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利 惠民生 促增收

美友11685957

<h3>  吉木萨尔县三台镇黄蒿湾村下辖四个村民小组,分别是黄蒿湾东梁村、黄蒿湾西梁村、黄蒿湾东村、黄蒿湾西村。辖区内共有村民405户,1145人。由汉、维、回、哈、蒙、俄罗斯六个民族组成。共有耕地6800亩,集体耕地1000亩,人均耕地4亩。主要种植打瓜、玉米、葫芦、食葵。</h3> <h3>一、做好“水”字文章,落实民生工程<br></h3><div> 吉木萨尔县教科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自入驻黄蒿湾村(托管村)以来,通过第一轮走访、调查发现2016年土地产出每亩最高纯收入只有500元左右,最低为“零”收入,村民们有的只能吃老本,有的靠就近务工增加收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经了解,自2014年通过土地平整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原有机电井水位下降,加之采用电、井双控,导致每一轮井水灌溉水力不足,周期长,至使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旱,产量降低,种植收入少。</div><div>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让村民致富增收,早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工作队马上召开联席会议,分析、总结单产低、收入少的症结所在,只有在水利上做好文章,才能真正提高产出,增加农民收入。要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强化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水利民生工程,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div><div>“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眼看春耕春播就要开始了,今年再不能因为缺水,让农民们减产,我们要尽快完成四眼机电井的改造工程,确保今年的丰收”工作队冉录文斩钉截铁地说。工作队采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上报上级申请50万惠民生水利专项资金,一方面组织村两委对改造机电井进行分析、布局制定方案。“二月春风似剪刀”,四月的春风比剪刀还厉害,刮在脸上跟刀割似的,工作队带着村两委,冒着凛冽的春风走在田间地头,为新改造的机电井选址、勘查。</div><div>“项目资金批下来了”村书记牛志发拿着文件高兴的冲进了办公室说。“好,赶快行动,找人、招标、开工”冉录文队长放下手中的工作,迅速召开会议进行分工。水管所、电管站,打井队分别派人对接,明确任务,责任到人。</div><div><br></div> <h3>  打井架支起来了,机器轰鸣着,终于开工了。工作队和村两委上午跑各部门协调配套设施,下午到打井工地查看进度。晚上又在一起研究配套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其他工作都已落实,修建机井房资金还短缺5.2万元,工作队队长冉录文当即拍板“这笔资金由工作队来出,工程必须在5月初完工并投入使用”。<br></h3><div><br></div> <h3>二、建设与管理并重,发挥最大效益<br></h3><div>  井打出来了,工程如期完工了。为了加强管理减少水资源浪费,使每家每户都能平等获得利益,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及时进行灌溉。通过征求多方意见,实行分级管理模式,分别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形成由镇、村、组、个人分级负责的管理体系。完善以村级水管员为管护主体的基层水利管护机制。召开村民大会,制定了《黄蒿湾村机电井管理办法》、《黄蒿湾村违规操作机电井处理办法》等一套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管护新机制。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着力打造“保障型水利”。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建后管护,使水利工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增产增收的“保障工程”。</div><div><br></div> <h3>三、兴“水”字注活力,鼓起农民“钱”袋子。<br></h3><div> 春种春播结束了,第一轮机井“安苗水”开始了,四眼机电井同时开始工作,机井水涌挤着,撒着欢的冲向了广阔的田野。农民们站在田间地头,看着土地贪婪地吮吸着井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div> <h3>  今年,黄蒿湾村农作物长势喜人,尽管7、8月遇到干旱天气,农田由新改造的机电井做后盾,农作物没有受到影响。又到了秋收的时候了,放眼望去黄澄澄的南瓜一个挤一个,绿油油的打瓜一个挨一个。金灿灿的玉米随风招着手。又是一个丰收年!<br></h3> <h3>  黄蒿湾东村种植大户高尚生高兴的说:“今年,我承包的100亩地丰收了,水浇的及时,没有受到天旱的影响,去年没有收入,今年翻身了,我种的南瓜单产收入上了2000元”。居了解今年农民土地纯收入平均亩产达到了1000元以,加上平时就近务工,人均收入达到了1.6万元。真是民生工程惠民生,服务了群众,推动了发展,让群众受到了利益,帮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h3><h3><br></h3><h3><br></h3><h3> (图/文:李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