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小南街小学)

文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龙门阵(九)</h3> <p>  有事途经成都小南街,恰逢人民公园举办一年一度的“菊展”,正巧周末双休日,逛宽窄巷子和人民公园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好不闹热。</p><p> 从小就生活在现在“宽窄巷子”景区内的西胜街、井巷子,小学时就在小南街读书,成都“少城”的“将军衙门”这一圈也就再熟悉不过了。</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南街金河上的石拱桥</h3></font></h3> <p>  小南街过去是成都一条古朴的小巷,在通往长顺上街的金河上,小南街有一座清朝时期的石拱小桥,在小桥上的红沙石桥栏杆,残存的动物石雕栩栩如生。由于小桥狭窄又呈圆拱形,来往汽车不便通过,因此,这一片虽然人口稠密,也还道有几分清静。</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都人民公园大门内的金河</h3> <p>  金河从小石桥下流过便分流,主流从人民公园正门流向半边桥,支流沿小南街方向环人民公园一周,从公园小湖穿过流向半边桥。由于“文革”期间“破四旧”,石桥栏杆被毁,后来六十年代末的“备战备荒”,自己也曾参加过义务劳动的成都市“人防工程”,将成都市唯一一条穿城而过的金河和人民公园环河改造成了“防空洞”,只有由金河街改名的“金河路”还保留了一点金河的历史痕迹。</p> <p>  人民公园在小南街的这道西大门,过去这里也有一道没有招牌的普通木大门,但并不对外使用。进门过桥后是人民公园的苗圃,除了搬花运草,平时都大门紧闭,大门夹在民房后边显得有些破败。</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公园西大门</h3></font></h3> <p>  时间尚早,遂意进公园随便逛逛,消磨一下时间。</p><p> 一进人民公园西大门,右边是公园的儿童游乐场,两棵大银杏树映入眼帘,这两棵古银杏树一般游人可能不太留意,但这却勾起了少年时代的段段回忆,这里曾经是我的母校。</p><p> 过去,这里是原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操场。教学楼前,这两棵大银杏树是学校标志性风景,也是学校师生活动最多的地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乐园中的古银杏</h3> <p>  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前生是成都市立第一小学,1932年建校,是当时成都市著名的市立小学。解放后改为“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人们通常简称为“西城一小”,也是那个年代成都市小学中的名校。</p><p> 1961年从宁夏街附近的守经街小学转入西城一小就读四年后毕业。</p><p> “文革”后,西城一小改名为小南街小学,后与西胜亍位于井巷子交汇处的锦城小学合并,成为现在的少城小学。</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年教学楼外的这两棵银杏树</h3> <p>  当年,这两棵银杏树西侧是二层灰砖建筑的教学楼,教学楼座西向东,南北呈L形,位于L形上方的楼口是学校的伙食团和后院的教职工宿舍区,L形下部是教研室,这个拐角楼口就是学生课间的主要通道,楼口外的这两棵银杏树就像两把巨大的遮阳伞,自然也就成了课间主要活动区域。</p> <p>  也就是在这两棵银杏树下,每当下课铃一响,为了抢占有利位置,楼道中的同学在一阵尖叫呐喊的暄哗中蜂涌而出。银杏树下除了几张乒乓球桌外,跳房的,踢毽子的,跳橡筋绳的,赢三尖角的,交换洋画的,拍纸烟盒的都集中在树下;沙坑里“斗鸡”的,“跳拱”的,操场上滚铁环的,“掺牛牛儿”的,“捏弹子”的,“逮猫”的,……,沸沸扬扬,一片欢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h3> <p>  西城一小与人民公园一墙之隔,使学校处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操场坝的最南端是主席台,主席台后面写有毛主席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红色大字,站在主席台上一眼就能看到人民公园里的辛亥保路纪念碑。主席台的墙外是人民公园的荷花池,据说这个荷花池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成都少城公园时炸出来的。</p><p> 学校后区小操场东侧是一排平房教室,上高年级时就在这里上课。教室的老式小格玻璃窗与荷花池一河之隔,窗外一有动静,伸长脖子就能看到池塘边恋爱的青年男女亲亲我我,直到老师的教鞭拍打讲台才回过神来。为了避免学生上课走神又不影响采光,只得又在视线以上再贴上一排窗花纸。后来,荷花池被改造成露天游泳池。上中学后,每到夏季就到人民公园游泳,再也不会顶着烈日到三洞桥、罗家碾、百花潭或龙爪堰那么远去“下河洗澡”了。</p> <p>  每到星期一早上都是全校师生的升旗仪式,升旗结束后,仪仗队护卫着少先队大队队旗,乐队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从主席台列队走下,绕场到银杏树下结束,这是每周当中最壮严的时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西城一小时期操场</p><p><br></p> <p>  那时,操场坝的主席台也给翻墙提供了便利,主席台旁的围墙就成了免费到人民公园的主要途径。下午课程结束后的两节课外活动时间,经常约上几个“费头子”同学翻过围墙,爬过河上一根三十厘米粗的供水管到对岸,就进到了人民公园内,几个小伙伴又可以开心的狂欢一阵了。不过,时常被同学“告状”后,因“屡教不改”,被班主任老师罚站办公室甚至自带“条子”“请家长”也是家常便饭的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南街小学时期的两棵银杏树</p><p><br></p> <h3>  “屡教不改”除了贪耍外,最有吸引力的是人民公园那片苗围。就读西城一小那个年代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民公园把苗圃全部改种 疏菜粮食用来改善生活。</h3><h3> 苗圃东起辛亥保路纪念碑,西、北方向至金河,南接儿童乐园,“大片庄稼地”春夏季是莴笋、蕃茄、黄瓜、苤蓝,秋冬季是红萝卜、红苕。成熟季节的青纱帐十分隐避,只要伺机钻进简易的竹栅栏,就会像田鼠一样进行收获。</h3><h3> 有时也要被公园管理处人员发现,只要有同学喊一声“逮伯儿来啰”,于是大家就照“预案”四散奔逃。如果哪位同学被“逮伯儿”紧追,其他同学就会从不同方向在安全距离下尾随抛扔土块干扰,帮助同学解围。如果说个玩笑话,看来从儿时捣蛋开始,似乎就有了那么一点点现在提倡的“团队精神”了吧。</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世纪的原小南街</p> <h3>  西城一小的校门位于人民公园西大门南侧,大门两边沿街都是清朝时期的木结构瓦房,红色的檐柱楼阁、精美的雕花门窗古香古色。七十年代末,描写辛亥革命时期的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在小南街拍摄外景时曾在成都轰动一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西城一小校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革命军中马前卒》剧照</h3> <h3>  校门的斜对面分别是蜀华街和方池街,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时,两条小巷的路口都热闹非凡。沿街铺面的街沿下,路旁的老槐树下,有一分钱一串的大头菜串串,有两分钱就可转一手的糖饼,五分钱可“摸赵字”的糖画,还有三分钱一两的碗胡豆,五分钱一片的夫妻肺片和一角钱一个的凉拌兔脑壳等等,吸引着附近君平街小学、横小南街小学和十四中的学生,把各个摊子围了个里三层的外三层。</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三两两的同学慢慢四散而去,顺路的一两个再到小南街桥头旁,窜进金河边的金河茶铺,靠在柱头上或坐在门槛上,继续听一阵子《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章回小说的评书。虽然柱头上写有“一茶一座”,但跑堂的茶倌不管小孩,只要有空椅子就往上一坐,甩着悬吊的两条小腿儿听得津津有味,口渴的话还可以喝两口旁边大爷碗里的“加班茶”,直到说书人惊堂木一响,听完最后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才一路打闹着往家赶。现如今,“金河茶铺”的原址上已是祠堂街拆迁过来的“努力餐”餐厅。</font></h3> <p>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巷小南街已改造成城市主干道,西城一小教学楼的原址上已变成城市道路绿化,整个校园成了人民公园儿童乐园游乐场,只有这两棵古银杏树,还见证着曾经的“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古银杏仍然枝繁叶茂</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后一次回西城一小,还是在七十年代时,与同学一起回校看望班主任徐修齐老师。再后来听说徐老师已退休,就再也没有回过母校,这一晃又是四十来年。</font></h3> <h3>  站在这两棵古银杏树下,再也听不到教室里学生们的郎郎读书声,但听到的仍然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论是学校还是游乐园,古银杏树始终没有离开过少年儿童,自始至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成长。</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见!我的母校!</h3>

公园

南街

银杏树

金河

人民

两棵

西城

小学

成都市

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