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文化意象

太行

<p class="ql-block">  变化的时代 ,不变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国家重视春运,人民关注春运。春运从开始至今已到中年,它成熟、理性,更加宽广和包容,装得下一路回家的故事和情感,赶上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  回家过年,看长辈、拜师长、叙相思、唠家常、释乡愁、慰情怀,乐融融,情洽洽。深融民族血液的家文化,筑成风雨不阻,困难不档的归乡路。 </p><p class="ql-block"> 记得民俗家冯骥才先生说过,“如今,报知春节将近的已不再是腊八粥的香昧,而是媒体早早就报出的热闹春运。”对呀!你看,春运有如飓风来临,势头趋猛,愈演愈烈。过去,人们只把春运当作客运交通的非常时期,其任务只是想法设法去完成这举世罕见的客运重负。换个角度,变个视角,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春节期间的运输,而是进入新时代出现的最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  每当此时,我都会想,世界上哪个国家有此一年一度上亿人风风火火赶着回家过年?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异乡的人千里迢迢送囘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p><p class="ql-block"> 每当此时,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全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強大的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  春运的文化内涵,就是民间文化的生活化。从生活的形态而非从纯文化的形态中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时代发展,便有年味淡的说法,我想,淡有原因:一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千年来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懈了,而一时又没形成年文化体系;二是对年文化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故旧习,可有可无。失去了民俗的节日自然变得稀松。民俗是深刻嵌在人们的记忆里的,一旦扔掉,无以填䃼。这种主动地去瓦解自己的文化是致命的。</p><p class="ql-block"> 可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春运形成了。所有华人,在每逢春节就必然吐蕊开花---回家过家,亲人相聚,脱旧穿新,祈安道福,以心亲吻乡土里的根。这说明,过年在人们的心里并没有淡化,谈化的是传统的方式和形态。</p> <p class="ql-block">  我常想,如没有春运,那就不会再"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回家过年,心中也就没有了一年一度团圆的渴望,我们民族不就完全成了另一种性情与性格了吗?</p><p class="ql-block"> 从春运认识我们的春节和民族吧!多么美好的节日,多么重情义的民族,多么强大并具亲和力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就是丰衣足食、健康平安、富贵兴旺、和谐美满、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人们在这个时间把对国家的祝福,对亲人的祝福,对民族的祝福,对民族复兴的梦想和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转化成一种心灵方式,深深而无形地潜藏在自己的血液中。这种文化蕴含了东方的价值观,代表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普世价值:热爱和平、家庭和美、万事如意、衣食无忧。</p> <p class="ql-block">  人们回家过年的心情,就如同“中国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根红线,上下穿透缔结朗朗乾坤,沟通天人古今。编织着华夏千姿百态,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古老而现代文明,向世界传递着祥和喜庆。</p><p class="ql-block"> 是春节的年文化把所有的家乡、把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情感磁场,是春运让我们感受到这磁场无比強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心系团圆,所以过年。</p><p class="ql-block"> 春运,一种文化的新常态,新意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本文刊于《同心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