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前言</i></b></h1><h1><br></h1><h1>爱好历史的人无法回避东欧这片充满坎坷的土地。对我而言,东欧总有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感。在青春的时空隧道里寻觅曾经的记忆,是我们这代人的情结。终于在今年的秋未,相约闺蜜参加了中青旅号称"东欧大全景"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奥捷匈斯14日游,走进这耳熟能详却又难以名状的东欧小国一探究竟,去看一看这些前苏联的小兄弟如今过的怎么样?</h1><h1><br></h1><h1>如今转眼东欧的旅程已过去了近3月,记忆在慢慢消散,仿佛已经忘记了东欧历史的冷冽,留下的是笼罩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的山水、桥梁、城堡、乡野、美食及陌生人的微笑。<br></h1><h1><br></h1><h1>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人为什么要旅行,是因为完整的我们散落在世界各地,每到一个地方,你就可以学习到那边人看世界和生命的角度,你就捡回一片自已,最后才成了完整的自己。这次东欧七国14日之行,我也捡回一片自己,选了四段故事与大家分享。</h1> <h1>东欧的划分是二战后大国交易的结果,由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商定下来的。苏联红军打到哪里就把制度带到哪里,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开始与西欧并轨,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br /></h1><h1><br /></h1><h1>然而,如果把眼光回溯到更久远的历史。 东欧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一直是东西方争夺和控制的对象。古代有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中世纪有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近代有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德国。东欧地区的社会发展主线是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冲突,这种融合与冲突的外部环境就是大国和大国制定的国际体系。也就是说东欧是小民族、小国与大民族、大国间相互关系的一面镜子。(下面地图来自百度图片)</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i>波兰 — 沧桑成为一种唯美</i></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r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波兰这个国家,像极了这座华沙圣十字教堂门身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虽步履蹒跚但奋力前行的圣徒塑像,背负着多个世纪的黑暗历史,遭遇的惨痛境遇令人唏嘘。</h1><h1><br /></h1><h1>波兰在16世纪巅峰时期是欧洲最大最强势的国家,但后来哀落之后,一蹶不振。在18世纪,被强邻三次瓜分,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一个多世纪,一直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才恢复独立。二战又遭德国闪电全面占领,面对波兰人的反抗,希特勒恼羞成怒,下达了"把华沙从地球上抹去的"命令,华沙被德军的炸弹几乎夷为平地,城市的90%被完全摧毁。二战结束后作为苏联的卫星国,走上苏式发展道路。</h1><h1><br /></h1><h1>波兰和俄国同为西斯拉夫人,在历史上长期因领土纷争,战争不断,波兰曾三次遭灭国,又两次击败对手,彼此结下血海深仇波兰人说有500年之久。在近代还在不断演义升级,1940年4月苏联红军在卡廷森林秘密屠杀了大约2万多名波兰精英(均为军官、知识分子、政界人士)。直到了2010年,俄国总统公开了卡廷事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后波兰总统率波兰高官97人在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飞机在俄境内坠毁,无一生还。这个事件,被波兰人普遍视为"俄国人的政治阴谋"。</h1><h1><br /></h1><h1>今天,历史己翻过了新的一页,波兰人选择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模式和制度。在这里,德系城市和苏系城市矛盾又协调的存在着,和沉重的历史丝毫不予盾的休闲与慢节奏,每一丝享乐都好像带着劫后余生的幸运。</h1><h1><br /></h1><h1>波兰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又富于艺术气息,到处都是故事。有令波兰人为之骄傲与自豪的世界大咖:音乐家肖邦、太阳中心学说的创始人哥白尼、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教皇保罗二世等。还有那片神奇梦幻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像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蓝天下,色彩斑斓宛如童话世界。</h1> <h1><b><i>𣵀盤重生之华沙</i></b></h1><h1><br /></h1><h1>初见华沙的感觉十分美好,清晨走出宾馆,空气清凉透彻。微风吹过,没有一丝我们习惯了的大都市的喧嚣和雾霾。小街两边的房屋都保持着悦目的色彩,和谐自然,幽雅祥和。而且街道上是静悄悄的一个人、一辆车都没有,这种感觉真的很好!</h1> <h1>华沙街边的边界纪念碑,上面凸起的部分大约3平方公里曾是禁锢犹太人的聚集地,饥饿和流行病杀死了无数人。在这张质感凸凹的图上看得到华沙的历史和现在,也看得到眼泪看得到欢乐。</h1><h1><br /></h1><h1>这是一座饱经战火,在废墟上涅槃重生的城市。这座拥有将近800年历史、被誉为"北边的巴黎"在二战结束后几成废墟。战后的老城按照原样重建,美丽而典雅,向世人展现其生生不息的姿态。这都要归功于建筑系的学生们在城市被炸毁的前一刻,精确的测绘了整个老城的全貌。人们常说知识让人类的文明得以留存,但我不完全认同,这里面还饱含着波兰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h1> <h1>看这眼前这一片片尖搭林立、错落有致的房子,玫红、鹅黄、草绿、浅蓝,色彩各异的调色板模样,感慨万分!大多数爱好旅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嗜好,会自然而然地遵从喜旧厌新的原则,越旧的就越受推崇。然而,新建的华沙老城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可见华沙城的重建并不是简单的复原堆砌,是华沙人在废墟上用心重建的,重建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尊严以及民族的灵魂。</h1><h1><br /></h1><h1>当年在将老城按照原样的修复中,华沙政府尽可能多的使用了原建筑的剩余材料。据说老百姓还自发地将原来的老照片及资料捐给政府,光这些重量就达到300吨。</h1><h1><br /></h1><h1> 华沙,从消亡到重建,背负着历史的沉重和屈辱,却能倚靠百折不饶的精神,众志成城的意志,从一片瓦砾中原样重新屹立在世界,且成了世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范本,太值得世人佩服。</h1> <h1>蓝天白云下,城堡广场上撞色版似得五颜六色的色彩十分养眼,无奈天气很快就阴下来了,并下起了小雨,到是涂生了华沙的肃穆感。 站在齐挌蒙特三世柱前抬头仰望,头顶上是一片名副其实波兰苦难的"历史的天空"!</h1> <h1>圣约翰教堂是华沙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之一,是一幢始建于14世纪的砖砌哥特式建筑。</h1> <h1>波兰人信奉天主教,天然的地理位置,是他们处在新教、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是天主教的边疆。</h1> <h1>有信仰是个美好的事儿,至少你在独自守望的时候不会孤单,至少能在黑夜中看到一盏明灯带来的希望。</h1> <h1>虽然是重建,但是每一条街道都很有味道,宁静的街上行人还是不多,寥寥几个路过的人也是行色匆匆。以至于很难把历史上在一条条街上发生的战争场面和现实联系起来。</h1><h1><br /></h1><h1>这里有两个岀售琥珀、蜜蜡饰品的小店,琥珀之于波兰人的意义,像极了翡玉之于中国人,暗合了世间百态的人物风志,每一块琥珀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张力,绝无雷同。</h1> <h1>华沙美人魚雕像 华沙的市标,波兰人民心目中的花木兰,寄托着波兰人对自由、幸福的渴望,也是每个游客拍照的必打卡之地。</h1> <h1>苦难的历史,多舛的命运让美人鱼也仗剑执盾,眉宇间全无娇弱,俨然是一个浴血厮杀的"文艺战士"。</h1><h1><br /></h1><h1>美人鱼的模特是年轻美丽的波兰女诗人克雷斯蒂娜·克拉赫尔斯卡,她在战前和战争年代写下很多动人的诗和歌曲,1944年在华沙起义中英勇捐身年仅30岁。</h1> <h1>老城城门又叫"瓮城",在古时作为战时防御工事,可以将入侵的敌人夹在两道城门之间。</h1> <h1>瓮中捉鳖</h1> <h1>老城城墙红砖红顶,颜色艳丽,热情洋溢;而中国的秦砖汉瓦,青灰淡雅,内敛低调;截然不同的文化格调!</h1> <h1>在老城附近是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的故居,博物馆门面很小,很容易被人忽略,只有门口墙上的这块门匾提示路人这里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生活的地方。</h1><h1><br /></h1><h1>居里夫人才是真学霸,从小记事起就非常膜拜居里夫人。</h1> <h1>在皇家大道的两边,相隔不远就摆放着一些古老的雕塑,无形中陡升这座城市的历史感!波兰历史上的十几位诺贝尔奖主,几乎无一例外地与这片街区有莫大关系,但羁绊最深者,那就是肖邦。</h1> <h1>波兰最伟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雕像,是比马克思大二十岁的革命家。鲁迅称他为"在异族压迫之下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他在巴黎逗留期间与肖邦有过接触交流,据说肖邦受他的诗集代表作《青春颂》启发,写出了《G小调叙事曲》。<br /></h1> <h1>维济特古教堂是后巴洛克式风格建筑,教堂入口有块牌子上写着"<b>在1825-1826期间,肖邦作为华沙中学生在这里进行风琴演奏,以他为荣</b>"。</h1><h1><br /></h1><h1>这里还留下了肖邦的初恋,当年肖邦在这座教堂星期日的弥撒上担任风琴手时,心中喑恋上了一个担任独唱的漂亮女孩。并满怀激情谱写了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献给心上人,肖邦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到"写这首协奏曲时,我的心绪始终和她在一起",可惜这丝情素并没有开花结果。</h1> <h1>总统办公厅前的大石狮,愁眉深锁,上帝总是这么般公正或者不公正,让作品惊人的精彩,但负载它土地的遭遇却如此的令人唏嘘!</h1><h1><br /></h1><h1>波兰总统府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原是贵族拉齐维乌家的公馆,公馆的一部分被用作剧院曾经向公众开放,肖邦8岁时的首次钢琴演奏会就在这里举行。</h1><h1><br /></h1><h1>这里还曾作为拿破仑的司令部,从这里拿破仑开进了莫斯科。</h1><h1><br /></h1><h1>至于二战后在这座宫殿发生的大事,不但对波兰,对欧洲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著名的《华沙条约》、《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都岀于这里。2016年北约在华约诞生地举行了号称北约历史上规模最的峰会,对昔日的华约算是彻底的清算和报复。</h1> <h1>华沙大学是欧洲最好的100所大学之一,在世界最高学府前500名等榜单上占有一席之地。200年来,有5位杰出的校友获得了"诺贝尔奖"。世界钢琴演奏家肖邦、波兰的多位总统及政要、以色列前总理梅纳赫姆·贝京等众多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毕业于华沙大学。</h1> <h1>华沙大学的对面的这座建筑,肖邦曾在他岀国的前三年在这里住过。在向前是正在修善的著名圣十字教堂, 这是一座巴洛格风格的教堂。</h1> <h1>1944年波兰军民以这座教堂为堡垒,举行英勇的反纳粹起义,为和平波兰人将鲜血洒在十字架下,生命中献在祭坛上,这座著名的教堂也同时倒下,成为勇士们的灵堂。现在的圣十字大教堂是战争硝烟散去后重建的。</h1> <h1>教堂中埋葬有肖邦的心脏和获得诺贝尔奖小说家莱蒙特的心脏。肖邦的心脏放在教堂的一个支柱中,上面镌刻着:<b>心,永远在最珍爱的地方。</b> 先后有7个神父为了保卫肖邦的心脏免于毁坏而牺牲。</h1> <h1>肖邦 — 波兰上个世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作品激荡着民族的旋律,充满了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一直以来常常有人静静地坐在安葬肖拜心脏的石柱下,默默地悼念瞻仰。</h1><h1><br /></h1><h1>波兰人衣着得体、表情冷峻,待人没有热情度可言。但面对你的镜头,不闪躲,不拒绝,很迎合。我想一个微笑能融化世界,一声快门为什么不可以呢?</h1> <h1>肖邦心脏柱的后侧旁一个虔诚的信徒正在向神父忏悔什么?旁边的座位上还有位等待忏悔的信徒。</h1><h1><br /></h1><h1>只有深刻地了解这座城市和这个民族历史,才会知道在大教堂里所有波兰人心中的默默祈祷!</h1> <h1>波兰的民众时刻牢记民族国家的灾难、历史的浩却,华沙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澄清历史真相的各种各样的宣传画册。这里有华沙起义、有列强联手瓜分波兰以及波兰人奋起反抗的等等残醋、血腥、悲壮的画面、文字 …… 。</h1><h1> </h1><h1>1944年华沙起义是波兰人永远伤痛的记忆,华沙是二战中真正被抹平的一座城市。起义失败后,近2万抵抗战士和25万平民在战斗中丧生,30多万人被送进集中营。</h1><h1><br /></h1><h1>当时波兰的地下组织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世界形势,目的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华沙。在整个华沙起义期间,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就在数十万隔河相望的苏军面前,曾经优雅的华沙城就这样灰飞烟灭于纳粹即将崩溃的前夜。</h1> <h1>不忘过去,不是为了纠缠昨日的恩怨,重复过去的仇狠,而是反思历史的镜鉴,保护现在和未来的和平。</h1><h1><br /></h1><h1><b>波兰的国歌名字,《波兰决不灭亡》!</b></h1> <h1>大街三叉路口是华沙大学的科学院楼。前面的雕像是波兰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他提出的"日心学"是现代天文学的里程碑。500多年前,久病的哥白尼己危在旦夕,医生把书放在被子上,哥白尼用他无力的手摸了摸书的封面,一小时后就与世长辞了。因为他是用拉丁文写的书,很多人根本看不懂,所以教会一直没有找哥白尼的麻烦。</h1><h1><br /></h1><h1>直到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开始撰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时候,教会就不得不镇压了。因为布鲁诺写的是明白晓畅的意大利文,文笔流畅而犀利。不是科学家,却在科学史上留名,代价是付出了生命!</h1> <h1>毕苏茨基广场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无名烈士墓中存放着从战场上收集来的泥土,上面挂得长明灯寄托了祈求永远和平之意,左右两侧日日夜夜由站立不动的卫兵守护。</h1><h1><br /></h1><h1>波兰的悲剧早在戊戍维新期间,中国的维新前驱康有为、梁启超先生就分别写了《波兰分灭记》和《波兰灭亡记》,警示国人,如果不变法维新,中国最终难逃像波兰一样被瓜分的命运。这就是文化的传播,波兰与中国虽相距十万八千里,却有着不解之缘。 </h1> <h1>科学文化宫,华沙的地标性建筑,是斯大林"送给"波兰的"礼物",高230米,共38层,两边对称,楼顶有观景平台,顶端有细长尖塔,前面的广场有喷水池,是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它统治了华沙天际线长达半个世纪。</h1><h1><br /></h1><h1>然而,波兰人并不喜欢这栋建筑,但是无法回避,这里甚至是当时那一代人人生启蒙的一部分,也是波兰人的集体记忆。</h1> <h1>瓦津基公园是在华沙的最后一个景点,明媚的阳光又一次被阴郁的乌云遮住,遇上了旅行最痛恨的大雨。看着伫立在雨中随风飘杨的肖邦雕像,留影的热情一点也不减。 毕竟在华沙旅游的一大乐趣就是寻找肖邦的足迹,而在这座城市,肖邦也确实"无处不在"。 </h1><h1><br /></h1><h1><b>华沙!留存肖邦记忆,承载波兰历史。</b></h1> <h1><b><i>恍如步入中世纪的克拉科夫</i></b></h1><h1><br /></h1><h1>克拉科夫,中欧最古老的都城,其约建于公元700前后,曾是波兰的首都。历来是波兰学术、文化和艺术生活的主要中心之一,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首都的一个范例。2000年克拉科夫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有新"布拉格"之称。这里比华沙不仅更加古老,生活节奏也更加舒缓悠然。</h1> <h1>贾恩 · 马特伊科的雕像,波兰最古老艺术大学的校长。</h1> <h1>在清晨柔美的阳光下,远远、高高的城墙弥漫着中世纪的风情。很有味道,但比我们中国的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是弱一点。</h1> <h1>在萧瑟的秋风里,素雅中透着几分坚强。</h1> <h1>这是克拉科夫最美丽的街区,街道两边的建筑从富丽雕琢的巴洛克到具有浪漫风格的波兰古典主义,装点着精美时尚大大小小的商店。再往前走,还是店铺林里,街道尽头就是中央大广场。</h1><h1><br /></h1><h1>这里竟然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流,当然欧洲洲的人口密度不能和亚洲比,更不能和我们的国家比。百度说每平方公里,一个79,一个139。</h1> <h1>号称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的中央大广场,精致且不失纯朴,温馨又充满活力,是波兰风情的集中展示地。</h1> <h1>波兰著名诗人 — 密茨凯维奇雕像</h1> <h1>画面的右手是玛丽亚升天大教堂,这是波兰最瞩目的哥特式古建筑之一。二座塔楼呈不对称外观,右边较矮是钟楼,左边高的是号手楼。</h1><h1><br /></h1><h1>历史上蒙古铁骑曾经从亚洲一路杀向欧洲,兵临克拉科夫时,向全城示警的号角就是从这个号手楼吹响的,号角手随之被蒙古骑兵一箭射中咽喉。教堂如今每天定时吹响号角,突然响亮的曲调嘎然而止,以纪念13世纪惊呼成吉思汗来了而牺牲的小号手。</h1><h1><br /></h1><h1>每天这个时候,附近的居民和游客都聚拢到这里聆听号角声,在欧洲,教堂钟声常听,教堂号角声那太稀罕了。由衷的感叹:成吉思汗!威武!</h1> <h1>克拉科夫纺织会馆,这是一座文艺复兴式建筑,建筑的上层是博物馆,大部分是波兰画家的油画作品。在馆内纪念品商店还可以买到可爱的波兰娃娃。<br /></h1> <h1>会馆的周边是咖啡、喝酒休闲的地方,我想在这里喝咖啡,能体会到一种別样的感觉,因为每一丝快乐都带着劫后余生的幸运。</h1> <h1>徜徉在这活的建筑博物馆里,慢慢地走在石板上,看看听听,感受空气中透露的悠闲。沿着石子路慢慢步行,微风吹过,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呼吸,所有跟这座城市有关的传说瞬间激活。</h1> <h1>躲在树后面的是圣·阿达尔贝特教堂,建筑最小但历史最久,建于十世纪,是克拉科夫最古老的教堂之一。</h1> <h1>不断擦身而过的马车发岀"咔嗒、咔嗒"的声音,由远而及近,就在那一刻,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中世纪的克拉科夫,让人沉醉。</h1> <h1>圣安徳鲁教堂是11世纪的罗马式建筑,据说是鞑靼人入侵之后克拉科夫唯一幸存的一座建筑,是克拉科夫最老的教堂。</h1> <h1>斑驳的外墙透露着古朴的气息</h1> <h1>整个老城的建筑都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风格,随便一栋楼、一个雕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h1> <h1>蓝天白云下,热闹的中心地带也是这样的安静和谐,徘徊在其间也是一种享乐!</h1> <h1>瓦维尔城堡是克拉科夫的起源和地标。</h1> <h1>瓦维尔城堡坐落在维斯瓦河岸边的瓦维尔山的斜坡上,整个斜坡是充满了旧罗马式风格、哥特风格和现代风格的建筑。斜坡下方是蜿蜒的的河流、绿色的草坪,在蓝天白云下,典雅精致,到处都散发岀迷人的艺术气息。</h1><h1><br /></h1><h1>城堡里有瓦维尔教堂、皇宫、钟楼和保罗二世博物馆。其从建成到现在,己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着克拉科夫乃至整个波兰曾经辉煌的历史。</h1> <h1>在城堡的门口,几位白皮肤小朋友,争先恐后冲到我的镜头前,双手举到大姆指,友好的说"CHINA"。这是在波兰我最喜欢的抓拍,没有之一。</h1><h1><br /></h1><h1>孩子们,愿慢慢长大,并且被岁月温柔以待。</h1> <h1>瓦维尔城堡旁边的亚盖沃大学的古校址,是波兰的第一学府,这座学校的名人校友就是哥白尼和居里夫人。</h1> <h1>瓦维尔主教堂,十四世纪之后的所有波兰国王都是在这里加冕,十九世纪教堂整修后这里成为波兰国王和民族英雄的墓地,罹难总统卡钦斯基夫妻也葬于这座教堂里。</h1> <h1>约翰·保罗二世,罗马第264任教皇。他曾径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波兰岀生的教皇、第一个斯拉夫人教皇、1552年后第一位非意大利籍教皇。年轻时当过运动员、演员、剧作家和语言学家,能流利讲11种语言。他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补了天主教与犹太人和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关系。</h1> <h1>中间的高塔是瓦维尔主教座堂钟楼,里面悬挂着重达八吨的西格蒙德一世大钟。据说这是国王西格斯蒙德一世时,用多次战争获胜的兵器铸造的大钟,此大钟只是用在国家特殊庆典时才敲响。</h1> <h1>画面的金色圆顶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是齐格蒙特小礼拜堂,是整个教堂最突出、最华丽的部分。</h1> <h1>瓦维尔城堡也是当时的皇家城堡,当时波兰的雅盖沃王朝掌控着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个王国的王权。最右边红顶的三层楼房就是王宫,皇宫现在己作为各种主题的博物馆馆。</h1><h1><br /></h1><h1>二战期间,德军总部就设在克拉科夫,而王宫则成了汉斯·弗兰克总督的官邸。</h1> <h1>游客打卡留念的最佳位置</h1> <h1>城堡的庭院里,大片的草坪无人行走,仅有一位工作人员在修剪草坪。</h1> <h1>这位身着绿色工装手扶剪草机的园艺师如同一只的彩蝶,体态轻盈,或左或右,在娇艳的花丛中穿梭往来,将这幽静的庭院点缀的更加妖娆、精彩!</h1> <h1>嗅到的尽是落寞贵族的气息,但斑驳的墙体以及秀丽的小花,让这种气息充满了悠远的意境。</h1><h1><br /></h1> <h1>古韵幽深庭院里,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争研,把城堡点缀得如世外桃源一般。</h1> <h1>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假好如我是一位诗人,我要用最美好的诗句来赞美它……。</h1> <h1>城堡南大门岀入口最醒目的是这个红色的四方碉楼,几个世纪就这样坚不可摧,巍然屹立在这里。</h1> <h1>壮观的碉楼连接着一眼看不到边的红砖墙犹如长城,是呀!红砖砌成的建筑总是有一种历史感,把人们带入逝去的沧桑岁月。<br /></h1> <h1>位于城堡下的不定时喷发火焰的瘦骨嶙峋的六只脚龙雕像。但和中国龙不同的是,中国龙象征吉祥与高贵,而克拉科夫是邪恶的代表。 </h1><h1> </h1><h1>传说这是一条臭名昭著的恶龙,杀害平民,吞噬牲畜。而且这条恶龙特别喜欢吃年轻的少女,也只有在每个月,它吃到村民们进贡的少女后,村民才能得到为时一𠆤月的片刻宁静。</h1><h1><br /></h1><h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城里的少女只剩下国王的女儿一人。无奈之下国王允诺将他美丽的女儿赐婚于能打败恶龙的人。一位名叫克拉科夫的贫穷鞋匠接受了这个挑战,他在羊肉里塞了硫,恶龙吃下后,口渴难忍,不停地喝水,它的肚子也越来越大,"嘣"地一声爆掉了。最终克拉科夫迎娶了国王的女儿,村民也将当地的地名改为科里科夫以示永远的纪念。</h1> <h1>维斯瓦河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波兰,时而狂野原始,时而妩媚妖娆,在径过克拉科夫时融入了维斯瓦城堡景观,最终在格但斯克附近汇入波罗的海。</h1> <h1>风光秀丽,景色怡人。</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维斯瓦河边绿地公园一只鹰的雕塑,据说在13世纪纪波兰和立陶宛合力对付德国人的条顿军团,那时条顿的标志就是这个鹰。现在波兰国徽是带有皇冠的鹰,眼前这只鹰没有皇冠,没有皇冠的鹰是苏联时代的波兰国徽。</span></h1> <h1>在波兰遇到车比遇到波兰人温暖,这里所有车速都很快,但看到行人过马路时一定马上停下来,包括警车,并示意让行人先走。</h1> <h1>午餐后闲庭信步街道上,一切的一切都悠然自得。(请继续关注:捷克、斯洛伐克篇)</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