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识旅顺口(89)东鸡冠山北堡垒

刘圣君

<h3></h3> <h3> 现在来说一说东鸡冠山,这是可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战争遗迹所在,研究日俄战争的人不可不研究它,研究旅顺历史的人也不可不研究它,到大连旅顺来旅游的人也不可不来此地,可以说这里对于历史学家和军事家都,乃至游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h3> 这里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中心东北方向,东鸡冠山海拔119.6 米,呈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属低山丘陵。可就是这样一座不高的山,成为旅顺区内的一道天然屏障。</h3></h3> <h3></h3> <h3> 既然是屏障,那就要发挥屏障的作用,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前,清军就在这里建有简易的土木结构的炮台,当然,以当时清军的理念,他们就要是防着海上方向的进攻,所以这里的炮台修筑的十分简陋,但就是这样一个简易的炮台在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键是看它在谁的手里用。据记载,1894年11月20日至21日,日军步兵第十四联队左翼纵队在益满邦介的指挥下向东鸡冠山炮台发起进攻,而守卫在这里的清军将领正是那个让中国人自豪的徐邦道,清军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日军步兵第十四联队第一大队长花冈正贞少佐毙命于此。这本来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一段往事,但由于甲午战争清军表现太差,这段事情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也可惜了徐邦道这位名将了。</h3> <h3> 日本人在战后绘制地图,地图显示东部防线完全以鸡冠山为中心,可以清楚地看出东鸡冠山堡垒在东部防线的重要性。</h3> <h3> 让东鸡冠山出名的却是日俄战争,俄国人强租旅大后,充分吸取了清军的教训,对陆防的堡垒和炮台变得特别重视,在东鸡冠山上修建了永久性的堡垒和炮台,《回眸中的印迹》中写到:俄国于1898年3月27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遂开始在旅顺区域周围10公里的防线上构筑防御工事。东鸡冠山作为俄军东部陆防线的要地,防御工事可谓重中之重,建成后的东鸡冠山堡垒,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东鸡冠山北堡垒”,而在俄国作家斯捷潘诺夫的小说《旅顺口》中被称为俄军2号炮台。该堡垒的设计出自俄军维利奇科上校之手。<h3> 东鸡冠山西侧有一户堡垒、盘龙山堡垒、二龙山堡垒、松树山堡垒及松树山备炮台,东部接着白银山两个堡垒,可以说旅顺陆防线的东部就是以东鸡冠山为中心构建的。它自身又分成东鸡冠山北堡垒、东鸡冠山南堡垒、东鸡冠山炮台、望台炮台几个部分,身后有的北斗山观测所。这些通过局部放大的地图就可以看得很清楚。</h3><h3> 东鸡冠山北堡垒呈不规则五边形半地穴式,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堡垒全长496米,外壕长4000米。整个堡垒在建设中没有任何金属物做支撑,全部是用混凝土浇注而成。堡垒墙体厚度竟达0.9米,顶部尚覆盖有2米多厚的沙袋。堡垒由堡垒入口大门、军官室、兵舍、弹药库、电话室、暗堡、侧防暗堡、外沿坑道、护垒壕炮阵地、机炮阵地、包扎所、伙房、梯形井、堡垒后院、木吊桥、散兵壕等设施构成。日俄战争时,驻守该地的是俄军东西拍利亚军区陆军第七师二十团第五加强连。配有火炮30余门,马克沁重机枪4挺,兵力300余人。首任堡垒司令是陆军大尉列扎诺夫,最后一任为克瓦茨上尉。</h3><h3><br></h3></h3> <h3>东鸡冠山北堡垒的结构示意图。</h3> <h3> 咦,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只有300人的一个连守卫,是不是有点太儿戏了?<h3> 你没有看错,东鸡冠山北堡垒中确实只有300余人,这并不是俄军托大看不起日本人,而实在是这个堡垒修建的太特殊了。</h3><h3> 我们都知道战争从来是人类史上最残酷,最诡秘的集和,可到底是怎样的残酷,怎样的诡秘,我们并没有直观的感觉,那现在就请随我一起去一探东鸡冠山的奥秘吧。</h3><h3><br></h3></h3> <h3>东鸡冠山北堡垒的实体模型,曾在日本战迹陈列室存放。</h3> <h3>这就东鸡冠山北堡垒的一部分,其射击口全部对内。</h3> <h3>这就东鸡冠山北堡垒的内部结构。</h3> <h3> 很多到旅顺东鸡冠山北堡垒参观过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这里的战场正面是北方,而修建的堡垒却面向南面,枪口等作战设施也都是朝堡垒内部?这是什么意思?莫非俄国军人的脑袋坏掉了,枪口不对敌人而要对自己人?你完全想错了,其实,这正是该座堡垒独特构思的最大秘密所在。<h3> 这种独特结构的堡垒,在战术运用上的好处在于:一是堡垒背对正面战场,隐蔽性强,敌军的重炮无可奈何,使这座堡垒在百余日激烈的战斗中仍能保持完好;二是即使敌军攻下了正面的战壕,而一旦进入护垒壕内,便无任何可隐蔽之处,势必成为堡垒内俄军的活靶子,而外部的敌人根本不知道内部情况;三是堡垒内通外连,始终让俄军在战斗的暗处且有掩护,让敌军在明处且没有掩护,可以在只有很少人防守的情况下,能顶住数万敌军百余日的攻击。</h3><h3> 这种结构的堡垒在人类战争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怪胎,翻看人类战争史,各种奇形怪状的堡垒层出不穷,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保护自己,但类似东鸡冠山北堡垒这种结构只有在德国出现过一次,但规模小、功能差,像东鸡冠山北堡垒这种规模大、功能齐备、结构奇异的堡垒,只此一处,别无分号。喜好军事的朋友是不是可以好好在这里上一堂课了。</h3><h3><br></h3></h3> <h3>日本殖民时期的东鸡冠山北堡垒,增上的弹孔是残酷的写照。</h3> <h3>射击孔。</h3> <h3> 唔,说到这里,笔者不禁要插上一句题外话,俄军把这个堡垒修建的如此诡秘、如此险恶,当然要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军事机密守护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在旅顺当地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说是俄军当时强征了大量旅顺民工参加了东鸡冠山堡垒的修筑,事后为了保密,把参加修建的1600名中国人秘密押上“波罗地海”号船上,跑到大海里沉没,所有中国人无一生还。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中国人对外来列强产生仇恨的情绪,但历史的考证可以很轻松否定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当时在中国的并没有什么波罗地海号战船,而当时究竟是不是有中国人参加这个工事的修筑也缺少实在的依据。这个故事是只在特定的年代我们自己臆想出来的故事而已。<h3> 但我们千万不要去谩骂这故事的创造者,因为这个故事确实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历史研究者只要去认真地对待历史,还原历史的真像就可以了,呵呵,又说远了。</h3><h3> 在日俄战争期间,这座堡垒成了日军的噩梦。堡垒争夺战于1904年8月21日起,初战6天,日军多次冲入正面战壕,又多次被打回,伤亡达15000余人。日军将领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的人已经冲上高坡,但却转眼间就全军覆灭,这是什么道理。在遭受重创之后,日军才终于明白,这座堡垒后面定有古怪,绝非硬攻就可以克敌制胜。</h3><h3> 用士兵的血肉之躯来攻击这样的堡垒当然是以卵击石,所以日军调来了重炮,从龙头的王家甸子到水师营的姜家村,团团重炮围住了东鸡冠山,希望能用重炮来取得致胜的一击。这一次,是不是我们要为东鸡冠山担心了。以下三张图是日军的重炮阵地、日军重炮炮弹、以及重炮轰击东鸡冠山的情景。嗯,不错,看上去很壮观、很可怕。毕竟这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口径最大的陆战大炮了。</h3><h3> 但实际上,这种重炮对东鸡冠山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给人的感觉是隔靴骚痒。</h3><h3><br></h3></h3> <h3>日军为攻克东鸡冠山准备的280毫米重炮。</h3> <h3>日军的这架式,任何对手看了都会胆寒。</h3> <h3>日军用重炮轰击东鸡冠山北堡垒的情景。</h3> <h3> 这样看起来俄军真的是要为自己修建的永久性堡垒自豪了。<h3> 一心要取胜的日军无奈之下,想出了最后一招,这一招很麻烦、很笨拙,但在战争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h3><h3> 这就是挖掘坑道接近堡垒,用爆破的方法配合地面的强攻。日军的这一新战法很快破俄军洞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索性实施反坑道作业法,自上而下迂回接近正在挖掘坑道的日军,炸死近百名日军,这就让这场争夺战改变了状态。这期间,日军 11月14日,当俄军再次对日军坑道作业进行反爆破时,尽管破坏了日军的前沿坑道,但也暴露了俄军的反爆破胸墙、反爆破坑道及堡垒入口。12月15日,日军于坑道内点燃油毡,使大量窒息性毒气向俄军坑道漫延,迫使俄军后退,日军乘机占领了俄军放弃的坑道。</h3><h3><br></h3></h3> <h3>日本第3军掘壕挖沟接近堡垒,时间是9月14日。</h3> <h3>日本第3军在壕沟内准备突击,时间是9月14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