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外滩源”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确定了其作为上海现代城市源头的特殊地位。在已有的房屋建筑中有14幢被列为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年代最早的已达百年以上,说这里是老上海的精华并不过言。</h3><h3> 2004年5月,上海新黄浦集团与美国洛克菲勒国际集团举行签字仪式,组建中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外滩源,一期工程至少耗资两亿美元。所以,现在的外滩源也称作洛克-外滩源。</h3> <h3> </h3><h3></h3> <h3> 当初,确定开发外滩源时明确了整个区域的房屋建筑高度有层次的进行控制。在紧邻圆明园路的虎丘路上,已建成的“文汇大厦”由于不符合片区高度控制,显得特别的突出,也予以坚决的拆除了。</h3> <h3></h3> <h3> 保留了一张2004年在外滩拍摄的照片。当时看到这栋楼房感到特别突出、显眼。</h3><h3></h3> <h3>外滩源33</h3><h3>作为外滩源的一个地标,外滩源33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交界处,北靠苏州河、南邻半岛酒店,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圆明园路总占地面积27770平方米。</h3> <h3> 外滩源33号,实际是一个区域。该区域内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1号楼)、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官邸(2号楼)、原教会公寓(3号楼)、原新天安堂(4号楼)和原划船俱乐部五幢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__“上海外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h3> <h3></h3> <h3>原英国领事馆</h3> <h3> 今日留下的英国领事馆建筑,是英国建筑师格罗思曼和鲍依斯设计并负责监造的。1872年6月1日正式开工,并举行奠基仪式。1873年工程竣工,建筑占地38559平方米,主屋高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屋面为四坡顶蝴蝶瓦,立面门窗采用平拱和拱券,装有硬百叶窗,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原为清水砖外墙,底层中部有五孔券廊,二楼为廊式内阳台。在水泥粉刷勾勒横线条的外墙衬托之下,建筑外观朴实、庄重、有韵味,显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原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领事馆和官邸之间有上下二个通道相连。</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区域内,绿地面积约22250平方米,27棵古树名木及建筑资源更见证了悠久的区域文化历史。</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原教会公寓</h3> <h3>新天安堂的传教士的用房</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新天安堂</h3> <h3> 原来基督教伦敦会1864年在麦家圈(今山东路)建有天安堂供外国侨民举行礼拜。1866年教会又在南苏州路处建造了一个教堂,因已有天安堂,故名为新天安堂。</h3> <h3> 这座具有12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曾是外滩唯一没有改建或重建的建筑。</h3> <h3></h3> <h3></h3> <h3></h3> <h3> 新天安堂于1886年建成,1901年扩建,由当时上海极少数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建筑总体平面呈十字结构,中间33米高的八边形尖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墙体的砌筑砂浆在墙体底部强度较大,越往上走强度越小,质地也较散,当时施工技术的合理性可见一斑。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这里演讲。</h3> <h3> 但可惜在2007年遭遇火灾。灾后专家们开展“落架大修”:用人工的方法,把原有的建筑材料一件一件拆卸下来,包括砖、砖拱、木料等,全部编号存放,复建时全部再“装配”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历史元素,即使是新采购的材料,也必须是百余年的木梁、青砖,与这座建筑的百年历史相匹配。</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原划船俱乐部</h3> <h3> 原划船俱乐部。建于1905年,由玛礼逊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折中,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原建筑由会所,游泳池和船库三部分组成,现保留的为中部会所建筑和原西翼游泳池的门楼。而原来的船库建筑因建设吴淞路闸桥需要于1989年拆除。</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原室内游泳馆的泳道以这种方式保留了下来。</h3> <h3></h3> <h3>记得小时候来这里游泳,感觉游泳池好大。今天才知真相。</h3> <h3></h3> <h3></h3> <h3>2012年制作的外滩源33</h3> <h3>下篇,将浏览一外滩源的圆明园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