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那棵美了1500年的银杏树

郑期鸣

<p><br></p><p> 近两年来,每当秋天来临秋意渐浓,湖州的微信朋友圈都会被西塞山里栖贤山仙顶寺刷屏,寺内那棵美了1500年的古银杏树也渐渐成了网红。孤陋寡闻的我直到那年的某一天,在朋友的微信里看见了那棵黄金般灿烂耀眼的银杏树以后,才急不可耐地想去山里走一趟,看一看那棵千年古树。记得那年的仲秋雨水比较多,我期待着连日的阴雨天里能够有云开日出时光,担心着与如此这般美丽的金秋时节失之交臂。</p><p> 那是11月中旬的一个午后,天随人愿,在一个上午的秋雨绵绵之后,太阳奇迹般的露脸了。而我,也不负天公的美意,随即驱车上山,进寺朝拜。</p><p> 仙顶寺坐落在湖州西郊十多公里远的西塞山中峰栖贤山上,位置正好与湖州高铁站遥遥相望。</p><p> 相传晋梁武帝萧衍派尚书令沈约陪同达摩云游,在路过太湖的途中,达摩见到西塞山上佛光缭绕仙气阵阵,便驻足眺望,良久之后便指着这一片清丽山水说,这里就是佛祖所讲的东方佛国所在。此后不久,梁武帝便派人在这西塞山中建起了一座寺庙,我想这寺庙也应该包含在南朝的四百八十座寺庙之中的。之后也便有了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传世佳句。</p><p>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协助梁武帝萧衍即位,封建昌县开国侯。天监二年(503年)起,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前将军,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是昭明太子萧统的老师。坊间还流传说沈约是昭明太子的岳父,只可惜沈约的女儿虽有太子妃的封号,却红颜薄命,不幸早逝。太子妃去世后,沈约就选了达摩认定佛缘最深的西塞山里栖贤山顶归葬了他的爱女,并在山间建了一座娘娘庙和达摩阁。昭明太子萧统也亲手在庙前栽下了一棵银杏树,以寄托对太子妃的思念之情,不幸的是昭明太子也英年早逝。而这棵相传由昭明太子亲手栽下的银杏树却一直坚守在西塞山里的仙顶寺,距今已有1480年。</p><p> 说起昭明太子萧统,还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去乌镇时见到过的昭明书院。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昭明太子曾随老师沈约到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前些年,在乌镇景区开发时,修复了昭明书院,粉墙黛瓦,回廊曲折,庭院深深,院里还有不少苍柏古梅点缀,为乌镇旅游景点的营造,增添了难得的古韵和美丽的传说。</p><p> 说到旅游,似乎有一点还不得不说,那就是根据沈约留下来的诗作考证,我们的这位德清老乡,还是正式提出“旅游”一词的第一人。从古至今正是沈约第一次把“旅”和“游”两个字组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汇:“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见沈约《悲哉行》)难能可贵的是经过这沧海桑田的一千多年历史变迁,这个词汇的特定含义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且被一直沿用至今。而作为这个词汇诞生地的湖州,旅游作为一个行业正呈现出日益繁荣兴旺的发展趋势。</p><p> 至于仙顶寺的由来,清同治《湖州府志》有简短记载,寺中石碑铭文也说得较为详细:仙顶寺创于宋绍兴初年,旧名利济庵,元时改为仙人顶庵。明朝遭兵火,久无僧侣。万历间,有法华僧侣於此募资重建,更名仙顶寺至今。之后悠悠岁月、兴衰无常。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寺中还有僧人百余众,寺田百余亩。抗战期间及之后,寺院逐渐败落,到了解放后和文革时期,诺大的仙顶寺只剩得寺前的那棵千年古银杏和废倾的墙基以及倒散在地的一座灵塔。</p><p> 我想,这可能是有关栖贤山仙顶寺由来的比较确凿的史料记载了。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那个有关昭明太子、太子妃的美丽而悲戚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传说,因为我眼里看见的是那棵美了1500年的银杏树。</p><p> 在结束了对仙顶寺和那棵千年古银杏的初次拜访后的归途中,我看见同学在微信里说,他和太太一起也曾经上山了,但是空荡荡的寺院里就他夫妇俩,和那棵矗立在大殿门口平地上的古银杏,显得那么的孤寂落寞和冷清。</p><p> 寒暑交替,光阴如梭,不觉间时光又过去了两三年,而眼下又到了银杏渐黄、层林尽染的深秋时节,我心里又惦记起了城外的西塞山,又想去看看栖贤山里的仙顶寺和寺里那棵千年银杏树了。心想,这几年随着环境治理的初见成效和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兴旺,乡乡镇镇都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了,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也随处可见了,仙顶寺的那棵美了1500年的银杏树会不会因此而美翻半个湖州城,会不会迎来更多人的专程瞻仰、打卡、抖音,那棵默默美了1500年的古银杏,她美丽红火的势头会不会直追唐太宗在终南山里种下的那棵银杏树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