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不可忘却的伟大胜利

东方欲晓

<h3>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网络</h3> <h3>  距离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已经64周年了,每当回忆起新中国的这场立国之战,总是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下面我只介绍其中的两次重要战役。</h3><h1> <b><font color="#ed2308">长津湖战役</font></b></h1><h3>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窄,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0度,当年(1950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h3> <h3>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950年11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第20军、第27军和第26军与以美国海军陆战1师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长津湖狭路相逢,惨烈交手,史称“长津湖战役”。美国战史将之称为“最艰苦的战役”,也称为“被遗忘的战争”。</h3><div> 战役由尼德·阿尔蒙德指挥的联合国军面对宋时轮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惨烈的战役在严寒的天气下进行,双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最终联合国军从长津湖后退到兴南港后撤出***。</div><h1> <b>这场战役是整个朝鲜战场局势被彻底改变的重要转折点,美国人试图在1950年的圣诞节前夕发起“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计划破灭。</b></h1> <h3>  长津湖之战对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影响非常深远。志愿军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将美国人彻底轰出了朝鲜东部元山平原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得了分。志愿军成功地将联合国军驱逐出***的东北地区,所以此战役以及在西线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对西方国家军队在主要战役的第1次胜利,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h3> <h1> <b><font color="#ed2308">  上甘岭战役</font></b></h1><h3>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敌人先后动用美7师,韩2师,对上甘岭南侧实施猛烈进攻。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抗击,至20日,两高地表面阵地失守,防守分队转入坑道。“联合国军”用轰炸、熏烧、封锁等手段围攻。坚守坑道分队克服缺粮、缺水、缺弹等严重困难,坚持作战,打破围攻,守住了阵地。从30日开始,志愿军经过充分准备,实施反击,坑道内外部队密切配合,夺回表面阵地,击退“联合国军”的连续反扑,至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历时43天。 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范佛里特弹药量这个相关概念)。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据志愿军统计,自己伤亡1.15万,估计杀伤敌军2.5万人,创造了我军历史上所没有的坚守防御成功的范例。</h3> <h3>  十五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也只有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才能这样把战斗的胜利和祖国放在首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h3> <h1>  长津湖、上甘岭,无论冰与火、都是极致而惨烈的考验。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用落后的武器对抗着用最先进的设备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用一腔热血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还有无数不知道名字的中国好男儿碎首黄尘、异域建功,挫败了强大的敌人,保卫了三千里江山,铸造了民族的精神。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b><font color="#ed2308">抗美援朝——不朽的史诗,不朽的经典,不朽的辉煌!</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