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通桥,这个上世纪中叶才因盐成邑的新城、盐城,城市中心自八十年代伊始,已经由茫溪河畔向与之交汇的涌斯江西岸竹根滩迁徙。自本世纪初,竹根滩高楼耸立,交通纵横,商贸繁荣。原有茫溪河两岸的老街道、古民居逐步萧条清冷,恰如一册发黄的线装古书,被放入精致的收藏柜,沉寂为盐史文明的一段记忆。 <br> 五通桥工农街、花盐街狭窄蜿蜒,夹一泓碧波荡漾的茫溪河,十里长堤,十里榕荫。两岸青山捧翠,绿意缠绕。古民居层层叠叠,黄葛树密密匝匝,吊脚楼鳞次栉比。盐商大院、银号钱庄、会馆仓储沿街而立,是风骚独领的川西古镇与水陆码头。民国时期的茫溪河,“两岸人烟,万井相望。”天车灶房,花盐如雪。尤其是抗战岁月,民族工业纷纷内迁五通桥,国家盐务总局迁设于茫溪河岸。这期间,国内的名人政要、巨商大贾、文人墨客、戏剧名流都穿梭于茫溪两岸,五通桥流光溢彩,呈现出空前的繁荣。</h3> <h3> 工农街在民国以前叫宝庆街。宝庆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皇帝赵理宗的年号。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皇帝赵昀登极,用年号命名他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邵州即今天湖南省邵阳市。宝庆地名始于此。<br> 关于五通桥宝庆街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明代中叶至清初“湖广填四川”,宝庆府庶民大量迁往四川各地,到五通桥客居的宝庆人精明、勤奋、能干,在五通桥开掘盐井,经营盐灶。发迹后,开始在茫溪河江岸修建寓所会馆,继而定居下来。由于十分怀念故乡,便把自己的居住地叫做“宝庆巷”。以后,随着大量盐工、居民的迁入,街道形成,宝庆巷就演变成宝庆街。宝庆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五通桥建市,以后才将宝庆街更名为顺利街,文革时期又改名工农街至今。<br> 武汉的宝庆街也是临江而建,“三街八巷”连起来都没有五通桥宝庆街长。据考,汉口宝庆街形成约有三百多年,也是湖南宝庆府人“跑船”沿资水顺流而入洞庭湖,再溯长江入汉口,定居后形成的宝庆街,以及后来出现的“宝庆帮”。<br> <br> <br></h3> <h3> 从黄葛井捲拱的小龙桥缓步入宝庆街,深秋的老街一路散发出盐味古韵。现今的工农街民居门牌号编排出五百多个,足见曾经的原著居民之多,人丁之旺盛。除老街中段有几个窄小巷子外,街道沿茫溪河弯曲延伸,直至街道末端的天堂宫(现已毁),漫长的老街才算走完,整个街道长约三四里地。<br> 小龙桥始建于晚清,一拱细青石桥上,两侧的石栏杆有青龙翘首摆尾。记得当年溪口有一排吊脚楼,紧偎浓荫蔽日的苍劲黄葛树,桥、树、吊脚楼构成临江渡口绝妙一景。成都建筑设计院著名设计师、画家杨永福先生,曾以一组写生水彩画,诠释宝庆街的乡风盐韵,水彩画《小镇秋阳》刊登在当年的《人民画报》上,获奖作品就是溪口的小桥、黄葛树与吊脚楼构图。<br> 沿小龙桥前行百步,可见街边院墙内有一古色古香的小庭院,这便是乐山著名花鸟画家李道熙先生故居,庭院内草木幽深,鸟语花香,现今都能感受到画家的职业情趣。再往前,一棵跨越五百年岁月的黄葛巨树,巍然傲立于虹桥头。它五爪抓地,玉臂舒展,茂密的枝叶足可遮盖一个篮球场,是夏季纳凉品茶、临江垂钓的绝胜佳地。<br> 过去,这一带百年以上的黄葛树有很多,常年有成群的白鹤(实为白鹭)来树冠上筑巢栖居,到茫溪河捉鱼撒欢,故当地居民又把这一带称做白鹤林。在2007年《乐山晚报》启动的全市树王评选中,白鹤林这棵树冠如华盖,树根如盘虬,抱石抓墙的五百岁黄葛树,无可争议地当选为乐山市树王。<br> </h3> <h3> 循着青石堡坎的半边老街前行,波光潋滟的茫溪水轻拍堤岸,荡漾出一个个盐味老故事。拐弯处一石拱桥,桥头露出歪歪斜斜的扦子大宅门,这便是有名的“吴宅”。<br> 吴宅的主人吴道山是当地有名的盐商,吴宅建于清同治四年。整个建筑很独特,四五米高的扦子门排场显赫,进大门一个80多平米的大厅,专供盐务商用。整个建筑有840平米,占地约2000平米。建筑围绕盐巴的生产经营设计。宅西的山坡是吴氏盐井,宅西南角是盐井灶房,北院是仓库,临河是运盐码头。吴宅是“集盐业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为一体的杰作”。吴宅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独具匠心。痛心的是正门大厅出现坍塌,命运堪忧。<br> 宝庆街上的民居大院,保存完好的要数建于民国初年的张庭轩私家民宅。张宅为典型的川南四合院式天井建筑,穿斗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约390平米。房屋北面靠山,四周为二米八高的片斗空心墙。大门外有扦子门,院内右侧是外客厅,依次有正房、书房、厨房、仓库、内客厅和佣人住房。山边围墙内是张宅的私家花园,环境幽雅,古韵十足,是民国时期典型的乡风别墅。吴宅与张宅,都是宝庆街上编入《四川民居》的文化遗存。<br> 在张宅的坡坎下,有一栋木柱老房子临街而立,这便是盐商遗留下来的大盐仓,盐仓的背后有一排废弃的作坊。古朴的盐仓用八根凹拐的木柱支撑,凹拐方向一致,穿斗不费一钉一铆,却能经历百年风雨,这不得不惊叹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与选材用心。<br>i</h3> <h3> 在吴宅与张宅之间,另有一恢宏建筑依山而建、红墙黛瓦的佛教庙宇慈恩寺。寺庙内木鱼梵音,香火缭绕。<br> 慈恩寺的前身是禹王宫,又称湖广会馆。禹王宫背负下关山,面临茫溪河,与对岸的陕西会馆隔河相望,依山对峙。禹王宫是整个宝庆街上宏大的会馆建筑之一,与宝庆街的来历一脉相承。初建于清乾隆五十年,清光绪年间、民国二年有过维修,都是由当地的湖广盐商捐资所为。禹王宫的建造十分考究,飞檐翘角,琉璃筒瓦,气派华丽。禹王宫戏台及两厢戏楼,雕梁画栋,工艺精湛。1987年3月,五通桥开展对本地文物普查时,在普查登记表中对禹王宫有这样的描述:“戏楼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1020平米(不包括已拆除的大殿)。戏楼为木石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楼房穿斗式梁架,三穿用三柱……戏楼左右耳房相通,厢房为楼房,面阔七间。”<br> 禹王宫由于在建国后一直归工农街小学使用,八十年代后期在拆除旧房新建小学时,被市、区文物部门及时叫停。但禹王宫已经被揭去了盖顶,部分附属建筑毁损。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去禹王宫察看过,由于屋顶被揭,禹王宫受损严重,禹王宫中央八根6至10米长的方形雅石柱子,勉强支撑起穿逗的大梁古建,风雨侵凌,摇摇欲坠。本世纪初,经文化、民政部门同意,拆除禹王宫,改建慈恩寺。</h3> <h3> 徜徉宝庆街,缕缕盐风带着茫溪河的悲凉,从黄葛树苍劲的虬枝,与败落的枯叶间穿透过来,背脊袭过一阵寒意。怀古的思绪在盐韵中飘拂。眼前,仿佛闪现出一道壮阔的盐场盛景:清咸丰年间,犍乐盐场的各路神仙齐聚禹王宫湖广会馆,为迎接“川盐济楚”千载难逢之际遇,盐商大贾们正在共谋改良川盐熬制的工艺,拓宽盐运销岸之良策。“川盐济楚”迫使熬盐工艺,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提升,此后熬盐一改“锅巴盐”为“雪花盐”而外销,迎合楚人吃盐习惯与偏好。一时间,茫溪两岸天车转动,盐灶生烟;茫溪河上煤进盐出,舟楫繁忙;宝庆街道上开设盐仓,兴修码头。“川盐济楚五州二府”的盐灶房,炭火愈烧愈旺……<br> 据说,当时为盐业而聚的人,有十万之众。“井眼旧在桥之西,新眼乃达牛华溪。”(清·程尚濂《五通桥观煎盐》)“千猪百羊万担米,不及桥滩一早起。”从流传的民谚俗语来看,十万人为盐而聚之说并不言过。<br> 在宝庆街上,由石墙石门围砌而成的清式雕花小窗格子的穿斗式民居,以及复式四方天井的老房子,成排保留的还很多。在宝庆街、花盐街、群力街,因盐而建的古石桥随处可见,老桥(即五通桥)、花花桥、平坝桥、双凤桥、小龙桥、“桥儿井”,都是“有盐有味有故事”的清代石桥,五通桥在文物“二普”时,上表文物58处,其中古石桥多达33座,占比57%,很显然,五通桥是个盐味十足的集山、水、树、桥、城为一体的川西盐镇。每一道石桥,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盐故事。<br> <br><br>|</h3> <h3> 盐商们辉煌的开疆拓土往事,如今只有放到宝庆街幽深的巷子里,才能飘散出恒久的盐味馨香;亦如古典美女,装进镶金的玻璃框子,才能尽显高贵典雅。近年来,保护性地开发工农街、花盐街盐业古镇的呼声不绝于耳,文旅大咖来了一批又一批,开发商一拨又一拨,折腾些许日子,悄然又沉寂下来。现今的宝庆街萧条破落,原著居民迁离,大量房屋闲置,古民居风雨飘摇……<br><br> 昔日繁华喧嚣的宝庆街,落日的余晖踩着晚秋的舞步,已经把她丰盈美好的时光带走;萧瑟寒凉的秋风,搅动茫溪河的碧波涟漪,又拂去她百年盐史的波光。而今,愈往宝庆街的老街深处漫步,愈感古道上宁静得无闻鸡鸣犬吠。慈恩寺诵出的梵音呗语,宝庆街能顿悟到的只有一声叹息。茫溪河飘落的黄葛叶子,最终被岁月拾起,浸泡成一壶老酒。醇香飘溢,留存在文化记忆深处。<br><br><br> 王中其 深秋写于嘉州新城<br><br> 2017年10月2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