产品十分丰富,是八百里皖江之首和安徽西南门户的桥头堡,是宿松县经济重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四十余截 " 回忆青春 . 知青返故乡 ":活动由上海知青杜元雄、茹建国提倡组织,得到著名书画收藏家唐裕龙先生和战友张富亭、郑贤民等许多上海知青的积极配合。华阳河复兴镇农场每隔几年如雨水季节,湖水涨潮会淹没庄稼与房屋, 2016年7月10日华阳河复兴镇农场被无情洪水再次吞食,洪泛后的农场环境很差,大片废墟的田地、被湖水冲垮荒凉的房屋和厂房,深深的芦苇荡和一望无际的湖泊,给当地政府修复重建工作带来了困难,当地民众一直煎熬在恢复重建家乡的过程中,当杜元雄、茹建国、唐裕龙、张富亭、郑贤民等许多上海知青听到这消息,一直就有回乡探望的心思。</h3><h3> 受灾区是当年上海知青1970年3月31日下乡的农场,安徽华阳河复兴镇农场三连知青,当时安徽华阳河农场属部队编制(原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形式是从农场到兵团,兵团又回到农场,知青与退伍军人、当地职工一起生产,主要是:春到秋种摘棉花、秋至春修筑堤坝的过程。当回乡的消息在知青中传播开,引起了相邻六个城市 " 上海、合肥、安庆、芜湖、蚌埠、枞阳知青 " 一百余位知青的共鸣,当知青们几个月前在微信上捕捉到上海知青的呼唤,他们不停地传播着、问候着、相约着、期待着,那是他们共同战斗,生活、建设过的土地,难以磨灭的往事......谁不被旧梦牵动。</h3> <h3>墙壁上随处可见,洪水淹没过的痕迹</h3> <h3> <b> </b>此次活动小编作为特邀纪实摄影师全程跟随记录,工作小组于2017年11月6日从云南省昆明 —飞往江西省南昌 — 乘坐火车到江西省九江 — 汽车至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2017年11月8日上午我们已抵达目的地,联系上三场场长崔海亚,在崔场长协助下提前开展摄制采点的前期工作。</h3><h3> 知青返乡集会引起复兴镇镇政府、总场领导、三场领导、社区、妇联等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他们为知青回乡做了大量服务接待工作,知青朋友们得到当地人民最盛情的款待。</h3><h3> 小编记忆深刻的小故事,11月8日一下车和同事进入农场小镇,刚进入本地一小超市,营业员大声:“ 知青来了 ”,这一炸呼反倒把我们吓一跳,或许是我们一身特殊的穿着和装备。拿了几元钱的东西付款时,老板说不用给钱,小编我有点迷茫,是嫌消费太少?多拿了几样东西才把钱付出。出来店外一路上遇见是人们灿烂的笑容,温暖的问候,路过吊瓜棚边遇到一位大爷和我们闲聊起来:“......你们上海知青想当年还偷过我家的鸡.....”,说话时是满脸和气和深情笑容,还请我们晚上去他家吃饭,好不易谢过他的盛情。知青回乡的事在整个复兴镇已家喻户晓,平时安静的小镇为之热闹起来,40多载岁月知青和当老百姓已建立了深深的情感和抹不掉的烙印,那些年知青同当地老百姓一起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与当地职工兄弟同舟共济、抱团取暖、这是一种千金难买的情缘。</h3> <h3>2017年11月9日,上午一大早各地知青统一出发,计划于当晚17点到达农场,上海知青早时06:30分从人民广场出发,全程约730公里,预计晚时17:00左右到达农场,途中因农场公路修建,路途曲折大巴车被困路上,到达农场时已是晚时18:30分左右,北方的天空黑的早时18:00时已经是漆黑,晚餐在三场,由农场接待,各地知青抵达后,一幕幕场面让我这局外人所感动,他们热情相拥,欢聚重逢,碰到当年的 “ 知青 ”,无论是相识不相识,总有一种亲切和信任感,40多年相逢的室友刚一让出对方,没几句话已是热泪盈眶 。</h3><h3> 晚餐席上大家互相问候敬酒,一次次举杯感谢组织者,为知青朋友们40余载相聚做了好事善事,也圆了他们的回家梦。席间唐裕龙先生回忆述说:“ 今天路过长江防洪围堰堤坝“ 小孤山 ”山脚下感慨万千,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时候最苦的就“ 挑坝子 ”每天12小时工作时间,早上6点到晚上6点, 住在“小孤山”对面营地工棚里,夜晚睡在铺着稻草阴冷潮湿的泥土地上,瘦小单薄的身体每天要挑着一百多斤担子来回跑,还要往堤坝上爬,我一顿可以吃一斤多米饭,我这么小的个子有一个月吃了85斤粮食,我们每月四十斤粮食,挑坝子的时候补助每月10斤,还是不够,叫家里寄全国粮票,寄一次可以,再叫寄,家里说:“ 我哪有这么多粮票 ”。有一次连队搞突击,连续挑坝子34小时,在挑到27小时后我吃不消了,班长叫我先回去了,实在太累了,走到半路摔了一跤,倒在路上就睡着了,有知觉时马上爬起来再赶回家,几天下来那时候我腿酸疼得失去了知觉.......!到了五、六月抗洪更苦,每个人都要跳到水里档着冲浪,当时有句口号叫 “ 人在湖堤在,誓与湖堤共存亡 !”......小编默默的倾听着,感动着,油然而生的敬畏,每一位知青朋友们都有他们说不完的故事,每个知青都留下了难以忘怀、耐人寻味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故事也是1600万知青在那个时代的写照。家乡有难、回家看看,今天为了却这段久违的心愿,大家从各自的城市赶来,华阳河农场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晚餐后由农场安排100多名知青住进镇里最好酒店。</h3> <h3>2017年11月10日,一大早知青们听到了久违而熟悉声音,农场一直保留着按点广播的传统,让小编联想起小时候收音机里听过的那首知青农场赞歌 “ 红太阳照耀在新农场,红枫湖畔闪金光,我们奋战在新农场,广阔天地把根扎......”时 8:30 — 9:30分由农场诸位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陪同回场知青参观防洪大堤修建工程、敬老院、老营区,场地参观完成时,100多名知青在他们曾经耕耘生活过的场地上合影留念;今天,他们满怀激情故地重游,找寻那远去的梦,此情此景,物是人非,点点滴滴涌心头......,</h3> <h3>来自六个城市上海、合肥、安庆、芜湖、蚌埠、枞阳全体知青合影</h3> <h3>来自六城市上海、合肥、安庆、芜湖、蚌埠、枞阳知青代表合影</h3> <h3>来自上海全体知青合影</h3> <h3>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知青合影</h3> <h3>来自安徽省蚌埠市知青合影</h3> <h3>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知青合影</h3> <h3>来自安徽省芜湖市知青合影</h3> <h3>来自六城市上海、合肥、安庆、芜湖、蚌埠、枞阳男知青代表合影</h3> <h3>农场田地里养的狗是最忠实的护卫,平时有陌生人来,它们会毫不留情,狂咬紧赶撵走陌生人,今天它们是静静的铺伏在地看着这一大群知青朋友们,自始至终没叫一声......生命之灵性,也许它们知道这群人曾经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吧! </h3> <h3>2017年11月10日,时10:00按场部安排回到三场机关党员活动室,每位参加活动的知青和工作人员在墙布纪念贴上签名纪念,座谈会上复兴镇镇政府领导、三场领导党委书记杨学美、场长尹柱胜、副场长崔海亚、原知青指导员张明清同志和大家一起回忆过去,并讲述了农场今后发展的建设规划。座谈中知青唐裕龙先生慷慨解囊,为第二故乡遭受灾难捐款三万元人民币用于三场敬老院建设工程,为农场赠送了亲笔书法,“ 祝福家乡人民,早日脱困奔小康 ” 。</h3> <h3>备注:美篇文字图片上传受数量限制,知青回乡纪实上集结束,转阅下集纪实</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