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从师部进驻毛坝修建襄渝铁路算起,我不是最早进入毛坝的。我到毛坝的时候,部队驻地已经初具规模了。</h3><h3> </h3> <h3>从高速路下来后照的毛坝平面全景</h3> <h3> 1971年我调到机关,从重庆坐上师部的交通车,晃悠了两天,第三天上午到达师医院所在地麻柳。这里离师机关所在地毛坝只有不到五公里的路了。虽然一车人颠簸了两天已经十分疲倦,却都巴不得早点到达目的地,我也非常想早一点见到身边战友经常挂在嘴边、这个将会与我的生活产生密切联系的地方。可是前面塌方,道路还在抢修中……</h3> <h3> 毛坝街景</h3> <h3> 这里处在大山深处,老百姓生活非常贫困。在部队到达之前,这里只有比羊肠小道还不如的山道,据说在这个地区摔死的人比老死的人比例还要大。</h3><h3> 毛坝这里我不知道该叫它小镇子还是叫村落。反正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村子都比它大。</h3> <h3>毛坝街景</h3> <h3> 不要提经济状况。全毛坝的壮劳力全部组织起来只有一个任务:沿着山路跋山涉水地到县城去背返销粮。毛坝地区虽然有山却因为山高坡陡无法开荒种地;虽然有水却无力开发利用还饱受洪水危害。</h3><h3> </h3> <h3> 毛坝街景</h3> <h3> 毛坝的街道在今天想来还有点古镇的味道,摄影师应该可以在这里找到灵感。可是当时在我们的眼里看来两排低矮破旧的房屋夹着碎石铺成的、一辆车也无法通行的街道。我们开玩笑地说在街道这头摔个跟头要到街那头去捡帽子。可惜的是如今我再也寻不到街道的踪影了。</h3> <h3>毛坝街景</h3> <h3> 我们走的路是为修铁路部队修建的临时公路,路基还不稳固,经常会遇到山体滑坡和路基塌陷,所以断路是家常便饭。在医院等了几个小时,听说路快抢通了,盼望早些到达目的地的我们迫不及待地上路了。果然,等了不到两小时,前方的路通了。汽车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颠簸,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百米深渊,刚垫起的路面由于前车的碾压已经凹下去,刚加固的路基只有几块石头支撑着。汽车轱辘滑进坑中,又滚上了,再滑下去,又碾上来。我坐在车箱上已看不到路面,车帮已在悬崖外。我再也不敢向外张望……</h3> <h3>河边向麻柳方向望去,建筑物已修到远处的河弯处</h3> <h3> 部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投入紧张的战斗生活。</h3><h3> 开始的几年由于道路经常塌方,青菜运不进来,运菜的车经常是一车菜臭在路上,部队只好吃脱水菜。部队吃的米不知道什么原因沙子非常多,与粮食几乎一样大小、一个颜色的石粒可以说每吃一口都可以咬到。现在想来是不知道哪个环节遇到奸商了。</h3><h3> </h3> <h3> 河岸已建起水泥坝减少了人们对水患的忧虑</h3> <h3> 山中无水,施工时只好打干风枪了。施工战士在粉尘中作业,出洞时已分不清张三李四。如果人站在那里,你只能看到眼珠还是干净的,全身上下已经包裹在粉尘中。我身边一位来自开山连队的战友,一个月后吐出的痰还是黑的。</h3><h3> 没有办法呀,任务重、时间紧,环境差……想想那时候的思想觉悟,放在今天有没有人干活?不敢想呀……</h3> <h3>毛坝街景</h3> <h3> 条件虽然艰苦,我们还是会苦中作乐的。没事的时候我们会下河捉鱼,会上山打鸟。不知道怎么的,如今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我却对那时的学习和生活、对身边的战友念念不忘。其实不只是我,这些年在战友的微信圈里只要有一个人提起往事就会引起一片共鸣。我于2017年11月3日到了毛坝,与火车站现任站长聊了一下,他对我说,年年都有你的战友回到这里。去年有组织的来了一百多人,还打着横幅来看这片战斗过的土地。</h3> <h3> 毛坝小学。应该是原特务连的驻地。</h3> <h3> 如今的毛坝交通很方便,下高速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原来无论从西安进入还是从重庆进入都要两至三天的时间,现在我从西安天大亮出发,到毛坝呆了两小时还多,再赶到重庆北碚天才擦黑。秦岭已经用无数的隧道贯通,再不用翻山越岭了。</h3><h3> </h3> <h3>通往火车站的小路</h3> <h3> 虽然毛坝变化非常大,已经没有几个人能辨认出当年毛坝驻地的确切方位了,但是近五十年来与其他地方的发展相比这里还是落后的。道路狭窄,整体建设显得缺乏规划。火车站不通公路,这在其他地方不可想象的。</h3><h3> </h3> <h3>通往火车站的小路</h3> <h3> 我打听了无数人,在狭窄的道路上调了好几回头才找到一条可以上山的路。它隐藏在两幢楼房间,从一个宽也就是两米多点有限的缝隙中穿过,并且要拐一个九十度的直角才能开进去(大车别想进去)。所以我来回开了几趟都忽略了这个豁口。因房屋那头有一辆车停在路边挡了一半的路,我也没敢冒险进入。而且这条路也只能到达山谷对面的隧洞处,也就是原建筑给水发电连的驻地所在的山坡上,即使这样也不能直接开到车站。我只好停好车,步行向半山腰的火车站爬去。</h3> <h3>山谷对面的隧洞</h3> <h3> 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路也还是那条路。只不过弯弯曲曲的小路已经掩埋在建筑群中了,就像其他南方城市的小巷一样,有时拾级而上,有时穿过住家的前坝,和走迷宫差不多。唯一变化的是过去的土路已经铺上了石头。</h3> <h3>山谷对面的建筑。原建筑给水发电连坡上。</h3> <h3> 我们修建的铁路如今已经变成了由北向南的单行线。随着经济的发展,襄渝线修建了一条复线,这样一来运输能力扩大了一倍。虽经过了近五十年的风雨,毛坝关车站还有当年的影子。车站的主建筑还是当年的基础。只是翻修和增添了新的建筑。</h3> <h3>火车站一隅</h3> <h3> 不知道什么原因,毛坝街上人流熙熙攘攘。反正外地人是不会到这里发展的。应该是小镇像吸铁石一样将毛坝周边深山里的住民吸引了过来,多少带来了小镇的繁荣景象。</h3><h3> </h3> <h3>火车站的候车室</h3> <h3> 与他们接触,当地人还是很朴实的。所有的人都很热情地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在火车站附近我找到一家,提出到他家楼上俯视山下照张相,他痛快地带我爬上楼顶。</h3><h3> </h3> <h3>火车站站台</h3> <h3> 这是一座三层水泥建筑的房子,屋内虽然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但也毕竟是三层小楼。由于怕涉及隐私,我也没有深问毛坝及他家靠什么维持生计的。</h3> <h3>火车站站台</h3> <h3> 在他家楼顶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老房子的屋顶,屋顶就地取材地用石片铺成,这才恍然发觉毛坝最大的不同是原来用石片盖的房屋现在已经看不到踪影,难怪我刚到毛坝时一头雾水,不知身在何处呢。</h3> <h3>火车站站牌</h3> <h3> 记得当时我们与老百姓接触最多的就是购买他们手中的土特产品,除买鸡蛋等生活用品外,还买过天麻和杜仲。不知道这些药材在当地产量大不大,能不能当作主营经济发展地方。如果找不到发展突破口,这里的发展还将是遥遥无期。</h3> <h3>山谷对面,原建筑给水发电连驻地</h3> <h3> 这里的生活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这里要财没有、要物没有、要景没有、要发展也没有。可是在我的记忆中这里却占有一席之地,它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只有一句话,就是莫名地怀念、怀念、怀念!</h3> <h3> 意外发现的小屋,房顶用石片铺成。</h3> <h3> 在结束美篇之后,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也将查询结果告知关心毛坝发展的战友们。<h3> 紫阳县毛坝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任河中游,辖八村一居委会,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15000人。毛坝镇因地处川陕之咽喉,又名毛坝关,经济发达,集镇繁荣,长期以来,一直为紫阳任何流域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紫阳三大镇之一。 毛坝镇有全县最大的魔芋食品加工企业,年产魔芋精粉500吨;有紫阳西南最大的板石加工企业,年销板石10万平方米;有全县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经济最强、功能最完善的农村集镇;有浓郁和极富特色的巴山民歌和旅游景点。..</h3></h3> <h3> 远处建筑为正在建设的毛坝中学。建好后应该是毛坝最好的建筑群了。看来政府还是把教育放在了首位。</h3> <h3> 我还查到一篇战友于非鱼的文章,他去毛坝有幸看到了即将拆毁前的师部大楼。文章写得非常好,建议战友们上网看一下。<h3> 在历史上的1927年,刘伯承曾经到过毛坝关。</h3></h3> <h3>这是火车站现任站长与我的合影。火车站一共有七位员工。</h3> <h3>站在楼顶俯瞰毛坝全景</h3> <h3>山谷对面的隧洞</h3> <h3>火车站旁边的建筑,应该是属于车站的。</h3> <h3>火车站内的建筑</h3> <h3>毛坝小学。与其他地方一样,门外已经有等候接学生的家长了。</h3> <h3>去火车站的小路边</h3> <h3>到火车站去的小路</h3> <h3>毛坝供销社。据我考证应该是师部驻地。</h3> <h3> 这幢楼规模较大,师部的师、政、后驻地全部被它侵占。这边已经占到河坝边上。</h3> <h3>同上</h3> <h3> 任河水量达到最小。记得一年冬天,我们从这里淌河爬上了河对面的高山。</h3> <h3> 反复求证,这里应该是原毛坝街道的位置,当地人仍然称这里为毛坝老街。</h3> <h3>政府修堤治水的铭牌</h3> <h3>站在河道中</h3> <h3> 向紫阳方向修建了一座桥。对面只有一小群建筑。并没有向周围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