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周岁82岁高龄的母亲住院了。因为股骨头坏死,疼痛难忍,药物无效,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手术换股骨头,但是风险也很大,不只是高龄,而且心脏不好。</h3> <h3>母亲在病房里。旁边是我们陪护用的折叠椅,拉开以后就是一个简易的床。</h3> <h3>母亲昨天(2017年11月20日)做了手术。手术进行了1小时20分钟。因为高龄,手术后直接进了ICU病房,需要在ICU病房观察24小时。</h3><h3><br></h3><h3>昨天让麻醉师吓得够呛。谈话间里的麻醉师是一个50多岁的女大夫,瞪着无神的大眼睛,面无表情的给我们说:老太太年龄大,心脏不好,有房颤史,腿部动脉有斑块,脑部ct没做,颈部动脉ct没做,不知有什么潜在的斑块、血栓什么的。老太太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你们家属同意不同意做麻醉?同意就签字。我们被她的把风险说成可能甚至很可能发生的事震到了,面面相觑。这时她又说:我看你们家属没做好心理准备,我不同意现在进行麻醉手术。随后,她就离开了。</h3><h3><br></h3><h3>又过了十来分钟,麻醉科的主任出来和我们继续谈话。这个主任说话的口气就没有那么凌厉,平静柔和了一些,面部表情也没有那么冷漠。虽然也说风险非常大,但没有用到那样让人揪心的下不了手术台的之类的语言。最终我们同意,签了字,手术得以进行。</h3><h3><br></h3><h3>因为第一个麻醉师的用词,态度,和表情的问题,导致我妈的手术晚了一个多小时。作为和病人家属沟通谈话的麻醉师,在病人家属心理最脆弱的时刻,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自己说话的用词语气及态度表情?是不是应该不要把概率事件说成必然事件?是不是应该稍微地应用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和家属交流?这是本地最好的医院,个别麻醉师的沟通水平竟然这样,让人添堵,真是无语!</h3> <h3>母亲术后第二天从ICU回到普通病房,整个状态比我们预期的要好。麻醉师所说的各种风险也没出现,看来姐姐的祈祷灵验了!亲人们欢天喜地地围坐在母亲身边。</h3> <h3>术后第三天,母亲能自己吃饭了!</h3> <h3>术后第四天,母亲开始练习下地走路了。母亲表现超棒,一天一个样,一天比一天好!</h3> <h3>术后第五天,母亲继续练习走路。</h3> <h3>这次能走到病房门外了。</h3> <h3>不只走到病房门外,还到厕所正常上了个厕所!</h3> <h3>术后第六天,姐姐和我帮助妈妈在床上做练习。</h3> <h3>继续练习走路,今天走的比昨天自如一些了。</h3> <h3>战胜自己,镇定自若。</h3> <h3>术后第七天,母亲出院了。叫了个护送车,这样母亲就不用下床了,护送车把母亲从医院的床上一直送到家里的床上。到家后我们忙着打扫卫生,母亲看着忙碌的四个孩子,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慨,因为我们兄妹四个分居三地,平时没事很难聚在一起。这次是母亲又让我们聚在一起,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