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秋,长葛市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以燎原之势吹遍了角角落落。经过上个学期的摸索,我们天隆学校小学语文组的老师们渴望着在课例研究中快速成长……</h3><h3> —— 题记</h3><h3>"小学语文关于概述叙事性文章方法的探究"课例研究报告</h3><h3>研究主题:小学语文关于概述叙事性文章方法的探究</h3><h3>研究课例: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h3><h3>研究团队:杨凯歌(主持人)</h3><h3> 蒋凯歌(授课人)</h3><h3> 苏利平 李冰</h3><h3>指导老师:魏红霞</h3><h3><br /></h3><h3><br /></h3> <h3>第一部分——确定研究主题和内容</h3><h3> 2017年春天,长葛市教研室倡导的课例研究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教研室代超鹏老师首先对全市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了课例研究培训,让我们对课例研究的各个环节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对于从未接触过的我们来说还是"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后来教研室又组织我们观摩了市二小的课例研究活动,亲身经历了之后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也尝试做了课例研究。9月19日在长兴坡岳小学举行的中心教研组会议中,市一小的王瑞娟老师、市二小的侯莉莉老师、长兴的常玲老师、后河的张博老师总结分享了她们做课例研究的秘诀,实在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当天回来大家信心满满,七嘴八舌开始商讨我们本学期的课例研究主题。</h3><h3> 首先大家提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一致认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找不到重点,考试中学生遇到总结段意或者课文主要内容时,不知道如何概括课文,特别是遇到较长的文章,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要从概述课文内容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要能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抓重点总结课文内容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第一步。</h3><h3> 蒋凯歌老师说:"新课标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从学会概述课文内容开始吧。""对对对,"李冰老师说道:"就是,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苏丽萍老师说道:"授之于鱼不如受之与渔,我们教给孩子们概述课文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在课文中抓重点,会有助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学会抓重点,概述课文内容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而且各个年级都会用到,特别有研究价值。于是我们就把本学期的课例研究主题确定为《小学语文叙事性文章概述课文内容方法的探究》。</h3><h3>本次研究主要研讨以下几个问题:</h3><h3>1.阅读教学中如何概述叙事类文章大意。</h3><h3>2.如何结合课文特点确定适合小学高段学生的教学目标。</h3><h3>3.如何依托文本设计合适的练习题目。</h3><h3>为了让课例研究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组全体教师先学习了《新课标》,并从网上搜集有关概述叙事性课文内容方法的资料,确定以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展开我们的课例研究。大家分工明确,确立以下步骤:</h3><h3>1、第一阶段:确定主题,资料搜集(2017.9.13—2017.9.22)</h3><h3>集中学习《新课标》,研读第三阶段的阅读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确定主题,分工、选课,搜集有关方法概述叙事性课文内容的资料。</h3><h3>2、第二阶段:集体备课(2017.9.25)</h3><h3>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先由蒋凯歌老师进行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阐述,然后大家集体评议、商讨,完善教学设计。</h3><h3> 3、第三阶段:课堂观察(2017.10.19)</h3><h3>由蒋凯歌老师执教,高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集体观课,课后以课例研究主题为依据,根据课堂观察,找出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h3><h3>4、第四阶段:复备复上(2017.10.26)</h3><h3>授课人根据基于团队合作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再次执教,大家再次集体观课,课堂上注意学生反应,课后评议课堂效果。</h3><h3>5、第五阶段:资料汇总,形成报告(2017.10.30)</h3><h3>由主持人执笔,全体语文组教师参与,梳理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整理相关资料,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h3><h3>第二部分——研究过程</h3><h3>(一) 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及研讨</h3><h3><br /></h3> <h3> 10月17日蒋凯歌老师在六二班教室进行了第一次试课,全组人员积极参与听课。</h3> <h3> 会后,我们课例小组成员在小会议室进行了评课、议课,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h3> <h3> 11月21日第三节课,蒋凯歌老师在录播教室进行了第二次磨课。</h3> <h3> 第四节课大家来到小会议室,对本次磨课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赵培培老师对本次课例研究进行了总结。</h3> <h3>第三部分实践反思</h3><h3>(一) 执教者反思</h3><h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执教反思一</h3><h3> 蒋凯歌</h3><h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笑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我把本次课例研究的重点放在总结并教会学生概述方法上,希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会一个概述课文内容的方法。 </h3><h3> 在执教过程中,整体感觉本课教学设计比较连贯,教学环节紧密相联,课上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概述方法,但在细节方面把控还不到位。比如:在预习检测环节,时间较短,学生仅仅是读了两遍,不能完全掌握字音,而难理解的词语更是直接略过,虽然这一环节不是本课的重点,但也应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还有自学指导1这一环节,缺少了让学生自己总结概述方法这一细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方法,老师再进行补充说明会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在最后串联全文这一点上,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叙述起来较困难,因此还需改进。</h3><h3> 作为第一次研课,我们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课例研究在路上,我们也将不断努力! </h3><h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执教反思二</h3><h3> 蒋凯歌</h3><h3> 第一次研课结束以后,经过我们课例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集体备课,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研课,使我收获良多。听了大家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h3><h3>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h3><h3> 一是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设计连贯流畅。</h3><h3>作为第一课时,怎么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了解课文大意,这无疑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把概述课文内容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首先是自学指导的安排。由三个自学指导来层层递进总结并运用概述方法。首先是让学生找出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几件事,然后概述第一件事的大意,让学生自己说出概述的方法,老师补充总结,最后学生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去概述第二和三、四件事。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环环相扣,多次提到概述方法并运用,使学生对印象深刻。对这一教学重点,化繁为简,让学生都能牢牢掌握。</h3><h3> 二是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体现学生主动性</h3><h3>本课概述课文大意的方法都由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只是补充说明,再加以强调。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进行纠正或评价指导,老师只是扮演引导者角色,不会过多的进行干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h3><h3>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在自学指导1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细节不够明确学生在说每件事都是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时,没有给予及时强调,导致其他学生并不是很明确。还有在小组交流时,分工不够详细,小组讨论时在分工环节浪费一些时间。这些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h3> <h3>(二) 团队成员反思</h3><h3> 课例研究活动反思</h3><h3> 杨凯歌</h3><h3>教而不研则浅,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要通过教研提升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质量,就必须确定一个务实的抓手,这个抓手必须聚焦于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立足于本校的课堂教学研究,才是最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因此进行课例研究才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这学期学校也组织了课例研究,作为小组成员,通过这次活动,我有很多收获。</h3><h3>通过和同学科老师们的讨论,我们发现学生做阅读题目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丢分较多。学生对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么说不准,要么说不全。主要表现在:(1)搬抄几句文中原句,没有进行归纳;(2)顾前不顾后,抓不住文章重点,只概括文章局部内容,没有整篇意识;(3)概括的内容偏离文本主题价值,不能抓住事件的主要特征;(4)概括不够精要,存在意思重复的语句;(5)概括时直接引用文中人物的语言,不会提炼人物对话的主要意思……于是我们决定这次课例研究的主题为"小学语文概述叙述性课文方法的探究",选定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过蒋凯歌老师的课后,我们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经过一次次的研讨,一次次的上课,终于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方法:</h3><h3>1、作为教师,首先要在备课时,自己尝试概括出所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概括课文内容的度,这样指导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h3><h3>2、要让学生明确概括是对课文内容的归纳与综合,所以我们概括主要内容后,要让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不能让没有读过的人误解文章的意思。</h3><h3>3、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概括的方法和步骤。</h3><h3>教师提供概括课文大意的样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概括的语言模式,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做一些完成填空,或提供适当句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强化学生概括的有效思维过程。</h3><h3>遇到课文内容比较多,情节比较复杂的课文,我打算在备课时对主要内容进行分解,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相机把答案的关键词进行板书,这样,在指导概括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意,教师进行句子组织和表达上的引导。</h3><h3>4、针对检测时需要进行书面表达,而以往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都是口头表达的情况,我将尝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练习把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写下来。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预习,在将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一个组织语言的过程,所以让学生思考后,将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写下来,然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交代清楚了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进行补充修改。学生一开始可能写得过多,教师指导学生将几句话用一句话来概括,使学生经历"思写读改"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h3><h3> 经过这次课例研究,我更加发现课例研究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语文教师只要坚持搞好自己的课例研究,就一定会成为有建树的研究型教学专家。</h3> <h3> 课例研究反思</h3><h3> ---赵培培</h3><h3>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要通过教研提升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质量,就必须确定一个务实的抓手,这个抓手必须聚焦于课堂教学,因此进行课例研究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在教研室和其他学校的引领下,本学期我们学校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课例研究活动。作为参与活动的一员,我深有感触,下面我谈谈我的个人体会:</h3><h3> 一、这次课例研修活动自始至终,学校领导都安排有序,全程跟进。在活动过程中,领导们身体力行,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备课组教师研讨、交流,俯下身来和备课组老师们评课、议课。</h3><h3>二、老师们的积极参与。我们小组分工明确,选取了大家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的共性问题-学生概况课文内容不知从何说起,这个问题展开研究,推出蒋凯歌老师主讲,并选取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作为课例,因为这一课课文较长,学生概括起来有难度。我们备课组的全体成员齐心参与,蒋老师精心安排,针对我们的研究主题设计出了三次行之有效的教案进行施教。在设计过程中,大家积极参加课前集体备课、课堂观察后紧紧围绕研究主题评议,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毫无保留。</h3><h3>三、在课例研究中成长。研修活动就如同一个精彩的大舞台,我们在一线工作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这个舞台上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每参加一次评课,我都觉得自己好像禾苗又汲取了一次甘露,又多了一些工作的动力、信心、干劲儿……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实际操作使我明白了课例研究的真正内涵:即以一节课的全程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研究设计实践反思,回想我们以往的教研活动,与之相比,课例研究克服了以往教研活动盲目性,老师们共同探讨,交流分享,获取大量的信息,共同解除困惑,感受成功。 </h3><h3>课例研究是互助互学的教研过程,使大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如果能坚持及时总结、反思、调整,不断积累研究方法和经验,就会少走弯路,所以课例研究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h3> <h3> 课例研究活动反思</h3><h3> 苏丽萍</h3><h3>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该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h3><h3>2.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h3><h3>本次的研究主题是《关于概述故事性课文内容方法的探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这类故事性课文,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蒋老师对于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很有耐心,用鼓励性的语言有效的引导他们,使其树立了信心。解决课文问题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后,让他自己总结方法,然后老师对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再让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学习。既加深了印象,又学会了方法,一举两得。</h3><h3>3.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h3><h3>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师安排揭题后初读,在检查中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鲁迅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最后是拓展阅读,直到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清晰深刻。</h3><h3>还表现在课堂面向于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虽然个别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并通过朗读表达了他们的体会。</h3><h3>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总之,该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h3><h3><br /></h3><h3><br /></h3><h3> 课例研究心得体会<br /></h3><h3> 李冰</h3><h3>通过学习我认为: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它依据教师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寻找自身的差异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 </h3><h3>课例研究通常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 </h3><h3> 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是教师们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起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作用,它能够增长我们的实践智慧,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 我也深深感受到,课例研修与我们的平常的教研活动是有区别的,平常我们往往只关心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技术问题,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加以分析与思考,因而就不能高屋建瓴地从整体把握教学设计。进行课例研修可以让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h3><h3> 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课例研修关注的不是教育学或各学科所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校长和教师经常遇到或亟待解决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h3><h3>本次课例研究,我收获颇丰,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课例研究为向导,以学生为主宰,将课例研究进行到底。</h3><h3> </h3><h3><br /></h3><h3><br /></h3> <h3>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h3><h3> ——周晔</h3><h3>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h3><h3>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h3><h3>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①,一本是《小约翰》②。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h3><h3>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h3><h3>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h3><h3>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h3><h3>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h3><h3> "那怎么——"</h3><h3>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h3><h3>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h3><h3>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h3><h3>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h3><h3>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h3><h3>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h3><h3>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h3><h3> "怎么了?"爸爸问他。</h3><h3>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h3><h3>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h3><h3>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h3><h3>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h3><h3>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h3><h3>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h3><h3>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h3><h3>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