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景电一期工程开建48周年之际,景电一期工程的缔造者李培福的事迹以《面向群众》的片名(原拟用片名为《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十九大的献礼影片将被搬上银幕。今年上半年,李培福事迹要拍成电影的消息,在景电灌区广大群众和当年的建设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家奔走相告,在网上传递转发信息,从而深感心中的慰藉,更觉得是对李培福英雄初心的告慰和缅怀,反映了人们的期盼和心声。当年景电一期工程的建设者,年长的不少都已作古,年轻的也大都年逾古稀。作为景电一期工程建设的亲历者、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于1965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后,分配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搞了几年水利规划设计工作,并于1969年初随单位河西建委整建制调到景泰参加景电工程建设,此时自己已近而立之年。参加景电一期工程建设的几 年,就其任务之艰巨、条件之艰苦而信念之坚定而言,可以说在广大景电人的一生中都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在这里仅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和感受的,综合参考部分工程建设参与者的回忆资料,加之自己的一些分析思考,对景电一期工程及其缔造者李培福的往事作一简要的回顾,以示对培福老人的崇敬和怀念,并想让更多的朋友对影片中所反映的那段历史及主人公的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了却自己作为一个“老景电人”谨以此文配合潇影新片公映的一种心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48年前,1969年10月15日,总指挥李培福作景电一期工程开工动员报告(上图),从而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启了“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艰巨而光荣的创业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景泰县建成的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提水10秒立米,总扬程472米,平均扬程365米,灌溉面积30万亩)创造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是一项投资省、工期短、质量好、效益佳的工程,它以其高扬程大流量而被誉为“中华之最”,成为景泰百姓的救命工程、翻身工程、致富工程、生态工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为景电工程题词:“建设景电 为民造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工程以其高杨程大流量而被誉为“中华之最”(赵朴初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培福(1912-1983)是毛主席为其亲笔题词“面向群众”的好干部,是曾被广为传颂的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模范县长,是景泰人民永远感念和深切缅怀的“景电之父”。景电一期工程的成功创建,为这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老共产党人、人民公仆的光荣历史业绩增添了新的传奇色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3年毛泽东为李培福(时称李丕福)题词:“面向群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培福先后担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民政厅厅长、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是中共“七大”候补代表、中共“八大”、“九大”、“十大”代表。1968年11月时任省生产指挥部副主任的李培福主动请缨,以其年近花甲的57岁高龄,披甲上阵,亲自带队为景泰建工程,征山战水为百姓谋福祉,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率领千军万马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创业凯歌,树立了不朽丰碑和非凡形象,受到了当地人民高度颂扬和持久怀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0年(景电工程40年)清明节,鼓号齐鸣,彩旗猎猎,朗诵诗歌,恭读祭文——“景电纪念园”里举行了千人参加的以“缅怀景电之父,弘扬景电精神”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该图文选自李家源、宋旭升创作的《李培福的故事》连环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景电一期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的李培福对工程建设运筹帷幄,深入现场,靠前指挥,按照“三边四自”的方针(即“边勘测设计、边施工建设、边灌溉受益”和“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制设备、自筹资金”——指甘肃省内),率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垦战士,并组织协调全省众多厂矿企业大协作大会战,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顽强的斗争,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这是当年创建景电一期工程时贯彻始终深入人心的战斗口号)。英雄的建设者们,拖家带口吃定量住地窝,风餐露宿,起早贪黑,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经受了“春天刮成土棒,夏天晒成黑棒,秋天糊成泥棒,冬天冻成冰棒”的洗礼和考验,精神饱满,团结一心,为了一个共同的上水目标昼夜奋战,工作不计时间,劳动不计报酬,不分份内份外,一切都从工程建设需要出发,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各项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各个工程项目安排得环环相扣井井有条,各项会战任务不折不扣保质保量,每每提前或超额完成。</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曾参与景电一期工程的建设者,都为能在李培福——李老汉(大家对他的亲切称呼)带领下,度过那艰苦的战斗岁月而感慨万千终身难忘,都为能改变景泰贫穷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光荣自豪无怨无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培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公认的实干家。文革中,虽然没有了原先身负的要职,但他那深植内心的为民情怀丝毫不减却愈加炽烈。两年多无事可做的赋闲生活使他深感空虚无聊,好像感到整天吃闲饭对不起党和人民给他每月发的二百多元工资。他自找事做自承重担,主动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踏勘景电工程的上水线路和景泰、古浪两县“九滩十八弯”(“景泰川”就是这些荒滩的总称)的可垦农田,他向省委提交了提黄河水上景泰川的开发蓝图,还毛遂自荐主动请战,要干很多人不敢干不愿干的难事苦事,并终于争得了为人民办实事的机会,他为此而感到非常兴奋:又可像“文革”以前那样大干一场了!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就从全省调集八百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一千多名工人师傅作为骨干力量组成水利大军,全力投入工程建设。他在景泰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里他拄着拐棍艰难跋涉在景泰大地的山川荒滩描绘蓝图,坐着省上给他配发的苏式吉普穿梭于景泰与兰州之间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从工程规划布局重大方案(特别是争议较大的方案)的最终拍板,到工程建设质量进度物资供应和科技攻关,从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入党入团,到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是他关注和关心的大事小情;他原则性强从不搞特殊,既正直严肃敢做敢为又平易近人幽默乐观;他作风深入贴近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在日常生活和共同劳动中拉家常嘘寒问暖;他身居高位,肩负重担,日理万机,人们却经常能在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基层连队、农副业生产基地看到他的忙碌的身影;他对干部严格要求,讨厌那些只耍嘴皮不干实事的人而赞赏鼓励脚踏实地干工作做实事的干部;他还经常要为省内其它多项水利工程操劳,以及景电一期在建和建成后,上级领导视察者、省内外慕名而来参观取经者的大量接待工作等等。他为景电一期工程操尽了心,同时他还为景电二期工程进行了早期的谋划并进行了二期一泵站初期的施工建设。长期繁重的工作使他从当初步履矫健到离开拐杖已不便行走,从行动敏捷到积劳成疾,心肌梗塞多次发作。1977年深秋,由于李培福心梗的严重发作,省委特派专列到景泰接他去兰州治病。在景泰火车站,李老汉迟迟不肯上火车,仍然心系着景泰的人和事,可是又不得不与送别他的人群依依惜别。这一去成了他与景泰人民的永别,他情撒景泰大地却再未实现重返景泰绿洲的夙愿。回到兰州他一直卧病在床。又过了六年噩耗传来,李培福同志“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83年4月30日1时30分逝世”,一颗“面向群众”的赤诚之心停止了跳动。景泰的工人农民干部职工无不为之恸哭,兰州市“五一”停放烟火为之哀悼!景电一期工程建成二十年后的1994年10月,省景电指挥部、景泰、古浪两县人民政府在指挥部大院的绿树丛中为李培福同志立了铜像,他的不朽形象永远熔铸于景、古两县人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培福的一生是“面向群众”的一生,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代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他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4年10月,省景电指挥部、景泰、古浪两县人民政府在指挥部大院的绿树丛中为李培福同志立了铜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参加景电一期工程的各路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开赴施工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一期工程部分建设者的临时住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技术人员在黄河岸边泵站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一期控制工期的、关乎工程成败的一泵站基坑大会战,严冬季节在枯水期的黄河岸边的五佛沿寺“龙王炕”全面展开。其中的第一个战役草土围堰大会战需用0.5m以上的长草就达240万斤,需10m长的粗草绳4万根,细草绳16万根。李培福深入社队广泛发动群众,提出“自力更生 献草光荣”的口号。景泰全县迅速形成献草运草的高潮,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社员,车拉、驴驮、人背···就像革命战争时期支前一样热火朝天,240万斤长草在20几天的时间里就送到了沿寺施工现场,黄河岸边堆成了一座座草山。这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动人的场面,篇幅所限不再细述。69年12月20日~28日,经八个多昼夜的连续奋战,比原定计划提前8天实现草土围堰的胜利合拢。图为草土围堰大会战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景电一期一泵站基坑大会战的“三大战役”(草土围堰、基坑开挖、水下混凝土浇筑)中,李培福经常亲临现场检查督战,抓关键促进度。图为李培福(左二)在草土围堰施工现场视察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参加景电一期工程建设的民工、军垦战士、厂矿企事业单位农场职工奋战在上水线路沿线各个施工工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指挥部直属的工程团、景泰县的民工团和军垦农场的“十六团”(即在景泰川垦荒放牧种“闯田”多年的国营条山农场,后改编为军垦二师十六团)是景电一期工程建设的三大主力军,57家厂矿企事业单位农场职工也是工程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在各自承担的工程建设任务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工程团下设团机关、地勘连、测量连、设计连、机械连、土建连、机电安装连和预制厂,总计近千人,主要是由全省调集而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是工程建设的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始终战斗在景泰的山川荒漠之中,顶风冒雪披星戴月,抗严寒斗酷暑,与民工团、十六团并肩作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保质保量,出色完成了景电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李培福同志正确贯彻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视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如“掌上明珠”,关心爱护和大胆放手使用人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文革”背景下,所谓“李培福用的都是走资派、牛鬼蛇神、臭老九和有问题的人”,“动机不纯”等的指责,李培福根本不屑一顾,明确表示:“别管他们那一套,我们按我们的办,照他们的办,我们的事业就完了!”“只要是对工程有用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都要!”李培福经常认真听取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商量研究工程大计,同他们交朋友。他还十分心疼那些不顾劳累勤奋工作的一线工程人员,有时甚至亲自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一期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一批以工地为家、忘我奉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图为全国劳模、省人大代表、工程团土建连木工师傅牛世平在现场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民工团由景泰县的芦阳、五佛、寺滩、喜泉、正路、红水、中泉七个公社的七个民工营组成。施工正常情况下保持在两千人左右,工程建设进入高潮时可达五六千人。景电一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充分反映了景泰人民的期盼和心愿,他们欢呼雀跃拍手称颂,人人摩拳擦掌,个个请求参战,以投身建设为荣,以坐享其成为耻。李培福、贺建山等指挥部领导关心民工疾苦,经常深入工地和住地了解情况,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按照受益区和非受益区的不同标准为民工发放生活补贴,为民工团专供黄豆四万多斤以保证民工每月能吃上几次豆腐。“两年上水”的奋斗目标像一道战斗动员令,鼓舞着全县人民和全体民工。战斗在泵站、渡槽、隧洞、渠道等各个工程项目上的民工,日夜坚守在各自的施工岗位,与工人、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出谋献策,大干苦干巧干,发挥了建设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战斗在总干六泵站的喜泉民工营女民工张延英,承担着高空运料作业,她和男民工一样,两步并成一步走,一人顶着两人干,大家你追我赶,往来如梭,谁也不甘落后。一天她干得正欢的时候,不慎一脚踩空,从数米高的架子上摔下致重伤,終因抢救无效而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悲痛欲绝的延英母亲泪如涌泉泣不成声,但当她思绪镇定之后,却深明大义地说:“只要全县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再不挨饥受饿,我女儿死得值了。”同时毅然决定再把延英的妹妹张延菊送往水利工地,踏着姐姐未走完的路程继续前进。为此民工团及时提出“学习张延英,拼命干工程”的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工建设景电的积极性,生动体现了景泰人民对景电工程的热切期盼和全力投入。1975年4月,李培福专门派人请张延英的母亲作为代表参加了景电一期工程竣工庆祝大会。</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十六团是军垦二师从河西的黄花、老寺庙、西湖、生地湾、小宛五个军垦农场,整建制抽调5个连队的军垦战士(每连240人,男女各半,共1200人),挥师东进,参加景电一期工程建设。他们都是从天津、济南、青岛等内地城市来的知识青年,大都20岁左右。他们的生活条件与景泰川的各路施工队伍相比更是可谓“苦甲天下”,但是他们个个生龙活虎,人人争先恐后,他们在施工中赛进度、赛质量、赛安全、赛团结,他们干得热火朝天还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号子声,他们从打钢釺抡大锤(男战士开始由一次抡100锤左右到后来达到800-1000锤,女战士由50锤左右到400-500锤),打眼装药放炮,到混凝土配合比、沙石料筛选、搅拌浇筑振捣抹灰养护等等,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战士们边干边学又肯干善学,他们在施工中既能啃硬骨头,又能完成许多技工活。景电工程完成后,他们回到军垦农场都成了各自农场建设的“土”技术员。李培福对参加工程建设的军垦战士关怀备至爱惜有加,经常到他们的生活住地、劳动现场看望这些远离家乡、曾是父母身边的“宝贝疙瘩”。他向战士们讲述开发景泰川的美好前景,战士们在他面前无拘无束,谈笑风生。他向连队领导和技术人员直接交待、再三叮咛:“这些娃都是山南海北来的城里娃,他们少小离家,立志报国,在家时都是宝贝疙瘩,在这里你们是兄长,要让他们悠着些干,别把他们累垮了。安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出一丝差错,出了问题我要拿你们是问!”</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打钢釺抡大锤的军垦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确保两年上水,加强现场领导,1970年6月指挥部在总干二泵站建立了现场指挥所,由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副总指挥贺建山(1916~2009,原省农业厅厅长)主持工作,指挥部技术组组长、工程技术总负责人陈可言(省水利厅副厅长,1984年后兼任景电二期工程总指挥、总工程师)等均吃住在现场,实行面对面领导,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许多重大问题都在现场及时得到解决。图为现场指挥所简易的办公及住宿用房,李培福、贺建山、陈可言等都曾在这里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春天,离“两年上水”只有六七个月的时间了。虽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已完成大量施工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形象进度仍很不理想,形势比较严峻。为确保国庆上水草窝滩(景泰川的一个滩),经过认真充分的准备,指挥部在4月中旬用十天的时间召开了有较大范围基层干部参加的计划会议,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全面具体详细的部署。李培福在会上做了深入动员,强调了实现国庆上水的重大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号召党团员和全体同志要经受重大考验,大部分机关人员都要下到施工一线把问题解决在现场,大家要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为国庆上水而奋斗!李培福坚定有力地说:“我要拼上老命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会议后,指挥部上下以“国庆上水”为中心,开展了全方位的攻坚战,上水草窝滩的战斗进入了冲刺阶段。全体建设者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奋不顾身,日夜苦战,冲破了重重障碍,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国庆前夕硬是把黄河水提上了草窝滩,实现了景电一期工程“两年上水”的第一个目标,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而满意的答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景电一期工程在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工程材料和机电设备新产品的试验研发制造等方面有多项创新革新和填补省内国内空白的重要成果,有的成果还分别荣获了省内科技进步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些成果对节水节电、降低工程成本、解决工程急需、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与按期完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直径1.4m预应力混凝土管的试制成功和及时投产,在压力管道安装施工的紧要关头,为确保工程两年上水起到了关键作用。图为预应力混凝土压力管道安装现场。这项成果为工程节省了大量钢材和投资,填补了国内建材生产的一项空白,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生产预应力混凝土管的干打垒(浆砌石基础砖柱土坯墙)简易主厂房,它比计划建厂投资节省约65%。1971年6月30日1时许第一根直径1.4m预应力混凝土压力管在这里试制成功,为党的50周年生日献了一份厚礼。这时,离景电一期工程两年上水的目标,时间只有三个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制管厂自制的缠丝机在顺利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制管混凝土拌和入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直径1.4m钢管安装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景电一期总干渠的第一座渡槽——芦阳渡槽施工现场。当时为了克服材料供应上的困难,槽墩采用了浆砌石方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结合自行设计、现场加工的灵机扒杆,解决了高架渡槽预制混凝土槽身(每节长15米,重50吨)的吊装困难,最大起吊高度达32米。图为渡槽槽身起吊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局部放大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李培福(左一)在渡槽吊装现场视察工作。(下图为局部放大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泵房内大型机电设备(水泵、电机、闸阀等)安装,是在泵房内起重设备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用土法进行的。图为水泵安装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文革”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李培福同志为首的工程指挥部党的核心小组领导广大工程建设者,不断顶住“左”的压力,排除“左”的干扰,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实际上闯出了一条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爱惜、保护、放手使用人才,依靠群众,大干快上,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工程建设需要的工作路线,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了“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任务目标(景电一期工程于1969年10月15日开工,1971年9月30日22:35实现单管“水上草窝滩”即总干四泵站;1972年3月1日23:00“水上猎虎山”即经总干五、六泵站至西干一泵站,灌区开始受益当年即灌溉农田近5万亩;1974年5月建成,1975年灌溉农田即达二十多万亩),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凯歌,锤炼铸就了“依靠科技、敢为人先、艰苦创业、造福于民”的景电精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排队走上渡槽迎接黄河水的到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成功了!上水了!涛涛黄河水终于通过管道,爬过山岗,穿过隧洞,跨过渡槽流到了千年荒滩——景泰川。图为欢乐的人群在泵站出水口迎接黄河水的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9月30日22时35分,当黄河水沿着压力管道进入总干四泵站出水池流向草窝滩时,紧张而激动的人群瞬时迸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久久回荡在千年荒滩的上空。景电一期工程提前1小时25分实现国庆上的目标,为国庆22周年献了一份厚礼!9月30日午夜,指挥部广播站破例播出了“特别节目”,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景泰川的夜空,播音员浑厚激越的声音传出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景电战士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滚滚黄河水第一次流进了沉睡千年的草窝滩,黄河水上来了!水上来了!国庆上水的目标实现了!……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这是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的一曲胜利凯歌!这是水电建设者为国庆22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高亢有力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夜空,回荡在人们的心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景电一期工程“两年上水”神话般地成功实现的消息,《甘肃日报》在头版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参考消息》将其列为当年的十大新闻之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副总指挥贺建山同志(左2)在1971年国庆上水后,陪同省上的同志参观一泵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狠抓工程建设的同时,李培福同志组织发动灌区社队、军垦部队和厂矿企事业农场等受益单位,按照“五好农田”(即好渠道、好条田、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的要求,开展波澜壮阔的大规模平田整地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条田28万亩,修建斗农渠两千多公里,做到了工程按期上水,灌区水到渠成;组织指挥部干部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白手起家,在荒滩上进行条山基地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医疗教育条件,利用工程上水的有利时机,修渠开荒大搞农副业生产,解决职工及家属工作和生活的困难;组织发动灌区群众和指挥部职工植树造林,绿化基地和灌区,从而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也为景泰县城搬迁至条山镇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通过工程建设为甘肃培养锻炼了一支能吃苦能战斗门类齐全技术过硬的水利建设队伍。这支队伍在全省水利战线的勘测设计、水电施工、水利工程及灌区管理、水利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按照“五好农田”的标准,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景电一期灌区30万亩土地,基本按照景泰县、军垦农场和57家厂矿企事业农场“三分天下”的比例进行分配,并按受益面积分担工程建设任务。图为灌区移民群众大搞平田整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泰川灌区大力营造防护林带,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培福同志(左四)看到景泰川灌区小麦获得丰收,喜气洋洋,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二期工程一泵站开展了初期的施工建设。图为景电二期工程1976年第一次开工典礼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2年在景电一期工程建设期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左2)到施工现场检查工作。陪同的有景电指挥部工程技术组组长陈可言(左1)和景电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兴汉(农建十一师副师长)(右1)</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景电一期工程建设的成功为甘肃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的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的重要作用,靖会、西岔、兴堡川电灌工程相继建成,扬程更高、流量更大的景电二期工程(总扬程713m,平均扬程522米,设计流量18秒立米,加大流量21秒立米)也于1984~1994年完成建设任务,并继而于1995~2000年完成穿越腾格里沙漠的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从而使景泰、古浪、民勤以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四县(旗)的百万亩农田得到景电工程的灌溉,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同志(中)于1992年视察景泰川灌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右1)在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同志(左2)陪同下,于1993年9月视察景泰川灌区。图为在景电一期工程一泵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同志(前排左3)1994年视察景电工程和灌区建设。图为在景电工程一泵站,陪同的有:景电指挥部党委书记马兆麟(前排左2),景电二期总指挥、总工程师陈可言(前排左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钱正英为景电工程题词:“扬黄灌溉 大有可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可亲可敬、令人怀念的“景电之父”李培福——李老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景电一期工程步步惊心却又一气呵成、艰难曲折而又奇迹般地创建历程,工程建设者和广大群众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和共同的感慨:没有李培福就没有景电工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徐声还 2017年11月24日于海南万宁</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附图:今日景泰川</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一期、景电二期工程第一泵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一期工程第一泵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二期工程第一泵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工程上水线路压力管道、渠道、泵站、渡槽等沿线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灌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甘肃省景电工程管理局主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穿越腾格里沙漠腹地的钢筋混凝土箱型暗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