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010101">封面说明:选自黄永玉诗历</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b><font color="#167efb"><b> 陈与义 (宋)《临江仙》<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之所以用这首词做封面,是因为我认为,这首词对黄永玉老先生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一部里,就让主人公的爸爸吟唱着这首词告别的故乡。而主人公狗狗或者张序子,在我看来就是黄老爷子本人。而画面中的桥和楼,应该就是他记忆中凤凰城外的十里长亭了。——我猜测😜😜</b></font></h3> <h1> 今天收到了女儿的礼物——黄永玉的诗历《风光不与四时同》。</h1> <h1> 书的封面是布艺的,金字,太一本正经了,让我觉得意外的精致。我对黄老先生的印象是貌似不正经,实则很正经,貌似不务正业,实则正业功成名就。他的趣事、趣闻、趣语足够写一大本书的,把自己画的无比丑陋,却又魅力无穷,是迷人得老头儿。可是最近,我对他很有些意见。</h1><h1> 黄永玉老爷子,是我不认识又时常惦记的人。因为我心里总觉得,他还欠我几本书没有写完。所以时时惦记着他的健康,忍不住为他祈祷。</h1> <h1> 他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很让我着迷,看完第一本儿就开始期待第二本的出版。我看完了他的第五本儿,正眼巴巴的等着他的第六本儿呢,他却“不务正业”的出了诗历,怎不让人着急!</h1><h1> 前五本书他大约写了170万字,才写到十几岁。老爷子快94了,按这个工作量,写完一生恐怕还要至少写800万字。让我如何不着急!</h1><h1> 过去喜欢他的画,看了《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就更偏爱他的文。便觉得画画是不务正业了。就好像一个酿酒师,卖了几天早餐,你觉得美味无比,比专业厨师做的还好,吃上瘾了。他却不卖了,你看他又去酿酒了忍不住想生气,干点正经事行不?快去做早餐吧,馋死我了!</h1><h1> 然而他毕竟是我爷爷辈的老人,我也不忍心催他干活,他自己又玩心那么重。我唯有时时祈祷让他一直活下去,变成老不死的老头儿吧!</h1> <h1> 他的诗历,应该说他为诗词配的画,很精彩,黄风十足!——尽管我希望他快点写书,也不能违心的说他的画不好😊</h1> <h1> “人面桃花相映红”,哪个不是画美女,他居然画了“去年今日此门中”的一条看门狗。有何不可?怎知狗后面没有人面桃花呢?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h1> <h1>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般都先入为主的认为是女子。我觉得仿佛这个更合理,男生早到了,左顾右盼焦急的等女生才对,为老先生点赞。</h1><h1> 我觉得黄老爷子这里还暗含这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这个呆公子估计是等错地方了,姑娘害羞着呢,怎会到这里约会!除非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h1> <h1> 这首宋代才女朱淑真的《黄花》,他居然配了一张红色的花。我怀疑他故意画成这样,是想引女诗人之魂深夜来与他理论一番。来个现代版的倩女幽魂……他肯定求之不得😜</h1><h1> 我今天把黄老先生写成这样,也希望他看见,并出来教训我一番🙏🙏</h1> <h1> 越女在画家笔下,一向是苗条婀娜的柔美,他却画的贵妃般丰硕,眉眼间又有几分妖娆。</h1> <h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行人的魂,分明是早就断了,要不伞是给谁打的?</h1> <h1> 白发宫女熬成这般样子,不管说玄宗要好,说玉环也罢。都透出难言的悲凉。读之隐隐又有一点点快感,岁月公平呀,美女都老成这般形象,何况自己呢!</h1> <h1> “漫卷诗书喜欲狂”——就是这个样子,欣赏到这幅,觉得过去看过的都不对了,这才是喜欲狂!像水冲出闸门一般,一泻千里,不可抑制!</h1> <h1> 特别喜欢这幅画,激情飞扬,色彩饱满,动感十足,卯足了劲的百舸争流。你一定猜不到是哪首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何等的青春!何等的乐观!</h1> <h1> 这幅画估计是黄老爷子秒画的,却一点都不敷衍,大气磅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仿佛男中音,底气十足,余音回荡……</h1> <h1> 诗历的最后一幅画,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同时也是画的他自己。少小离家,独闯江湖,战乱不断,亲人失联,颠沛流离……心却念念不忘遥远的故乡。他用一生,经历的别人几个人生,修炼的如此通达,让人羡慕不已。老来回乡,只能“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还好,他乡音未改,不然或许还会被当做游客宰上一刀呢。</h1> <h1>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h1> <h1> 白发三千丈</h1> <h1> 留得残荷听雨声</h1> <h1> 细雨骑驴入剑门</h1> <h1> 不能一一列举,此处省去1000字。</h1><h1>……</h1> <h1> 其实,我对他的脑子很感兴趣。一个画家,把文章写到要砸作家饭碗的地步,该招多少恨多少爱呀!90年的路,他居然能顺着脚印找回去,让婴儿、童年、少年……的事重回眼前,需要怎样的记忆呀!而我比他小四十多岁,居然要为每天要做的事写备忘录。即使侥幸活到他的年纪,估计连自己是谁也不记得了。所以还希望他写一本书,怎样防止老年痴呆😛</h1> <h1> 他的诗历上有2018、2019两年的日历,大约他是想:这两年先去看诗历吧,别再催我!</h1> <h3><font color="#010101">——文中的画,除自画像外均翻拍自诗历《风光不与四时同》</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