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中)

刘庆

<h3>  三 昔日英姿</h3> <h3> 这张照片是青藏兵站部第一支宣传队全体女兵1969.11.23.摄于雄伟的拉萨布达拉宫脚下。前排右起,成莲,鲁久芳,曹允民,后排右起,廖岩松,李兵,马淑华。当时的她们虽然还未来得及拂去身上二千公里青藏线的征尘,但胜利完成演出队成立六个多月来圆满演出106场仼务后到达终点的喜悦无不洋溢在她们疲惫的笑脸上。再看她们人人手握红宝书,胸佩毛主席像章,心向北京城,胸有红太阳。这些都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军人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赤胆忠心。</h3> <h3> 这是马淑华战友1969.11.23.在拉萨布达拉宫下的留影。此时的她:胸有宝书,无比豪迈,风华正茂,春风滿面。</h3> <h3> 1969年10月的一天,宣传队演员中的马淑华护士(右)和二医院另一位护士(左),她俩在完成给演出驻地旁的汽车兵和牧民送医送药任务后回驻地后的合影。她俩当时的无比喜悦之情完全挂在脸上,跃然像中。</h3> <h3> 1969年底青藏兵站部第一支宣传队全体队员在拉萨的合影。全队共23人(领队史全会领导担当摄影师)。前排左起:鲁久芳,成莲,曹允民,廖岩松,李兵。二排左起:马淑华,苏云,贾宝堃,邓赶年,杨海鹰,赵文富,李长荣。三排左起:吕庭辉,王连生,76团的一个指导员,他负责全队思想工作和管后勤,荣德明,范少亭,庞战友,卢战友,陈亦番,唐启勋,严世元。照片中可以看到:在他们远征后疲倦的面容中,仍然透射出一股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去无往而不胜的钢毅气概。</h3> <h3> 1969年冬她们的合照。阳光照在六朵金花🌸 灿烂的笑脸和雪山上,二者真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前排右起,成莲,曹允民,鲁久芳后排右起,马淑华,廖岩松,李兵。</h3> <h3> 1970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战友们在红日高照的营房前边洗衣服边聊天,好一派轻松愉快的假日景象。</h3> <h3>  在青藏线的最高点,海拔5350公尺的唐古拉山的路牌下,兵站部第一支宣传队全体人员22人(含一名76团的指导员,他负责队里的思想工作及后勤。未含领队史全会干事,因凡全队照集体像,都是由他摄影,确实辛苦他了,全队战友谢谢他)。像中一排左起:马淑华,曹允民,成莲,廖岩松,李兵,鲁久芳。二排左起:赵文富,王连生,李长荣,邓赶年,贾宝堃,杨海鹰,卢XX(安微六安人)。三排左起:刘来柱,76团指导员,苏云,吕庭辉,陈亦番,庞XⅩ(转运站来的河南兵),荣德明,唐启勋,严世元。他们在此留下了值得记念的合影。尽管在严重高原反应的情况下,但大家仍然露出了张张自豪的笑脸,这充分体现了战友们那种终于把唐古拉山踩在脚下的愉悦之情。</h3> <h3> 这三张照片是1969年底宣传队在严冬的寒风中参加兵站部机关庆祝《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游行活动。前面右一是曹允民端着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中间是马淑华,左一是廖岩松。</h3> <h3> 宝书在手,像章佩胸,精神焕发,神彩飞杨。这张像是廖岩松战友1969,11,23,照于拉萨,像中的她,真如峻岭中的岩松,傲然挺立,迎风斗雪,朝气蓬勃。</h3> <h3>  背靠布达拉宫,面朝拉萨城中。此时的曹允民战友情不自禁地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看,灿烂的笑容在他脸上不停的绽放。</h3> <h3> 1969年刚入军营的三战友:贾宝堃(右),杨海鹰(中),严世元(左)从他们坚强的面容上可知:他们是决心在部队这座火热的大熔炉中把自己百炼成钢,决心在服务部队,贡献部队,建设部队的征程上阔步前进。</h3> <h3> 睛空万里,草原无</h3><h3>边。二位战友真是俊人跨骏马,英姿万里行哟。右边的贾宝堃,左边的杨海鹰,他们二位战友虽然此生虽未能做得上马背上的英雄,但还是称得上做了舞台上的英雄。真是英雄如愿,此生足矣。</h3> <h3> 扬海鹰(右),陶光华(左),二战友在毛主席像前把影留,硬是天天演出添劲头。时代的场景在今天看来,仍然倍添几分亲切。</h3> <h3> 大约是1971年夏天,宣传队部份战友在敦煌莫高窟大佛像前合影留念。前排右起:王萍,荣德明,李晓林二排右起:刘来柱,扬海鹰,张文臣,贾宝堃,赵文富。三排右起:王连生,唐启勋,邓赶年,余忠志。看战友们那张张的笑脸上,真是无一不铭刻着完成高原长途演出任务后的喜悦,大家的阵阵笑语畅谈着人们对美好前程的企盼。</h3> <h3> 独立草原上,放眼白云边。身旁牦牛群,低头芳草飡。邓赶年战友给我们送来的一幅美丽的青藏高原风光图,真是美丽的青藏高原既是牦牛的乐园,更是咱高原战士的用武之地啊。</h3> <h3>  文化贫乏的年代,几位女战友聚在一块如饥似渴观看画报。左起为:彭泽碧,张忠慧,周丽华,王惠珍。</h3> <h3>  洁白的牙齿,乌黑的辨子。明亮的眼睛,优美的蹲姿。这是李兵战友1969年11月23日第一次上拉萨的留影。挂在她脸上美丽的笑容就是她翻越昆仑山,跨过唐古拉后心花怒放的真实体现。</h3> <h3>  李兵战友,好一派天生一副豪迈气,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女中豪杰气派。</h3> <h3>  李兵战友好一副傲霜临风,笑迎冰雪,气吞山河,挺立大地的巾帼英雄形象。</h3> <h3> 1970年3月初,兵站部第一支宣传队全体女兵在宿舍楼前合影。依依不舍地欢送廖岩松战友离队赴新。前排在起,曹允民,鲁久芳,成莲。后排左起,廖岩松,李兵,马淑华。今日惜别战友情,何时重逢话离别。</h3> <h3>  这真是一对好姐妹。</h3><h3>一样的像章,一样的宝书,一样的双辨,,一样的胸怀。左边的成莲和右边的曹允民。她们虽然人站在宿舍前,但她们的心却飞向了那遥远的地方。那里是她们书写自己人生辉煌的地方。从她俩自信又从容的脸上可知,她俩的目的一定要达到,她俩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h3> <h3> 眼前的这对好姐妹,她们的后面是茫茫雪山,她们的前面是她们笑望着的也许是她俩今后即将奔赴的美好的工作天地。</h3><h3>左边的廖岩松和右边的李兵,此时的她俩,虽然身在藏区的荒野中,但她俩的心却早已奔向了未来可供她俩施展才华的新的舞台上。她俩活跃的笑脸充分印证了她俩十足的自信心和无比的自豪感。</h3> <h3> ---------。请看演出队二位领导的合影照。左边史全会领队对带好演出队已充满胜利的笑容。右边王秉清指导员对演出队排好节目,演好节目已是胸有成竹,胜利在握的姿态</h3> <h3>  老乡战友情,悠悠离别时。这张照片是七四年一月底在机关礼堂舞台上照的。是史领导及当时队里全体重庆老乡欢送赵文富,贾宝堃,严世元三战友退伍留念。像中前排左起:王连生,严世元,史全会,赵文富,王毅。后排左起:董志高,张忠惠,肖莉,彭泽碧,贾宝堃。像片中尽管因退伍离别大家心情不佳,但战友们脸上还是挂上了欣慰的微笑,这无疑的预示着走的三战友对回家乡后的未来是充满必胜信心的。留的战友们对演出队的未来同样信心百倍。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如此。</h3><h3>退伍不久,赵文富战友有幸成为管理重庆全部国有药厂集团公司的一把手,任职期间,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受到广大干群的好评。后因政策原因离位,但一直在单位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而继续受到好评。</h3><h3>贾宝堃战友退伍后一直在专业剧团吹长笛。后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长笛,然后既演出又从事长笛教学工作。退休后从事青少年教学至今,被国家五部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h3><h3>严世元战友退伍后一直在企业工作。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党员和先进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功体现了一个退伍兵的风范。</h3><h3>后来的事实同样说明了演出队的未来更加美好,更加兴旺发达,更加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和赞扬。正是:离到之时同祝福它日杨眉共欢颜。</h3> <h3>  不知何时,贾宝堃战友有幸享受和史领导单独合影的殊遇,真是有点让人眼红。二战友笑意中暗带钢毅,有一种钢柔相济的俊美军人形象。👍 </h3> <h3>  天地难分辩,白茫茫一片。在七二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大家起床时,才知一夜大雪把屋顶,大地,远山,近路装扮成一片银装。兄此美景,大家情不自禁七手八脚的堆起了雪人。一会儿功夫,一个维炒维肖的大雪人就站立在营房前,顿时在寒意中给营房增添了热烈的欢乐气氛。照片上由右至左分别为:赵文富,王连生,陶光华,张大举,杨海鹰,吕庭辉,邓赶年。</h3> <h3> 在白茫茫一遍的雪原中,醒目地长出五片缘茵。真是充满生机,活力四射啊!</h3><h3>前左起,曹允民,赵爱萍。后左起,张爱萍,赵红,成莲。这五位女战友此时确是:笑迎风吹雪打,一腔热血报国。</h3> <h3> 尽管身穿冬装,但却心中火热。只因横跨青藏,征服风雪高原。片中的成莲战友是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留影于拉萨城中。尽管刚结束高原长途爬涉,但胜利抵达青藏线终点的兴喜还是不由自主地写在脸上。巍巍昆仑抛身后,漫漫征程从头越。此时的成莲战友,清秀而端装的笑脸上,清析地写下了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志在必得的豪情。</h3> <h3> &quot;冷眼侧看唐古拉,世界屋脊踩脚下&quot;。六九年初冬,挺立在唐古拉山顶的成莲战友,用她那美丽的双眼告诉人们:在人民战士面前,任何艰难险阻都将被他们踩在脚下。</h3> <h3> 这里是1970年夏天演出队去西安汇演的空隙登华山时所摄。此处是华山临顶的千尺岩,此处真是窄,险,陡,长。像中的战友分别为前排左起:王惠珍,左宁,邓赶年。后排左起:万红,程宗玉。他们背靠千尺岩,眼观山外的层层云海,心想即将到达的华山绝顶,此时,他们真有一种征服西岳华山的自豪之情。</h3> <h3>  几位战友1972年夏天在敦煌干佛洞大佛外的合影。或许是受千佛洞佛教氛围影响,战友们脸上多了些许善良,少了几分军人的威严。像中前排左起:张汉良,刘来柱,范少亭,荣德明。后排左起:唐启勋,严中洲,姜春明,程忠玉。</h3><h3><br /></h3> <h3>  三位战友乐翻天,难道是在古塔内拾到价值连城的文物嗦!左起,张忠慧,肖莉,彭泽碧。</h3> <h3> 二位年轻军官踌躇满志地遥望远方,也许他俩正在勾画自己的发展前程,也许他俩正在思索自己如何在演出队里更好地发光发热。左,苏云,右,&quot;高原及时雨☔ &quot;刘传新。</h3> <h3>  曹允民战友离队上军校后,成为一名儿科军医。此时,她正在细心查房,正在理定对患儿的最佳治疗方案,以便让患儿快痊愈,少受罪,早出院。</h3> <h3> 曹允民战友(右一)正在给年轻同志检查整理军容。</h3> <h3>  在寒风中紧裹皮大衣,身体略为颤抖的杨海鹰战友,在镜头下仍然留着豪迈的笑脸,好一派征服唐古拉山的英雄气概。</h3> <h3> 闲暇时,阳光下,花丛中,战友杨海鹰(右),张汉良(左)在一起,展望未来,畅谈人生。</h3> <h3> 1969年冬摄于机关内的宿舍前。前排右起: 严世元,唐启勋,陈亦潘,贾宝堃,杨海鹰,邓赶年。后排右起:赵文富,李长荣,苏云,王连生,范少亭。这些完成了青藏线长途长时间演出任务后的男兵们,正精神饱满,激情十足地准备投入新的一场节目的排练。</h3> <h3> 这是在兵站部《五,七指示贯彻成果展览馆》前,宣传队部份男兵合影。时间是1972年夏。前排右起:董志高,赵文富贾宝堃。后排右起:严世元,王毅,杨海鹰,王连生,邓赶年。嘿,真是难得遇到的清一色的重庆兵在一起合影。合影时,恰逢当头的艳阳天与战友们脸上的艳阳天交相辉映,于是汇聚出一幅朝气逢勃,光彩照人的动人图案。这恰好正是展示了他们为兵服务赢得好评的喜悦之情。</h3> <h3>  右,喻忠志,左为杨海鹰。从二位战友学习部队英模先进事迹书藉专注的神态可知,他们也决心在部队为兵服务的舞台上谱写好自己的辉煌人生。</h3> <h3> 右是王毅,左是杨海鹰。不知什么原因,二位战友照像时还处于深深地沉思之中。也许思念家乡的亲人?也许思考排练中的问题?也许向往光辉的未来?也许……?总之,善思者。有益也。</h3> <h3>  人们常说,十八岁的姑娘一朵花🌸 。这位十八岁的姑娘一一像片中的马淑华战友,是她在从军后的十八岁生日的记念照。该照片是她送给廖岩松战友作记念的,现由岩松战友发出以供战友们赏阅。像中的马淑华战友微笑中略带几分羞涩,这就更添了几分抚眉。这就是对《十八岁的姑娘一朵花🌸 》的最好最生动的诠释。</h3> <h3> 这张照片是1969年国庆期间照的。照片中前右一是廖岩松,后右一是李兵。她们二位战友利用到格尔木演出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去看望22医院的几位68年从北京一块入伍的战友。照片再现了她们久别重逢,战友情深的兴喜情景。</h3> <h3> 1971年夏师春明战友摄于布达拉宫前。</h3> <h3> 陈果战友身体真棒,从三,五十里外的拉萨大站骑车到布达拉宫留影时,仍精神饱满,精力旺盛。</h3> <h3>  杜锦超战友驾驭着一对雄壮的牦牛正在开垦西藏的处女地。再坚硬的冻土,也阻挡不了力大无穷的一对牦牛拉着的铁犁势如破竹地犁出片片沃土。</h3> <h3>  六位战友经过一次紧张排练结束后体息时的合影。右起,董志高,王亚维,史全会,刑志强,邓赶年,师春明。从他们有的含笑,有的轻松,有的从容的面部表情可知,他们一定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艰巨的排练任务。</h3> <h3> 1973年夏,四位战友演出前画好妆在寝室的合影。前排右起范少亭,余忠志。后排右起,姜纯民,程忠玉。从他们轻松愉快的表情可知,他们对完成今天的演出任务是胸有成竹的。</h3> <h3> 他们二人确实是宣传队的一对好搭裆。右赵文富从事文字创作。左唐启勋从事乐曲创作。二战友为创作节目加了不少班,熬过不少夜,真是呕心呖血,刻苦努力啊!队里很多节目都凝聚着他俩卓越工作的心血。他俩是值得全队战友称道的最佳搭档。</h3> <h3> 右起史全会领导,范少亭,邓赶年。他们三战友身着夏装,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姿态,实可堪称俊美二字。</h3> <h3> 左起董志高,邢志强,三,四,为政治部二位副主任,五,耿新华,六,师春明,七,万红。四位战友能荣幸地与三位领导合影留念,别的战友可要另眼相看哟!</h3> <h3>  1969年夏,在绿茵下,营房边,四战友亲切的合影。右起:贾宝堃,赵文富,李长荣,严世元。他们以自信的笑容和挺拔的身驱,来充分表达他们坚信自己的明天一定会充满希望和阳光。</h3> <h3> 左背驳壳枪,右背手榴弹。看我新四军,杀寇在江南。邓赶年战友的这幅气壮山河的誓灭日寇的光辉形象真是可歌可赞👍 。</h3> <h3> 曹允民战友(穿白大挂中间者)在医院为住院的患儿们过一个欢乐的六,一儿童节。让孩子们虽病犹乐,在院如家。</h3> <h3>  1971年宣传队的女兵照,是她们中多数队员入队后准备排练第一场晚会前所照,因此,看上去有虽然点心事重重,任重道远的气氛。但她们还是照出了迎着困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排好节目的信心。</h3> <h3> 好一群英姿焕发的宣传队女兵们。前排左起:王惠珍,彭泽碧,李晓林,肖莉。后排左起:张忠慧,马丽华,楊迪华,王萍,鲁久芳。这群女兵是1971年夏摄于兵站部机关五,七展览馆前。</h3> <h3> 这就是我军汽车部队的雄伟阵容,清一色的当时我军先进的解放汽车整齐地排列在宽广平坦的兵站车场,确实尉为壮观。车前二位战友留下了为汽车兵深感自豪的合影。贾宝堃(左),杜锦超(右)。</h3> <h3> 这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宣传队男兵。他们欢乐的笑脸上清楚地书写着他们完成演出任务后的喜悦。前排左起:王连生,喻忠志,邢志强,荣德明,师春明,姜纯民,某战友。后排左起:邓赶年,某战友,程忠玉,王诚,王毅,程景田,某战友,某战友。</h3> <h3> 背后是石佛,面前有龙门。佛地受熏陶,人人面带佛。这是七O年夏四位战友到洛阳汽车19团演出时顺便在龙门照的。像中右起为:严世元,邓赶年,喻忠志,张大举。他们游罢龙门石窑,遥想鲤鱼跳龙门🐠 的传说,再异想何时自己也许能出现把跳龙门的传说变为现实那该多好啊!</h3> <h3> 看,五名女兵的笑容是多么的灿烂啊。原来是宣传队的三名女兵见到另外两名战友后高兴得与她们合影留念。前排左起:王丽娜,李晓红。后排左起,彭泽碧,成莲,李芳。好一副战友重逢,分外高兴的喜悦场景。</h3> <h3>  1969年11月底宣传队员们在拉萨罗布林卡寺院参观时,坐在石栏上休息并享受高原日光浴的舒适场景。</h3> <h3> 军马爱草原,军人喜钢枪。身上披霞光,脚下跨马鞍。这是杨海鹰战友骑马挎枪走天下的豪迈气概和雄伟英姿。</h3> <h3> 邓赶年战友真是在与布达拉宫比高低哟。</h3> <h3>  女兵们在机关院内干部家属屋前喜悦合影。前排左起:王惠珍,王静,彭泽碧,万红,王萍。后排左起:周丽华,京剧团来那位战友,张忠慧。</h3> <h3><br /></h3><h3><br /></h3><h3> 1974年1月底,三位重庆战友申请退伍获准离开西宁火车站所摄。前排左起:肖莉,张忠慧,彭泽碧。后排左起:赵文富,贾宝堃,某朋友,严世元,喻忠志。</h3> <h3> 几位女兵兴致勃勃在赏雪。前左起:万红,王惠珍,彭泽碧,李晓林。后左起:肖莉,张忠慧。</h3> <h3> 贾宝堃战友满怀深情的退伍感言:再见了!孕育我艺术成长的部队和我最親爱的战友们!(这是离开部队在西宁火车上的离别照。也是我的永存照!)。五年火热的部队生活,它至少今生让我受益五十年以上。</h3> <h3> 大约是71年夏天,宣传队部份战友在敦煌莫高窟大佛像前和影留念。前排右起:王萍,荣德明,李晓林二排右起:刘来柱,扬海鹰,张文臣,贾宝堃,赵文富。三排右一起:王连生,唐启勋,邓赶年,余忠志。战友们张张笑脸铭刻着完成高原长途演出任务后的喜悦,阵阵笑语畅谈着大家对美好前程的企盼。</h3> <h3> 医德高尚,医术成熟。端庄大度,气质优雅的曹允民战友。</h3> <h3> 马淑华战友充满自信又含笑有度的笑貌。</h3> <h3> 李兵战友充满朝气的笑脸上真是让人忘记了(忧愁)二字。</h3> <h3> 廖岩松战友文静而遐想的微笑中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h3> <h3> 鲁久芳战友温馨而大度的笑脸无时不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好心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