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户人家简况</h3><h3>婆家五个妯娌</h3><h3>三娘 四娘 我 婆婆 九婶 老婶</h3><h3>九婶不在这个大院里住。</h3><h3><br></h3><h3><br></h3> <h1> 二十七,八岁我才回到天津,那时家里每封信里都要嘱咐,千万别在外面交朋友,就像一条铁的纪律。我是乖乖女,在家听父母的,上学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当看到我还真是一个人回来时,这才开始着急。发动了亲朋好友,街房邻居,同学同事。全民总动员。给我介绍的,不下一个加强排。那时自己不知自己半斤八两,有一点瑕疵都否决。有的娘娘腔,像家庭妇女。有的没自我,见个面还借别人的西服。还有的一家四兄弟,拿他们大嫂开涮起了一堆外号,总之谁都不对眼。后来家里人急了,集体发誓不再管我的事。耗到了我三十岁。<br> 妈妈还是要管的。又有人介绍一位,那时我妹已经交朋友,我妈能不急吗,掰开揉碎的给我讲他家的好处。妯娌少矛盾少,大小姑子少挑事的少。那时他哥嫂在外地,妹妹已婚,只有他和父母。这和独生子一样,等等千好万好,就是过不了这一关了。<br> 没法了,因为妈妈不想让妹妹在我前面结婚,想让我先嫁。只好妥协了,开始交往吧。相识几个月后提出去他家,丑媳妇也要见公婆,因为是第一次,也不想在他家吃饭所以晚上才去。进门还没多久,门开了一条小缝,进来一位瘦高的老太太,进来后连坐都不坐,围着我看三圈,这才站住,他父母介绍称呼为三妈,我和三妈打过招呼,她就笑盈盈的走了。我那不自在劲还没缓过来,门又开了,一位黑胖胖的老太太,又溜进了门,他父母介绍这是四娘。四娘拉了一把椅子和我面对面的坐了下来,问东问西。我以极大的忍耐力一一回答她的提问。她开心的带着一串笑声出去了。后面还来了两位,只是一位比一位年轻,根本就没给我抽身的空隙。好不容易在她父母的谈话的转折点。赶快起身,准备告辞。出他家后,我很气愤,说你家邻居真讨厌,第一次来这都是干什么,他对我讲这不是邻居都是一家人。啊!啊!我的头都大了,那你为什么没跟我讲,他说你从来也没问呀。是呀,几个月的时间怎么会提到这七大姑八大姨。郁闷!原来他母亲的四个妯娌住在一个院子里,还有一个大嫂。这个院子住了七户。有五户是他家人,那两户是租房户。这就是我妈讲的他家人少。老天爷不单单报复了我,还和我开了一个大玩笑。冷了一些日子,我妈就差求我了。实际上我的心里是空的,稀里糊涂就这样盲目地就把自己给嫁了。</h1><h1> 结婚时公公单位给了房子,可是婆婆却搬了出去,让我嫁进了这个院子。又让我空欢喜一场。婆婆口头上说是让我嫁进祖宅,实际上她也是想躲清闲。没办法,也无能为力。<br> 那时兴挂门帘,从我结婚那一天起, 可我家的门帘就一天没放下来过。我家就像刚开张的茶馆,门庭若市。那时家里很少有沙发,每天晚饭后,我家的两个单人沙发,三妈端着茶水,坐了下来,用手敲敲隔壁,不一会儿四娘也过来了。聊天喝茶,好不恰意。开始孩子扪想进都不敢进,转来转去,最后鼓足勇气找个理由进来找奶奶,进来就不走了,年轻的把碗筷收拾完来看三哥又进来啦,因为那时电视还没普及,再一个也是看我新鲜。就这样开始了我在婆家的生活,本来哥嫂的孩子在天津生活了两年,我们结婚后他们把孩子接走了。婚后小姑一家又没走和我们一起生活,晚饭后带孩子和我们一起回来。她也留恋这个老院子,有她的童年生活,她的青春记忆,她在这院出生在这院出嫁。我们和婆婆一起吃饭,饭后溜达就回来了。因为相隔十分钟的距离。 那时我还算明白,入乡随俗,如果不这样就没法在这家立足。和平共处了几个月后我怀孕了。<br> 不用说孩子们都不来了,但是我能看出来 他们的眼神很留恋这间茶社。三妈来了问我吐吗,四娘来了,让我把腿放床上别空着,嘱咐了这儿,嘱咐了那儿,凉水有老妹给提进来,开水由五弟给灌暖壶里 ,晚上洗洗涮涮的热水 四娘总是先尽着我用,因为我在婆婆那吃饭,这边没有炉火。所以全靠着一大家子,饿了,随处可以找吃的,馋了,哪屋的东西随你 拿,而且是供给制,无论下班的放学的,总要稍一些新鲜的给我送过来。那时被这一家子烦着,现在被这一家这用爱包围着。<br> 孩子出生后,一切都不懂,好在三妈家大姐是医生,教我一些科学养育知识。有时给孩子换下来的小裤子扭头就有人给洗了,就听见有喊声三嫂子烫完了晾上了。每天早上,上班的上学的都走了以后,两位老人就把孩子的早点做好了,今天她喂,明天她喂。吃过早点我就去婆婆那了,晚上再回来,有时赶上刮风下雨就不走了,那时家家都不富裕,可是没人计较。有时他们还去接我,因为孩子大了重了。孩子学会站立,学会走路,学会说话,都不是我的功劳。学儿歌,背唐诗,哥哥姐姐们是他的最好老师。<br><br> 一个和谐的一家人,上一辈的四妯娌很知书达理,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不管哪屋的孩子吵架了,打起来了,总是谁吃亏了哄哄谁,谁占便宜了吓唬吓唬谁。不管哪屋的大人只要一人在家就管所有的。她们给后辈做了楷模,从她们那就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延续了良好的家教。出了好几个大学生。三十几年过去了,是我一直记着我奶奶的话,百人有百用,百草治百病。我的为人处事得益于我的家庭,但是这个大户人家教给了我更多。四妯娌都已先后离世,借此以表示对老人的一种缅怀,感谢婆婆们,感谢这一大户人家。<br><br></h1> <h1>公公那一辈男丁很兴旺,大排行十一个。亲兄弟就六个。可是他家好像都不长寿。没有听过有谁提到大大爷,我想可能是从小就走了。二大爷和二娘结婚后只生育了一个女孩,孩子还不大时小两口,就先后病逝了。那时也就二十几岁吧,因为那个年代的人都结婚早,那时三娘,四娘也都嫁了进来。三娘也有一个女孩。比二娘家的大一点。就这样由三娘抱养了这个孩子,姐两个也是个伴。可是没多久三大爷也病了,一病就很严重。没多长时间就撒手人寰,撇下了孩子和三娘。天塌了,三娘哪里受得了。这不光是对三娘的打击,对这个家族也是晴天霹雳。尤其那个年代人们还迷信,落后,还达不到现在的文明程度。人们议论纷纷。说家族的,说宅子的,说小辈儿的。等等。这样的舆论,对她们来讲真是扛山。好在这是一个大家庭,互相安抚,互相鼓励,一个信念会过去,一定会过去的。<br></h1><h1><br> 没多久四娘有喜了,打破了沉闷,给这家带来了莫大的精神转换,有了新的话题,有事可干了,其实还早,那她们也准备,就是让自己忙起来。不去想那些烦恼。更喜的是四娘生了一个男孩。那真是欣喜若狂,这个家倒不是重男轻女,因这个男孩的到来,给那些制造舆论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她们可以抬头挺胸了。大户人家很讲究长房长孙,考虑到这,等孩子一断奶之后,四娘就把孩子抱到了三娘那屋,由三娘养。也是给三娘的安慰。三娘也接受了。就从那时开始把三娘,称呼为三妈。就这样三妈一个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齐头并进的儿女。供吃喝,供上学,洗洗涮涮,里里外外,还要上班,可想而知那份艰辛。好在三妈没有白熬。长大后大姐考进了护校。二姐考进了北京一所学校,去北京上学去了。在那个年代解放初期,这是很不容易的,不光是考进去不易,是供出来更不易。大哥参军了。二姐自已在北京结婚生子,大姐和大哥也成家立业,都是三妈一手操办的。因此三妈在这个家,得到了最高的尊重。三妈以一位坚强的女性,以一位大爱的母亲。撑起了小家,同时也撑起了大家,撑起了天。<br> 四娘想这么年轻以后还可以生。没想到四娘后面再没生男孩。有了四个女孩。小女儿还不大,四大爷又走了。这样的状况,这样的处境,才使得她们建立了坚韧不屈的性格,坚不可摧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那个年代妇女很难得的大气。<br>大姐和大嫂先后怀孕,两位老人心照不宣,各自着手该准备的一切。又是两个公主呱呱坠地。不用言表,也不用沟通,也不用说明,各自照顾了自己的孙辈。没有抱怨,也没有觉得不值。这个睡了进屋看那个,有该洗的拿来一起洗,有该吃的顺手一起做了。醒着呢一块喂。又是两个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写作业,一直玩到她们又结婚生子,现在她们的子女也上了大学。<br> 老婶岁数较小,有两个优秀的儿子。老婶是天津市的优秀党员,很要强能干,银行系统的工作狂!</h1><h1>可惜年仅四十几岁已经是直肠癌晚期!<br> 结婚那天临出家门 ,我母亲一再叮嘱我姐,一定代她看看老婶儿。进了家门后我和姐抓空去看了老婶,当时的形象可想而知,已没有多大力气,她说我看见你进院了,因为是躺着根本看不见,原来她叫老叔拿镜子反照给她看的。说一句歇一会儿,后来从褥子下面拿出了给我的见面礼。她连手臂都举不起来了。这举动弄得我眼泪夺眶而出,根本没法接呀,扭头奔了出去。我离开家下乡没哭,离开妈嫁人没哭,现在哭的根本收不住。那时婚宴都在家办,连大师傅,也跟着落泪。后来我把那见面礼一直单放着。<br>老婶儿很仁义,在我们结婚满一个月的哪天过了十二点,在睡梦中突然听到了孩子们的哭声,那声音划破夜空,让我一惊。我们赶快出来了,这时全家人和我们急了,往屋里推我俩谁让你们出来了快进去,哪能拗过我们,最后依我们了。后事办完以后,你想老叔一家,一个男人,两个半大的孩子,还在上学,老叔要上班,这重任又要由三妈四娘多承担了。实际上老婶儿一病就已经在做了。大儿子很英俊,国旗班挑人时都选中了他,由于还上学,母亲正在病重又舍不得放他走。放弃了。又一道难关闯了过来,老二上了大学,现在他们早已为人父。也担起了自己的那份责任。<br> 还有一位妯娌九婶,一直没住这个院子,但是也常走动,因为她和这几位妯娌不太一样。新潮,那时机关单位会组织一些舞会,他们夫妻是在舞会上认识的。虽然是另一个类型但是那也很融洽,因为她一来就像一片阳光,给老人带不来什么,还是很受年轻人喜欢的。她一来就像货郎下山,声音敞亮如同她的性格。善谈,表现欲极强,一串银玲走一路响一路。</h1><h1></h1><h1> <br></h1> <h1> 最后说说我的婆婆,婆婆豪爽,每天放开嗓子大笑,如果我把你带进我家,给她介绍这是谁谁,她会像见到了老相识,拉着你的手说,哎呀有些日子没来啦,嘎,嘎,嘎大笑。事后我们都会笑她,人家第一次来,她会说我怎么记得来过,一家人大笑。见了我婆婆,绝不会有被冷落的感觉。马上给你张罗吃喝。我家的饭菜赶上饭口也不怕,因为她们以前被婆婆饿够了,所以每顿饭都很充足,来四,五个人都不怕。一开始还有人说少做点儿,养成习惯了后来就由她去了。婆婆爱吃韭菜馅,见韭菜就买,那时正带着大哥的孩子,根本就顾不过来没时间包,就这样怎么买来又怎么扔了。后来我公公说她,从你搬来,人家的韭菜就没赔过,全被你买来了。全家人又笑。有时她知道有那句话会让我听着不舒服,或者有误会,她就会找话题关心我娘家的事。比如会指着孩子说,想姥姥了吧,那天回去看看姥姥,跟我说要不把孩子留下你自己去,到那还能帮姥姥干点什么。姥姥身体又不好。你想这样的婆婆不比妈差,这不是赔礼道歉,是高姿态。在婆婆身上我学会了谦和,学会了笑。学会了婉转,学会了及时沟通,学会了表示。有感激要表示,有愧疚要表示,,,,太多太多。我想这感觉谁都会有。<br> 虽然老房子已拆,各家都已搬往新居,只要这一家有机会聚会,那叫一个热闹。话里话外还是要提到老院里的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忘不掉的,刻骨铭心的亲情,<br> 四妯娌在一起也曾经议论她们结婚时的趣事。新媳妇结婚第三天,婆婆会给你一块布料让你做衣服,要看你的针线活。既要好,还要快。要不会的话你根本没脸出屋。做饭时婆婆监督限制你舀米,面。够了够了。等做熟了,让他儿子们先吃,吃完没有了,婆婆就会说一句,呵,他们还真能吃,走了打牌去了。媳妇们又饿一顿。她们也曾经有过婆婆,但是年代不一样。那时她们的婆婆晚上打牌,媳妇们都乖乖得站在后面等着,婆婆高兴了赢了,可能会说还站着干什么,几个媳妇赶快退下,回各屋休息去了,如果赶上不高兴那就惨了,站着吧,没准到什么时候,不好说。以前的婆婆们都经历过,有的人就会想我可熬出头了,有了媳妇把自己经历过的有多发泄在媳妇身上,摇身一变可当了婆婆。<br> 可是我的婆婆们没有这样,她们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有的是初小,有的只是扫盲班。但是她们只要是两个人在一起,从不提第三个人的任何事,也不说第三个人的任何话。这是我观察到的。一言一行我会学到,一举一动我会看到。言传身教,点点滴滴,用于工作,生活。受益匪浅。美国科学家总结的影响长寿的第一因素,就是人际关系。人要有大量。</h1><div><br></div> <h1>我在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一位上海老太太说过,人要有量!没有量你的福放在哪里?<br>记得我奶奶说过,百人有百用,百草治百病!<br>点点滴滴的言辞使我受益匪浅,所以我是一位开心每一天的人,知道随时调整方向!<br>寻找对我微笑的人做朋友,也能做到对不喜欢我的人微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