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大同长城,万古雄风!北方锁钥,京畿藩屏!不忘初心,天下大同!

空灵

<h3><font color="#010101">北方锁钥一一伟大雄壮的大同长城  明朝“九边十一镇”中,大同镇是最早设立的。永乐十二年,明成祖朱棣令都督朱荣为总兵官,镇守大同,节制山西都司、行都司备御军马——大同正式建镇。大同镇统领七十二城堡,东接宣府镇西陲的西阳河(今河北省怀安县境内),西至偏头关鸦角山,绵延三百三十五公里,最多时统兵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战马五万一千六百五十四匹,达全国兵力的十二分之一,列“九边”重镇,成为“拱卫神京”的西北屏障。 大同镇防务体系既是一条线性城墙防御体,同时也是一个纵深的梯次式防御体。辖区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大同、朔州两市全境和忻州市部分县乡,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部分县乡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部分县乡,纵深一百五十多公里。辖区内的七十二城堡按地理位置分为三个层次:靠近外长城一线的称为“极冲地方”,如平虏城、井坪城、威远城、右卫城、助马堡、得胜堡、弘赐堡、新平堡、大同镇城、天成城、平远堡、保平堡、镇羌堡、破虏堡、灭虏堡、威虏堡、宁虏堡、杀胡堡、云石堡、威坪堡、威胡堡、镇川堡、乃河堡、迎恩堡、高山城;位置靠南一些的城堡称为“次冲地方”,如左卫城、阳和城、朔州城、永嘉堡、靖虏堡、镇虏堡、镇河堡、牛心堡;接近内长城一带的城堡称为“稍缓地方”,如蔚州城、广昌城、灵丘城、广灵城、浑源城、应州城、山阴城、怀仁城、马邑城等。史载,自宣府镇以西,至山西镇边缘,“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凡通车、马的隘口,都设“百户”防守。连只能容得下樵夫牧民独身通过的隘口,也安置边兵十人戍守。著名爱国将领于谦有诗赞曰:“百二连营秦壁垒,五原封锁汉封疆。”诗人李贽也感慨大同:“此城真与铁城同!”大同长城遵循“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在重要的道路口、险峻的山坳口设置关城,以保证军事防守和必要的交通。长城墙体每隔一段向外突出一个墩台,便于战时左右射击。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建有一座敌楼,战时作掩体,平时作武库。长城沿线设立的烽燧墩台,是独立于长城墙体之外的高台。发现有敌来犯时,于台顶举火燃烟,传递信号,报警求援。大同长城还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墙身多用夯土夯筑,也有石头垒砌。墙身表面用条石和城砖砌筑,并用白灰浆填缝,连小草也很难在缝中生长。城墙顶上还设有排水沟,用以排除雨水,保护墙身。按照性质和功能划分,大同镇七十二城堡可分为三种类型:军堡、官堡和民堡。军堡也称边堡,是最前线之边防堡垒,包括纯粹用于作战的“战堡”和屯兵、屯粮草的“屯堡”。官堡是都司卫所及其军政首脑驻守之城堡,民堡是民间乡村自保之城堡。军堡中的“战堡”规模最小,周长一般在一公里左右,建在长城沿线的关隘要冲处,据险设防,用于阻击。“屯堡”规模稍大,周长多在二三公里左右,位于战略要道之附近,驻扎军队,并屯粮草。官堡和民堡规模较大,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史学界也有人把大同镇七十二城堡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长城沿线之军堡,二是腹里收保之城堡,三是居中应援之城堡,四是州(县)与卫(所)治所之城堡。明制:“九边十一镇”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职。其中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镇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此外,还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等官职。镇守总兵官统领都指挥使司驻扎在镇城,镇以下设若干路,路以下设卫,卫下设所,所下设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同镇又添设兵备道,共四道,即阳和道(驻阳和城)、分巡冀北道(驻大同镇城)、大同左卫道(驻左卫城)、分守冀北道(驻朔州城)。四道之下设九路:新平路、东路,不属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井坪路。九路分辖具体的城和堡。</font></h3> <h3>  大同建镇伊始,便承受着巨大压力。明初,常在大同地区驻牧的有蒙古哈喇真、哈连二部,两部兵力约五万,扰边无常。此后,随着瓦剌与鞑靼各大部的交迭兴起,大同又受到前所未有的更大冲击。《节镇云中八首》这样描述:“塞外胡兵三十万,乘秋飞骑寇边城”,“云中兵甲积如霜,仗绒还期靖朔方”。与此同时,大同镇的长城、关隘、城堡及边墩之修筑也几乎没有中断过,且呈“且修且战、且战且修”之势。洪武三年,砖建朔州城,属州(即今朔州市城区)。洪武五年,增筑、砖包大同旧土城,属都卫、府(即今大同市城区)。洪武七年,砖包蔚州城,属州、卫(即今河北省蔚县县城)。洪武八年,增筑应州故城,属州、卫(即今应县县城)。洪武十六年,筑广灵城,属县(即今广灵县县城)。又设怀仁城,属县(即今怀仁县县城)。又筑马邑城,属县(即今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洪武二十六年,筑定边卫城,属卫(即今右玉县右卫镇)。又筑镇朔卫城,属卫(即今左云县县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砖包阳和城,属卫(即今阳高县县城)。又建天成城,属卫(即今天镇县县城)。永乐三年(1405年),土筑山阴故城,属县(即今山阴县古城镇)。</h3><div>永乐十二年,大同正式建镇,是“九边”重镇之首。</div><div>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与蒙古瓦剌部交锋,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明军五十万人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被俘,随行大臣百余名被杀戮殆尽,瓦刺军兵临北京城下。期间,大同镇在孤守无援的危难中苦力支撑,有效地牵制了瓦剌军主力也先部,挫败了瓦刺“欲取大同为巢穴”的野心。大同之战对于明英宗回归明廷,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iv><div>“土木堡之变”进一步显示出大同镇在北部边防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年)加筑起大同镇城的操场城,即北关。不久,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又筑起大同镇城的东小城和南小城。同时,在城东五十里处加修起聚乐城,城西五十里处加修起高山城。</div><div>天顺年间,蒙古诸部进入河套,史称“套虏”。“(诸部)出套则寇宣、大三关,以震畿辅。” “大同之境时被侵犯”,“势难他及”。其中尤以鞑靼部吉囊、俺答兄弟最为剧烈。为了应对“套虏”威胁,明朝又掀起新一轮边务整饬。</div><div>成化八年至十三年(1472年—1477年),大同巡抚李敏主导修筑北部长城,史载“计修边墙、壕堑、墩台九万三千七百七十九丈”,约合三百公里,相当于大同镇防线的全线长度,就是后人所称的“小边”长城。即使这样,也抵挡不住蒙古鞑靼部黄金家族吉囊、俺答兄弟的强横入掠。吉囊拔都和小王子俺答动辄犯边,频繁时一个月四入边境,每每万骑。</div><div>成化十九年(1483年),俺答率部攻至大同城下,焚毁代王别墅。代王胁迫总兵许宁与巡抚郭镗冒险出战,“死者千余人”,大败而归。</div><div>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总督余子俊、总兵王玺等又先后修筑“二边”长城,使大同镇“二边”向西与山西镇“二边”在鸦角山墩连接贯通。并修筑起井坪城。 嘉靖十年(1531年),吉囊把都连续两次攻掠大同。十二年(1533年),大同明军哗变,镇守总兵官李瑾被杀,代王逃往宣府镇。吉囊把都率五万鞑靼军入援哗变明军,裹挟千人而去。十四年(1535年),吉囊把都又连犯大同。 鉴于大同边防的紧张局势,明廷抽调保定、延绥等镇官军入援。山西、宣府、大同总督毛伯温指出:“大同以北川原平衍,非城堡不守。”于是挑壕筑墙立堡,夯土版筑之声彻夜不停于晋北沿边。嘉靖十八年(1539年),总督毛伯温、巡抚詹容于大同北、“二边”内创立弘赐堡、镇边堡、镇川堡、镇虏堡、镇河堡。这五堡,绵延百里,堡堡相距二十五华里,故有“堡离堡,二十五”之说,史称“边墙五堡”或“大同内五堡”。修筑五堡的同时,修筑长城九十公里,史称“大边”。 吉囊掳得明朝哗变士卒后,令他们作密探,潜回内地刺探军情。有此之便,嘉靖十九年(1540年)吉囊拔都又两次攻略大同,杀死指挥使周岐。 嘉靖二十年(1541年),鞑靼部遣使者石天爵向明军求贡,明廷杀死来使,激怒鞑靼首领。二十一年(1542年),吉囊与俺答各领七八万骑攻入山西,越大同、抵雁门,掠朔州、宁武、岚县、静县、交城、太原、汾州、平阳等十卫、三十八州县。明都指挥使固宁战死,山西居民家园尽毁,一片血光狼藉。</div><div>大同、山西沿边烽烟不息,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明廷出台边防二十四条举措,令:“大同镇城迤北,自镇边堡东暗门头抵阳和后口抢风崖;又自镇河堡西界抵老营堡接境,中宜凿壕斩崖筑墙修堡。” 当年,巡抚詹容、总兵周尚文“挑修三边墙壕,延长四百余里,筑墩建堡,召军添实。”大同“三边”于此出现。史称“虏果畏惧,不敢深入,地方赖以宁靖。”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兵部侍郎翁万达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等处军务,立即固守“二边”,修葺“三边”。总兵周尚文“遵照总督侍郎翁万达明文……又将原挑三边墙壕东西五百余里帮修,各加高厚三尺,内挑品坑六百一十一万八千有余。”加修“三边”的同时,总督侍郎翁万达继续按巡抚詹容原先计划,于“二边”增筑四堡:“镇羌堡在弘赐堡正北,相离二十余里;拒墙堡在镇虏堡正北,相离三十余里;拒门堡在破虏堡正北,助马堡在灭虏堡正北,各相离三十余里。犄角之势已成,重篱之固足恃。”后世将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与稍后修筑的得胜堡,一同称为“塞外五堡”。 嘉靖二十四年,蒙古军从阳和、天成以及边外的青梁寺、剪子关进攻大同,总督侍郎翁万达迎敌获胜,史称“鹁鸽峪、铁裹门之战”。</div><div>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大同总兵周尚文识破蒙军诱惑,历时一月对峙,挫败了俺答的进攻,史称“弥陀山血战”。同年,加修起绥虏堡,后改名得胜堡。</div><div>翟鹏总督大同、山西期间,挑挖大同壕沟一道,长一百九十五公里,深、宽各六米。并把壕沟的出土垒以为墙,添筑新墩台二百九十座、护墩堡十四座。又在边墙冲口处,添设空心砖台三百多座。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达、脱脱、辛爱、兀慎等蒙古四部将“大边”长城割处分管,气焰高炽顶点,以致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巨变——庚戌之变。俺达率领六、七万骑自密云古北口溃墙入塞,到京师东直门外校场炫耀,官军无人敢挡其锋。兵部尚书丁汝夔请示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丁汝夔会意,令坚壁不发一矢。于是,俺答部在城外自由焚掠,骚扰八日。饱掠后又攻大同,大同总兵张达、副总兵林椿英勇出战,将帅双双战死。</div><div>面对塞北蒙古不断的强势进攻,明廷改施“羁縻之策”。第二年(1551年)在大同镇新创“五堡”边外与蒙古俺答“立市交易”,但俺答的攻势有增无减。第三年(1552),明世宗下诏:“撤回大同大边、二边墩军……惟守三边近墩,传报烽火便”, 并罢各边马市。不久,俺答得寸进尺。八月,“二万余骑寇大同平虏卫,分掠朔、应、山阴、马邑等州县,杀掳数千人”。九月,二万骑又于弘赐堡“溃墙入”三边,掠大同左右等卫、怀仁等县周边乡村。三十三年(1554年),又犯浑源、灵丘、广昌。接着,又以万骑纵掠至广武八角堡。大同总兵官岳懋中战死。</div><div>明军抵挡不住蒙军,只好持续加固城堡、延伸“三边”。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兵部尚书杨博主持再修城堡九座、烽堠二千九百多个。三十九年(1560年),巡抚李文进加高大同镇南小城2.6米。隆庆年间,巡抚刘应箕再次加高南小城3.3米,增厚2.6米,石砌砖包。</div><div>《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载,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二百五十八公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城堡七十二座(城二十,堡五十二),边墩七百七十六个,火路墩八百三十三个。</div><div> </div> <h3>明朝北部边境战争连绵不绝。虽然曾有“通贡互市”的景象出现,但强势一方总是以攫取最大利益为目的,所以,不知什么时候,这些天兵天将又如风而至,如雨而来,和平的局面如灯而灭。直到隆庆四年(1570年)才出现了奇迹——俺答封贡,与明朝征战了六十多年的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愿意世代服从明廷。于是,大同边塞重开“互市”。自此以后,蒙古鞑靼部贵族历代袭封,边境两边相安无事。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上空,战争的浓云开始消退。</h3><h3> 明长城和大同七十二城堡已经经历了六百五十多年历史,附着在它身上的那些故事也已渐渐远去,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那些土和石的原始创造。即使这些,也由于岁月的磨蚀、“用进废退”规律的碾压,以及政治运动的人为破坏,早已不完全是当年模样了。但长城毕竟是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罕见壮举,长城至今仍不失为雄伟壮丽的奇观。特别是大同地区的长城和它身边的城堡无粉无饰,原汁原味,具有不可多得的原生态之美,是不可复制的保护开发利用、闪耀长城荣光的旅游胜境。</h3> <h3>  长城之子董耀会,河北抚宁县人。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h3><h3> 1984 年5 月4 日至 1985 年 9 月 24 日,他与吴德玉、张元华一起,从山海关出发,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沙漠,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历时 508 天,终于胜利的到达了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这一英雄壮举。中国人在长城上留下了人类第一行完整的足迹。此后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进行学习和研究。1998 年 6 月 28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 2002 年 2 月 21 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期间,董耀会都作为国家指定专家陪同其参观长城。2008年,长城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董耀会功不可没!</h3><h3> 20 多年来,董耀会一直致力于长城的研究和写作工作,并为长城的保护、维修、宣传和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明长城考实》、《长城纵横谈》、《长城》、《长城万里行》、《秦皇岛历代旧志校注》、《瓦合集》等专著十余种,主编了鸿篇巨著《中国长城志》。</h3><div>2016年11月16日,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成立,董耀会出任院长。</div> <h3>大同市人大副主任冯境成、市政协副主席王德成等市领导出席。来自中国长城学会、山西长城保护研究会、河北地质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社科院、张家口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忻州市的专家学者30多人和各县、区、市内长城学者、长城爱好者300多人参加了盛会。</h3> <h3>大同会长福仁兄,天生做着长城梦!</h3><h3>长城本是中华魂,从此大同大不同!</h3> <h3>论坛成果真不少,长城文化新提高。</h3> <h3>二届长城徒步行,保平堡下启征程。</h3><h3>莫道长城已荒老,大同视之若珍宝。</h3> <h3>学会有位潘长江,副会长兼秘书长。</h3><h3>能歌善舞了不起,才貌双全长城王。</h3> <h3>大名鼎鼎新平堡,赵灭中山置县治。</h3><h3>赵北长城起始段,古老代郡延陵邑。</h3> <h3>战国时为赵延陵邑,秦置延陵县,后废。故治在今山西天镇县北六十里新平堡。西汉置阳原县,属代郡,东汉废。北魏道武帝时置广牧县,属附化郡。后为塞外地,隋为玉泉驿,属马邑县。</h3><div><br></div> <h3>四朝长城交织处,三省锁钥镇边楼。</h3><h3>大明极冲新平路,隆庆和议茶马互。</h3> <h3>万里长城万里长,大同长城雄风扬!</h3><h3>万古长新中国梦,古城孕育新思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