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祖籍山东烟台牟平王家沙子村(现烟台莱山开发区)老家,在我的记忆中是朦胧模糊的。记得从我刚刚记事的时候起就时常听父母讲述老家的故事,家中也经常有老家的远近亲戚到访。他们到一起用乡音讲述追忆着幼时的故事,讲述着家乡的过往今昔,讲述着刚刚从老家带回来的所闻所见。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看到爸爸妈妈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能够理解他们当时的笑容,那是发自心底对故乡眷恋的笑,是思乡的笑。</h3><h3> 父亲是1936年不满13周岁就随老乡背井离乡来到哈尔滨,开始了闯关东的生涯。当时的哈尔滨正是日本统治的伪满洲国时期,初到哈尔滨,父亲先是在现道里区石头道街上的一家日本株式会社做杂役。不到一年后,父亲在老乡的帮助指点下,离开株式会社开始了三年的学徒生活(做皮鞋),出徒之后父亲先后与他人或独自开过皮鞋店,其间在那兵荒马乱的时期,为养家糊口也短时在牡丹江、玉泉等地做过小买卖和干过一些苦力。由于父亲的勤奋又能吃苦肯干,并且具有一定的经营意识(只在老家读过四年的私塾),应该说在建国前后那段时期,我们家的生活与一般家庭相比还是衣食无忧温饱有余的。</h3><h3>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各行各业大量用人,父亲也于1952年参加了国家建设大军的行列成为了国营单位的职工直至退休。父母一生养育了我们七个兄弟姊妹,我们也可谓是闯关东的第二代,现在除了最小的弟弟还在工作,其他六人都已退休。家族中的第三代也都已成长起来,第四代中的大者有的已工作,有的正在大学读书。</h3><h3><br></h3> <h3> 记得 第一次回老家(小时候都叫回“关里家”),还是在自然灾害的1961年,当时我还不满四周岁,是随着二姑和她婆家与我同龄的本家侄子一同前往的。第一次离家又是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初到老家(其实去的是二姑家的梁家夼,离王家沙子村不远,当时的王家沙子村已没有了我们家族的近亲)的一段时间免不了想家哭闹。小孩子毕竟对新环境适应的快,二三个月后当我对新环境已开始适应了,可是远在哈尔滨的母亲又思儿心切,带着我的三姐和妹妹回到了老家,之后的几个月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辗转于姥姥舅舅、姑姑、姨母几家之间,那次我在老家总共呆了半年之久,但印象中没回过王家沙子村。</h3><h3> 1996年和2004年我又曾兩度回老家,但都是公出途经,匆匆地走访看望了还健在的几位长辈(舅舅、小姑和小姨),那两次回去又很遗憾没能回老家王家沙子。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这次与几位朋友自驾前往山东半岛游玩,计划返回途径烟台一定要回趟老家王家沙子村。从威海驾车出发到烟台也就个把小时,导航很快就把我们引导到了村里。</h3> <h3> 进了村子我们首先来到了村委会, 听说用不了多久村子就要拆迁了。烟台马山开发区扩建,全村都要搬迁到附近已建设好的高层楼房了,也就是说不久我的老家王家沙子村将不复存在了。看来这次回来的正是时候,否则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h3> <h3>村委会门前留影</h3> <h3> 看了村委会附近的光荣榜,经了解村民得知,在村里王姓由于多年来出走的人比较多,已由第一大姓变为了排行第三的姓氏,“邹”和“孙”姓已位居前两大姓。在王氏家族中“德”字辈分已是大辈分。</h3> <h3> 王氏家族我等字辈16代泛字:世守宗业,维再永言,若克继述,嗣德可传</h3><h3><br></h3> <h3> 王氏家族新的字辈16代泛字:文运兆兴,毓秀钟英,积善余庆,培振家声(目前已传到“运”字辈,是从“德”字开始的后五代)<br></h3> <h3> 由于我的奶奶于1958年病逝,家里的老宅也于1962年就卖掉了,所以要找到祖宅的旧址问询年轻人是找不到的。还好,几经周折,正巧碰到了一位年龄比我长,辈分比我低一辈的本家族人。经他指点,终于找到了祖宅的旧址。</h3> <h3> 现在的房子是现主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新翻建的了。站在祖屋旧址前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我未曾经历过的久远的那个年代……,看来每个人对于家乡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这份感情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是割舍不断的。</h3> <h3> 这是祖屋旧址现在房子的后侧,手捧一块在老宅旧址拾到的石块,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它仿佛积淀和凝固着我的先辈们在这块土地上流淌过的血汗,所以显得弥足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哈尔滨。</h3> <h3> 因为是第一次真正回老家,而且又听说不久村子就要拆迁了,所以在村里逗留的时间也较长。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从南走到北,几乎是把村子走了一遍。整个村子面积不算很大,但是还算整洁、清静,除了进村时见到有七八个50岁左右的妇女聚在一起闲聊外,少见行人,尤其是没有见到青壮年人,这也许就是当今中国农村的普遍状况。</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我从小就听父母时常挂在嘴边,父亲晚年还与母亲商量要带着子孙返回去生活的(那时父亲已患脑萎缩),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王家沙子。它似乎离我既很近又很远,既熟悉又陌生。此行总算了却了我多年的愿望,随行的几位朋友也为我的故乡之行而感到高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带着满足而又复杂的心情,离开了王家沙子村。此时我又情不自禁地回头张望了许久,似乎还有几分不舍。因为不久这个历经几百年我的先辈多少代人生息耕作的村子就要消失了,但我相信她的后人一代一代的遍布各地,生生不息,必将薪火相传,继往开来!</font></h3> <h3> 在前往老家之前,我们应一朋友之邀在烟台下辖的海阳市碧桂园小区的朋友家逗留了两日,有机会游览了海阳的市区景观、农贸市场、品尝了当地的海鲜。对山东半岛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