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皖南皮影戏吸取了安徽南部地区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和雕刻等民间艺术逐渐发展而来。<br></h3><div> “过去皮影戏都是点蜡烛,唱戏全凭一张嘴,既要能操纵多个皮影,又要能打铜锣板鼓。”吴金陵说,要想学好皮影戏至少需要三年。<br></div><div>何泽华十多岁就跟着爷爷学习皮影戏,据他介绍,学习皮影戏,首先要学如何做皮影。皖南皮影尺寸较大,最大的60厘米,小的也有40厘米,制作工艺包含选皮、制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熨平、装订八个工序,每道工序都很讲究。<br></div><div> “制皮的时候要用特殊药水处理,把牛皮变空透,再根据祖传的设计样谱或者设计画稿,雕刻时往往要用十几把刻刀,根据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和纹饰选择不同的刻法。”何泽华说,现在会做皮影的人越来越少,会唱皮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皮影戏的传承面临挑战!</div> <h3>“只要有人会,只要有人看,老祖宗的手艺就不会丢。”皖南皮影戏第九代传承人何泽华感慨万千。<br></h3><div> 为了传承保护皮影戏,何泽华倾其所有,在安徽宣城水东镇老街创办了皖南皮影博物馆。何泽华通过走访各地老皮影艺人,收集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皮影文物12000多件,据称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集老皮影文物展览、新皮影制作传承、原生态皮影戏演出的民办皮影文物博物馆。</div><div> <br></div><div><br></div><div> </div> <h3>皮影戏,又叫皮影,属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有“世界最古老电影”的美誉。<br></h3><div> 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太平戏”,农闲时就挑着一担皮影戏箱走乡串村演出,主要还是为了养家糊口,演岀形式轻装简便,影人、道具全部装在两口长方形的木箱里,用一根扁担挑着即走,所以当地人也称其为“一担挑的戏”。一台戏只需4个人,大到容纳2000到3000人的稻场,小到农舍的堂屋都能演岀。</div><div> “以前,逢年过节,以及五谷丰收等喜庆时,人们都会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很热闹啊,我小时记得很清楚,多的时候,都有几千人坐在台下看戏。</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 <h3>领奖台上,这是何泽华的匠心所致。“趁着皮影戏还未向当代告别之际,您是否愿意看它最后一眼。”这是印在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何泽华名片上最醒目的一句话。<br></h3><div> 何泽华是皖南皮影戏第九代代表传承人。</div><div> </div><div><br></div> <h3>何泽华曾卖出1万多件皮影,用收入的70多万元建造了这座代表了他梦想的皖南皮影戏博物馆。<br></h3><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 <h3>何泽华说:他的皮影剧院现每周六,周日全天免费对外开放演出,哪怕有一个观众,我们也会认认真真唱,绘声绘色的演。努力把皮影文化传播出去。更是得到水东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面的扶持。我作为一个皮影人,作为一为水东人,责无旁贷的为大造多彩水东这个历史名镇添砖加瓦!</h3> <h3> 何泽华表示,如今他经常去高校和中小学给学生们表演皮影,也会教学生们制作皮影。他认为皮影戏中传达出的辨善恶,分正丑,表褒贬,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有益。希望通过青少年将皮影戏传承下去,这是何泽华的心愿。“皖南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十分必要,要加大对皮影艺术的推广宣传,扩大皮影戏的市场,以此来带动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保护。”</h3> <h3>何泽华依然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苦苦支撑,一间小小的博物馆只能展出一万多件藏品中的冰山一角,他未来的打算是宏大而遥远的:将所有展品全部展出,而不是为了维持现状而再次出卖这些心爱的宝贝。但对于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何泽华也坦承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走向消亡:他黯然神伤的说:“抢救和保存一些东西,但是复兴也许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我们说:只要有何先生不懈的努力,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文化复兴是指日可待的!<br></h3><div><br></div>