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常州人金怡濂住在西山,几十年就这么伴着窗外四时歇兴。可他心里,却是独驻春郊画有声。
说是周而复始,静池无波,可这世界变化之快,越发让人炫目:上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发布,中国超级计算机再次领跑世界,运算速度达到每秒9.3亿亿次。
有人说:若把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比作交响乐,金怡濂则是最出色的指挥家。
我喜欢这样的眼神,温和从容中感受着安静如初的力量。手中握着笔,不时在空中轻轻比划,轻划出时光的痕迹。 金怡濂童年记忆颇多温情。家族多人在上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外公家除了陆小曼前夫王庚,还有协助荣毅仁创办中信公司的四舅王廉,六舅是著名化学家王序。
父亲金奎是美国留学归来的电话局工程师。父亲给他最大的影响就是科学救国思想。抗战胜利时有同学拉金怡濂参加“三青团”,结果被父亲一顿训斥:只有科学和技术才是最清白的。
1947年秋,金怡濂考取清华大学电机系,后来成为内阁首辅的湖南人朱先生,是金的同班同学。刚入校,大家都爱翻一本名为《清华教授名录》册子,他记得:清瘦的朱自清走在路上总一副沉思神情;华罗庚虽腿有残疾,但走路给人感觉却很稳健;梁思成爱开迷你型小轿车去教学楼…
1951年,刚毕业的金怡濂和其他5名同学被分配到部队,平生第一次听见有人称自己为同志,心情格外激动。 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它标志着人类走出了迈向信息时代的第一步 。1956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远景规划》发布。其中,计算技术成为重点发展的学科。中国迅速选派了20人组成的进修队赴苏联学习计算机。27岁的金怡濂成为其中一员,其时,他和队友们并不清晰计算机将在未来怎样深刻改变我们这个世界。
1957年11月16日,大使馆通知进修队,明天到莫斯科大学礼堂听国内来的首长作形势报告。大家纷纷猜测也许毛主席会来,大家兴奋得一宿没有睡好。
第二天,雪后放晴的莫斯科天空碧蓝如洗。听完中宣部长陆定一的形势报告后,主持人向大家宣布: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毛主席从礼堂左侧小门走进来,礼堂立刻沸腾起来。在异国他乡如此近距离地仰视毛主席,金怡濂心情异常激动。(顺插一句:著名宇航科学家、常州女生吴美蓉当时也在现场)。
这次接见,留下了那段非常有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次年归国途中,一个早晨,火车行驶在茫茫的东北原野上。金怡濂忽然想看看“八九点钟的太阳”到底什么样子,特意跑到车厢尽头,结果在玻璃后面看到跃升在地平线上空的太阳,果真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
金怡濂心中满是豪情。 金怡濂回国后,正是充满激情的火红年代。1959年到1962年正值国家最困难的四年,他们连续研制出四台大型计算机。不多久,文革打破了宁静。遭遇短暂冲击后,金怡濂还是很快被解放,上级指定他负责某型晶体管计算机的后期研制,这是我国大型计算机由单机模式向并行模式迈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金怡濂科研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历经数年曲折,1976年,改型机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50万次。其间金成为中国计算机界第一个提出并主持实施双机并行处理的科学家。这一突破对以后中国巨型机研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97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这年,国家批准亿次机研制立项,从每秒350万次一下跃升到亿次,金被指定负责主机研制工作。1986年,国内第一台标量巨型亿次计算机宣告研制成功。徐向前、聂荣臻两位老帅分别发来贺信、题词祝贺这一重大成果,这是纯正的中国血统。
从双机并行到群机并行,再到大规模并行,中国巨型机研制十年三大步。1992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金怡濂出任主任。1994年,金怡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擎起帅旗的金怡濂,又把目标瞄向千亿次。
1999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运算速度每秒3840亿次的神威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成功。
神威,威力如何?举个小例子,石油勘探进行地震波勘测数据处理,若在亿次机上运算,需十年,而神威只需10小时,并确保准确无误。 2003年,第三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金怡濂院士是本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唯一获奖者,时任国家主席向金怡濂颁发了获奖证书。
随后讲话中,时任首辅朱先生称自己的老同学“是我国计算机事业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完成了我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1200年前,唐人李贺曾于梦游时俯瞰人间,感慨时间短促,空间渺小。
而年近九旬的金怡濂告诉我,他却是更喜欢这两句: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