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 言</b></h1><p><br></p><p> “古韵盎然磐石郡,文风舒卷状元街。”千年州府,磐石古城,状元古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风鼎盛,人才辈出。</p><p> 伴着历史缓缓的车轮声,和着历史潺潺的沙漏声,状元古街诞生了两位状元。重龙山下,状元井畔,岁月深处一缕文化的清流缓缓流淌……</p><p> “赵庄叔朝夕勤勉成大器吾侪楷范,骆成骧春秋苦读跃龙门学子佳圭。”到如今,状元街旁,资中三中朱漆大门上镌刻着的这副鎏金楹联仍在传颂着“一街两状元”的佳话。</p><p> 驻足状元古街,回眸百年名校,蓦然回首,感慨万千……</p><h3> <b><font color="#ed2308">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披荆斩棘。 </font></b></h3><p> 国运衰微,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教育救国。学校数易其址,几易其名,沧桑历尽。</p><p> 凤凰涅槃获新生,梧桐绽绿放异彩。巍巍重龙见证了资中师范栉风沐雨的峥嵘岁月,状元古街承载着资中三中攻坚克难的铿锵步伐。</p><p> <font color="#ed2308"><b>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砥砺奋进,桃李芬芳。</b></font></p><p> 桃李满园枝头俏,硕果盈枝遍地香。这里曾是川南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先后为川南地区培养了近两万名合格的中师毕业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p><p> 如今师范校友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有的老当益壮,雄心不已。他们默默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续写着母校的辉煌。</p><p> 转制后的三中接过师范的接力棒,凭着那一份坚守与执着,秉承“传承进取、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特色发展”办学理念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育人理念,以“打造别致的校风校貌,建设鲜明的校园文化,追求一流的教育质量,培养开拓的创新人才,铸就特色的艺体品牌”为办学思路,以“一手抓高考质量,一手抓艺体品牌”为办学模式,正朝着“创内江乃至川南地区知名的艺体特色普通高完中”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行。 </p><p> 透过师范到三中的历史,一代代师范人,一辈辈三中人在状元文化的熏陶洗礼下,不断开拓,不断收获。状元文化犹如一缕清泉,浸润了开拓者的心田;状元文化犹如一声号角,激发了勇士们的斗志;状元文化犹如一束火炬,照亮了追梦人的征程。</p><p> 薪火相传创佳绩,弦歌不辍谱新篇。三中人将进一步弘扬状元文化,恪守“博学、守正、砥志、臻善”的校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p> 是为序,以之献给曾经在这片教育的热土上耕耘、播种、收获的园丁和学子,并以之勉励现在和将来的开拓者和追梦人。</p> <h3><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状元门楹联</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庄叔朝夕勤勉成大器吾侪楷范</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骆成骧春秋苦读跃龙门学子佳圭</b></div>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状元遗风 彪炳千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 </span><br></p><h3> 中国自隋唐至明清实行开科取士1300多年间,四川总共出了20名状元,资中似乎得天独厚,竟出了两名状元:一个是刚正不阿勇斗奸臣(秦桧)的南宋状元赵逵,一个是为社稷中兴一生倾力教育的清末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赵逵: 胸怀社稷 刚正不阿</font></b></h3><br> <h3> 赵逵(1117-1158),字庄叔,号栖云,资州(今四川资中县)人。《宋史·赵逵传》记载:“其先秦人,八世祖处荣徙蜀,家于资州。”</h3> 赵逵从小聪明伶俐,领悟力强,读书一目十行,多才多艺,喜吹洞箫。他尤其喜欢搜集古书,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与当时的文人一起谈论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遇到问题喜欢盘根问底。<br> 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年(1150),赵逵参加在四川举行的省试,一试中举。1151年,34岁的赵逵赴京赶考参加宋高宗亲自组织的殿试。在参加集英殿对策考试中,对答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君臣、父子之情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宋高宗大喜,钦点他为进士第一名(状元)。<div> 赵逵中状元后,忧国忧民,因主张抗金,受到秦桧的打击,虽中状元,3年后才官拜校书郎。 </div><div> 赵逵虽然仕途不达,但他积极地向宋高宗谏言献策,袒露自己报效国家的思想和主张。<br> 《宋史》载,赵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纳之。<br> 秦桧死后,宋高宗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礼部代理员外郎。<br><h3> 赵逵历任著作郎、起居郎、中书舍人等职。赵逵勤于写作,著有《栖云楼文集》等作品,其文笔优雅娴熟,似大文豪苏东坡,有“小东坡”之誉;从政路上,赵逵性格刚毅、不附权奸,与陷害岳飞的奸相秦桧斗智斗勇,宋高宗曾称赞他“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h3></div> <p class="ql-block"> 1523年(明嘉靖二年),家乡人为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南宋状元,遂在赵逵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现资中三中)修建状元祠。</p><p class="ql-block"> 1802年(清嘉庆七年),资州州牧赵遵律重修,祠额大书“天子门生”,两边的联语为“纯而后肆,读制策万言,重文艺尤先器识;正以祛邪,听长笛三弄,为苍生即动鬼神”。</p><p class="ql-block"> 1837年(道光十七年),资州州牧舒翼重教兴学,遂将状元祠改建为书院,以赵逵居住和学习过的“栖云楼”命为“栖云书院”。</p><p class="ql-block"> 1883年(光绪九年),资州直隶州州牧高培谷和州学正包汝谐商议,决定扩建栖云书院。他主动拿出自己的俸禄,并发动绅士捐助,将栖云书院改建后更名为“艺风书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骆成骧:情系教育 清廉自守</b></p><p><br></p> <p> 骆成骧,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字公骕,四川资中舒家桥七里沟人。</p><p> 骆成骧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刻苦用功,过目成诵。据《骆状元诗文注》(2004.12出版)一书所附骆成骧年谱记载,骆成骧师从资州魏西棠学诗赋。17岁进州城参加童子试,其文如宿构,得房师杨锐、范溶、胡延、邹履和的推荐,州牧高培谷将他拔置榜首。</p> <div> 高培谷大胆改革文风,反对学校只学八股文。他新购经、史、子、集18200余卷,供学生阅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他尊师重教,爱护老师,还亲自与老师一起批阅学生作文。他平时加强督责,严格岁试月课,注重教学质量。还不惜重金从成都礼聘思想进步的全国学界精英宋育仁、四川思想家廖平、蜀中名儒吴之英、范溶、杨锐(“戊戌六君子”之一)等先后来到书院主讲,对学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号召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立志教育救国,科学兴国致使州县学子云集。 他十分注意培养人才,发现有才华的学生,便请名师重点培养,骆成骧就是其中一例。</div><div> 光绪九年(1883年),18岁在艺风书院读书时,高培谷请宋育仁专门为他辅导。一年后,高培谷又保送骆成骧进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为他后来大魁天下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div><div>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会试得中,庚即参加殿试。光绪帝临轩策问,骆成骧引经据史,论证变法自强,势在必行,其策论“言词异切,文句恳诚,辨理精微”。光绪帝同正考官尚书徐桐,副考官侍郎李若农等议阅后,看到卷中“殷忧启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等语深为光绪帝所动,遂拔置第一,特“钦定第一”,成为头名状元。<br></div> 由于高培谷励精图治,大力兴办教育,大胆改革文风,致使当时资州的“文风甲川南”。自光绪十五年到二十一年的七年间,资州就有五人连登进士第,出现了“文状元(骆成骧)、武榜眼(徐海波)、一文二武三进士(一文:郭灿;二武:徐安平、唐迪光)”的佳话,传颂全川。<br> 为颂扬高培谷教育为民之功,资州士民于光绪十三年(1887)在州城北门外两路口原磐石县城(资中北周时县名)遗址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德政”青石牌坊以示纪念,牌坊正面横额镌“治亚龚黄”四字,其意是高培谷治县政绩突出,州人将他比为古代有政声的地方官龚遂和黄霸,四川著名书法家、曾任资州学正的包汝谐、邱正达在石坊上分别作了石刻题词,此坊至今犹存。<br> <p> 骆成骧一辈子都同教育打交道,梁启超谓其“状元公教书有瘾”。骆成骧曾任翰林院修撰,京师大学堂提调,先后任贵州和广西乡试主考官,山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调,执教过桂林法政学校、四川高等学校(川大前身)、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奉清廷命留学日本,考察宪政,主持桂林法政学堂,任山西提学使,筹建在成都的资属中学。</p><p> 民国初年曾任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不久,因不愿卷入党争,退而办学,积极筹办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年底,出任四川高等学校校长。</p><p> 骆成骧才华横溢,勤于著述,结集出版的作品有《左传五十凡例》《国文中坚集》《礼仪丧服汇通浅释》《清漪楼杂著》《清漪楼诗存》等。</p><p> 骆成骧一生正值我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国事艰危的多事之秋,他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他提倡民主,变法图强,护国倒袁,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立下殊功,被誉为“爱国状元”。</p><p> 骆成骧是文状元,晚年却热衷讲武,积极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运动。1920年,骆成骧之子骆凤麟从德国留学回来,谈到德国有人专门研习东方柔术。骆成骧深受启发,他想到世界列强纷纷入侵,恣意瓜分中国,要保家卫国,“监阵肉搏之术,不得不讲”,于是有意倡导武术。</p><p> 1921年,四川武士总会成立,骆成骧为会长。尔后,骆成骧把作碑文的千元稿酬捐给武士会,并又募集了一些资金,在少城公园内建立了国术馆。</p><p> 四川各地的武士闻风而动,学习柔术,比赛拳足,盛极一时。骆成骧也勤习柔术,还喜欢射箭,并讲授射箭法。他常说:“射以观德,不仅止于御敌强身也。”为此,他创立了“射德会”。</p><p> 骆成骧一生清廉自守,不求高官厚禄,其名言“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勉励着一代代后生。骆成骧曾在资中重龙山“三贤祠”开馆授徒,其用餐仅有二菜一汤,非常简单,以至让前来游览的地方官员吃惊不小:“状元何清苦如此?”骆成骧回答道:“门生有此足矣!”其洁身自爱,甘于淡泊,不取不义之财,节操高雅非一般能及。</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街两状元”成为了资中厚重历史文化的一段佳话,古老的状元街更成为了一方文化沃土,成为了资中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无论是迁址到栖云书院旧址的资中师范,还是资中师范转制而来的资中三中都充分汲取状元文化养料,积极弘扬状元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为资中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筚路蓝缕 <span style="color: inherit;">培桃育李</span></b></h1><div><b> </b></div><div> 国运衰微,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教育救国。民国四年(1915),在原“资州初级师范学堂”旧址开办“资州联立师范学校”,当时由资中、资阳、内江、仁寿、井研五县合办,校址设在大东街,其任务为培养乡村小学教员,学制四年。开办时,仅男生2名,女生4名,共6名学生。1930年分文、理科,学生共98人。1934年底,因经费不足停办,所有尚未毕业届满的学生都转入设在今泸州市的川南联立师范学校。1936年学校恢复,由四川省第二区所属八县(资中、资阳、简阳、仁寿、内江、荣县、威远、井研)合办,更名为“四川省第二区联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川主庙和惠民宫(今荷花池原二中教师宿舍处),为上列八县培养小学教师。1937年呈准更名为“四川省第二区联立师范学校”,1939年,为躲避日机空袭,校址由资中县城迁至球溪镇三泉寺。1940年更名为“四川省立资中师范学校”。 </div> 1949年12月8日资中解放,资中隶属川南行政公署,1950年2月更名为“川南资中师范学校”,1951年2月学校球溪镇三泉寺迁回资中县城北武庙。1952年因四川四个行署合并建省,学校随之改名为“四川省资中师范学校”。1953年10月学校迁至北门外状元街79号,即栖云书院所在位置。<br><br> 近百年的师范办学历史,学校先后设中师、初师、幼师、民师、文史班、数化班、数理班、外语班、教师轮训班、短训班、初中班、社来社去班、成人中师班、文秘班、女足班等不同学制、不同专业。<br>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焕发了青春,注入了活力,教育教学改革成绩卓著,连年被市、县评为“文明学校”。近百年里,资中师范数易其址,几易其名。尽管道路坎坷,历尽沧桑,她却经受住了挫折和痛苦的考验,也数度领略了成功与鲜花的喜悦,以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展示于社会。<br> 资中师范曾是川南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先后为川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近两万名合格的毕业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工作安排,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何种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师范的毕业生中涌现了不少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有的走上了县、市乃至更高层次的党政领导岗位,很多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成为专家、教授等学术带头人。<br> 如今师范校友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有的老当益壮,雄心不已。他们默默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续写着母校的辉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left;">凤凰涅槃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薪火相传 </span></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00年秋,资中师范起停招中师生,步入办学转制期。2002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2003年创建成“县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创建为内江市重点中学。</span></div> 凤凰涅槃获新生,梧桐绽绿放异彩。“弘扬状元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如今的资中三中坚持“传承进取、尊重差异、激发潜能、特色发展”办学理念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育人理念,在“内涵、管理、特色、品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学校内涵发展不断进步;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先后获得了“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内江市示范高中”、“内江市基层党组织”、“内江市毕业班工作先进集体”、“内江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内江市文明单位”、“内江市学生公寓示范学校”、“内江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秀学校”、“内江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内江市平安校园”、“市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资中县特色教育先进集体”、“市县高中毕业班工作先进集体”、“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百多项荣 誉称号。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充满状元文化色彩的<br></font></b><b><font color="#ed2308">一 训 三 风</font></b></h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训:博学 守正 砥志 臻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风:尚知 律己 笃行 致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风: 启智 修德 敬业 求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风: 勤问 乐思 专注 进取</b></div></div>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砥砺奋进 特色发展</b></h1> <h3> 薪火相传创佳绩,弦歌不辍谱新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桃李芬芳</font></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邱 雪 清华大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家政 清华大学</b></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肖育龙 清华大学</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陈 雯 中国美术学院</font></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赖南秀 中央美术学院</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张光正 参加北京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暨“华夏艺术星秀”才艺展评,荣获金奖</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资中三中合唱团登上四川电视台羊年春晚</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胡利红、邱张燕 北京体育大学</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骆成骧书法欣赏</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