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煤球儿》

摄影师山脉

<h1><b>  北京的挖煤采煤在元明时就有记载,光绪年间运煤的驼队就见天儿见的踏进踏出阜城门,那串串驼铃声一直叮叮当当地响了数百年。1927年(民国16年)前后人们把城墙扒开了豁口,在城墙根儿修了铁路通了火车,这时山西等地儿拉煤的火车进了京了,而京西的煤也顺脚儿跟着坐着火车进了城。<br></b><b><br></b><b>   <br></b><b></b></h1> <h1><b> 倒退二三十年前,煤铺还是北京城里人过日子离不开的,尽管那时胡同有人家儿已用上了煤气灶做饭,可是一入冬儿西北风一刮,北京人还是要忙着装炉子、安烟筒、买煤球儿,烧煤取暧。北京人烧煤取暖的日子并不太长,解放前的北京人不是谁家都能用烧煤取暖的,冬天小户人家儿都在房子里靠一边盘个火炕,用柴火烧热火炕的同时整个屋子也跟着热了,就用这招儿过冬,烧煤取暖那时还是件花钱的奢侈事儿。有记载,那时的澡堂子是用煤烧火炕,洗澡的人泡完了洗完了头上顶块热手巾腰上简单围上个白单子,不大讲究的就赤条条光着,大家伙就在大火炕上有躺有坐有靠的聊大天儿歇着,当然这一幕我是没有见过,这是听老辈儿人说的。</b><b><br></b><b></b></h1> <h1><b>  一九六五年我上小学的时候,入冬前常见到学校操场边儿上有两个摇煤球儿的人,他们身穿一身黑颜色的衣服,围着长长的围裙,戴着套袖,两只脚的毛窝(家做儿的布棉鞋)上也各戴了一个像是小孩子用的围嘴儿一样的东西,系在脚腕子上盖住毛窝。还记得,一个摇煤球儿的人干活热了脱下长围裙,露出腰间巴掌宽的板儿带,正面是用两根筷子粗的黄铜丝弯成的双钩,勾在一起将板儿带紧紧扎在了腰上,看到那扎着的板带。总让我想起电影《小兵张嘎》中罗金宝叔叔腰上扎的那条大板带。而另一个人一张嘴说话就露出亮晶晶的两颗大牙,那牙是镶上去的大银牙。我今儿想起来那银牙还一闪一闪的晃着我…。摇煤球儿,摇煤球儿这几个字儿打他们嘴里说出,就变成了非常悠扬的字词:"摇煤球儿的",他们把"摇"字变成了"妖"字的发音,“煤”字变成了“妹”字的发音,而"球"字从他们口中出来成了"秋"字的发音,"儿"字的发音是先向上扬后又拐了下来,最后再加上一个"的"字发"爹"的音。“妖妹秋儿爹”那声调拐来拐去,十分悠扬,十分好听,至今不忘。<br></b><b></b></h1> <h1><b>  哦,还是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摇煤球儿吧,旧时煤从煤矿开采后运到城里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块儿状的煤,一种如土一样是散的煤,老北京人儿管它也叫煤末子,把煤末子加上水再加上一定量的黄土使它成型为球儿状,这个加工过程在那个时候就叫摇煤球儿。学校从煤铺买来的全是煤球儿,但是到最后一个个的煤球儿用完了,而下面就剩下那些破损后的煤末子,学校请人摇煤球儿就是要把这些煤末子重新制成煤球儿后取暖用。煤末子先用筛子筛一筛,加上一定比例的黄土用水合成泥,然后铺摊在平平的空场上,厚度四五公分,然后再用一把中间垂直有长木把的大闸刀也叫大剁铲,先横后竖把摊好的大片煤泥切剁成四公分见方的煤茧儿(块状),再把切好的煤茧儿铲入一个平平的看上去像筛子一样荆条编的浅边儿的笸箩里,下面再垫放一个花盆儿,这花盆也叫转盆儿。摇煤球儿的人用半蹲姿势,双手有节奏的翻摇笸箩,不一会儿,见方的煤茧儿被摇成圆球儿,煤球儿就这样被摇了出来,这真有点儿像摇元宵一样,只不过那是把雪白的糯米摇成白颜色的球儿,而摇煤球儿是把黑色的煤末子摇成黑的球儿。</b></h1><h3></h3> <h1></h1><h1><b> 听老辈儿人说,这些摇煤球儿的人大都来自于河北定兴,他们最早在北京摇煤球儿,开煤铺,卖块煤,卖煤末子,到后来用机器做煤球儿,压好的煤球儿装入四五十公分的长方形竹筐,一筐大约50斤,一辆人力三轮车可装兩层十六筐,再吱吱呀呀卖力地蹬着人力三轮车串胡同送煤。送煤人脸黑、手黑、衣服黑,大三九天儿脑瓜顶儿上冒热气儿,而流出的汗水又把煤黑的脸冲出一道一道的白沟,这煤黑的脸上一说话时又露出两排透黄的牙,而上面是忽闪忽闪的一对眼白。<br></b><b>摇煤球儿,送煤的,对于当今幸福靓丽的年轻人已是全然不知的老事儿了,社会在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真的很快,摇煤球儿,劈柴,煤铺,搪炉子,大圈儿,二圈,小火盖儿,大火盖儿,装风斗,拢火,添煤,擞灰,封火,捡煤核儿,整吃整拉,火通条,火筷子,火钩子,煤铲子,煤夹子,拐脖,柳子,打烟筒……,现而今这些老北京当年的词儿己被人们用现代化生活牢牢地封入过往的词典了。上边这每一个词儿的后面其实都有故事,今后我会努力把这些故事一个一个写出来。<br></b><b><br></b></h1><h1><b> 2017年11月1号<br></b><b> 写于北上哈尔滨的火车上<br></b><b> 2018年12月1日<br></b><b> 修改编辑于广东省佛山南海</b></h1><h1><b> (文内图片均来自于百度)<br></b><b><br></b><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