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赶乡场是一种情愫,这个情愫从陈旧的岁月中走来,根深蒂固地扎进记忆里,便时时地牵引自己钻头觅缝地找乡场来赶。</h1><h1> 贵州的乡场多如牛毛,仅仅是贵阳周边的,你都转悠不过来,花溪、孟关、扎佐、党武、青岩、暗流、中寨、小坝、牛场,小寨坝、新店、六桶,白马、流长、王庄、桃源、猫冲、双流、石硐、小箐、开阳、都拉营、大坝、修文、久长、六广、沙子哨、息烽等等。有每周固定时间赶场的,也有各乡镇按时间顺推轮流赶场的。对于我们这种迷醉于赶场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种福利。</h1><h1> 上世纪70年代,生活贫困,物资匮乏,一分钱恨不能搬成两半来用,赶乡场便成为一种节约生活成本的方式,成为一种改善生活质量的途径。那时的乡村公路沟沟坎坎崎岖不平,下一次乡算是一次挣扎和探险。周日的清晨6点,各家的父亲们便相约骑上自行车出发前往赶场,他们去了整整一天,晚上天黑尽才回来。风尘仆仆的父亲们一身土灰、满脸疲惫、两眼却泛着兴奋的光芒。他们把那些捆绑在自行车上的麻布口袋解下来朝地下一到,满地便是眼花缭乱的战利品,有番薯、白菜、萝卜等各种蔬菜;有包谷、糯米、四季豆、黄豆等粮食;还有核桃、葵花这样的零食;钱多的父亲们还能买回来鲜鱼、猪肉、鸡鸭这样的过年才能吃上的荤味。父亲们一一给他的老婆和孩子们介绍这些东西有多好多便宜,然后描述着赶场一路经历了什么。每次父亲赶场回来,家里的生活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改善。</h1><h1> 如今,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想吃什么都能买到,赶乡场便成为一种假日放松的休闲、一种追忆往事的乐趣。周末或节假日,几个人或几家人相约,开上各自的汽车,沿着一条条的高速路、高等级公路,穿过一个个通亮的隧道,跨过一座座将山与山连在一起的桥梁,乡场便很快展现在眼前。吃的、穿的、用的,乡场上应有尽有,比城里便宜很多是一种惊喜;比城里环保新鲜很多是一种收获;比城里更具人情味是一种旧时光的再现。赶乡场的感受惬意而舒服,就像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回味无穷,就如经历了一次有意义的旅游而意味深长,乐此不彼。</h1><h1> 今天的乡场是紫云县,所以很大,似乎整个紫云的街道都是场坝。进入县城,人头涌动,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的景象扑面而来,我们一头载进去,便好半天游不出来。几个小时下来,红薯、芋头、核桃以及各种蔬菜把三辆车装得满满的,后备箱不够装了,便蔓延到座位上来。如此了,依然意犹未尽,又不断的在场坝上重复转悠,恨不能把场坝上的所有都搬回家去。</h1><h1> 夜色落地,我们才驱车返回,归途上赶场的快乐依然在话聊中延续,大家又在预约下一次赶场的目标。</h1><h1> 赶乡场实在是一种情愫,是一种让你上了瘾便戒不掉的毒。</h1> <h1>乡场上卖蔬菜的老婆婆。</h1> <h1>各种竹编制品依然很有市场。</h1> <h1>这位算命先生的行头很专业。</h1> <h1>红薯是紫云最诱人的特产。</h1> <h1>赶场的苗族妇女服装很特别。</h1> <h1>布依族妇女随时可见。</h1> <h1>卖生鸡的妇女一边做生意一边聊天。</h1> <h1>这个应该是上世纪的老物件,这里却是新产品哦。</h1> <h1>卖叶子烟的老头们看起来很休闲。</h1> <h1>路边理发点生意火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