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他们已逝去,化作一片流云,一阵风。但在后辈的身上,你能看到,他们走过的路,吃过的苦,爱过的人。</h3><h3> ——题记</h3><h3><br></h3> <h3> 01我的奶奶</h3><h3><br></h3><h3>一大早,大人孩子们都走了,奶奶才从炕头爬起来。热炕头是老太的专属,据说老人都怕冷,骨寒。有时候爷爷喝茶回来,会带二两烧麦。</h3><h3> 老太太穿扮好,吃早点。吃完开始梳头。稀疏的头发用一把缺齿的笓子拢好,有时候抹上点零打的头油,带上一顶防尘保暖的白帽子,开始下地干活。城里老太太的家务,无非是两顿饭,还有磨蹭这个老房子。奶奶挺爱干净。每天总要用一把鸡毛掸子,把几个大红柜子掸一遍,连带这柜子上的一个梳妆镜,一个小自鸣钟,一个插鸡毛掸子的花瓶和一个沦为杂物箱的梳头匣子。随后扫炕。边扫,边端详着炕上铺设的几块旧地毯。毯子已经磨得没了毛,但还看得出精细的花纹。</h3><h3><br></h3><h3>等地上的青砖沿缝扫了,太阳也上来了,奶奶就穿了鞋到外面溜弯去。奶奶是三寸金莲,走不多远。看她每天洗脚穿鞋是小孩子们的稀奇事。她的脚经过常年包裹已经畸形,必须用一条长长的裹脚布包紧,才能行走。鞋也是特制的,黑色布面的小脚鞋。看老太太一扭一扭地出了院,我就知道可以大闹天宫了。老听奶奶愤愤地说我,小丫头片子,搁在过去,都得裹脚,要不,咋嫁得出去。打我记事起,奶奶就很老了,满脸皱纹,像个核桃。她不大喜欢女孩,也不喜欢女孩读书。老觉得女孩干不了大事。老太太高龄胡涂时,却一直记着我,她唯一孙女的名字。</h3><h3><br></h3><h3>老人生于上世纪初,1900年,山西郭县。大高个子,外貌端丽,性格刚强执拗。后来走西口,在呼和落脚,嫁给爷爷,靠一个驼队谋生。几番辛苦,二老买下旧城的一个小院,养大两个儿子,并供父亲上了大学。1987年,老人以87岁高龄卒于旧城老院,寿终时,儿子陪在身边。2000年,她的重外孙女出生,100年,刚好一个轮回。</h3><h3><br></h3><h3> </h3><div> 02我的姥姥</div><div><br></div><div>在我童年回忆中,最温柔的一笔便是我的姥姥。</div><div><br></div><div>我从小和她生活在一起,在旧城那个小院里,度过了十几年时光。姥姥是旧式妇女,二十几岁送丈夫上战场,高大的年轻人再没有回来。年轻的寡妇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个中艰难,只可想象了。解放后,姥姥凭着好手艺和陪嫁的缝纫机加入街道的缝纫组,上班下班,成了有工作的人。还记得她四十多岁的时候,短发,白罩衫,黑色裤子,裹着绑腿,小脚走得飞快。</div><div><br></div><div>姥姥赶上了解放后的放脚运动,不再缠足,但是畸形的脚骨难以恢复原状,要穿偏大的小脚鞋,俗称解放脚。虽然不太方便,但是能走远路了。老太太平生第一次出远门,是和老爸,我逛了北京。姥姥和我第一次坐着绿皮火车远行,好兴奋。还记得那个座位是木头的长条靠背椅子,到处塞满了行李和人。六岁的我,和姥姥在天安门,颐和园,拍了照片。照片里的一老一小,豁着门牙,开心地笑着。</div><div><br></div><div>老人勤快,爱做饭。每年忙年的时候,都要指挥着老爸刷房,糊窗户纸,打炉筒,贴年画。老爸是书呆子,不精此道,还是心甘情愿地干着,吃着老太太的现成饭,大馒头,炸糕,烙饼炒鸡蛋。</div><div><br></div><div>姥姥老了,做不动了。一个人生活在老屋里,冷冷清清。妈妈让她搬来和我们住,她不肯,说爬不动楼梯。终于有一天脑血拴发作,倒下了。</div><div><br></div><div>姥姥被抢救过来,但身体差了好多,于是搬来和我们住了几年。老人总在阳台上坐着,朝着老房子的方向,远远看着。</div><div>姥姥在她的老房子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家人陪着她,看着她的生命一点点消失。</div><div>那一刻,小院,无比苍凉。</div><div><br></div><div> 03老阿訇</div><div><br></div><div>姥姥家隔壁住着一位老阿訇,一家人很斯文和善。老人六十多岁,中等身材,白麻长衫配黑色大褂,一顶白色小帽,花白的胡子,修剪的很整齐。一双老布鞋,鞋边刷得雪白。</div><div><br></div><div>每天早晚,老人都背着手,慢慢地走到后街清真寺去主持礼拜。有时候在家,也会用一把锃亮的小铜壶净了手,面壁潜心颂读。那时候孩子们走过,都会慢下来,摒气走过他窗前,而后一溜烟跑掉。老人除了打招呼,很少和人说话,虔诚地生活在宗教世界里。只有在宰牲节前几天会很忙,妈妈说他要整天去念经,超度被宰杀的生灵,暂时履行着他的另一项宗教义务。念过经后宰杀的生灵就是清真的食物,可以吃了。但他似乎不开心的样子,皱着眉头。</div><div><br></div><div>一个回来过节的人会让他开心,就是他在北京经学院上学的儿子,一个和善的年轻人,一个阿訇衣钵的继承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