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创意之行影记

Apple

<h3>2017年10月很荣幸参加了由冯晓辉老师带队的摩洛哥摄影团,此行以多重曝光创意摄影为主。虽然线路及安排都经组织者反复推敲精心策划,但对自己来说临行前功课还是必做的,其中之一是将每天日程、线路及拍摄重点绘制在同一张图片后传到手机,以便心中有数随手可查。</h3><h3></h3> <h3>晓辉老师也在行前明确布置了教学目标及要求</h3><h3></h3> <h3><b>【D1】</b> 从北京机场起飞,经迪拜转机(停留2小时),到卡萨布兰卡全程近20个小时。</h3><h3>终于踏上拥有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的土地,顾不上旅途劳顿,兴奋走进电影《卡萨布兰卡》(北非影碟)里的Rick Coffee,烛光中感受影片中动人的爱情故事和扑朔迷离的谍影画面……</h3> <h3></h3> <h3><b>【D2】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广场、清真寺、马拉喀什不眠广场</b></h3><h3>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伊斯兰世界的最西端。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建筑面积2公顷,其中三分之一建于海上,25扇自动门全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主体大殿屋顶可遥控开启闭合,寺内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内部装饰交融了阿拉伯和摩尔文化的精髓,传统与时尚艺术元素在同一建筑内精雕细琢融洽无间,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奢华的清真寺。</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马拉喀什-杰玛•夫纳不眠广场</h3><h3>马拉喀什在柏柏尔语中是“神域”的意思,已有一千年历史的杰玛•夫纳广场无疑是马拉喀什的中心,也是马拉喀什人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每当夜幕降临便迎来了广场最辉煌的时刻,传统的世俗气息夹杂着地中海的风情扑面而来,难以想象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烟雾弥漫、车水马龙。更有千姿百态的兜售小贩、奇装异服的杂耍艺人各显其招,令人眼花撩乱应接不暇。</h3><h3>这座北非最大最热闹的广场是全球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且还在使用的广场。</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b>【D3】马拉喀什-老城、博物馆、伊夫圣罗兰私人花园、阿里之家</b></h3><h3>马拉喀什在阿拉伯语里是红颜色的意思,所以无论王宫、百姓居所还是欧洲人度假的酒店宾馆,外墙的颜色都是陶土红色,城墙也是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在这座红色皇城的老城里,街巷交错狭窄,摊铺密如蛛网,商品五花八门,到处可见头裹围巾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一派中世纪繁荣昌盛的集市景象。</h3><h3>在这里我们一行围绕建筑与人物的关系,文化元素与现场画面的结合,纪实抓拍当场创作,潜意识里的积蓄瞬间在画面中迸发。</h3><h3>值得一提的是,每到一处晓辉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把现场灵感及创意经验毫无保留的告诉每一位学员。一位学员的赞叹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有晓辉老师的指导和陪伴,使我们按下快门的瞬间有了如此强大的心理支撑。一切被注入神奇活力,作品有了灵魂。</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马拉喀什博物馆始建于1997年,前身是一座为抵御外敌入侵的安达卢西亚时期的宫殿。 现在博物馆主要用于展览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的文化作品,包括雕塑、绘画、摄影、书籍等。</h3> <h3></h3> <h3></h3> <h3></h3> <h3>马拉喀什-伊夫圣罗兰私人花园</h3><h3>这座极具装饰派艺术风格的花园,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最早的拥有者是法国著名画家马若尔。画家去世后一度荒废,直到1980年伊夫圣罗兰(伊夫圣罗兰创建了世界品牌“圣罗兰”--YSL)买下用于别墅。这座具有浓浓摩洛哥风情的华美园林里,种植了大量从世界各地引进的奇花异草,建筑设计上也运用了大量神秘的马若尔蓝,从别墅、花瓶、墙壁、水池到装饰随处可见这种令人魅惑的蓝色。</h3> <h3></h3> <h3></h3> <h3>马拉喀什-阿里之家</h3><h3>阿里之家是马拉喀什郊区集餐饮文化和民俗表演为一体的旅游场所。在这里除了品尝到丰盛的摩洛哥大餐、烤全羊外,席间还有柏柏尔人载歌载舞来到桌前送上阿拉伯风味薄荷茶。夜幕降临,柏柏人精彩的马术表演拉开了序幕。</h3> <h3></h3> <h3></h3> <h3></h3> <h3>摩洛哥的马赛克瓷砖举世闻名,精致繁复的花纹变化无穷却又暗藏章法。利用马术在墙面上的剪影,选取了周围马赛克图案组合曝在了一起(光线太暗,ISO调到了12800)。晓辉老师的构思总是那么巧妙!</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b>【D4】</b> <b>瓦尔扎扎特-</b></font><b>阿伊特•本•哈杜土著村落、奥斯卡影城</b></h3> <h3>从马拉克什到瓦尔扎扎特一路是跌宕连绵的山路,途径海拔2260米的梯什卡垭口(Tizi N'Tichka),站在路边休息站能够俯瞰远处蜿蜒曲折的山路和红色的城堡。</h3><h3></h3> <h3>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是柏柏尔人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村落,也是前往撒哈拉沙漠必经之地。这座宏伟古城已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这里曾被各大导演选中,拍了20多部好莱坞大片——19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75年的《霸王铁金刚》、1977年的《拿撒勒的耶稣》、1985年的《尼罗河的宝藏》、1987年的007系列之《铁金刚大战特务飞龙》、1988年的《基督最后的诱惑》、1990年的《情陷撒哈拉》、1999年的《木乃伊》、2000年的《角斗士》、2004年的《亚历山大大帝》……</h3><h3></h3> <h3></h3> <h3></h3> <h3>瓦尔扎扎特-奥斯卡电影城</h3><h3>瓦尔扎扎特虽然有些荒凉,但一直延续着炙热的电影情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埃及艳后》、《四片羽毛》、《情陷撒哈拉》、《尼罗河宝石》、《间谍游戏》等等著名大片,被人们誉为北非的好莱坞。</h3> <h3></h3> <h3></h3> <h3><b>【D5】</b> <b>瓦尔扎扎特-托德拉峡谷、撒哈拉沙漠</b></h3><h3>早餐后从瓦尔扎扎特启程前往撒哈拉沙漠之门梅祖卡,途中穿越了阿特拉斯山脉东部的托德拉峡谷。托德拉峡谷被誉为世界十大美丽峡谷之一,仅10米宽却高达300多米,从谷底走过抬头只见四壁岩石直冲天际。</h3> <h3>山上融化的雪水在谷底汇成一条细细的溪流,阳光穿过窄窄的峡谷斜射到清澈水面。波光粼粼的水纹再次为我们提供了美妙的创作素材。</h3><h3></h3> <h3>陡峭的山壁除了让游客惊叹外,也让攀岩爱好者跃跃欲试。</h3><h3></h3> <h3>梅祖卡-撒哈拉沙漠</h3><h3>撒哈拉以形态各异的沙丘闻名,更因为它会随着自然光线的变化展现出金色、粉色、红色等不同的美丽色泽,成为摩洛哥境内独一无二的大漠风光!一路奔波终于在下午四点前赶到了梅祖卡,立刻换乘4*4越野车驶向沙漠,之后便骑上有着“沙漠之舟”的骆驼沉浸在神秘的沙丘。</h3> <h3></h3> <h3></h3> <h3></h3> <h3>坐在撒哈拉沙漠上感受三毛笔下火热,壮美,寂寞的大漠风光: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h3><h3></h3> <h3>撒哈拉的天空是灿烂的,阳光沐浴下有生以来第一次骑上驼背,虽然有些胆怯但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温暖与浪漫的感觉油然而生。战战兢兢盲拍了一张我和队友们在驼背上的剪影,再与撒哈拉酒店墙壁上的石刻图案叠曝在一起,为的是给暮年后的自己留下坐在摇椅上能慢慢回忆起的印记。</h3> <h3>夕阳下,非洲最高红色沙丘里行进的驼队美的令人窒息。驼队的剪影与我们住的酒店一实N虚,就这样我在北非的足迹再次融入了影像。</h3><h3></h3> <h3>为我们牵骆驼的阳光少年</h3><h3></h3> <h3>撒哈拉沙漠里热情洋溢的柏柏尔人。</h3><h3>据说柏柏尔人并不是单一民族,它是众多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部落族人的统称。</h3><h3></h3><h3></h3> <h3></h3> <h3><b>【D6】</b> 为了前往摩洛哥四大古皇城之一的菲斯,一早出门天黑抵达,一天的车程从火辣奔放的“撒哈拉红”,来到了温柔多情的“菲斯蓝”。</h3> <h3>途径著名滑雪胜地,有小瑞士之称的伊夫兰小镇休息。有趣的是途中巧遇了北非巴巴利猕猴。</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b>【D7】</b> <b>菲斯-老城、皮革染坊</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菲斯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 </font>作为中世纪城市的经典,菲斯不仅是摩洛哥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菲斯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 </h3> <h3></h3><h3>菲斯分为老城、新城和新市区。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典型的中世纪风格城市之一,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风采。</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在菲斯印象最深的是老城狭窄交错的街道,毗邻连片的店面作坊,没有汽车、摩托,脚下崎岖的石板路只能用脚步去丈量,最大型的运载工具也只是骡子。据导游说,这里蛛网般分布着将近九千条巷弄,密集程度骇人听闻,就连当地人也未必能确切无误地分辨方向,如果一旦掉队就真的是丢了。在这样的迷宫里拍摄,只能是一只眼对焦另一只眼死死盯住导游的背影。</h3> <h3>菲斯-皮革染坊</h3><h3>菲斯老城里最著名的传统手工业是皮革加工。穿过拥挤杂乱的皮具小巷,进入一家异味无比的皮革作坊,老板发给每人一片薄荷叶用来驱味,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为了拍片,啥都顾不上沿着木质楼梯爬上楼顶。露台之上目光所及之处一派繁忙,原始粗粝的劳作场面给人的感觉非常震撼。</h3> <h3></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b>【D8】</b> <b>梅克内斯 -粮仓马厩、哈丁广场、古罗马城遗址</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梅克内斯也是摩四大皇城之一,是摩橄榄油、葡萄酒主要产地。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重点参观了梅克内斯粮仓马厩,这是摩洛哥苏丹穆莱·伊斯梅尔(1672年-1727年)时期的建筑,主要用途是存放供给皇家御马用的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粮食。粮仓由20多个彼此相连通的拱穹式的谷仓所组成,高约12米,间隔着一道道厚厚的墙壁,屋顶开着天窗和通气孔。巨大的马厩可容纳12000匹马,可储备当时用上15年的粮食。</font></h3> <h3></h3> <h3>曼索尔城门边上哈丁广场</h3><h3></h3> <h3>古罗马城遗址沃鲁比利斯 </h3><h3></h3> <h3>傍晚抵达舍夫沙万</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b>【D9】</b> <b>舍夫沙万-麦地那</b><br></font><font color="#010101">童话世界舍夫沙万是几乎所有来摩洛哥旅行者的必去之地。在这座</font>摩洛哥西北部山城里,大多数民宅户门、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灿烂的蓝色。这里的蓝色不是单纯一种色调,深蓝、湖蓝、钴蓝、浅蓝交相辉映,对摄影人来说无论色彩还是画面都极具诱惑。</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西班牙清真位于舍夫沙万的制高点。日落时分,各路游客纷纷聚集到清真寺前的平台,翘首俯瞰舍夫沙万的夜景。</h3><h3>虽不起眼的西班牙清真寺绝对是舍夫沙万的地标。晓辉老师在这里创作了一张我很喜欢的绝美作品,我这张虽然模仿的很是貌似神离,但还忍不住想晒晒。</h3> <h3><br></h3><h3></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b>【D10】 艾西拉-涂鸦小镇、丹吉尔-非洲洞</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从舍夫沙万前往丹吉尔途径地中海风情小镇-艾西拉。艾西拉是北非海滨小镇,受地中海文化影响,整个城镇由深浅不一的蓝色粉刷出来,像面包一样鼓鼓的土房子曲曲折折地连在一起,蓝色的围墙、蓝色的阶梯、蓝色的大门、蓝色的窄巷,朴实纯美得像水彩画。最有特色的是墙壁上画满了彩绘,这些作品色彩鲜艳,艺术水平极高。与马拉克什、菲斯、舍夫沙万相比,这里街巷、居民的生活状态在富足宁静中更多了几分悠然自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太喜欢这里了,北非情调里吹进了西班牙的海风,空气中都散发着浪漫的气息。</font>艾西拉是我摩洛哥之行的最爱之地!</h3> <h3>是画吗?是!海景与涂鸦的亲密合影。</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丹吉尔-非洲洞</h3><h3>丹吉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最著名的景点是被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的非洲洞,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已有4000年的历史。洞穴不算大,从洞口抵达最里面仅几十米的样子,尽头朝向大海的洞口恰巧在海平面之上一点儿的位置,因此透过洞口可以看到浩瀚的大海。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洞口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h3> <h3></h3> <h3></h3> <h3></h3> <h3><b>【D11】首都拉巴特-拉巴特皇宫、穆哈穆德5世陵寝、乌达亚堡</b></h3><h3>拉巴特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洛哥的首都,位于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非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四大皇城之一。在首都肯定要参观著名的【拉巴特皇宫】,【穆哈穆德5世陵寝】等古迹。但我自己都不知为什么,只要是进了奢侈豪华的世袭领地拍照就完全没感觉。还是走进有着800多年历史、建立在大西洋峭壁上的【乌达亚堡】有感觉: 湛蓝的海域、金黄的城墙、精致的花园、古朴的风貌,层出不穷的画面中最恋还是小巷深处。</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b>【D12】</b>12天的行摄日程转瞬间就要结束了,即将离开卡萨布兰卡回国之前,我们一行收获满满,怀着对晓辉老师深深的谢意簇拥在一起,最后在卡萨布兰卡老街合了影(遗憾的是合影中少了此行中唯一的帅哥)。美篇好友黑老逗不知从哪里搞到了这张照片(据说他也是晓辉老师的粉丝),毫不客气的把大家塞进塔吉罐还残忍的甩了一把泥巴。手机合成的效果我喜欢,这其中的故事我能懂,特借此图结束这篇影记。</h3> <h3></h3> <h5><br></h5><h5>· 文中95%以上图片均为本人利用佳能相机多重曝光功能现场创作,后期只调色和反差。</h5><h5><font color="#010101">· 以上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介绍,请勿擅自作为商业用途,如发生侵权等问题与本人无关。</font></h5><h5><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5><font color="#010101"><br></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