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因水质清澈而得名的小清河是汉江的支流,被誉为襄阳的母亲河。襄阳清河口街道办事处地处属城市发展重点地段,老城改造建设规划中,小清河将被打造成中部地区的"秦淮河"。 这个辖8个居委会、有46000多人的街道办事处里,有近40户失独家庭。为完成城市"东大门"的华丽谍变,办事处辖区内正大面积搬迁拆建。 </h3><h3> 2017年11月15日,一个初冷乍寒却阳光明媚的日子,襄阳民福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志愿者们一行五人来到清河口办事处,结合二周前已开展的失独家庭团体辅导工作,今天大家将进入8个居委会推荐的8户失独家庭,有针对性实地进行个案的深度访谈。</h3> <h3>入户走访</h3> <h3> 旭东路居委会辖属的铁路家属院里的邓大姐,是今天的第一个工作对象。刚经历"创文"的城市洗礼,老旧小区也面貌一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有的低矮自行车棚还保留着旧的居家记忆。踏暗窄楼道上二楼,楼梯和扶手都干干净净,看的出是用心打扫了,想必邓大姐一家对社工们的到访是期待着的。蜗居旧房里,墙上挂着的淡雅壁画为家庭添色不少,一大束鲜艳的捧花放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颇为喜庆。邓大姐将近60岁,现与再婚的70多岁的丈夫同住此处,丈夫的前妻因病去世,两个女儿已工作,都居住在附近且常有往来。社区陪同人员介绍说,丈夫的两个女儿对邓大姐都很关心,相处得不错。家里入口处新买等待安装的坐式马桶,也印证了新组合家庭对邓大姐的关爱,邓大姐近期膝盖痛,下蹲困难,家里马上就付诸行动予以帮助。除了家庭关爱,一帮老同学粉红闺蜜也是邓大姐的至真挚爱,房间的花束就是前天收到的闺蜜生日礼物呢,平时和同学们一起郊游娱乐,看来邓大姐自我调试得不错。</h3><h3>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社工介入个案工作的重要理论,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如同人的生命历程一样,需要经历从形成到解体的发展过程。访谈中,社工从纵向的视角,以时间为轴线分析邓大姐当前生活经历,对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予以挖掘和分析。针对邓大姐谈到自己"孑然一身"入住丈夫家,虽然目前过的不错,但房子是夫家的、亲人是夫家的,房产证上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希望能争取经适房等现实问题,社工们和邓大姐围绕新家庭成员新任务展开了深度讨论,一起厘清了新家庭任务的达成中的正式及非正式资源。专业的剖析和清晰的思维界定是当前阶段社工可以给予的专业支持,虽然未能直接帮助邓大姐解决现实的问题,邓大姐仍然对于社工来访表示感激,不舍中坚持要送大家下楼。饱尝丧失之痛,"邓大姐们"<span style="line-height: 1.5;">变得包容亦冷静。</span></h3> <h3>生日的花束装点着房间</h3> <h3>深度访谈,理性剖析</h3> <h3>坚持要送下楼</h3> <h3> 襄江社区所属船运公司的谭姐是一名搬迁户,夫家三兄弟合建的三层楼房已搬腾一空,虽然已租住去别的社区,但管理归口仍在户口所在地。应社工的访谈之邀,谭姐专门回到只留一沙发、一被子的老屋里来。憨厚壮实的谭姐以及谭姐老家的船、水、老屋等元素,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三峡好人》中的片段,影片中,漂泊不定的渡船表征我们所处的动态不定的时代,流动的水与正在拆迁中的老屋强化了现代性特征。水淹没一切,也涤尽一切,无论是房子,街道,还是人与人的关系。空间的大规模转换和人际关系的重组,旧的、传统的空间-人际正在解体,新的正在重组和建立中。影片结尾,主人公韩三明离开三峡上船之前,在码头上呆呆地望着江边手拿平衡棒小心翼翼地走钢丝表演的人。这是一个没有根基而行走的人,一种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生存状态。</h3><h3> 在这幢老屋里,谭姐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搬离是否可以让她离过去的悲痛远一些?核心家庭的支离破碎,是否能在新的居住地上构建新的人际关系呢?行动上决绝与老屋告别的谭姐在内心里和往事告别了吗?亦或只是别无选择中的毅然决然?社会工作讲究"人在情景中",口头上说"我没啥困难"的谭姐真是没有服务需求的对象吗?那留在谭姐老屋里的沙发、被子,又是怎样的一份固守与等待呢?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整体。社工分别从谭姐家庭微观系统、同伴及社区的中观系统、政策及社会的宏观系统三个方面考量各系统间的互动是否"运行"正常,是否"变形"甚至"断裂"。以此为基础的论证分析,发现谭姐是自己"遗忘"了自我需求。也许,在漫长的悲苦时日里,谭姐已经遗忘了她自己……</h3> <h3>房间里搬地只剩一张沙发、一床被子</h3> <h3>悲痛的奶奶、沮丧的媳妇、寡言沉默的孙子</h3> <h3>现在过得还可以,期待老了不能动的时候国家能管</h3> <h3> 社会工作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发展的还不成熟,如何将社会工作的方法有效引入对失独群体的帮助之中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加之当前社会普遍对社工认识不够,将社工等同于义工,不了解社工是一种专业助人的职业。社区走访中,虽有当面访谈之约,仍有访谈对象爽约谢绝,我们去到明晶巷和另外两个社区时,就遇到铁将军把门,社工们只好写上问候的小纸条悄然置放。社工本土化服务于特殊人群,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h3><h3> 行走在清河口的街街道道,旧城和老屋在拆迁中淹没。鎯头、钻头的敲击声与江边急驰而过的载重汽车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犹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命运的敲门声,影响着普通百姓的命运。命运的敲击声中,我们听到了社会重构和人际关系重组的脚步声。急剧变幻的社会中,失独家庭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相对于普通百姓普遍性的焦虑,他们似乎显得更无力无助,更害怕发生变化,内心茫然而惶惑。丧夫失独的王自华和儿媳、孙子三代同堂,居住在水运公司的老楼房里;失独与再婚丈夫、女儿、外孙女三代同堂的胡美满,居住在航运公司的租住房里,这两家除了经济窘迫外,更让人担忧的是家庭子代、孙代的精神面貌。王家的孙子就读于市内一家职业学校,平时很少与人交往,回到家里也是不言不语。胡家的外孙女虽然还在读小学,也是性格内向、胆小怯生,学习成绩落后。在家庭的泪水中长大的后代们正延续着家庭悲剧的代际传承! 听闻目睹此情景,社工们商议着从帮扶孙辈们为起点,让这些家庭看到些希望。</h3> <h3>铁将军把门</h3> <h3>又一个闭门羹</h3> <h3>请社区同志帮忙再联络吧</h3> <h3> 这次社工入户访谈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服务是一个周期的过程,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和专业督导的参与,构建专业的服务平台,获得社区的认可和专业社工的参与是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失独群体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当前的社工介入只是从微观方面入手具体帮助解决特定方面的困难,如何将社区中失独群体的问题从政策的方方面面来予以保障和有效解决,还有待我们且行且提高。</h3><h3>注:文中人名全是化名</h3> <h3>代家台90后的社区小姑娘结对帮扶胡美满阿姨</h3> <h3>王家台社区</h3> <h3>入户前再讨论一下吧</h3> <h3>马路隔开的是一个个社区,社工服务特殊困难家庭还有艰辛漫长的路要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